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 之 農禪寺第四十期禪七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

  農禪寺第四十期禪七

  報到日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放鬆.數息觀(晚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我們已正式進入禪七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論諸位以前是否打過禪七,也不管你是否有過修行的經驗;既然來了,就是與禪修有緣,就要死心塌地、全心投入、認真修行。不要懷疑自己的因緣福報,也不要懷疑禪七的環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各位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禪七本身就是修行,修行相當於修理、修整、修正我們身、心、觀念等各方面的偏差和問題,它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心理更健全、觀念更正確。修行就是訓練,所以必須付出代價,除了時間的付出,還得忍受種種折磨;這些折磨不來自他人,而是自己在身、心、觀念上,本來就有許多不正確、不健全、不健康的部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修行不是休息,更不是享受。絕不能天真地以為來了就會開悟,否則,禪七就是魔術而不是修行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接下來講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是「全身放鬆」。從頭部起,眼球不用力,臉部不用力,兩肩不用力,兩臂兩手不用力,然後摸摸看,小腹是緊還是松的?你們之中,多半人的小腹,現在是緊張的,怎麼放鬆呢?就是不用力,不用力就會放鬆。如果小腹不能放鬆,到最後,會呼吸困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二是「坐姿正確」。雙盤、單盤都可以,散盤也無妨,以坐得舒服為主。腰挺直,涵胸而不在挺胸,兩肩擺正放鬆,兩手放在腿上交疊。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兩個拇指輕輕相抵,不要管手臂。頭不要仰也不要低,頸拉直,下巴內收,眼皮垂八分,兩眼視線向前下方四十五度,但不要注視任何東西,嘴唇輕輕合攏,上下齒輕叩,舌尖抵住上顎(上排牙齒齦交接處),抵住後就不必注意它了;如果口水很多,就不抵上顎,如果覺得干、渴,就稍稍用力。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第三是「數息」與「數數念佛」。清楚、自然,不要控制它。也不要管呼吸是在小腹或肺部,平常怎麼呼吸就那樣呼吸。接著數呼吸,呼出一次數一,呼出第二次數二……數到十。再周而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始,從一數起。注意力放在數目上而不在呼吸。可以注意數目的發音,不要想像數字的形象。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數錯了沒有關係,有妄念也很正常;數錯了、數亂了、數忘了,就從頭開始,不要著急,修行就是磨耐心。要是一炷香坐下來還都只數到三,這也沒關係,就像嬰兒在地上爬,走一步兩步便跌倒了,再走一、兩步又跌倒,這絕對是正常的,只要繼續練習走,長大了就可以短跑一百公尺,甚至長跑馬拉鬆了。數錯了不必自責,也不要難過,不要以為自己沒有修行;就因為知道數錯了,才表示正在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如果不習慣數呼吸,可用念佛數佛號的方法,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數一個數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也是數到十再從一開始,念其他佛菩薩聖號也可,不要貪多念快,不要同時念許多不同的佛菩薩聖號,主要還是調心要緊。如果覺得數息很困難,甚王數得呼吸都不會了,這才改數念佛;若數息法沒問題,數息最好,因為計數念佛的方法,較不易覺察妄念;數息則一有妄念,便很快發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補充說明:眼皮放鬆下垂,不要用力緊閉,應當若有若無地看前下方四十五度,不是要看清任何東西,只是讓視線自然投放,這樣才不會眼花,也才不會產生幻象,眼珠也不用力,這樣頭上便沒有壓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打坐時,你的心裡想像著很舒服、很輕鬆、很自在,感覺很歡喜、很幸福、很高興。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天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信心(晨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用功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其意義和要領。合掌的時候,眼睛輕輕地看著中指指尖,頭腦什麼也不要想;操手的時候,重心和注意力是在雙手手掌,有意無意地好像捧著一尊佛,這可以使我們集中注意力,又有穩定落實的感覺和效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了方法之後,同時要有信心。沒有信心就無法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要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你已經得了;「佛法難聞」,你也已經聽到佛法;「正法難修」,你現在也已經開始修行;「明師難遇」,現在已有一位老師正在指導你。相信諸佛已經成佛,我們自己將來也一定能夠成佛。同時要相信佛說的法是真語、實話、不會騙人。禪七一開始便講方法及觀念,全是根據佛法來說,這些部是從佛以來,由僧代代傳承,所以要相信「佛法僧 」三寶。為了信法修法,也必須相信佛寶、僧寶。相信佛寶是因為接受了法寶,法寶由佛所說,再經歷代祖師相傳,現在又從老師傳給了我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明師」,是指知見正確、心地光明而又兼有善巧方便,能夠指導他人修學佛法的人。你願意聽他的話,接受他的指導,他便是你的明師;如果你不接受他的指導,也不相信他的話,則雖是「明師」,對你來講,等於是沒有用。僧寶,包括了歷代祖師和現在所有修法學法弘法利生住持三寶的出家人,指導你修行的老師,就代表了三寶與僧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無信不立」,若不相信自己,什麼事都做不成,相信自己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從自信而信三寶。法由佛說,若不信佛寶則無法可學,既不能學法又如何修行?法由僧傳並且要跟師學,若不信師僧又如何依師僧所教的佛法去修行呢?故須相信自己,相信三寶,才能開始修行,由上故可知信心是修行的根本。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再提醒各位,應當要有心理準備:禪的修行是非常艱苦的事,是主動地接受苦的磨煉,任何事都沒有修行來得苦。唯有吃了苦中苦,方能成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雖然現代人福報大,禪七的修行環境、方法、生活所需,全有人照顧、提供,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可是,儘管福報再大,煉身調心的修行,還是要靠自己。禪七之中,會有各種痛苦的感受和經驗,腿痛、腳痛、背痛,也可能有麻、酸、癢的經驗發生;整天打坐也會感覺不自在、困頓、失望、懷疑……而且這些痛苦不只發生一天,可能兩天、三天,甚至到第四天還存在,也許要到禪七快進入尾聲,身心都已習慣,日子才會比較好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但是,各位也不要提心吊膽,以為會發生什麼不得了的禍事。只要「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念交給方法」,不管妄念或其他任何事,你就會很平安,就會很快放下身心的問題,當然也不會老是在痛、苦、煩惱中掙扎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我們禮佛三拜,再向自己坐墊一拜,然後開始打坐。禮佛三拜,是為頂戴受持佛的正法;禮敬坐墊,因為這是助你修道和成就道業的道場。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腳踏實地•修戒定慧(晚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就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佛法。佛教雖然重視信心,信了以後,還得由信起修的如法而「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修行的內容不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戒是「不該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不得不做」。從因果上說,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就要負責任,以後會有果報;從當下修行的觀點來講,做了不該做的事,心會亂,心亂便不能得智慧。既然心亂又無智慧,豈不就是無明煩惱的眾生嗎?當然也就無法獲得無我無私的解脫慧了。所以,持戒是得到心裡平衡與安定的基礎,也是求得悟境或解脫的必備條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禪七中,第一不講話,這就沒機會打妄語了。第二吃素食,也不會殺生了。第三男女分開,邪淫也沒機會了。第四不准看別人,甚至不去想別人,也不會偷盜了。凡是惡業,禪七中都不犯;但是,禪七中該做的、該遵守的,若不做、不守,也是犯戒;該打坐、該聆聽而沒照做,也算犯戒。由此說來,戒的意思,也是規律、規則、規矩,不守規矩就是犯戒。若在禪七中幾次不守規炬,就會請你離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精進的修行本身,就具備了持戒的涵義。早上請各位「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念交給方法」,這項要求今天做到了嗎?沒做到也是犯規矩。這當然不容易,但是,一天天地練習,最後自會成功。一般常用「心猿意馬」來形容我們的心,因為心很難收服。禪七中各位把「心眼」「收」起來,也把視線收起來,把心念一次又一次地從妄想中收到方法上,心念由集中凝聚而漸漸地安定下來,練成了安定的工夫以後,才有悟境現前的可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許多人在報名表上填寫打禪七的目的是「開悟」,說來容易,得來卻很不容易。有人要求我:「師父請你幫忙開一下悟嘛!」如果我真替你開悟,請問這是我開悟還是你開悟?開示佛法在於師父的指導,悟佛知見在於弟子的修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歇了顛倒的狂心妄念,粉碎了自私自利身心世界的自我中心,才有希望開啟智慧之眼的所謂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的悟境。有的人但知打禪七可以開悟,有人僅從書中知道修行可以開悟,卻根本不知什麼叫開悟,也不知如何可開悟。我現在告訴諸位:一般人開悟,要通過持戒、修定的過程。有人又說了:「從持戒修定著手是漸悟,我要的是頓悟!」我從指導禪七以來,遇過太多急求開悟的人了。問他為什麼要開悟,答說煩惱多、困難多、問題多,認為一開悟問題就沒有了,我說這得慢慢來。越是急著求開悟,就跟悟境離得越遠。有人追問我:「你自己到底開悟了沒有?」「是頓悟還是漸悟?」「是自己開的還是別人幫你開的?」對這些問題,我都是以不回答為回答。我若說沒開悟,你會問我拿什麼指導人;我若說已開悟了,又無法說給你聽,更無法拿給你看。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的是:禪宗的祖師,一直追溯到釋迦牟尼佛,都不是不需修行就能頓悟的。釋迦牟尼佛出家後修行多年,二祖慧可、六祖惠能看起來卻好像沒有修行就開悟了,其實就好像大家只看到肉攤上的豬肉,卻沒看到養豬人家把豬一大天養大的辛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個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在佛涅盤前聽了一段開示,便證了阿羅漢果,這似乎很便宜。但要知道須跋陀羅是大婆羅門,早已是個大修行人,只是在某一點上觀念未通,經佛點破,障礙頓除,這才證果,這是幾十年的修行人哪!六祖看來也似乎未修,其實,他從小時候心就很安定,工作那麼單純,也並不是莫名其妙就開悟了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位必須在觀念上確信:佛法的修行,沒有佔便宜的事,否則就與「因果」不相應。除了修行非因計因的常見外道及無因無果的斷見外道;在正法的中道行中,必是付出了多少就得多少,所以六度之中的精進一項也極重要。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修者,不能做假,不能摻水,完全是硬碰硬的;付出多少努力就得多少結果,菩提道上絕無投機取巧事。可能有人以為淨土宗只要念佛就可往生西方是條快捷。求生極樂世界當然好,但日前有人到此求出家,我問他何以不去淨上念佛的道場?他說:「因為不敢去極樂世界,去了不知多少時間才能回來。」我問他說:「難道你就這麼貪戀這個世界?」他回答說:「不是,只因不忍眾生之苦。以時間計算,到極樂世界修成不退轉位,再倒駕慈航之時,地球世界已經不知壞了好多次了。」這樣的悲心,實在令人感動!不過自力修行者的信心,如果不夠堅強的話,念阿彌陀佛先求往生西方淨土世界,也是非常踏實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我們接觸到的,修淨土法門的人,若其信願正確,往往也會比修行所謂禪法的人更積極、更慈悲、更能付出、更懂得廣結善緣;修禪的人,反而比較自私小氣又逃避現實,這全是被坊間禪書的錯誤觀念所害,被「開悟」兩字所誤,只求早日開悟,忘了發菩提心。我的徒弟之中就有求我護持他早日開悟的人,說是等他開了悟必來護持我,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與放下自我才能開悟的原則,恰巧相違。連小乘都不夠格,那裡還是大乘的禪法呢?所以,禪七中一定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腳踏實地,努力於戒定慧三學的增上修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戒」在基礎佛教,便是五戒;在大乘佛教,則是菩薩戒。發了菩提心而不去度眾生,這是犯了菩薩戒。有人去戒場受戒回來,就自以為是菩薩了,開口閉門「我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事實上,受菩薩戒,就是發菩提心,持菩薩戒,要以利益眾生為要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定」在基礎佛法,就是九次第定,離欲不動,入寂滅境。大乘佛教的定,則是以心不受內境外境所動搖,雖接應萬物,面對萬境,而心不受其左右,若無其事。如果只有入定時無煩惱,出了定還是有煩惱,那便不是大乘的定,也未得解脫。大乘定是隨時隨地心都平靜安定,如止水如明鏡,有映現的功能,無波動的煩惱,這就需要精勤練習了。禪七中的練習,雖以打坐為主,但生活中的種種,也都是藉境煉心的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若能持戒習定,日久功深,無我的智慧必然現前,那便是開悟。諸位來參加禪七,絕對要有大死一番的決心,把散亂心、企求心等,通通擱下,要把一個個的妄想,一次次地擺下。發現有妄念時,千萬不要難過,不要討厭,立即回到方法就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二天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數息的方法和層次(晨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位進入禪堂以來,我就提示方法和觀念。方法是用來修行的工具,觀念則能讓我們看清目標,把自我中心放下。但在未能放下自我以前,須先用觀念來疏導,用方法來實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所用主要的基本方法是數息,而數息有許多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步,就是把散亂的心集中在方法上。一發現胡思亂想的散亂心,就要「把心念交給方法」。但要把散亂的心集中也不容易,開始用方法時,就像是一隻猴子被關在籠子裡,常常想往外面跑。雖然出不去,但牠的耳朵及眼睛,時時在向籠外攀緣;身體被關在籠中,心念還在籠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二步,就像把猴子的眼睛蒙起來,耳朵搗起來。雖然心還在想,但是眼不見,耳不聞,裝瞎作聾,便減少許多外緣的紛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三步,不但是把猴子關起來,把猴子的眼耳遮掩起來,還把猴子捆綁在像柱子樣的方法上。不僅看不到聽不到,也不能亂闖亂跑,只好乖乖地緊貼在像柱子一樣的方法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四步,不僅不緣外境,對其自心的內境也放棄了。內外一時空卻,便是無我智慧的出現。沒有內外也不取中間,才是悟境。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各位想想看,現在的你,是屬於那個階段的猴子?是在籠子外嗎?已在籠子內?已被栓緊在柱上?等到正在用鏈子拴起來,可能仍然在掙扎。必得等到放棄掙扎、放下萬念時,統一的定境才會顯現,身心的負荷才會減輕乃至消失。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所以,若要把數息的方法數得妄念越來越少,就先得關閉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眼睛不看、耳朵不聽、身體等各種官能的感覺不管。因為我們心中的妄念雜想,都是從六根引進來的種種消息,六根關閉之後,內在的種種妄念便會沉澱下來,浮動的妄想便會逐漸減少,心境才會漸漸安定。心安定了,才真能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性格與方向,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越能真切地瞭解自己,越能漸漸地健全自己的品格和品德。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現在請各位注意練習運用數息的方法,瞭解並配合剛才所作的比喻。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第一階段,把散亂的心放到方法上去,讓散亂心漸漸減少。但要注意的是,須得自然減少,不能希望它少。因為「希望」的本身就是妄念。要一次又一次,很有耐心地用方法。如果光是希望妄念越來越少,那妄念反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煩躁。只要覺察到自己沒有在方法上,趕快回來,再從數數重新開始就好。不要以為那是失敗、不必後悔、不用責備自己。發覺自己有妄念,那表示自己已經在修行了,應該感到很歡喜。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第二階段,雖然還有妄念,但已不多了。呼吸在、數目在,妄念雖來打擾,但數目沒斷,並且知道正在數呼吸。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第三階段,數目不斷,妄念好像有一點,但是一閃即過,也不知道那妄念究竟想的是什麼。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第四階段,雜念完全沒有了,心念專注在方法上。數呼吸的數目連綿不斷,絲絲入扣。到這層次,會覺得很舒服、很歡喜,心理沒有負擔,身體也可能感覺不到了。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第五階段,呼吸還在,數呼吸的我也還在,但是沒辦法數了。不是故意不數,而是呼吸微細沒什麼好數,還是在用功,只是少了數目。到這時候,知道呼吸就好,不必數了。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第六階段,已不知道是否有呼吸,也不知是否有自己,更不知道要數呼吸的數目。這時,身體和心理,內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環境都還在,但不是分開的,而是統一的。身心統一、內外統一、前念後念統一,已是入了定境。而前念後念的統一,也有兩個層次:1.前念後念,唸唸都在同樣的一個念頭上,仍有念頭起滅,但卻不離相同的內容。2.念頭不起不滅,無前無後,也無時間與空間的感覺。事實上,此時尚有自我意識,也有空間時間,只是時空的感受沒有了。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這些都是數息的層次。但是正在用方法的時候,不要想到自己是在那一個階段的什麼層次,否則的話,你永遠都是在第一及第二個階段。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只顧耕耘(早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絕不能用企圖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諸位懷抱著不同的目的來參加禪七,這種有所為而來的態度毋寧說是正確的;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卻應該把所有期求、期盼的目的,暫時忘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工作時應該只顧耕耘,不管收成;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不能守株待免,也不可揠苗助長。以種田為例,風災、雨災、旱災、地震、戰爭等,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我們自己只管盡力而為,卻不能期待一定可以得什麼果。「盡人事」是自己能掌握的,「聽天命」則看因緣了。因緣福報好就會豐收,否則可能歉收甚至荒年。農夫除了盡心盡力耕作之外,沒有別的可以選擇,不過,那些辛苦耕種的經驗確是最寶貴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要以修行的過程作為我們的目標,才是最牢靠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吃飯時,不以貪心吃,不以瞋心吃;打坐時沒有貪求心,不起厭煩心;工作時不可老在念著每一分鐘能賺多少工資,做了多少功德。吃飯時只管吃、打坐時只管坐、工作時只管工作、用方法時只管用方法,心無旁騖,這就是禪法的修行。若是個自私鬼來參加禪七,要他出坡工作,他卻說:「不行!我還未開悟,打坐要緊。」讓他打坐時,卻又不用方法而老想著早點開悟。像那種人,我對他便沒有辦法了。要曉得,如果能以專心去砍柴、掃地、打水、切菜、煮飯等,便無一樣不是禪的修行;只要心是平坦、平實、平衡、平常的,就是最好的修行。當以修行的過程為目的,即使是察覺到妄想,感覺到不自在,也全是修行的成果。因為當你不貪取成果而只管修行之後,好的成果才會出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次的禪七道場中共有一百六十二人,其間難免有人會哭、笑、病、倒、出怪聲、有異行,這發生的一切,全與你無干。任何時間,任何現象,你是你,他是他,絕對不要受外境的影響和牽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今天是第二天,也許你已比較習慣了,但打坐過程中的疼痛也許更麻煩,更難適應。痛的時候由它痛,隨它痛,神經放鬆,不要動它也不要忍痛,痛得很難受時,不必數息,但注意痛點,漸漸地痛感就會消失。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打坐時的昏沉有兩個原因:一是缺氧,一是疲累。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若系缺氧,當把腰挺直,頭、頸與脊椎成一直線,收下巴,放鬆小腹。調整好了,呼吸自然暢通,便會清醒過來。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若因體能一時補充不及而引起的疲累昏沉,依情況輕重,可用下述方法對治: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輕昏沉時,瞪大眼睛平視前方,不眨眼直到淚出為上;或把注意力集中在眉心(鼻樑上端、雙眉之間),觀想它放光發亮,昏沉也會慢慢清失。若是頭腦因為血液不上升而糊塗了,便轉轉頭、低低頭、搖搖頭;或是跪在墊子、地板上,因雙膝直接觸到硬地面,促進血液循環向上,產生新能源,昏沉便會減輕、消失。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如果重昏沉已經到了頭疼的地步,便把身子坐直坐正,讓頭腦完全休息,放任它一片空白。五到十分鐘後,體力便會恢復。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今天開始有小參,也就是個別談話。有話就談,無話就不說,我不管你過去的歷史,不和你談未來的展望,不要問我理論上及佛學上的諸般問題,我只回答你「現在」修行上的困難。入室、問訊、頂禮、離開,動作宜舒緩但要俐落,切忌拖泥帶水。進出小參室的門也深有禪意,不要用力推、拉、抬,禪的精神是絕對不能用蠻力的。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行住坐臥都是禪(午齋)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舉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禪堂中打坐、經行、拜佛、課誦是修行,齋堂用餐、飲水、寢室睡覺、起床、飯後出坡勞作等,每一處每一時,都是修行的地方和修行的時間。當你從事不用頭腦思考的工作時,依舊可以持名念佛,或者隨息數息,在做需要分神的工作時,應該心手一致。出坡時,你的手在那裡,身在那裡,心也就在那裡;比如洗碗時要洗得乾乾淨淨,切菜時要切得整整齊齊,劈柴、燒水、掃地也一樣,盡心盡力,全心全力,把事情做得妥妥貼貼、乾淨俐落,便是修行。吃飯時細嚼快嚼消化好,正正常常不要緊張,當它是一樁修行的功德,專心一意地吃,不要胡思亂想;睡覺時不得思前想後,就只管放下四大五蘊,好好睡覺。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禪七已過了一天半,有些人在身體上有了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分成兩類: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第一類是呼吸的問題。因為控制呼吸,故而引起胸悶腹脹,這時候暫時不數息,改為計數念佛。要數得不急不緩,數得急了,氣就促;數緩了,妄念就多。待恢復正常了就改回數呼吸。另一個引起胸悶的原因是小腹緊張。把腰挺直通常連帶引起小腹緊縮,但一定要練會把兩者分開,練成了挺腰,仍能放鬆小腹,呼吸自然深長舒緩。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第二類是氣動,每個人身上都有氣、脈,氣在脈中,氣隨脈走,氣若阻塞,血液循環就不正常。打坐的時候,循環系統會有正常的調整,氣也會跟著調整。若曾有身體傷害或病痛,打坐時就容易引起全身性的反應,最難過的反應在頭、胸部的疼痛、脹悶,這種時候,應該把注意力擺在腳掌心,將數目丟到腳掌湧泉穴上,這樣,氣的壓力就可以減輕了。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無常•苦•空•無我(晚坐)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無常即苦,無常是空,無常即無我,這是佛法的基本觀念,也就是禪法的基本觀念。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今天小參時,有人問我:九次第定的最高層次是滅受想定,如何修法?滅受想定是滅了第六意識一切心、心所法,又名滅盡定,是小乘四果的聖者,息滅妄識,故人此定。禪,則是大乘菩薩道,不是小乘禪定。更何況,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都還未修成,如何修第九?這就好像蓋房子,只要蓋第五層,底下四層的不要,這如何蓋得起來!諸位都是很聰明、很有善根的人,但希望不要不切實際,要腳踏實地,從基本佛法先瞭解起。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昨夜已經講過,修行道上沒有取巧的事。學佛,一定要從基本佛法的無常觀講起。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什麼叫無常?生滅無常、生死無常,我們的身無常、心無常、環境無常。因為沒有一樣事物是恆常不變的。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有人說「化剎那為永恆」,那是詩人的感性,不是佛法。世間法沒有永恆的,認為永恆的是「常見」的外道。佛法所見,不論是心法(心理活動)、色法(生理現象及物質環境),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剎那變化,生滅不已。我們要能了知無常,才能夠真正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這次禪七中,有位居士近來才學佛。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學佛?他說因為去年一年之中,他的母親及大哥相繼過世,感覺到少了什麼,所以學佛。這也就是「無常」觸發到他那生命中的最痛點了。如果沒有無常的感覺和反省,生命是不踏實的,因為不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沒有死亡的體驗或是未從死亡的邊緣經過一番,沒有向鬼門關裡探頭望過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是可以活了又活,一直活下去似地。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我小時候看到老法師們,一則羨慕他們,再又可憐他們。羨慕他們有修有德,好不容易成為老法師了;可憐他們什麼呢?他們離開無常也不遠了!現在輪到我了!有的年輕的法師會說:「聖嚴法師,已經不錯啦!」我聽了這話,就想:「是不錯了,但也快了。」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這次禪七的禪眾之中,最年輕的人是十九歲,和九十歲也只不過是兩個數字掉換一下而已,十九的不會保證一定可活到九十,也別以為年紀大的永遠長壽。無常所以苦: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已經有的要想保存也很難辦到。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有一個叫作某某機構的企業團體,七年之間,發、發、發,膨脹得比什麼部快。唉!最近一下子就倒閉了。發的時候要努力經營,已經很苦,一旦倒了下來,經營者的心理和身體,備受苦楚。他們機構裡有個部門是「保全公司」,結果連自己的公司都保不全。豈非無常是苦的真實寫照!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三國時代,曹孟德(操)有首詩:「人生在世,為歡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並沒有信佛,但他的人生體驗和佛法是相應的。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無常所以苦,無常所以空,這是有連帶性的。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無常的,所以一切現象都是暫有的,如空中的花、水中的月,只是虛幻的假相而已。空是無常的意思,若不覺察無常及空,就起執著,就會受苦。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如能了知而且已經體驗到世間是無常、是苦、是空的話,那問題便沒有這麼困難,也就能對「無我」略知一、二了。今天小參時,行人告訴我:「以前沒學佛,覺得許多問題沒法解決,很苦惱。學佛以後,許多問題就用佛法來疏導。該來的就是逃避也沒用;不來的,就是追求也追不到。可以得到的就去努力,能解決的就去解決,不能得到的就放棄,放棄不了的就只好接受!這樣一來,心中就舒坦多了。」此人雖未開悟,學佛已有受用了。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所謂無我,《金剛經》講「無相」,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這四相,都是我相。你我相對;眾生和你我相對;壽者則是你、我、眾生在空間裡的移動,時間裡的過程。這些都是從「我」來的。如能無我,就能夠實證無相,那就能夠見性開悟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位不要迷信,以為打一個禪七,就能見性、開悟。開悟、兒性,確有其事,但當你的「自我」相還是那麼強大,自私心還是那麼堅固,怎麼可能開悟見性?有人想:「我本來自私、我執很重,但是一打禪七,只要挨師父恰到好處地吼一聲或打一板,就幫我把自私拿掉而開悟了!」我聖嚴可沒有這個本事。要知道,「我執」是根深柢固和生命連結在一起的。要除我執,必得自己用功才行,師父只是指導你如何用功,當水到渠成時,只消輕輕一點,「我執」即可頓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而,若要去掉我執,實證無相,須先「無住」。住是停留,停留在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就叫住。見、聞、覺、知四個字,其實就包括了一切知識世界、精神世界、心理生活世界、生理生活世界;這一切都不能執著,有執著就是有住。凡是有我及我所有的觀念,便算有住,便是有相,便不是無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何才能達到無住的程度?先要「無念」。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念」就是一種分別作用,有念就是有分別,無念就是無分別。能夠無分別就是無念,能夠無念就能無住,能夠無住就能無相,能夠無相就見無我的自性。
㊣七葉佛教書社_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_版權所有㊣
  「無常、苦、空、無我」,是佛說的;「無相、無住、無念」是《六祖壇經》裡說的。也許有人認為禪宗是講「頓悟」的。是的,不過,叫你當下無念、無住、無相,做得到嗎?如果能,你便頓悟。否則舉心動念都是分別執著。悟了的人,如果仍舊是在煩惱執著之中生活,悟與未悟又有何差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曾教誡一位弟子,要他不要這麼執著!他卻說:「師父,我還是凡夫啊!我沒有辦法不執著!」這是原諒自己,自甘墮落的態度。他應該這般想:「我不是聖人,所以尚有執著。如今既然學了佛,師父也講了道理、教了方法,我就要學著不執著,就是勉強的,那怕是假裝的,也要學一學!」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今天也有人告訴我說:「我的心量很小,發願發不出來,也不敢發願,怕發了願,就真得去做,那可不是好玩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發了願就要度眾生,確實不容易。我告訴他:「發暫時做不到的願,也沒關係,不妨發個空願,先從假的做起,然後才會漸漸地真做,如此一來,總算是有個開始了。」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各位若想真正地從佛法得到益處,沒有別途選擇,唯有腳踏實地,從基本處下工夫,在「無念」上下工夫。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我們現在教各位每天練習的方法,就是為使各位一步一步的達到「無念」層次的訓練過程。我們的心頭,時時都有念;散亂心強的時候,唸唸都是妄念、都是煩惱心。用上方法以後,漸慚地便能從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心理,脫離開來。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也許有人以為,用方法也是執著。是的,但卻不是煩惱的執著;方法不會帶動更多的煩惱,而且可以除煩惱。方法就是「道」。昨天講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道」,就是六波羅蜜及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數息的方法,簡單地說,可以歸納成三個層次:集中心、統一心、無心。集中的階段是將散心慢慢地集中到方法的專一。進一步是身心統一,前念與後念統一,內外統一,統一心的時候是定境,這和外道的定是相通的,關鍵在於觀念的正不正確。如果是以佛法的正知見為修行方法,那便可超越外道的世間定而得解脫,因為正知見能引導我們產生無漏的智慧。如果僅僅修定,怎麼樣也無法證解脫果,必得有佛法知見的幫助才行。所以佛對利根人說法,往往便能使聞者開悟、得解脫。禪宗的修行也是如此,若得到統一心的經驗之後,聽開示,用話頭、公案的方法來生疑情、破疑團,那就有見性的可能。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若要進入悟境,不能僅憑空想,要付出做工夫的耐心。從禪宗歷史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的記載來看,不假修行而大徹大悟的例子並不多見。故有「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的警句。你們進來禪堂幾天,就想能夠由一條毛毛蟲蛻變成花蝴蝶飛舞出去,是不切實際的。我要教各位:不論觀念及方法,要從基礎開始。否則,你就可能以未得謂得的慢心,去引導他人跟你學習,那是自害又害人了。求升反墮,是大不幸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第三天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孤立(晨坐)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今天起,要請各位練習「孤立自己」。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孤立」,分成三個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第一,要把進入道場以前,打完禪七以後的事都丟開,要把禪七的時段孤立起來。所以要求各位不看書、不看報、不講話、不寫信、不打電話……,和道場以外的所有人、事、物都隔絕。在禪七這個階段,對這世界來講,過去沒有你,未來也沒有你。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你像活在一個孤島上,沒有文明、沒有歷史、沒有這個島以外的知識和觀念。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禪七以前的事、禪七以後的事、禪七以外的事,跟你完全沒有關係。否則你便拖著一條大尾巴、背了一個大包袱進來,就太辛苦了,那就不是來打七,而是來打妄想。若有禪七以外的任何念頭出現,你都要告訴自己:「這和現在無關,我自出生之後就在蠻荒的孤島上,怎可能有這樣的念頭出現!」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第二,在禪七道場中,把自己和其他的人孤立起來。「把心念交給方法,把身體交給蒲團」,而蒲團上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禪七里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樁事,都跟你沒有關係。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人家走你前面也好,坐你旁邊也好,跟你都沒有關係,如果有人發生古怪的現象,或者是外面有人跑進來轉一大圈,在你面前晃了又晃,你也一樣:「這和我沒有關係!」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果心念不受外面影響,天下事不會千擾到你。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地震了,跟你無關!飛機摔下來,跟你無關!房子失火了,跟你無關!連身體上發生了痛癢等觸受,也要告訴自己:「跟我無關。」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第三,從前念後念把自己孤立起來。不管前念後念,只有現前一念用在方法上。前念是好是壞,後念將會如何,都不管它,只有現在這一念,繫在方法上最重要。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還沒來,懊惱、得意、擔心、期待,都是妄想。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無相禮拜(上午禪堂)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這炷香,我們要以禮拜來作為修行的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禮拜時,不要去想你是向著那個方向,也不去想你是禮拜那一尊佛,只顧全心注意你身體的每一個動作。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動作要慢,就像電影上的慢鏡頭一樣,慢慢地、慢慢地拜下去。合掌時,眼睛看手指尖,然後拜下去時把注意力放在手掌上。注意手的動作、腿的動作、腳的動作。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拜下去的時候,頭不要低,頭部和上身保持打坐時的姿勢;彎腰而不彎背;腿屈蹲下去而不是用頭栽下去。頭部與背部保持直線水平地拜下去。以前額貼地,不是頭頂著地,否則頭會暈痛。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注意身上每一個關節、每一根筋骨、每一寸皮膚的動作和感觸。專注、輕鬆、自然,任何部位都不要有緊張的現象,身體柔軟、呼吸舒暢、肌肉鬆弛、神經舒緩地拜下去。不要像根木頭或鋼條那樣往地上倒下去,而要像一朵棉花、一片雪花那樣輕飄飄地落到地面。起來的時候,好像海棉一樣,慢慢地彈起來。地上雖然是水泥磚或木板塊,但要感覺像是在波斯地毯上那麼柔軟、舒暢。自己的身體,輕巧自在得猶如一片浮空的白雲。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禮拜有三個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拜,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個動作。第二,自己指揮身體在拜,那個身體不是「我」,好像自己看著、指揮著另一個人在拜。就像開車一樣,汽車不是「我」,但它聽「我」指揮。第三,指揮到純熟自如,僅以心看著這個人在拜,而不必用心指揮身體。清楚地看著身體拜,身體雖在拜,而自己的心卻沒有動;好像自己沒有在開車,但車子自己在開動。到了這程度,就會非常地輕安舒暢,已沒有身心的負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樣的禮拜方法,沒有拜的對象,不為求得什麼,只為調順身心,結果便將身心忘失於禮拜的動作之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放鬆(午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七之中教給各位許多方法,目的只有兩個:一是使諸位學會放鬆身心,二是讓你們隨時都能安定身心。這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只要能放鬆就能夠安定,能夠安定就會放鬆。但是,首先要練的是放鬆,安定可以說是放鬆的結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能夠放鬆身心,煩惱必然減少,壓力、負擔也才得以減輕,心智才會明朗。練會了身心放鬆,注意力自然集中,身體的機能也得到平衡,心情才能夠寧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學會放鬆,不只對自己身心健康有用,對日常生活有用,對自己的家屬、親戚、朋友也都有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般人認為自己念幾句佛號,把功德回向給人,就是對眾生結善緣,其實,回向固然有用,但是作用不夠直接。我們若能放鬆身心,則言行、舉止、觀念、氣質,都產生了變化,於己於人才更直接、更有「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何把心放鬆?簡單地說,好事不強求,壞事不拒絕。一切現象的發生必有其原因,要平心靜氣地接受它、處理它、完成它,這就容易放鬆了。
㊣七葉佛教書社ƒ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ƒ版權所有㊣
  貓捕鼠.揭茅坑(晚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數息時覺得頭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頭會痛是因為數息的時候,用腦子去想。注意力應該放在墊子上,而不要放到頭上;重心要放在臀部和墊子之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覺得胸部悶、呼吸困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氣動,氣卡在脖子或胸部;請把注意力的重心感,置於腳掌湧泉穴,氣動現象即可能消失。另一個原因,則是小腹緊張,就把小腹放鬆!若在小腹放鬆後,還是沒法數息,那就不要數;可以念佛,也可以看念頭的出入,或者只看呼吸進進出出而不要數次數。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問:如果是呼吸微弱,找不到呼吸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呼吸弱有兩個原因:一種是懶,呼吸越來越弱,覺得有氣無力!這樣的話,就把下顎往內收,把腰部挺直,然後做幾個深呼吸,這就好了。第二種是方法用得綿密時,呼吸越來越細、越深、越長,一分鐘可能只有兩、三次;如果還知道有呼吸,就跟著呼吸觀其出入,吸到那裡,你就看到那裡,有時吸到小腹,有時到手指腳尖,呼氣的時候,則是感覺全身毛孔都像開了窗戶,從全身出入;這樣的話,就不要數息了。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問:打坐時,覺得身體似乎往後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你閉著眼了,是不是?眼睛閉著打坐,容易發生幻覺,有的人會看到房子失火了、地震了、猛獸來了等,這都是由於感覺神經不平衡,才產生的錯覺,睜開眼就好。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問:妄想太多,方法用不上力怎麼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就好像滿池抓鰻魚,是不是?感覺上,似乎抓到一點就溜了,才看到就不見了。這時,若用數息,則倒過來數,先數雙數,再數單數:「二十、十八、十六……六、四、二」,然後「十九、十七、十五……五、三、一」。如果還有妄念,則在數數目以前,加一問句:「下一個是幾呢?」例如「二十」數完,就想:「下一個是幾呢?」「是十八!」「下一個是幾呢?」「喔!十六!」……這樣子一忙,就沒時間打妄想。這個方法既有用又好玩,但卻不是打妄想。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另一種方法,則是在妄想出來時,把它編號列管:妄念一出來,看它是那一類,是貪還是瞋還是癡。妄念一起,則「貪字第一號」;另一個妄念來了,「瞋字第三號」……;就這樣一個一個給它編號。同樣的念頭出現就給它同樣的編號,並且註明次數。這樣,就不怕妄念起來。妄念起來,就把它編號歸檔。說來也很奇怪,不編號它就常出現,一編號它卻不太敢出來了,就像流氓怕被列管一樣,妄念也怕被登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先前覺得胸悶,現在覺得胃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因為你把氣吞下去了。你不是在數息,而是在「吞氣」。你現在先不要數息,可以數數目字、或計數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也是數到十。不管肚裡的氣,做三次提肩深呼吸,然後頂多打幾個嗝,或者放幾次屁就好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如果是胃痛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如果原來沒有胃炎、胃潰瘍等胃疾的話,胃痛的原因之一是痙攣;太緊張了。坐的時候不但小腹緊張,連胃也緊張了。請把小腹放鬆,並且心裡默想:「我的肚子好大!」會有幫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已經打坐好幾天了,腿還是會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我坐了五十年了,腿也都還會痛。痛是必然的,不注意它就不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坐久時,腰挺不起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答:挺不起來就彎下去,休息一下。彎下去容易昏沉、想睡,那就挺起來。能挺就挺,挺不起來就彎下去,自行調整,只要心念保持在方法上就行。坐到氣通脈舒,背也自然挺直。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系念用功.綿綿不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打坐時,身心都可能會有反應。有的是令人舒服,有些卻令人苦惱,就像爬山一樣,有時順利,有時困擾,這是必經的過程。翻山越嶺,上上下下,總是需要的。因此,坐了一炷香不錯,坐了一天也不錯,之後又不好了,這都是正常的。我們的體力和心力,就是如此。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再平順仍然要消耗汽油;同樣地,坐得好,也仍然會消耗體力,就會感覺疲倦。所以坐了一炷好香,不要貪求一直好下去。當然,老修行者的狀況就不同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謂老修行者,是指修行的時間久,修行經驗老到而豐富的人,他們不會拚命用功,卻能細水長流、綿綿不絕。長途旅行的人,都知道如何保持體力,隨時都在養精蓄銳。會打拳、會用劍的人,出招之時,一定不會把招勢用老,不會把力道出盡。老修行者,是在平常心的狀態下用方法,經常保持在穩定的、蓄勢待發的狀態中,絕不會讓心念起伏不定。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更明確地說,老修行者,並非從修行時間的長短上來衡量,而是指能夠揣摩到修行方法,能夠做到不費體力和心力,又能夠綿綿不絕的不離方法,才是高手。懂得用方法,根本不費力,大慧宗呆禪師稱之為「省力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會用功的人是系念用功,不會用功的人是妄想用功。系念用功,乃是我意識到我在用功,若有意若無意。妄想用功,則是緊抓住方法不放,緊張兮兮、出大力氣,唯恐前後念之間有妄念插進來。這樣子,不必多久就累倒了!系念用功則是雖然在用方法,心裡卻是輕閒舒緩地,腦筋不緊張,身、心都放鬆。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聰明的貓,在抓到老鼠後,不會怕老鼠跑掉。老鼠要跑,讓牠跑,然後看準去路,把牠截回來,若無其事地,好像是在跟老鼠逗著玩,而不是緊追不捨。只有小貓抓老鼠,才會緊張兮兮,拚命跟在後面窮追。會抓鼠的貓是不會累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各位在用方法時,不要費力,不要拚命;要以逸待勞,從容不迫;要四兩撥千金,不要硬闖硬碰。幾天以來,教各位要孤立、要放鬆、要自然,就是這個道理。各位要學老貓抓小老鼠,不要學小貓抓大老鼠,這才是禪的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禪的修行,目的在開發我們的智慧。而智慧要在煩惱脫落時,才能顯現。智慧就是覺、就是菩提,而煩惱和菩提是同體相對的。自私心的人、煩惱重的人不容易開出智慧,情緒化的人、神經質的人不容易證得菩提。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人的煩惱越重,氣質就越渾濁。禪的訓練,就是要改變人類的氣質及質量。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有人希望得智慧,希望開悟,卻沒有想到,得先改變自己的氣質。滿心以為,只要師父給他一個開悟的方法,就可以得智慧、斷煩惱了。這種人心裡老這樣想:「煩惱是因為愚癡,愚癡是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是因為沒有開悟;所以只要開悟了就有智慧,就不愚癡、就沒有煩惱了!」這種想法,是倒果為因。一定要由因而果,先改變氣質,先把我們的濁氣減少,才能得智慧,才能開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前農村裡使用的廁所叫作茅坑,夏天時大太陽一曬,茅坑裡的上層,會結一層厚厚的屎皮,就把臭氣蓋住了。冬天時下雪冰封,茅坑也不會臭。除非是把冰打破,把屎皮打穿,臭氣才宣洩出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打禪七,就像掏茅坑一樣。茅坑一搗當然會臭,如果把它封蓋起來,表面看來似乎是不臭了,但卻是臭味深藏、毒氣更重;因此得要翻了又翻、翻了再翻,多翻幾次,把臭味全部蒸發掉了,以後就永不會臭了。因此,禪七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妄想是好事。當你知道自己的缺點越多,你的人格才越能健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今天中午已說過,你在禪修後,若能把氣質改變一點、人格健全一點,才能對你家人對你朋友有所幫助。曾有人為了來打禪七,跟媽媽說:「請你讓我去打禪七,我把打禪七的功德都回向給妳!」然在打完禪七回去以後,媽媽說他兩句,他就頂撞三句,本來曾把打七的功德回向給她,結果這麼頂撞一下,功德回向又有何用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要使氣質轉濁為清,一定要將自己情緒的煩惱,轉化為慈悲及智慧。情緒的煩惱越淡,心理就越健康,環境週遭的人也會跟著受益。否則,就算打了十個禪七回去,用處還是不大。要能帶著慈悲心回去,帶了智慧心回去,那才真正對人對己有用。要做到這,便先得把自己的煩惱減少。如何減少煩惱?不外先減少企求心、自私心、急功好利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四天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心浮氣躁.慚愧懺悔(晨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昨天講到,老修行者是用系念修行,不是用妄想修行。妄想和念頭,兩個都是飄動不定的,前念飄、後念動,用動的去追逐動的,怎麼會不累?須知正確地用方法時,前念和後念,就像扇子和羽毛一樣。前念的方法要像扇子,橫在那裡不可動;後念的妄想則像羽毛,讓它自然地慢慢地從空中飄落下來。若扇子一動,羽毛就會立即飛掉。要知道,心浮氣躁的妄想很消耗體力,不會用功也很消耗體力,因此就容易昏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打從禪七的第一天起,就教各位要把重心、重量感往下放,放在腳底、放在臀部,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觀念。練氣習武學藝的人,常有「氣沉丹田」之說。若能經常保持重心在下半身,便能上輕下重像個不倒翁,才會輕鬆穩定。平常人都是頭重腳輕,腦袋裡裝了很多東西而又料理不來,所以煩惱、痛苦,以致自害害人、自傷傷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聽過罵人「輕骨頭」、「全身沒有四兩重」的毒話,就是說人浮躁、不踏實,所以「輕」,所以不穩定。為什麼會輕浮不踏實?就是因為沒有慚愧心、沒有懺悔心。對不起人家、對不起自己,自己卻還不知道,這就是無知、就是不知道慚愧。這樣的人是沒有辦法修道成道的。如果知慚愧了,就要懺悔:我知道過去錯、我知道現在錯,我希望從此以後不再錯;這也叫發願:我承認錯,我願從此以後不再錯。再錯,再懺悔;一次又一次,便能增強信願,如法修行了。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懺悔禮拜(上午禪堂)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打坐時,方法用不上,心頭妄想多,身體情況多,這些都是無始以來的因果障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本來師父的話,是為你們脫困解縛,可是你們聽到耳裡、進入頭腦一轉,反成了障礙、變成了煩惱。本來我把方法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被你一用,就是用力不上。你的心、你的頭腦,好像被鬼築的高牆擋住了眼前的視線與出路,門前明明是條寬敞大路,當你跨步出去,腳下踩的偏偏就是狗屎、牛糞。這些都是無始的心障。這一生沒作什麼大惡,但就是障礙重重。要知道:這些東西都不在心外,而且不修行時不會發覺,反而越是修行,煩惱越重,障礙越多。不過,不要擔心,這是好現象,是修行用上力的徵象。這時該用懺悔的方法。  佛法的修行中,有種懺悔的方法,稱作拜懺。拜懺時,如果只是像雞吃米一樣叩頭、嘴巴裡咿咿唔唔,而心裡卻不相應,那樣的拜法,不能說完全沒用,實際上功效不大,懺悔時,心中要坦誠,不隱藏自己應面對的醜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經過幾天的修行,大家應當已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醜惡面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從外表看,每一個人都很好,但這是假的。裝假也很好,對別人假,表示知懺悔、知羞恥。平常對自己假也很好,否則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但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再裝假了;要赤裸裸地,就怕自己揭露得不夠徹底,鞭策得不夠痛快。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懺悔,就是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昨天講了,修行就像掏千年陳茅坑,要把陳年茅坑裡的臭氣翻攪出來,讓你自己嗅茅坑裡的臭氣。臭氣發散得越多,就越乾淨。就怕你捨不得掀自己的陳年茅坑,狠不下心來面對自己,那就真的很可憐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一面禮拜,一面注意自己的缺點。注意力不在身體動作,而是專注自己的缺點。對不起人的、對不起自己的,那就是缺點。有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對不起人的,可能嗎?是人,就有人的業報和習氣,就不會說沒有缺點,每個人都是滿心的創傷、滿身的瘡疤,你要捨得忍得,把瘡疤一個一個揭開來,否則便不知道自己有多醜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必講給師父聽,師父不需要知道,你應該面對你自己,痛下針砭,懇切懺悔。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現在開始,拜下去!慢慢地拜。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打開心胸,面對自己,痛加鞭策,你才有希望心得安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經常是眼睛看人,說這個不對、責那個不好。很少能想到,自己比他人更差。經常原諒自己而埋怨他人,這就是可惡的一面。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想想看,自己對得起誰?對得起父母?孩子?老師?朋友?長輩?同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對得起自己嗎?有沒有糟蹋了自己?父母生了我這塊材料,有沒有好好用它?還是把它糟蹋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自私!自大!自欺欺人!這麼荒唐的人,不願先悔過就想開悟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大家起來,把眼淚擦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把剛才的慚愧和懺悔擺下,不要再去想剛才的事。我們要能夠隨時隨地檢討,也要能隨時隨地說放下就放下。知慚愧、知懺悔之後,馬上要用方法。因為慚愧心生起之後,心情就容易穩定,心氣沒那麼浮躁,也就比較容易用功了。身體交給坐墊,心念交給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出離心•菩提心(晚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修行不能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而想開悟,那一定是外道。目前有人自以為在教禪,自命為禪師,但是不離五欲,認為釋迦牟尼佛也不離欲,並且主張在欲中才能真正地修行。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有出離心才能出三界,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才能不被五欲勾引、不受塵境動搖。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有人會以為出離心是小乘,禪是大乘,兩者無關。不對!人間的倫理道德、小乘的出離心、菩薩的菩提心,這三樣具備了才是大乘的禪。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若沒有以出離心作基礎,那便是戀世的心、貪著的心,或者是含藏慢心、狂心的一種英雄主義。所以,沒有出離之念,就不能稱作是菩提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慾橫流」的時代,物質文明的誘惑太多,所以要出離很難。因為出離心,必得離五欲。如不離五欲,則梵天都生不了,何況要證大小乘的聖果。既想開悟證果,又想不離五欲,則是絕不可能。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出離心實在難發;正在五欲中打滾的人,要他生起出離的意願,非常不容易。現在的台灣,學佛學法的人好像很多,而且似乎也很用功。但其中有人,只是想從師父這裡學點東西,然後出去逢人販賣而已,甚至自己也當禪師主持禪七;真地要他發出離心就不容易了。可是,必須先有出離心才有可能了生死。想得虎子,必得有入虎穴的勇氣,有此勇氣,努力越大、信心越強,修行才能得力。有了出離心,才會死心塌地好好用功,為佛法作干城,不貪戀世間所有,只以清淨的佛法作依歸。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至於發菩提心,一定是捨己而利人,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真正的菩提心是要「為眾生做床座」、「為眾生做牛馬」。「做牛」、「做馬」,聽起來好像很可憐,但是,牛馬是馱著人走的,別人到了目的地,牛馬自己也一樣到了。「為眾生做舟航」,把眾生從此岸運到彼岸去,眾生上岸了,舟航也靠岸了;若能於彼岸此岸來去自由,根本無所謂彼岸此岸,亦無所謂岸上水上。所以發菩提心絕對划算。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已經有家有業不太可能出家的人,仍然要有出離心,才不會受到世間人事的誘惑和影響而煩惱不已。有出離心,才能了知苦空無常,並且體驗到世界是苦空無常的。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許多人誤解,以為有出離心就是不要世間、不要父母、不要兒女……通通都不要了,那叫逃避現實。出離並不是厭離、不是逃避。若父母健在而不盡子女的責任,這就不對。釋迦世尊出家時,父母有人奉養,生活無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要去求法,也是先安頓好了老母。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發出離心,並不表示不負責任。出離是不佔有,權利可以不要,責任一定要負。父母遺產可以不要,父母若無人奉養,托缽也要奉養。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若想學得深厚,深入佛法的受用,這兩個心不可或缺。發出離心就沒有執著,發菩提心就不會自私。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第五天開示  發大悲願心(晨坐)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慈悲可分三等:1.有親疏之分的,2.有主客對象的,3.平等普濟而三輪體空的。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真慈悲一定要從真智慧產生。沒有無我的智慧為指導,慈悲便是不清淨的。清淨無私的愛,也可算是慈悲,凡是有我的、自私的、帶有情緒情感的慈悲,便是所謂「有情眾生」的愛。有情,所以有煩惱;自己有煩惱,也會帶給別人煩惱,豈能名為真正的慈悲。在凡夫的階段,當從初等學起,然後登二望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真正的慈悲是沒有親疏遠近等條件的,《法華經》的一雨普潤,便是平等的慈悲。只要有條件,便是以自我為中心,便都會有煩惱。若不斷除煩惱,慈悲便不真切。是故若知眾生苦厄,而起慈悲願心,必當以大勇猛心,修精進行,斷惑證真。至於如何修行?不外以正知正見的觀念作方向的指導,以安全可靠的方法為實踐的鍛煉。這也就是我們在禪七之中,必須要練習的功課。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法即是最上乘的佛法。佛法的基礎,不離因果。當以大菩提心為因,大悲願心為根,禪修始能有方向及重心。否則便是盲修瞎煉,或被譏為「腳不點地」的無主幽魂,豈能真的明心見性。  沒有出離心者是凡夫,未發菩提心者是外道,不發大悲願者是小乘;唯有具足三心,方是大修行人。世上有很多人修道,以為道的最高層次是萬物同歸,故也認為任何修行,皆與佛道同源。究其實際,若不知有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心者,當然不是禪道及佛道,乃是佛法以外的外道。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若發大悲願心,便得對心繫苦惱的眾生,隨時給予協助、關懷、救濟。眾生在那裡?就在我們家裡,以及每天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古來禪門祖師教誡禪修者,當在平常待人接物中攝心安心,若能經常練習著以慈悲心待人,必能以智慧心待己,那就是最上乘的禪者工夫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如果你對眾生,常懷佔有心、征服心、控制心,而沒有包容心及關愛心,便是不慈悲,便不是在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慈悲不能有條件,例如你對人好是指望人家也對你好,或是擔心你不對他好可能會惹麻煩;這好似農夫養豬、飼牛、餵馬、畜羊,為的是吃牠的肉、要牠的毛,或是要牠工作;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真正的慈悲。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發大悲願,是願眾生都得究竟安樂,那就必得用佛法的開導才能完成。現在社會上大家知道要做福利事業,確實很好。但只做福利事業,並不是最好,那只是治標;要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方是標本兼治,使人得真安樂,這才是根本之道。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諸位來打禪七,便是來修學佛法的精義良方,以備用之於日常生活中。處處示現慈悲,時時運用智慧,方算沒有白來一趟。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隨時隨地,舉心動念是為眾生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利益。若能如此,自我中心的煩惱執著,才會越來越少,明心見性的時日,才會越來越近。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大多數人都知道愛心是美德、慈悲是善行。不過,當親生的孩子病了會難過,希望他快點好;至於鄰居的孩子病了,便沒有那麼迫切;陌生人的孩子病了就沒什麼痛癢;異類眾生遭到屠殺,那就更因事不關己,可以隔岸觀火了。禪修的人,豈能如此?不僅要關懷夫妻兒女等家人親人,也當隨時隨地以慈悲心關懷所有的人,乃至一個微小的生命。  有些人說:「等我成佛之後,再來廣度眾生。」這是顛倒本末。釋迦世尊出世時代,是因為世間尚沒有佛法,所以必須自己先去發現佛法,然後來度眾生,我們現在已有佛法,故在自己受用佛法的同時,也就要把佛法傳揚給人,這才是有慈悲心。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但我們的情緒經常在波動,我們的信心不夠堅定,所以要來打禪七,要來聽聞佛法,由聽聞佛法而信受奉行。打禪七能使我們增長信心,堅固正見,確立正確的信行。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希望各位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發大悲願心。這樣才能心中無私,這樣才能把方法用得著力;不為自己利益,才能得大利益。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內外之分(早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各位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來參加禪七,抱著這種心態很正常。進入禪七之後,我卻要告訴你們,唯有徹底放下自私的自我利益,才可以得大利益。別人也能因我而得利益,這便是自他兩利的菩薩行。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這些觀念,我必須一再地提醒你們,因為怕你們不清楚。就好像生客進飯店,只見到五花八門的菜單和菜色,卻分辨不出餐點的好壞和營養成分。我就像是餐館的跑堂,正在為你服務,告訴你何者好吃、有營養、可以吃出健康;這是我的責任,如果不說的話,於心不安;聽與不聽,由你自己決定。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從禪七開始到現在,你們經常聽到我在批評別人,罵那個是外道,罵這個是邪門,甚至連佛門中的人也被我罵了進去。佛門不是廣大、包容,而最有涵融的嗎?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我必須慎重地告訴諸位,這就是「內外之分、邪正之辨」。其中歧異絕對要弄得清清楚楚,才能有智慧的抉擇。好像我跟你同去赴宴吃飯,結果你分辨不出何者有毒,何者有殘留的農藥,何者有非法的添加物,雖然乍看全是食物,但吃了會中毒。我既與你同桌共餐,而且我已明知如何選擇食物,當然要一一向你指明,否則便是我不慈悲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佛法名為內學,佛法的修學是向內求的。但是,修行不一定就是內學。一般人講修行,不出三個層次:1.是為身體健康,2.是使心理平衡,3.是使精神升華。這三個層次,一個比一個高。通常人會三個全要。首先,身體健康,可以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也可以多幫助別人;其次心理平衡,情緒穩定,就不會怨天尤人,不致把大家弄得雞飛狗跳。而精神昇華,則更好一層,能夠發覺到:小我是無所謂的,大我比個人還重要,有民胞物與的認知,我與宇宙同在,也與唯一的真神同體。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各種哲學、宗教、藝術都不超過這三個層次。但我要告訴諸位,如果停留在這三個層次,就是外道,既然入了佛門,既然學了禪法,就一定得超越這些。其中第三個層次,尤其危險,一不自覺,便會以為自己是最完美、最偉大、至高無上、神我合一的實證者了,便會出現「我是神,神是我」的權威心態,會產生強烈的支配欲。「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可以幫助你,也可以毀滅你」。這種宗教狂熱的後遺症和副作用,非常可怕,可能造成人類的大災難。所以說「神與魔難分」,是因為精神昇華也可能產生傲心、慢心,自以為悲天憫人,可以救人救世,而為了完成他救人救世的目的,所以要操縱、征服、控制、抹煞人性,結果弄成個人崇拜、執著更深。這是外道,而非佛法。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超越這三個層次,才能真正解脫自在,才能真正見到佛性。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但是,儘管一再強調外道和佛法的區別,卻不是要各位去攻擊外道。有些人的因緣,只能接觸到外道,它的存在是事實,我們不得認同外道,卻要用佛法的包容、涵融去超越外道,努力宣揚佛的正法,便等於破除外道。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知恩報恩(午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儒家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其中就有報恩的思想。現今高倡環保意識,正迫切需要實踐這兩句話。不能一邊追求物質享受,一邊口頭空唱環保;一方面要求享用便利,一方面又罵他人忽視環保,這就言行矛盾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的修行者,生活原來就力求簡單樸實。我常告訴弟子們,冬天只要凍不死,平常只要餓不死,物質生活就算夠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我們除了要知福惜福,也要植福培福,不能老是享福。但是每一個人,多少都懷有佔點便宜、享點現成、圖些方便的心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善根深一點的人,比較有良心,會想到回饋,便是知恩報恩的行為。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修者,不僅要知回饋,而且更要知道佈施結緣。不論他人對自己是否有利,自己到了那裡,就當讓那個地方得到利益。這樣就是發菩提心、發慈悲心。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佈施不必要有原因,也不需談何條件。從世法來說,「回饋」是對的,但從佛法而言則是錯的。佈施的給予,不談條件,不是交換,才能避免從「我」的角度來考慮,也才可能減少自我中心的執著。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真正的「知恩報恩」,不是「回饋」。譬如你這次來打禪七之後,想要報師父的恩,結果拿了一大堆米、一筐子菜來回饋我,這豈不要脹死我啦?報一切恩,莫過於度眾生,不要只講狹隘的回饋。報師父的恩,要能理會師父的心志。我做的是度眾生的事業,你們從我這裡得到了佛法的好處,便應當從修持佛法而來護持弘法的事業,讓更多的人也能得到佛法的好處,這才叫作知恩報恩。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諸位知福,所以來打禪七,惜福所以盡量節儉,懂得培養福報,所以要用世法、出世法,盡心盡力、廣結善緣。  禪與悟(晚坐)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許多人羨慕開悟,以為一悟,佛法就能不修而得。像六祖惠能,沒讀什麼書,開悟之後,一切經教,都是他自心中物,《六祖壇經》裡引用了《法華經》、《維摩經》、《般若三昧經》等;六祖大師一開悟,那些經典就從天上像用漏斗灌油瓶似地源源不斷灌到他腦子裡了。有這樣的事嗎?如果有,那是神話小說,或者是外道的幻術。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佛法,一定是要自修自證的。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是頓悟,亦不離漸修。漸漸地修,突然間悟;也有突然間悟,然後漸漸地修。有的人是因過去善根深、根性利,很快就悟了,不一定要有打坐的過程,即能於言下大悟,像惠能大師,聽商人念《金剛經》他就悟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馬祖有個弟子叫石鞏慧藏,原來是個獵人,專門獵射麋鹿。有一天他追逐一隻鹿,正巧鹿逃跑到馬祖那裡去,馬祖就把鹿藏起來。獵人一路追到馬祖這裡,質問馬祖:「鹿跑那裡去了?」馬祖不回答他,反而跟他比射箭,問他:「你會射箭嗎?你一箭射幾隻鹿?」獵人很得意地回答:「我當然會射!我每發一箭,就一定能射到一隻!」馬祖語帶輕蔑地說:「一箭才只能射一隻啊?」「你呢?」「我一箭能射一群!」「一箭射一群?!你怎麼這麼殘忍,忍心殺害這麼多的鹿!」獵人很氣忿地責怪。馬祖也不生氣,慢條斯理地反問他:「喔!一箭射一群是殘忍,一箭射一隻就不殘忍?同樣是命,怎麼忍心!」一句話,打動了石鞏的心,當下回心轉意,把箭、弓都折了,立即出家,成了馬祖的入室弟子。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還有一位神贊禪師,他到百丈禪師那兒去參學開悟後,回到剃度他出家的寺院。有一天,見他的剃度師在看經。正好旁邊有蒼蠅正在紙窗上闖,一次一次地撞在紙上,找不到出路飛不出去。他就對著蒼蠅,似有心若無意、又像指桑罵槐地說:「像你這樣在紙堆裡鑽!鑽個八輩子也別想鑽出頭去!」他師父聽了回頭看他!看是怎麼回事;他故意裝沒事,眼睛就只盯著蒼蠅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又有一天,他的剃度師在洗澡,他就替他師父擦背。一邊擦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可惜啊!可惜!這麼好一座佛殿,可惜佛像沒開光!」他師父回頭看看,問他說誰:「沒有!只可惜佛像沒開光就是了!」這師父洗好澡,越想越不對勁,這徒弟出去幾年,怎麼回事,說話怪怪的。於是把徒弟請了來,恭敬地禮拜他。拜過兩拜要拜第三拜時,徒弟說:「不要拜了啦!你究竟要問什麼?」師父就問:「你這幾年在外面,遇到誰了?」「沒遇到誰,就遇到個百丈禪師!」於是他師父就敲鐘把全寺住眾集合來聽這位徒弟開示。後來經徒弟證明,這師父是聽了他的兩句話開悟的。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你們之中,在座有的人來打禪七,是為了要我證明他開悟,或者是要我給他一個見性成佛的方法。這未免太心急了!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並沒有緊追著五祖問:「我開悟了沒有?」也沒有問:「什麼時候傳法給我?」六祖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已經知道:這是一匹千里馬。但五祖還是把他放到大寮米倉去舂米。六祖也沒想到自己開悟了沒,也沒有想到傳法接法問題,他更不會想:「怎麼五祖不知道我的程度呢!」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你們不要急。我每天都在海裡撒網撈魚!你們都是大魚,只不過尚未闖進網裡而已。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的悟境當然是有的,但是不能急著想求悟境。至於什麼時候見性、見道、開悟,那沒有關係,因為不管開悟不開悟,都還是要這麼用功,並不是開悟以後就不必用功了。就像開車,只要注意車況如何、路走對了沒,而不要老是問:「到了沒有?」只要方法對、方向對,持續地用功下去,到了的時候自然就會到。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開悟又名證驗,禪與證的關係和條件是什麼呢?不妨順便談談。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所謂「證」,是指經驗,也可說,禪七的過程就是你的經驗,這也是證。過程就是結果,所以打禪七的事實也可名為「證果」。但在禪宗,從唐到末,祖師語錄裡從沒講幾果幾果,也從沒講開悟有什麼層次,只說「有省」。有省就是悟。有的人悟很多次,有的人只悟一次。日本的道元禪師稱這叫「桶底脫落」。也就是自我中心沒有了,自我的痕跡沒有了。這就叫悟境現前。悟了以後呢?更平凡,更像個普通人。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在我受戒期間,供十師齋的那天,發現少了一位尊證和尚,就是我的師父靈源老和尚。供齋時間已到,照說靈老是一定不會遲到的,但就是不見他的人影。大家四處尋找。突然有人說:「廚房裡有老和尚在吃東西,是不是就是靈老啊?」大家趕快跑去看,果然是。「靈老!您怎麼跑到廚房裡來吃了呢?大家等你供齋啊!」「我也不知道啊!我在大門口說是來應供的,人家就帶我來這裡吃了呀!」因為他穿的是一襲破破爛爛的羅漢中掛,也沒穿海青,提著個破布包,怎麼也看不出像個大和尚。人家帶他到廚房吃東西,他還吃得津津有味,他沒有想,也沒有說:「我是戒師,怎麼可能在這廚房應供。」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所以開了悟的人,不會想到自己高人一等,不會在乎自己是開了悟或未開吾,倒是比普通人更普通。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第六天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學耍無賴(早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小參時,發現有些人仍然很緊張:覺得時間只剩一天半,方法卻還用不好。也有的雖然偶爾也坐了幾支好香,但好的感覺一下子又不見了,找都找不回來。眼看時間匆迫,心裡越來越急。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我曾用許多比喻來說明「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許多人卻還在那兒庸人自擾、自討苦吃。我每天都告訴你們,修行就是磨煉耐性、鍛煉毅力的。要求心得平安,心早就不平安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對付這些妄念煩惱,當用釜底抽薪的辦法,那便是滿不在乎,若地其事,不妨學做無賴。我曾說,禪七的過程就是結果,只要坐上七天,好是結果,壞也是結果,全都是寶貴的經驗。不要一心求好,但求把心放在方法上面。昏沉、散亂,不必懊惱。痛、麻、酸、癢,全由它去,天塌下來,也不管它。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再提醒各位:絕對不可緊張。放鬆之後,至少可讓身體健康、心緒穩定,否則急急忙忙地修行,便會惹出一肚子氣。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剛才有人告訴我說:有一支香坐得真好,心好像開了,非常舒服,以後每回坐下後,就等待心開,左等右等,心就是不開。身心放鬆,舒暢感便會出現,你若緊緊張張地希望心開,卻早巳把心門緊緊地關起來了。實在愚蠢!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七的修行,沒有競賽,不打分數,不頒獎牌,只管練習放鬆就是。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如法修行(晚間心得總結)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七中我很忙,所以對大家的照顧不夠周到。我的身體也不夠健康,對於這回這麼大型的禪七,居然能夠平安地過來,都是各位自己的福報,加上護七人員,辛苦細心的照顧。各位同道同學善知識,也都非常自愛,沒有讓師父操太多的心。這次禪七,我對諸位是滿意的。雖然反應各人不同,總是很順利地圓滿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打完禪七,每個人的感受有別。有的感覺是誤上賊船,以後再不來了,甚至有人打完禪七以後,回頭過來罵我的山門。但是絕對的多數,都有不虛此行,沒有來錯的感受。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各位打完禪七回去,是禪修生活的真正起點,禪七里所學到的,都可以帶回去用。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依法修行,不會走火入魔,否則,是因為貪圖便宜、執著反應、企求感應。在修行的過程中,身心都會有反應,這是必然的,也是好現象,你只要把它當作幻境、幻象、幻覺來看就好。若是發覺自己有了神通,也不必管它是真是假,把它當作幻境、幻象、幻覺來看,那就很安全。如果覺得有神通,你便表演神通,或者倚賴神通,那你會有大麻煩,真的走火入魔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處處安心(最後一炷香)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這是禪七的最後一支香,要把全部的心力和體力投放到方法上,看看這一星期以來,學得怎麼樣,把學到的方法,再複習一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當然,打妄想的人還是會打妄想,昏沉的人還是會昏沉。人們常常自以為了不起,以為想做的就可以做到,不想做的就可以不做。其實,從修行中便可明白,自己的心,經常和自己對立,自己做不了自己的工人。白天做不了主,夢中更不用說;活時做不了主,死後當然更糟;這一生做不了主,來生還做得了主嗎?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平常不修行,以為什麼問題都沒有,其實問題才多呢!不該講的話講了,不該做的事做了,該講的就是不知道怎樣講,該做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做。這就是佛說的可憐憫者。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可憐的是,掩飾自己、袒護自己的短處,誇張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這就是煩惱的根源。相反地,便是沒有自信、自卑自賤、自甘墮落,也是煩惱的根源。故從第一天起,就不斷地告訴各位,要用禪修的方法,首先認清自己,便能肯定自己,建立自信心;最初階段,信心實在不容易建立,因為自己的心,隨時都在三心二意、得隴望蜀,古人形容多變者如朝秦暮楚,禪修時的妄心,簡直是前念秦後念楚,就像牆頭草,東風吹西邊倒、西風吹向東倒。又像在空中飄浮的遊魂,不知道何處是歸宿。  經過七天的禪修,已有人說:「我原來飄飄蕩蕩地,不如何處是歸宿;打完禪七以後,才知道這裡就是歸宿,今後希望隨處都是歸宿。」這使我聽了,幾乎要流淚。可憐,飄泊了這麼多時日,才發現了歸宿處。但願諸位中的每一個人,也也都能有這樣的受用。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其實,處處無住處處住,何處不是安心處。但願大家不要老像無頭的蒼蠅,只知狂飛亂竄,須知歇下狂心,當下即是。可惜許多人都像愚癡的幼鼠,雖然身在米缸裡,卻不知道這些米是可以吃的,還要撒一堆屎在裡頭,然後跳出米缸,到別的地方去找米吃。明明立腳處就是歸宿,卻還自甘飄零地到處找歸宿。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擱下一切妄想心,省力地坐這一炷好香罷。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禪七圓滿日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三皈五戒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打完一次禪七,就像洗了一次澡,連身帶心,都像被漂洗了一次。在這七天裡,時時都在打掃清理身、口、意三種行為,雖然尚未清淨,但已正在向著清淨的方向努力。就像餐具洗淨後,裝盛食物,不會中毒染污;在打完禪七之後,來受三皈五戒,要比平常更有受用。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諸位之中,有的已受三皈,有的尚未;也有人已受三皈,還未稟受五戒。所以,先得把受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向諸位說明。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有的人不敢受戒,是怕犯戒;他們以為:「不受戒可保自由,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於是說,受戒後不可以造惡業,不受戒便可以造惡業了。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其實,不論受戒不受戒,做錯了事,便要負責。這是因果。若不受戒,做壞事的可能性較多,若受了戒,就會生起防止犯錯的作用。縱然犯了戒,趕快懺悔,及時回頭,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是修習定慧的防護網,是修道生活中的護城河。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受了戒雖會偶爾犯戒,總比不受戒而經常作惡要好。因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鐘有一分鐘的功德。犯戒僅對某一時段特定的對象有害;持戒則盡形壽對一切眾生有功德。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在佛法中,三皈五戒,是戒的基礎。先說三皈:佛法僧三寶,是我們修行的依據、人生的指標、生命的歸宿。要想悟入佛性,端靠佛法指引,有一種人希望開晤見性,所以妄稱皈依自性三寶,卻不接受有相的住持三寶。然而,若無有相的住持三寶,何能憑空見到無相的自性三寶?既然希望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卻又傲慢地不接受三寶,真是矛盾之極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諸位在禪七中依據我的開示,運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都是佛法,用這些佛法去繼續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佛法,是由佛發現的,由僧修持,代代傳承的,故這三寶,是以僧為住持的代表,可尊可貴,因為僧寶傳承佛法,僧人離俗度眾,則又像征了清淨的出離心和救世的菩提心。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可知,修學佛法,必須認同三寶、接受三寶、皈依三寶。然後跟著的是稟受五戒: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第一,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其次是不故意殺動物。並不一定要求吃素,能素食當然好,萬一不便也無妨。但望不再以殺生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第二,不偷盜。凡是財物,不論是私人的或公共的,明知非分之財,依然不與而取,皆名偷盜。若在無意中佔了他人的小便宜,懺悔之後,還復清淨。  第三,不邪淫。不是配偶而發生同床而眠的性行為,名為邪淫,這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健康、家庭的安定、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和諧。現今有同居而不結婚的男女關係,如果持久穩定單純者,也可不算邪淫。不過這不是戒律的條文而是衡量現實社會的情況。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第四,不妄語。主要是指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大妄語。犯大妄語的人,目的為博取恭敬、供養,但卻造成知見錯亂,以凡濫聖、是非顛倒,因而造成斷人慧命的因果責任。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若是撒謊反而使人得利,則不算說謊,可以是一種方便。但也要十分謹慎,非生命交關,情不得已,不要經常以說謊來達到弘法的目的。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商場人士,常以為做生意就非說謊不可,其實不對。現代的商品展售,都講究信實可靠,何用說謊。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第五,不飲酒。這不是根本重戒,而是外圍的遮戒,是為防範腐蝕前面的四戒而設。因為飲酒過量,便易違犯前四條戒。有人以為飲不及醉沒有關係,但在人多場合暍拼酒,或是獨自一人喝悶酒,小則有損健康,大則可能犯罪。為了防微杜漸,最好還是戒酒。現代社會亦應戒除麻醉藥物。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以上這五戒,都是很容易遵守的。若不能五條全受,也可選擇其中一條乃至四條來受。不接受的,在儀式進行時,就不必跟著我念;能受幾戒就跟隨我復誦幾則。但是,在今天這麼清淨的因緣條件之時不受戒,多麼可惜。切不要怕受戒,把了戒可以懺悔清淨,如果發現自己實在難守難持之時,也可以當著一人之面宣佈說:「我要捨某某戒!」就算捨了,便不算破戒。各位應發心受戒,受了戒,持守一分鐘便有一分鐘的功德,更何況,受戒所引生的防護功能,能使身心容易清淨,容易安定,容易明心見性。何樂而不為呢!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ዷ版權所有㊣
  (聖嚴去師於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二月一日主七開示,林其賢、郭惠芯居士整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的體驗 之 不可思議的禪
第3頁:禪的源流 第4頁:禪的入門方法
第5頁: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第6頁:中國禪宗的禪
第7頁:禪的悟境與魔境 第8頁:明師難遇
第9頁:第二篇 調琴 之 捨 第10頁:調琴
第11頁:話頭.公案.機鋒.轉語 第12頁:佛.眾生.無明
第13頁:輪迴與涅盤 第14頁:無我的四相
第15頁:無得失心 第16頁:禪定.禪.神秘主義
第17頁:第三篇 禪 之 前言 第18頁:佛教的基礎思想
第19頁:坐禪的功能 第20頁:從小我到無我
第21頁:公案 第22頁:禪病
第23頁:拜師 第24頁:師徒之間
第25頁: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 之 農禪寺第四十期禪七 第26頁:東初禪寺第五十七期禪七
第27頁:東初禪寺第五十八期禪七 第28頁: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
第29頁:附錄 -- 禪修疑難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