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理性與感性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理性與感性

  一、接受理性和感性的事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理性,就一般人的理解而言是好的,可是理性究竟是什麼呢?是指每一個人都有其理想、理念、理論的依據和邏輯的思惟方式。例如:哲學、宗教、政治、藝術都有其派別及系統的理論根據。這麼說,是不是理性都是對的呢?不盡然。因為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如果彼此互相爭執就產生摩擦,往往為了理性之爭而演變成感性的結果。可見理性雖好,但不是真好,這就是人世間無可奈何的事。反過來說,理性既然有問題,是不是就不要理性呢?如果持這種見解的話,將更麻煩。所以,在不夠好的情況下,人類依然要有理性的態度和修養。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感性,人們常說感性的人是不理智的。可是世間的活力是由感性來帶動的,例如: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是感性的感情在不斷地維繫著,乃至於宗教上的信仰和藝術的創作,又何嘗不是感性的呢?感性為社會帶來柔和、安詳的心靈,以及幽美環境的感受;反之,當感性變成情緒化的沖動或過於氾濫,勢必為人類招致無窮的苦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雖然理性和感性的極端,會導致禍害和困擾,可是人間相就是如此,因為我們都需要它們,也離不開它們。從佛教的立場來說,必須承認並且接受感性和理性的事實,而且若要改善人生,我們必先從如何調和理性及感性的問題上著手,其次是超越理性和感性,最後便可自如地應用理性和感性。唯有如此,才能替人類創造人間淨土的果實。人間淨土是否僅是理想?會不會真的實現?則完全基於我們的信心和努力。假使我們時時為理性和感性起爭執,不善於處理,那麼人間淨土永難出現;反之,我們若能善於處理它們,人間淨土就會在你我之間的生活環境中開展出來。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二、放鬆能夠化干戈為玉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講到如何做之前,我們先來做一點練習,因為僅僅從理論上來討論感性或理性,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往往使不上力。很多人在觀念上和理論上都非常地清楚明白,可是在生活中和他們相處時,就發現他們沒有辦法把握自己、教育自己,能對他人教訓、指責、批評,就是無法教訓、管理、訓練他們自己。陳習方法是從拋開自己的執著之後,再來體驗世間是什麼。拋開自己的執著,是指放下身心世界,當我們能把自我身心世界全都放下以後,再認識和再投入我們的身心世界,作進一步的認識和改善之時,就會使你覺察到淨土離開我們並不太遠。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經常在演講之前,勸導聽眾們練習三分鐘的靜坐法,以三分鐘到五分鐘的時間將身心放下,放下以後將會感覺到世界突然改變了,跟自己原來所接觸到的就有一點不一樣了。各位是否想學呢?(大家同聲齊答:「願意學。」)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那麼,請坐好,背脊靠在椅背上,將眼睛微微閉上,身體的肌肉、神經放鬆,小腹的肌肉也要放輕鬆,胃部沒有負擔,再將手、臂、肩、臉上的肌肉放鬆,頭腦放鬆而有空靈之感,眼球不用力,頭腦不想任何東西,將身體的重量感或一切的負擔,全移交給自己所坐的椅子,然後不管身體、頭腦,總之什麼也不管,就是讓自己充分地休息、安靜。(三分鐘後)請將眼睛張開。請問大家,剛剛練習的這段時間裡,已能放鬆也感覺到身體、頭腦很輕鬆又舒服,有這種體驗的人請舉手。好,可見一半以上的人都體驗到了,但僅以三分半鐘的時間練習是不夠的,要時常練習。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奉勸各位,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滿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緊張、語無倫次、情緒激動難以控制,這是感性急於抬頭求表現的時刻,也是跟別人起大爭執的先兆,此時如果你處理事情,必不中肯也不得當。或者自己受委屈、被罵、被指責又無處申辯,血壓可能上升,此刻不妨告訴自己試著將頭腦放鬆,全身肌肉、小腹、神經都放鬆,若能放鬆,定可化干戈為玉帛,將會平安無事。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三、配合疏導互為調和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在今天這個時代裡,社會上處處充滿緊張的氣息。為何緊張?不外乎是感性和理性不調而起的。譬如: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權勢、地位,窮年累月地緊張;許多具有悲天憫人的人也是很緊張;更莫名其妙的是,還有一群人,自己什麼也沒有,也不追求什麼,卻鎮日緊張兮兮,深怕自己走在馬路上隨時會破車子撞上。像這樣的社會、這樣的處境,使得人們無時無刻不是在緊張之中,擔心著自己,也擔心著他人。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理性的人,會為這一代或下一代、自己和他人、社會及國家乃至世界全人類而擔憂;屬於「杞人憂天」的近代人,時時刻刻都在沒事時擔心著有事會發生。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時常有人強調理性,也有許多人在理性的背後表現出感性來,這是人間的悲哀和不幸。然而在不幸之中還是有幸,因為我們尚有機會和時間來共同討論這個問題,既然有機會來研討,就不必對我們的世界和社會失望,我們的前途還是充滿著光明和希望,正在明日等待著我們。這也是我們今天還需要在此時此地,討論理性和感性問題的原因。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理性是透過邏輯的思辨、科學的分析而認識事物;感性是起於個人的情緒、情感、私利而考量事物。理性是從客觀的角度處理事物;感性是從主觀的立場對待事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純粹的理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拒絕;純粹的感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淹沒。如果時時處處講理,而又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人,是很可怕的事,當然會被人拒絕;經常是情緒化的人,必然是糊塗人,也不能同情人,雖然也可能會站在自以為是的立場和觀點來愛人,卻不是以他人的角度來同情人。因為這樣的緣故,有人便會覺得被愛是痛苦的事。曾經有位女居士來見我說:「師父,『愛」不是好事,我被愛得沒有自由,也很苦惱,我的先生非常地愛我,以致於不准我出門,也不許我見人。」所以,感性的愛,可能演變成佔有、控制又否定他人的自由,這種愛不但否定他人,同時也會被人否定。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理性與感性的調和,使人安和樂利。促使人間社會的安和樂利,需靠理性和感性的調和,所以兩者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交互地進行。當理性抬頭時,需用感性來配合,感性太強時,又需用理性加以疏導,若能如此,世間才有溫馨和莊嚴。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理性與感性的超越,便是解脫自在。站在佛法的立場講,超越了理性與感性,才是解脫自在。也許諸位會產生誤解,認為「超越」大概是逃避現實或厭世,其實,超越得越深、越高則對世間的肯定越清楚、越實在。因此,超越是指消融自我,而以他人的立場為立場,自己不設立場;以公眾的利益為利益,沒有為自我追求利益。超越的本身,沒有一定的道理或情感可說,而是就他人需要某種情感或理性而恰如其分地施之於所需要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接下來我們談談理性與感性的比較、層次及分類。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四、理性與感性的事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心理、生理、倫理、物理的軌則,是理性的;心情、愛情、親情、友情的感受,是感性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理性和感性是生活中的事實,從心理、生理、倫理、物理及種種的現象來分析,都有其一定的軌則,有道理可循。如果沒有理性,我們的世界將無法獲得公正的認識。這些心理、生理、倫理、物理的軌則,也是由古聖先賢們及聰明才智之士,以他們畢生的努力和親身體驗而發現,是我們需要的,也是不能離開的。
㊣七葉佛教書社ƒ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ƒ版權所有㊣
  感性是屬於個人的心情,但心情不等於心理的;心情只是心理現象之一,是經由此種現象而產生情緒的波動。所謂親情、愛情、友情乃至於修行人之間的道情,全都建立在彼此相互間的感情基礎上,互助互勉。道情是基於修道者之間的因緣和關係,在道業上彼此照顧提攜。所以愛情、親情、感情、道情可使得我們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相聯繫在一起,溫馨而親切,是彼此需要,是彼此的互助和關懷。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五、理性與感性的衝突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理智與情感、良知與人欲、公益與私利,會有衝突。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理智和感情在同一人的身上可能在同時,為了同一件事而發生,當此兩者有所衝突時,應該如何處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請問諸位,假如你是位醫師,正好你的獨生子得了重病,這時如何是好?我在日本時,有一位朋友,是有名的兒科醫師,當他的兒子患重病時,他不敢診斷他兒子的病,反而交由其它的醫師治療。我問他什麼原因,他說:「正因為他是我的兒子,所以不敢親自替他醫病,若用了重藥,擔心兒子會受不了;若用普通藥,又恐兒子的病治不好,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之下,只好請別人來醫治了。」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如果你有一位美麗又大方的嫂嫂,她不愛你的兄長,偏偏戀慕你,又時常伺機親近你,此時的你,如何自處?在理智上,她是嫂嫂,絕對拒絕;在感情上,你必然非常地痛苦,是不是?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你是女孩或男孩,如你正在尋找結婚的對象,可能你的福氣很大,同時擁有二、三位以上的對象,個個不但美麗俊俏,而且人品不錯、很有才華,這時的你怎麼辦?究竟娶誰或嫁誰?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有婦之夫或有夫之婦,夫妻倆感情本來很融洽,突然闖入一個第三者,怎麼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上所舉的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都可能發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公益與私利、良知與人欲,也時常產生衝突。人欲就是私慾,也就是五欲。五欲有兩類:1、財、色、名、食、睡;2、色、聲、香、味、觸。由於身體的需求,心理的飢渴,就會不斷地追求。可是一個有品格、有教養的人,當發生這些問題時,自己跟自己會產生矛盾和衝突,不知是順著慾望的好,還是克制慾望的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法是教大家離欲的,因此時常被誤認為:人如果沒有慾望的話,豈不會變成意志消沉,更沒有鬥志,也就沒有了前途?事實上,佛教所說的離欲,是教導我們放棄過分的追求和佔有,是少欲知足,並不是教導我們放棄志願,連佛也不要成了。合情合理的欲還是需要的,求道成道的欲,更有必要。所以要配合良知的欲,人生才有前程。例如:我們需要錢,但錢必取之有道;要名,而名也要來得合理。曾經有人問我:「聖嚴法師,您要不要名利?需不需要錢財?」你們猜猜看,我要不要?我當然要,但我不會專門為名利權勢而苦苦鑽營,如果名是自來,所謂實至名歸,就不是壞事,利是自利利他,是佛學名詞,也是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為什麼不好呢?我需要錢財,但錢財並不專門拿來供我吃、我喝、我穿、我享受,而是應用來建設「人間淨土」。如果,僅僅為了私利、私慾而營求,就會跟理智起衝突。因此,我們若想成為一個人格完整的人,理性與感性要調和並行。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六、理性與感性的調和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調和是有層次的,我們用道德、倫理、博愛、仁義和品德、修養等來使理性與感性調和。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有人說,道德就是理性。其實道德並不一定就是理性。如果一位法官只以法律為判決的依據,見人就依律判刑,請問這樣只知法律條文,不僅人情世故的人,是有道德的好法官嗎?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在佛門裡,有些人看了一些佛法,懂得幾條戒律的條文,就常常拿戒律的條文到處量人,量這個和尚不持戒,量那個佛教徒不夠格。如此一來,究竟是鼓勵出家人持戒還是犯戒?是鼓勵大家來學佛,還是打擊人家學佛的信心?由此可知,我們不能老是拿條文來量人。所以,我們也知道當有人打家務官司,進行離婚訴訟時,好的律師和法官,也會勸兩造當事人在庭外和解。如果說有一對夫妻失和,要求律師協助他們解除婚姻,律師不加勸解,便說:「好,我幫你們完成離婚手續。」那樣的律師,有道德嗎?但他並非失去理性。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倫理也是一樣,合乎理性未必合乎倫理。譬如《論語》上有一則故事: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意思是說:孔子聽到葉公說,他家鄉有一個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的兒子挺身而出,檢舉父親,這個兒子是個才疏而直性的人,也是個大義滅親的人。但是孔夫子聽了他這幾句話卻說:「我鄉的直心人不是這樣,而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也許有人會問,這樣會不會演變成官官相護?不會,因為官與官之間不是親子倫理,這地方是指出父子間的倫理關係。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父親終究是父親,由於別人的告發,促使父親坐牢是無可奈何的事。身為人子,怎忍心告密呢?所以,父親做錯事,兒子應當要替父親隱瞞一番,這是人之常情,是道德的行為。如果說,父親偷了人家的羊,被警察捉住了,就因為他是父親,便號召所有的人,去打砸警察局,火燒警察局,這便是沒有道德的行為。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父親偷別人的羊,理應受法律制裁,身為兒子的你,並沒有去告發,父親坐牢是經由他們舉證告發,你已盡了兒子的本分,目前所能做到的是替父親行善以便贖罪,這就是倫理。就倫理上來看,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感情,所以它往往是不講理的。例如:兒子很小,不懂事,打了父親一巴掌,父親只能摸摸兒子的頭苦笑說:「兒子,你打得太重了,下次輕一點。」我曾經看見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打他的父親,他父親苦笑著對他說:「下次打我臀部,不可以打我胸部。」這就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沒有辦法用理說得清楚。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記得一九五0年代,監察院通過彈劾前行政院長孫科失職案,院會投票日,當時擔任監察院長的於右任便缺席不到,問他理由是:「孫科是國父哲嗣,我去投票有失厚道。」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們講倫理,一定得在理性和感性調和以後才說。我們的社會要談道德、倫理,是需要感性和理性並行,不能純感性,也不可純理性,這就要靠智慧來作判斷。但是,智能如何應用,最好的辦法是讓頭腦穩定、安靜、休息一下。當感性和理性起衝突時,又不知用什麼方法調和時,不妨靜坐一下,將會有神來之筆,有好的靈感出現。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理性與感性的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無相與無我是理性的超越;大慈與大悲是感性的超越;悲與智雙運是自在的解脫。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佛法不否定人間的基本需求和自然現象。佛法的作用,是在用修行的觀念和修行的方法,來化解問題、疏導問題,也可以一層一層地開拓人們的精神領域。反之,人若被人的本能所困擾,無法擺脫,將是件痛苦的事,不僅是個人的煩惱,也會為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和環境中有關的人帶來痛苦。如果僅有佛法的觀念,尚不夠有用,最好要應用修行的方法才能達到目的:相反地,只有方法而欠缺觀念的指導,也無法標本兼治。方法好比是一把刀,觀念等於用刀的理論和技巧。強盜用刀殺人,屠夫用刀殺動物,醫者用刀醫病救人,所以要理論的觀念和實踐的方法,互相輔助。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八、理論及觀念上的理性與感性的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無相與無我是理性的超越,但不是超越於理性之上,而是不受理性所束縛,不為自己所執著的理論或理性的信條所困,卻能活用理性的理論及觀念,這才是真正的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無相是什麼?世間的種種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之中,例如:昨天所做的事,是犯法的壞事,今天做同樣的事,卻會受到政府的褒獎。在台灣做某件事可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和歌頌,可是在其它野蠻民族做相同的事,就可能會被砍掉腦袋。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無相的「相」有兩種:1、現象,是外在的物相;2、觀念,是心理的心相。相無定相,故名無相。今天在座的三千多位聽眾之中,有許多人是研究法律的,法律也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時常順應環境的變化及時代的進步,已立的法也會修正再修正,許多科學家發明的理論,也經常被後來的科學家修正。所以「無相」的意思,是指沒有不變的定相,既無定相,當然是暫時的使用而不是永恆的律則了。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曾有一對夫妻婚後來見我,我對新郎說:「恭喜你得到了一位如意夫人,既聰明又貌美,秀外而慧中。」這位男居士立刻說:師父,《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我的太太如果經常年輕貌美永遠不變的話,師父應該恭喜我的,可是她今天是個美女,再經過幾年生兒育女,漸漸地變成雞皮鶴髮、老態龍鐘的黃瞼婆一個,根本不值得恭喜。我是無可奈何而結婚,反正是人嘛!總是要結婚,否則人家把你當作怪物看待,自己也不舒服、不好受,所以我才結婚。」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你為什麼不學我做和尚?」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師父,我有自知之明,做和尚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何況我自己也清楚我不是當和尚的料,因此,被我太太看上了。」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相」是指我的價值,是對自己的價值所作的判斷、估計、肯定,其中也包括身外所擁有的財產、名位、權勢等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請問諸位的「我相」,就是永遠像你現在這個樣子嗎?一定不是。今天在座的諸位,大概都是二十歲以上的人了,你們在十六歲時和現在一樣嗎?當你活到八十歲時,是不是也能保持跟現在的你一模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最近我去了一趟日本,在日本的師長、同學、朋友們,也都十八年未見了。當彼此一見面時,他們都會對我說:「啊!你一點也沒變,還是當年那個樣子。」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卻給他們澆了冷水:「你似乎變了,頭上多了幾根白髮,臉上也多了數條皺紋,眼下增加了兩隻眼袋,十八年前,你的腹部還沒那麼挺出,現在的你已是大腹便便,很有福氣的樣子。」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怎麼一見面就說這種令人不舒服的話?」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你承認不承認都是一樣,我很清楚十八年前的我,不像現在這個樣子。」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隨手取出十八年前跟他們的合照:「你像他嗎?我又像他嗎?」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哎!真沒想到我們變得那麼快!」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佛法講的「無我相」,便是絕對沒有辦法將身體的面相、身相、心相當作真正或絕對的「我相」,這僅僅是暫時的現象。有些人從小到老,觀念和性格永遠不變,請問世上真有這種人嗎?我們只能說他沒有什麼進步,卻不可說他沒有變化。其實,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隨時都在變遷。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自己陪伴他人成長,也經由別人帶著自己成長。我自己也時常覺得自己的成長很慢,譬如:在我年輕的時代,世界上還沒有發明電腦,現在我的弟子和學生,幾乎人人都會使用電腦,我非常羨慕他們。可是我也有些進步,我雖不會操作,卻會叫弟子們使用電腦,我是跟著弟子們成長了。我的「我相」當然也跟以前不一樣了,「我相」就是我的價值,我的價值不會停留在同一個位置上,既不停留,天天變化,就沒有不變的我,既然沒有不變的我,就是「無我相」。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金剛經》還有一句「無人相」的名詞。有一次,一位居士對我說:「師父,佛法可以說無我相,但是不能說無人相。因為無我相表示謙虛,無人相豈非表示目中無人,目空一切。」我告訴他,佛法不是這麼解釋,「無人相」的意思並不是否定他人,而是當自己做任何對人有利益的事之後,心中沒有任何一絲的牽掛,絕對沒有患得患失、有得有失的心態產生。或是,別人對我們做任何好事或壞事,心裡也不要有牽掛。不牽掛並不等於忘恩負義、過河拆橋,而是自己不跟他人有絕對對立的態度和存心。只有惡法,沒有惡人,僅有眾生造了惡業,沒有眾生是惡眾生。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心外不要存有對立的人,以為他們是壞人。有人做了壞事,我們希望協助他們糾正、改善、疏導,促使他們不做壞事,不存壞心,人畢竟都是人,絕不可放棄任何一人。佛度眾生,絕不對任何一眾生失望,如果這一生沒有辦法度他,他也不接受你的度化,只有暫時放下,默默祈願,下一生或再下一生,能夠度他。佛為一切眾生,可歷經千萬劫來幫助疏導。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的主要意思,是不要跟人產生對立,沒有界限,沒有對立,才是真正的「無人相」。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九、大慈大悲是感性的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慈悲有三個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一)生緣慈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對眾生慈悲,有其特定的對象,也就是有親疏、厚薄、遠近、緩急之分。一切的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是一律平等的。但在第一個層次裡的人,如果是採取這種觀點,一定會出問題。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當你父母生病,家中的貓或狗也同時染上重病,都在瀕臨死亡的邊緣。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何者應先送醫?如果基於等慈一切眾生的理念,應該將父母及貓狗同時送醫治療。萬一人手不足,人的醫院有別於動物醫院,究竟先送父母還是先送貓狗?如果真有這麼個難題的話,就很顛倒了,應該有親疏、厚薄之分。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當你父母病危,同時兒女也得急病,他們各自生了不同的重病,須進不同的醫院就醫,此時,何者較重要?何者優先送院?父母?兒女?中國人講倫理、孝道,當然先送父母入院治療。因為兒女死了,還可以再生,縱然生不出來,可以領養子女;父母僅此一對,死了再也沒有了。西方人的觀念可不同,他們認為兒女的前程光明遠大,父母已是日暮西山遲早總要死的,所以先送兒女就醫。這不能說明何者對、何者錯,卻可說明生緣慈的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二)法緣慈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不管對象是誰,一律平等對待。只要眾生有需要,正巧我有這份力量,便不考慮對象是誰,就給他所需要的。例如:父母現在需要我的經濟幫助,我馬上傾囊而助之;若有不認識的人需我幫助,也是毫無保留地給予。在這層次,尚有給的對象、所給的東西,也有佈施及付出的心願。一般人如果這麼做,家庭可能會破碎,倫理也許瓦解。菩薩的精神,卻是平等的佈施。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三)無緣慈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也就是「大慈大悲」。意思是說,在任何時、地,對於任何人,有任何需求,便能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適時而給。佈施的行為做過以後,心中不留一絲痕跡,如鳥在空中飛過,無跡可尋。救人以後,心裡了然曾經救人,但是對於救人這件事當作沒有發生。救人是因為這個被救的人,有他的善因緣促使他被拯救,跟我沒有關係。這種層次的無緣大慈,只有佛及大菩薩們如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等方做得到。凡夫雖然做不到,也必須瞭解學習,最高的慈悲,是有這種方式。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十、發心與佈施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儒者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勉勵凡人也要見賢思齊,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邁向聖賢的目標。在佛教而言,這就是發菩提心,是要求自己傚法佛和大菩薩們的心行。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也有許多人會發自私自利的菩提心,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因此,老是要求週遭的人,先來成就他、護持他,待他一旦得大成就、具大力量時,再來濟度眾生。持這種觀念,雖然沒有什麼不對,卻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標準和榜樣。真正發菩提心,是要無條件、無目的的付出,專心一意地在心中發願如何去化度一切眾生,從不會想到自己這麼做值得不值得。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數日前,某雜誌的編輯來訪問我說:「現今的社會和世界都十分的混亂,人心不願向善,全是自私自利,所做出來的事也都是損人利己,就法師的觀點看,該怎麼辦?」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說:「我沒有自己的觀點,佛法住世是以六種波羅蜜來度化眾生。」波羅蜜的意思是超度、超越、度脫、救濟、度過。六度中的第一波羅蜜是佈施。在我寫給我們法鼓山的僧俗四眾弟子共勉語中,有這麼兩句話:「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所以,要救濟我們的社會,改善我們所處的人間,必須要以付出為第一優先的方法。或許有人不贊同:「哼!我又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拿什麼去佈施?」或者想:「如果將東西佈施掉了,它又如何回來?」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佈施是很微妙的事,佈施如挖井,如將土挖得越大越多、則井中的水量越廣越深。這種理念不僅僅是佛說,中國的老子《道德經》也曾這麼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下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有一位弟子,今晚也在座,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便偷偷地在心裡發了一個願,希望在十年之內佈施壹仟萬元台幣。當時簡直像是癡人做夢,然而發願之後,在十年之中,恰如其願,佈施了壹仟萬元,滿願後,便對她的先生說:「我已為你佈施壹仟萬元台幣,收據都在這裡,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非常驚訝地問:「你真的替我花掉這麼大一筆錢?可是我們在十年前怎麼會有壹仟萬呢?」「是沒有啊!」「但是,又那來那麼多錢佈施?」「因為我發願佈施,所以時常將你的錢拿去佈施,今天告訴你的目的,是讓你知道錢是用來佈施,不是去做壞事。」接著她又問她先生:「我們現在擁有多少資產?」答案是已超過佈施的十倍。她因為要佈施,所以拚命賺錢,設法開源節流,並將多餘的款項佈施。我們的社會確實需要這種人。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日據時代的台北縣,有位義賊廖添丁,以偷得來的錢去救濟貧病的百姓。佛教並不贊成義盜的行為,佛法講究的是以自己的智慧力、心力、體力、資本,營生賺錢,將所賺得的資產,幫助社會,才是慈悲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十一、慈悲與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一般人將慈悲解釋為感性,將智慧說成是理性。其實只能算是相應,不能算是相同。譬如:當我在路上遇到年紀輕輕的人,伸手向我乞錢,我不給,馬上就有人會說:「師父,您怎麼不慈悲?」又如:在十年前,那是快過農曆年時,有位身強體壯的醉漢前來敲門,正好是我去開門,門一打開,他就往內跑,我在他後面問他:「請問找誰?」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找法師。」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找他做什麼?」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要錢。」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他欠你錢嗎?」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沒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沒有!為什麼向他要錢?」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沒有錢我怎麼過年?」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為什麼沒有錢就不能過年?」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奇怪!你為何不慈悲呢?出家人是慈悲為懷,還要問那麼多,簡直是多管閒事。」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你究竟是要錢?還是想來打人?」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不打人,只給我錢就好。」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好,請到裡面,我們再談一談。」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進到裡面,正好碰到一位高頭大馬、身材魁梧的信徒,我便告訴他:「請替我打發他。」轉身向醉漢說:「這位先生會照顧你。」說完話我立刻溜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結果那位醉漢被塊頭比他大的信徒轟走了。那位居士心裡很納悶,更不是味道,百思不解,就忍不住跑來問我:「師父啊!怎麼可以這樣子對待人呢?我從來沒做過這種事,我見到剛才那種人上門也會給他錢,師父,您不但不給錢,還叫我做壞人!」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對這種人,我們不能開例子,否則將後患無窮,他不病不老,是有辦法賺錢生活的,因為好吃懶做,才變成那樣。」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請問諸位:我是不是慈悲?我是慈悲的,希望他能重新做人,自力更生,為了社會、為他自己都是好的。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你們是否曾聽過,禪門祖師訓練弟子們的方法有棒喝的家風。不但罵人而且打人,禪門有句話:「香板頭上出祖師。」打罵教育,雖已不是現代人用的方法,不過在必要時,用重話點醒,還是必須的。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慈悲不是沒有原則的婦人之仁,對不起,在座有許多女性,你們都是女中丈夫,所以不要生氣,但也有很多的男性具備婆婆媽媽的婦人之仁,那就不是智者的慈悲。慈悲為懷,必須配合智慧的判斷,悲智雙運,才能自在解脫。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有些人當他們遇到佈施的難題時,不免會在心中嘀嘀咕咕:如果不給,不滿其所願,恐怕將來會對己不利;如果給了,又擔心會有麻煩。於是整日憂心如焚似地,沉浸在給也不是,不給也不行,慈悲也不好,不慈悲也不對的情境之中,久久難以釋懷。請問這種人是有智慧嗎?當然是沒有智慧的人。如有智慧,就不會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更不會考慮自己眼前的反應和結果,只考慮對此人、此時、此境的好壞和利弊。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我自己是沒有智慧的人,我正在學習;我也沒有慈悲,所以也正在練習之中。我時常被弟子們用人情包圍,當有一位弟子很不聽話,不守常住規矩,要他離寺之時,總會有其它的徒眾向我進言:「師父!我們要不捨一眾生,任何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將來會成為高僧,今天不好,以後會轉變得更好,師父請慈悲留下他,我們大家都贊成他留下,也都能原諒他,不跟他計較,求師父下要讓他走。」請問各位,如果你是師父怎麼辦?留或不留?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再說一個譬喻:你家有只小狗,因頑皮而掉入鄉下的野廁中,渾身上下沾滿了屎尿,結果跑到你的家裡到處亂闖,牠所到之處都被弄髒,這時的你如何處理?或許你會想:「沒有關係,家裡全是大便就讓它臭吧!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還是說:「哼!將這條狗趕出去。」或者是:「先設法捉住牠,再將牠清洗乾淨,然後放入屋內?」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是的,我們要先將他隔離,隔離一段時間讓他有所反省,如果一輩子都不能自我反省,而且懷恨不消,也沒什麼關係,也許今生不轉,說不定下一生就轉回來了,我們當為他祈禱。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十二、誰是慈悲的智者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有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健全的人,無形當中會做出一些違害社會的事情,當年美國裡根總統被槍擊未死,兇手被捕,判決無罪,原因是槍手有精神病,故被關進精神病院,當醫生證明他的病痊癒以後,又回到社會去了。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凡夫不是聖人,也不是賢者,所以,行為無法做到恰到好處,試問被關在監獄裡的人,是不是全部都是壞人?不一定。做了壞事的人,是不是全被關在獄中呢?也不一定。做了壞事而逍遙法外的人還是不少。被判刑,無論是死刑、無期徒刑或較輕的刑罰被關在牢裡,其中根本沒有做壞事的人也不在少數,是下是?所以,我們的世間很難作一個絕對的判定,更不知誰是絕對的智者。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有朝一日,願我們的世界廢止死刑的法令,只要我們的人類社會進步到某一層次時,死刑必定要廢除的,這才是文明的社會,否則,難免會有些人死得很冤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在此,我要贈送兩句話給諸位:1、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2、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運用慈悲,至少是有感性的。例如:他砍我一刀,我當還砍他一刀。從理論上講,殺人者償命,種瓜者得瓜,種豆者得豆,這就是因果關係。可是從慈悲的立場看,他揍我一拳、砍我一刀,我已備嘗痛楚,如果回敬他一刀或一拳,本來只有一個人被砍被揍,結果變成二人或更多人連累遭殃,一人受傷害已經很不幸了,二人受傷則更不幸。如果我們都有這種想法,逐漸地養成風氣,我們的社會就會見到淨土。我被砍被殺是痛苦的事,若我回報殺人,人也會痛苦,我既被殺傷,我卻不忍去殺人,而且要設法不要再有其它的人去殺人了。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曾經有位居士的太太在街上走路,被出租車司機撞死。出租車司機沒有錢賠償,便準備坐牢,結果這位居士反而前去安慰那位肇禍的司機說:「請你不要害怕不安,我是佛教徒,我的太太已被撞死了,但是你家中尚有妻兒,需要你賺錢活口,從今以後,希望你能小心駕駛,要時常念佛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心裡要經常保持平靜,不要急著搶路,每天出門前及回家後,要多拜佛、念佛,這樣出門就會平安。你自己平安,人家也會平安。」司機感動得痛哭流涕,覺得自己是魔鬼,幸而遇到一尊佛。這是真實的例子,這位居士目前健在,已經在美國出家。這位居士是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他自己的太太被撞死了,當然很悲傷、哀痛,從此以後做更多的善事來紀念回向給他的太太。其實,他最大且安慰的好事,是原諒了那位司機,而且還安慰他。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所行的司機撞死人等於沒事,而是說作為一個佛教徒,應該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對己。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十三、關懷與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以下我有四點結論,奉獻給諸位: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一)理性如一部機器,各部分的結構和機件,清楚分明;感性如機器所需的油料,用來發動及潤滑機器。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二)偏於理性會使人僵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冷漠;偏於感性會使人混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雜亂,造成自他的困擾。所以,感情的氾濫會帶來麻煩,一味的講理也會製造出人間的災難。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三)理性與感性的調和,能為人間帶來人性的莊嚴和人情的溫暖。對人的關懷,不一定要講理性,對於恩人、親人固然要關懷,對於仇人、對頭也一樣要付出關懷,這是屬於感性的。政治上的政敵,碰在一起總是彼此互相叫器對罵,最好能養成互相關懷,希望自他都能成長;故要用感性和理性才能調和,才能帶動社會的進步和增長人間的溫暖。我們要建設人間淨土,首先要應用感性和理性,活用感性和理性。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四)理性與感性的超越,能為人心展開無限廣大的活動空間。超越於理性和感性之外,不受兩者所束縛,不會由於理性的考慮或感性的影響而產生心理上的矛盾、衝突和限制。如果心量狹小,縱然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之中,仍然不會覺得快樂幸福。心若開朗、容人、容物,雖處貧困或身陷囹圄,也會覺得無限廣大。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在座的諸位之中有人曾經坐過牢,我不曾坐過牢,卻閉過六年關,我的關房比你們的牢房更小,活動範圍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跟宇宙同大,甚至沒有宇宙的感覺,時間快速飛逝,超過我的想像,六年的時光好像是一晃而過,每天我在裡面很快樂。為什麼?我心中沒有一定想得到的東西,沒有事讓我恐懼害怕,沒有事令我興奮激動。當我們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會為自己和他人製造困擾。至於如何才能經驗到理性與感性的超越?要用禪修的工夫,以及佛法的觀點,來作為修養的練習和指導。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ᰙ版權所有㊣
  (一九九二年九月六日講於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坐的基礎方法
第3頁:四念處 第4頁: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第5頁:禪修方法的演變 第6頁:禪是什麼
第7頁:禪的智慧 第8頁:智慧與福報
第9頁:禪——自我的提升 第10頁:禪——自我的消融
第11頁:禪與人生 第12頁:禪與生活
第13頁:禪的心靈環保 第14頁:禪的知與行
第15頁:禪與藝術 第16頁:生命的圓融
第17頁:生命的圓融 第18頁:理性與感性
第19頁:提得起.放得下 第20頁:提起與放下
第21頁:無常與無我 第22頁:提升人品的佛教
第23頁:積極的人生觀 第24頁:現代佛教與生活
第25頁:現代佛教青年應有之人生觀 第26頁:人心清淨.環境清淨
第27頁: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第28頁: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第29頁:人間淨土 第30頁: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