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著

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著

法鼓校風之二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法鼓校風之二

  踏踏實實做好出家人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你們的年齡都不小了,和我第二次出家時不相上下,那時候我已經覺得自己很老,感覺來日無多。你們諸位菩薩,如果還有人老是在作夢,應該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幻想,要踏踏實實的,知道多少佛法就去實踐多少、體驗多少,否則會很痛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你們來到這裡,現在頭腦裡的想法還是在家人,儀態、心態也都是在家人,如何學習像個出家人,是你們的第一步;有人認為,因為只是行者,還沒落髮,所以還是在家人。其實,如果心態不改變,就算剃了頭,也是光頭俗漢,還是在家人。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接下來,我想談一下我們的校訓——悲、智、和、敬,在家人也講悲智和敬,不過在家人講的和出家人不一樣,我現在就來講出家人的悲智和敬。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人的「悲」,強調的是沒有對象的慈悲,這叫平等的慈悲。出家人因為沒有家累,所以對眾生都是平等的、慈悲的;而在家人因為有家,所以一定有親疏、遠近、厚薄的分別。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慈悲的意思,包含兩種:一是關懷照顧,另一則是原諒、包容。在我還是小沙彌的時候,我們廟裡來了個和尚,他病得很重,原則上,像這樣子病重的和尚,一般寺廟是不願接受的,因為還要照顧他,是個額外的負擔。這位病重的和尚來到我們廟裡,第一句話就說:「我快要死了,請慈悲慈悲,我死了以後幫我料理一下,把我燒掉。」但是他還沒死,你不能打死他,再把他燒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的師父就跟我講:「小和尚,我們出家人連狗、貓都要照顧,何況他是個比丘,你要照顧他。」然後他又講了一段話嚇唬我:「如果你不照顧病人,將來你在外面行腳的時候害了病,人家也不收留你、也不照顧你。」這段話害得我很緊張,於是就擔負起照顧那位比丘的責任。雖然我們廟裡很窮,但幾個月後,還是把他醫好了。他要告假離開的時候,還向我頂禮,說我是救命的小菩薩,我只是個小和尚,還向我頂禮,那時真嚇死我了!這就是一種關懷照顧,對需要的人關懷照顧。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後來我到上海靜安寺讀書,起初程度很差,聽又聽不懂,筆記也不會抄。有一位法師上<八識規矩頌>,我真是聽不懂,「煩惱」一詞還是第一次聽到,何況還分什麼隨呀、大呀、小呀的;其他像南亭老法師講的《大乘起信論》、道源老法師講的《圓覺經》,我也完全聽不懂。當時我就發了個願,如果自己學會了、懂得了,將來一定也教人家懂得。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時上課時,老師在黑板上一條一條寫得密密麻麻,我怎麼抄也來不及,還沒抄完就被擦掉。還好坐我隔壁的同學滿好的,看我總是趕不及,就說:「我抄黑板,你抄我的,你抄不完,下了課我再借你繼續抄。」真感恩!那時上課雖然聽不懂,但是同學都很照顧我,不僅會提供筆記,假日也會為我補習,這些同學都成為我非常好的朋友。後來我功課趕上他們,他們還開我玩笑說:「那時你連筆記都不會抄!」這是我在佛學院受到同學照顧的情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然,除了功課以外,還有威儀。剛出家時不是很懂,穿衣、吃飯等細行都沒做好,有時連剃頭也沒剃乾淨,這時同學問也會彼此照顧一下。其實,同學的照顧有時比老師的照顧還有用,因為老師有這麼多學生要照顧,頂多偶爾關懷一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照顧同學,雖然有時會影響到自己的時間,甚至成績會被拉下來,但卻很值得。不過,彼此的照顧,如果淪為我給你好處、你給我好處,兩、三個人成群結黨,這就不是慈悲、關懷,而是狐群狗黨,是營私、是麻煩。所以,慈悲一定是沒有條件的,幫忙他、關懷他,不是為了結黨拉關係。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到日本留學時也是一樣。當時我的日文很差,雖然看得懂,但卻聽不懂,因此老師上課時我完全不瞭解,很是辛苦。還好日本同學都滿好的,他們並非有求於我,只是看我的功課快跟不上了,就主動問我,看我有什麼需要幫忙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和敬中有悲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遇到的都是好人,這是因為我總是以「和」、「敬」待人,非常有禮貌。當時我已經三十九歲了,同學們都是二十幾歲的人,有的教授甚至比我還年輕,我用和敬來和他們相處,他們也很慈悲地待我。後來我漸漸聽懂上課內容以後,也主動幫助了許多留學生,尤其有兩位新加坡、菲律賓的同學,我不僅替他們改論文、指導他們,還陪他們找資料,最後他們自己也會作學問了。我是沒有條件地幫忙,只因為人家幫了我,所以我也應該幫助別人,這就是「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接著講「智」,智慧的意思是沒有煩惱。我們已經來學出家了,為什麼還有煩惱呢?有人說,因為三千煩惱絲還在,但是法師們三千煩惱絲也剃了,還是有煩惱。剃光了頭,並不表示煩惱就沒有了,煩惱的存在,是由於自我作繭、自我懲罰、自我封閉。自我作繭,基本上就是自我封閉、自己困擾自己。通常人們會認為,是因為別人困擾我,所以我才有煩惱;環境有問題,所以我才有煩惱。這種想法是顛倒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前天我在安和分院和一位居士談話,說著說著,只聽到她「啊!」的一聲,正好打了我一個耳光。因為我一邊說話一邊往前走,沒料到她的手會突然抬起,就正好被她打到。她手上還帶了個戒指,剛好劃在我臉上,熱辣辣地痛,真不是味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位太太發現自己劃傷了我,非常不好意思,一直向我道歉說:「師父!我真是罪過,對不起!」我說:「你沒有問題,是我自己的臉正好湊上去。」能這樣想,雖然臉還是很痛,但心裡就不會起煩惱;如果心裡老是想:「這位太太真是的!我問候她,她還打我!」或者「我今天真倒霉!什麼業障?竟然被她打了一下。」那麼煩惱就會愈積愈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環境會給我們帶來不舒服,但我們不要因為環境的不舒服就起煩惱,要用智慧來化解。所謂智慧並不是說要懂得三藏十二部經典,而是要有轉化煩惱的巧妙方便。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會有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昨天晚上,有位藝術家來見我,她問我說:「法師,您大概永遠都不會生氣吧!」我說:「我又不是聖人,生氣的時候照樣地氣。不過我生氣的時候,會用方法來化解,當下的問題,當下就處理掉。」像剛才那個例子,我就不會扯到前生或是業障上面去,而是當下用智慧把問題化解,不留下痕跡,這就是「智慧不起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如果常常緊張得生氣、緊張得煩惱,緊張得折磨自己,這是「愚癡」。要隨時隨地運用智慧,所謂「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對自己用智慧、對他人用慈悲;但慈悲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反而會變成營私結黨、狐群狗黨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二年一月十一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和尚·和樣·和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首先,我把我們山上的教育體系向諸位介紹一下。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我們體制內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佛學院、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這是三個不同性質的教育單位。這三個系統的教育有其一致性、一貫性,但是也有其差別性。所謂的一致性,是指教育的機制及人事上有共通性,譬如圖資館、教室以及聘用的一些老師,這些資源是共享的。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在差異性方面,佛研所的辦學目標,是要提高佛教研究人才、弘法人才的素質,重視佛教語文、研究方法、論文寫作,使佛教界能夠有高層次的研究及文化人才,來從事文化、研究工作,或者是出國深造以後到各大學任教。因為佛研所的學生畢業以後,不一定會待在法鼓山,事實上幾乎百分之八十不會留在法鼓山,卻能夠把佛教推廣到社會,推廣到大學裡;現在台灣好多佛學院的師資,就是我們佛研所畢業的學生。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另外,僧大和佛研所不同,其目的不在培養宗教學者,而是培養僧團裡的後進人才,是以培養宗教師、宗教家為宗旨。其實,我本來是希望佛研所能培養宗教家的,但是以目前的制度、組織等情勢來看並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決定開辦僧大。僧大的同學是由法師來帶領,也盡量請法師來授課,重視宗教情操、宗教生活、宗教信仰,以培養年輕一代具有宗教情操的佛教棟樑人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法鼓山三大教育體系的宗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在日本讀書期間,對日本的佛教有較多的瞭解。日本寺院中所謂的僧侶,實際上是寺院世襲的居士,他們經營寺院,住在寺院裡,擔任宗教師的工作,有一點類似基督教的牧師,是priest(神職人員),而不是monk(出家人)。他們的教育程度必須是大學畢業,否則不容易成為住持,也不容易擔任宗教師。過去台灣的民眾普遍看不起出家人,便是因為出家人的程度大多不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僧大的學僧,在素質及道心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四年的修學期間,除了基本的佛學常識外,也特別重視宗教生活、僧侶行誼。但是除了學習如何做一個出家人之外,也要能帶動僧團裡的各項執事活動,以及帶動居士們來學習佛法,這樣才是一個優秀的比丘、比丘尼,成為住持三寶的人才;所以,我們也寄望僧大畢業的同學,經過幾年之後,漸漸地能負起住持佛法的任務,這是我們的期待,也是僧大的辦學宗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至於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原先並不在我們的規劃之內。本來我們是希望以培養佛教青年人才為方向,也就是目前僧大的編制。現在之所以會有出家體驗班成立,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我們這個團體是從開辦僧大以後,才真正開始有制度地培養青年人才,至今也不過兩年的時間。在這之前,於農禪寺出家的將近一百位出家法師,每位都是在僧團裡慢慢摸索、慢慢跟著學習的,因為缺乏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規劃,所以他們走得很辛苦。基於這個原因,我們才決定開辦僧大,有制度地培養戒定慧三學兼備的佛教青年人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後來因為我們山上的建設一期一期地完成了,而僧大的人才還在培養中,我們僧團裡既有的人才也不多,所以要借重社會上的中年人才,進入我們的僧團,在接受兩年的培訓後,來幫助我們這個團體,成為培養戒定慧三學的佛教青年人才的推動力。所以出家體驗班的同學們,雖然普遍上年紀大了一點,但是實際上要比僧大學僧的任務更重一些,進來受兩年培育以後,就要去成就年輕的人、培養年輕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開辦體驗班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這個團體本來是不接受三十五歲以上的人來出家的,可是有一些為農禪寺、法鼓山奉獻了好多年的菩薩們不斷表示,三十五歲以前,因為放不下家庭、事業、父母或配偶,因緣不具足,所以沒辦法來;如今因緣許可了,於是紛紛懇求僧團讓他們出家。因此,我們籌辦了體驗班,開放給他們來出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每一位體驗班的同學,不管是不是想考僧大,或者是年齡已經超過而沒有辦法考僧大的,凡是進入我們體驗班的,就是僧團的一份子,並不是進入僧大的,身份就高一些、就優秀一些;而進入體驗班的,就差了一截,好像是次等一樣,沒有這回事!不論你是怎麼進來的,進來之後,大家都是平等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進入僧團以後,請諸位菩薩不要和研究所的同學或是和僧大的同學比較,要求研究所同學有的、僧大同學有的,你們也要,那就很糟糕了!這三個教育系統的培植方式及課程不一樣,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標也都不一樣,所以請大家不要計較。你們是來協助僧團培養戒定慧三學的佛教青年人才,不是來跟他們年輕人計較的。年紀大的不就是要照顧年紀輕的嗎?希望大家能瞭解,否則你們的煩惱就重了。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出家的心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應有的基本心態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出家基本要學習的,不是講經、說法、寫文章,更不是當大法師,而是學習如何當個出家人。曾經有一位老法師在《海潮音》雜誌上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文章中把出家人分成三類:一類叫「和尚」,就是人天師範;一類是「和樣」,有和尚的樣子,能裝點佛教的門面;第三類則叫做「和闖」,就是闖蕩,到處闖!招搖闖騙也是闖,闖蕩江湖也是闖,裝模作樣也是闖,比如說化小緣、建小廟、趕經懺,還有喝酒、抽煙甚至男女關係不清楚,不防譏嫌,這些都叫做「和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種人天師範,是指身口意的行為,堪為人間及天人的表率。欲界的天人沒有斷欲,也沒有想要離欲,而出家人離欲,就比欲界天的天人更高一層;其次,出家人有出離心,所以不貪著禪定的享受,不管是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的禪定都不貪著;既不貪著五欲也不貪著禪定,這就叫做「出塵上士」。「塵」,就是塵勞,也就是煩惱的意思;我們雖然還有煩惱,但是練習著出離煩惱、練習著不起煩惱,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起煩惱。「士」,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是凡夫、中士是賢者、上士是聖人;另有所謂「大士」,就是大菩薩了。出家人以聖賢的心行做為標準,所以我們要比人間所有的人還要高。「高」的意思,並不是趾高氣昂、高傲的高,更不是要人家來恭敬、供養的高,而是指我們能夠不追求世間人們所追求的、能夠不拒絕人們所拒絕的,這就是「出塵上士」,也就叫做「人天師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人首先要學習的,是如何做一個出塵上士、人天師範,而不是講經、講論的法師,這就是出家的基本心態。有的人會說:「我已經出家了,我已經出塵了!」這麼說是不知慚愧!不要以為出了家、換了衣服、剃了頭,離開自己的家庭,就是出塵,你只是樣子出塵罷了!樣子出塵,就是第二種——「和樣」。能夠舉行儀式、送往迎來,舉手投足威儀整齊也不錯,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出家人。不過這種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他有煩惱,但他自己一個人時,還是會發發脾氣、生生悶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曾經有一位威儀相當好的法師,跟人相處的時候,往往給人一種非常厚道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內心很痛苦,常常掙扎,無法疏通,我就曾無意間看過他撕報紙、撕東西以發洩情緒。撕報紙雖然不好,也有點荒謬,但是當內心有了衝突的時候,撕報紙還是比跟人吵架、吼罵,甚至於動手好一些;出了家要顧及威儀,當然不能跟人吼罵或動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外還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輕法師和一位老居士吵架,住持老和尚明明看到了,卻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而吵架的這兩個人,也都看到了住持,他們希望住持老和尚能夠聽到他們吵些什麼,為他們評評理。所以,兩人就跑到老和尚的房間門口大聲地吵,呼來喝去地要爭出個理由來,但是老和尚就是不出來,也不管他們。吵到後來,那位年輕的法師還扯著嗓門說:「老和尚怎麼了?我們講話他都聽不到了!」老和尚還是沒有響應,結果,他們兩人沒有吵出一個你是我非來,但因為沒趣也就不吵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事情過後,那位老居士再去問老和尚:「師父,您那時沒有聽到我們在吵架嗎?」老和尚回答:「我只聽到有人在我的門外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不是沒有聽到,只是聽到的是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威儀雖然非常重要,但是內心更重要;如果內心實在沒有辦法,威儀還是要先學好,至少先學好「和樣」——和尚的樣子,威儀整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威儀是練心的基本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威儀能夠讓人起信,甚至不用開口說佛法,就已足夠讓人生起信心。譬如舍利弗和目犍連出家學佛的因緣,就是看到佛陀的一個弟子——馬勝比丘的威儀。兩人覺得有這麼好威儀的人,他本身一定有很深的道理,便問馬勝比丘他的老師是何人?馬勝比丘答說他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結果他們兩人就皈依了佛陀。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反之亦然,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居士到一個寺廟裡,很虔誠地祈請方丈和尚為他舉行皈依儀式。儀式結束後,方丈和尚下座禮完佛要回座時,順腳將拜墊踢到旁邊,這位居士當下就變了臉色,結果師父不叫了,供養也不供養了,掉頭就走了。居士們看的就是法師的威儀,要移墊子,可以自己用手移,或是請人幫忙移,直接用腳去踢的動作實在太粗魯了,並不如法。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講這個例子是要告訴你們:我們出家人在心沒有調好以前,至少先要調好語言和身體的行為。所謂口儀,譬如有的人嗓門很大,不管有沒有人,距離近或遠,講話都很大聲,台灣話叫「大聲公」,這個習氣不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某個人要出門了,但有要事一定要叫他回來,那也不能用吼的,可以用追的。不過,也不能像追強盜、土匪那樣的追法。實在走遠了,那也沒關係,可以打電話請他回來。所以,不應該大聲叫嚷。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還有,不要有事沒事就在一邊聊天,嘴巴像「鉿子」一樣響個不停。鉿子是一種法器,它的造型是兩片,一敲起來就像兩片嘴皮,劈霹啪、劈霹啪不停地講話一樣。所以,我們形容人好講話為「充鉿子」。沒事閒聊天除了浪費時間外,還容易惹是生非。所以,沒事的時候要常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盡量先把五堂功課背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外是身儀,無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或拜佛,都有它應有的樣子,這些都要注意。威儀能夠收斂我們的放逸心,有時候我們的身體放逸了還不知道,身體放逸了就表示心也在放逸,心沒有好好地照顧身體。身體和心要經常保持著平衡、平穩,坐要有坐相,不能四仰八岔、翹起二郎腿,或是抖腳。走路的時候,不要勾肩搭背,也不要手牽手地走,除非對方是殘障、有病的人或老人,因為走不動才要扶著他走。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曾經有一位居士看到一位法師抱著另一位法師的肩頭講話,這位居士就問我師公:「老和尚啊!這兩位年輕的法師出家多久了?」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新出家的人因為俗氣重,才會像在家人一樣抱肩頭講話,要是真懂得威儀,是不應該有這種動作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吃飯的時候,要「龍含珠」、「鳳點頭」,但有的人覺得肚子已經好餓了,還要拿著碗吃很累也很拘束,於是往桌上一趴,這是十分沒有威儀的。或許有人會問:「有了這些規矩,就能成佛嗎?就能開悟嗎?就能去煩惱嗎?」其實會問這種問題的人,是因為習氣太重改不過來,於是就說:「我是來練心、除煩惱的,你不教我如何除煩惱,卻專門教這些小枝小節,不准我這樣、不准我那樣,這些繁文縟節我不想做!」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現在我告訴大家,出家人在五夏之內,要學的就是律儀。律是規範,儀是儀表、儀態、儀式,這就是威儀。出家人一定要把威儀學好,至少做到「和樣」。這樣人家不會罵我們佛教,三寶也不會因為我們而蒙羞。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真正的威儀建立在心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清朝有一位頗具文采的文人叫鄭板橋,他曾講過一句滿中肯、也滿重的話。他說:「秀才是孔夫子的罪人,和尚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為什麼和尚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呢?因為佛教會遭人批評,主要就是因為出家人沒有威儀、水平低,沒有道心,也沒有道行。沒有學問倒是其次,古代有很多高僧並沒有多大的學問,但是卻有很大的感化力,之所以如此,一者是因為行為舉止的威儀,一者是因為他們的心儀比一般人好。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有人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像一定要穿質料好、款式好的漂亮衣服才有威儀,才能讓人看得起,是不是這樣子?其實不然,佛的光是因為他的慈悲、智慧,他的威德自在,人家一看就覺得好像有光,因此我們常常把佛像裝金。所以,我們要注意威儀,並不是要穿的料子好、款式好,才有威儀。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印度有一位近代大人物,叫做聖雄甘地,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是披一塊布、赤著腳。有一次,他到英國見英國女王,本來進皇宮一定要穿大禮服,但甘地說:「我的大禮服就是這樣,如果女王要我進去我就進去,不要我進去我就不進去。」有人就說:「您這樣很不禮貌,只披一塊布,又赤著腳,好像赤身露體一樣。我們給您一雙鞋子、一套西裝,就請您換上吧!」他說:「我不要,這個就是我甘地。」雖然如此,女王后來還是接見了他。所以,我們注意儀表,並不是在於自己的服裝,而是在於我們的儀態、態度。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還有,諸位男眾們,希望你們的鬍子不要留得太長;女眾們的頭髮也是不要留得太長,頭髮要整齊、簡單,洗頭、整理時就很方便。另外,衣服不要弄得髒髒、皺皺、臭臭的,如果出坡流汗弄髒了,就要更換;穿破了也要趕快補,不要邋邋遢遢的。如果衣服不夠穿了,可以申請,衣服太多則要交出來,否則也是麻煩。你們房間裡的私人物品要盡量減少,你們是來出家的,不是帶著嫁妝出嫁的,每天需要用的夠用就好,多出來的東西全部把它佈施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請你們不要貪心地收集書籍,不要看到喜歡的書籍就想要,我們圖書館有相當豐富的書籍,所以請你們私人不要買書、藏書,否則兩年下來,寮房恐怕要變成藏書館了。而我們規定半年要換一次寮房,目的就是要讓你們不會產生佔有心,房間是公有的。總之,東西一定是要簡單、要少,東西愈多愈不好。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今天利用這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些生活裡的小枝小節,雖是小枝小節,卻是相當重要。諸位做不成和尚,至少也要做個和樣,千萬不要做「和闖」,至少「和樣」的威儀是好的,還能裝點三寶的門面,沒有做什麼易受人譏嫌的事。而「和闖」是闖蕩江湖、招搖闖騙、裝模作怪,騙人家來供養你、佈施你,這是佛教的敗類,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另外,我也要強調一下,因為我們同住一個山上,有時男眾跟男眾、女眾跟女眾,或者是男眾跟女眾之間,是需要互動的。但不管是男眾或女眾,住同一間寮房或同一個班,或者經常在一起,請你們不要營私結黨。僧團之中,每一位菩薩都是我們的同學伴侶,都要平等地看待照顧,當有人需要照顧時,我們就照顧他;有人需要幫忙時,我們就幫忙他。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還有,山上因為法師人數少,同學們必須自己照顧自己,也因此我們有班長、副班長等幹部。幹部是幫助法師來為大家服務的人,他們不是做官的,階級沒有比你們大,也沒有得到比你們更多的什麼優待好處,我們法師們看待諸位也完全是平等的。班級裡的幹部是為你們服務的菩薩,他們反而要犧牲私人的時間,花許多心力照顧大家的生活。譬如在平常生活中,法師們就常常找班長來交代一些事,然後再由班長轉達給你們。因此,請大家要體諒擔任幹部的同學。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出了家,我們應該要懂得感恩幹部對我們的照顧與服務。身為幹部的人,也要感恩有機會讓自己來服務大眾。幹部看諸位是菩薩、菩薩看幹部也是菩薩,這樣大家就會很和樂。你們除了自己要服務自己之外,還要練習著如何照顧常住、如何照顧僧團。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三月四日出家體驗班「出家心行」)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將佛法融入生命與生活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諸位既然來參加僧伽大學佛學院的新生講習,在心態上就要知道自己是來出家的,目的是練習做一個標準的出家人。雖然目前你們不知該如何成為一個出家人,但進入佛學院之後,你們漸漸就能夠瞭解出家人應該要有怎麼樣的心態,以及怎麼樣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態。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出家人的心態及形態,你們要清楚。心態,包含觀念和態度雨方面;形態,則包括語言及肢體動作的表達,也就是身、口、意三儀都要像個出家人的樣子。出家人的身、口、意三儀和在家人不一樣,同樣是人,但是在家人想的大都是顛倒見,因為知見上的顛倒,所以常常會起煩惱,造生死業。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知見的顛倒主要是出於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所以讓自己煩惱、也讓別人煩惱。出家人不應該如此,我們所想的應該是正見,就是菩提心、出離心,因此是解脫業。而且,在解脫業之上要進一步發菩提心、學成佛之道,也就是要行菩薩道。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你們初進學院的時候,首先在穿著上,設計得和出家人有一點點相像,至少顏色是相同的,這是為了讓大家取得身份上的認同;而在生活方式上,則是讓大家過出家人的生活,以瞭解出家的生活型態;之後,就是要讓大家養成出家人的心態,真正做一個出家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新生講習手冊》的第一頁,有悲、智、和、敬四個字,那是僧大的校訓。在生活中,不管你是一個人,還是與其他人相處,或是參與團體的運作,都不能夠離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可以用四句話來解釋,就是:「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慈悲關懷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首先,「以慈悲關懷人」,也就是關懷他人的意思,句中所說的「人」是指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我們不要老是要求別人的關懷,而要主動關懷別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曾經有一個學生在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讀了三年的書,因為我叫不出他的名字,因此很失望地對我說:「師父,我做了您三年的學生,您還不記得我的名字,表示您一點也沒有關心我。」面孔我是認識,但就是叫不出名字,這不代表我不關心他,我是平等地關心,而不是個別的、一個一個地關心。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過去我因為常常和學生在一起,所以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我的關懷。但是,現在佛研所的同學在三年之間能夠見到我的機會很少,每個學期一次「創辦人時間」,第一年、第二年他們滿乖的還會來,到了第三年就不一定來了。因為見面的機會少,所以叫不出名字來。可是當初佛研所是我想辦法募款找老師、找種種資源才成立的,說我沒有關心好像也不是。但是,他們感覺我沒有關懷他們。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你們諸位也一樣,我是院長,你們要我常常關懷你們、常常跟你們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應該是你們要來關懷師父、關心老和尚吧!更何況我是關懷你們的,只要有機會,我經常會問副院長、問學務、教務和其他的法師:「同學們的狀況怎麼樣?」雖然我無法一個一個去問你們:「學業怎麼樣?」「身體怎麼樣?」但我是關懷你們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今天有一個佛研所的新生,早上起來散步爬山,正好我也去爬山,他一看到我就說:「師父,我十年前就皈依您,您根本就不知道我是誰,對不對?」我是不知道。他說:「十年了,我考試進了佛研所,師父都還不認識我,今天真有福氣,在路上遇到您了,好高興呀!」這位學生很高興地和我爬了一個小時的山,他說:「我終究是跟師父在一起了!」好像之前我跟他距離好遠的樣子。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常常這麼說:「我出家學佛那麼久,我是隨佛出家的,釋迦牟尼佛也從沒有來關心過我呀!」雖然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關心我,但是我天天都在用佛的遺教、佛的智慧來幫助自己、幫助別人。釋迦牟尼佛不需要用他的身體來關懷我,因為從他的法、他的智慧,我們已經受到很多的恩德和關懷。感恩佛,所以要使佛的法常住在世間,這就是報佛恩。所以,我們要關懷人,要以慈悲心關懷所有的人,用像佛那樣的慈悲來關懷所有的人。如果你用慈悲心關懷人的話,你一定會覺得非常充實、非常有福氣。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如果你老是等待人家的關懷,你一定覺得非常無奈、也非常可憐,到最後不是批評這個、就是批評那個,認為大家都不慈悲:「沒有人知道我的困難!」「我有了問題,沒有人替我解決!」「這地方大家都不慈悲!」「法師不慈悲!同學不慈悲!」「師父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我們是死、是活,他根本不知道!」這樣的話,你的煩惱就會很重,你就會準備回去了,因為你覺得在這個地方得不到關懷。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自己不用慈悲心關懷人,而希望別人用慈悲心來關懷你,到頭來你一定會很失望。如果自己用慈悲心關懷人,你會覺得很幸運、很充實。慈悲心不是婆婆媽媽、牽牽掛掛、成群結黨,也不是施小惠、拉關係,慈悲心是看到需要我協助的人,就去協助他。但並不是說,他有困難我幫助他,等到我有困難,他就非要來幫助我。最後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兩人的感情變得很好,再也分不開了,成為生死同參,如果變成這樣,那就糟糕了。這種狀況在家人常常發生,叫做「結盟」,但是我們出家人不能如此,出家人是以慈悲心幫助人,不能有期望他人回報的念頭。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其實懂得關懷他人的人,一定是健康的。譬如有的人身體好、有的人身體差,有的人頭腦好、有的人頭腦差,可是即使身體差一點,但是能夠關懷人,你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心情是快樂的;即使你的頭腦不是那麼聰明,但能夠關懷人,你就不會覺得自己很窩囊。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智慧處理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二,「以智慧處理事」,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也不是學問,而是基於慈悲心,應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把「自我」放進去考慮。譬如現在你們在這裡當學生,你們如果先考慮到成績好不好,先考慮到老師或者師父對你的印象好不好,先考慮到自己將來出路會怎樣,如果只考慮到這些,把「自我」擺在前面,用這種心態處理事情,結果一定不好,因為這不是「以智慧處理事」,而是以自私心來處理事,是以自己的主觀立場來處理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和樂同生活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三,「以和樂同生活」,我們出家人的生活講「六和敬」——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要成為「六和合僧」。通常我們都是要求別人來跟自己「和」,這是不對的,應該是自己要跟別人「和」。可是如果有人把你當成仇人、當成怪人、當成嫉妒的對象,或者是看不起你:「像這樣的人,怎麼夠資格跟我做朋友!」「奇怪了,像這樣的人,也能進僧大。」「像這樣的人坐我隔壁,真是丟臉!」遇到這種人,你還是要跟他和,他跟你和不和,不管他,至少你這一邊沒有這種苦。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如果兩個人發生口舌,因意見不相同,發生了一些誤會,那就趕快念一句「以和樂同生活」,因為彼此之間不和,就會產生不快樂。如果他那一邊無論如何就是不快樂,那你這一邊最好是要快樂;但如果他已經很不喜歡你了,你還表現得很快樂的樣子,有時會使得他更難過,因為他會想:「這傢伙真無恥,我已經氣他氣得要死,他還那麼快樂!」如果真是這樣,你不要把他當做仇人,也不要老是故意去找他,你不故意去找他就沒有事了。還有,要尊敬他,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以尊敬相對待」。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尊敬相對待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四,「以尊敬相對待」,雖然有的人智能、體能較差,或者習慣、習性很奇怪,我們還是要尊敬他,尊敬他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因為他現身說法,表現得那麼差勁,成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反省;如果他是一位非常有道心的人,我們更要尊敬,因為他能夠激勵我們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所以,如果有同學威儀不整、口不擇言、常常遲到早退,或者常常溜出去吃一碗麵,或是其他花樣的話,你們不要學他,也不要恨他,而是要勸勉他,關懷、尊敬他是一位菩薩。你們彼此之間要尊敬關懷、互相照顧,能夠尊敬相待,就能夠和樂相處。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你們彼此要用這四句話來互相勉勵,並且要朗朗上口,以便隨時隨地運用。例如看到同學發生了不愉快,就說:「以和樂同生活」;看到某甲在批評某乙時,就說:「以尊敬相對待」;看到有人發生問題沒有人照顧,就要「以慈悲關懷人」;看到某人真糟糕、真不像話,這時就要「以智慧處理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生活即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生活就是修行,可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照顧我們自己環境裡的事務,一個是大家共同發心處理大眾的事務。不要認為來僧大就是來讀書的,讀書讀到柴米油鹽都不曉得,常住的事務不關心,那就成為一個懶比丘、懶比丘尼了!正應了過去人的看法:「出家人是懶人!」過去的人看不起出家人,認為出家人就是一個「懶」字,只有懶人才出家。但是,出家人應該是為人服務的,要養成為大眾服務的習慣,這才叫做有道心。道心,是成就他人,在成就他人的時候,自己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成長、更多的利益。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記得有一屆佛研所,也就是惠敏法師那一屆,因為班上有一個會照顧人的惠敏法師,他同班的同學都受到他的照顧。結果今天的惠敏法師,是我們僧大的副院長、台北藝術大學的教務長兼共同科主任,佛研所的副所長,因為他願意關懷人、照顧人、成就人,所以他的成就也最大。有道心、有慈悲心的人,自己一定是成就最快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因此,我一向勉勵佛研所的同學,要「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讀書的人、做研究的人、做學生的人,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沒有健康的心,書是讀不好的,即使讀了也等於沒有用。譬如我自己的身體不是很好,讀書的時候常常有一些小病,可是我的心理很健康,身體也沒有壞到老是要請假。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如果心裡常常「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你的心是健康的,你的身體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最糟糕的是,心裡老是覺得不平衡,老是覺得不能適應,老是覺得「這個環境怎麼這麼差勁!」「為什麼不改變?」「為什麼不改善?」如果常常有這種念頭的話,你的身體一定不會好,因為心不健康,身體也不會好。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把書讀得好,就是讀了也是個書獃子,只能模仿老師教的,下次也只會拿著課本照本宣科,結果課本是課本、自己是自己。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讓佛法和我們的生命相結合,否則書本就只是書本,就算你能夠寫、能夠講,那也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與自己的生命不相關,這時候佛法就只是拿來吃飯的工具,或是拿來表示自己不是廢物,能夠講、能夠寫而已,這樣是不健康的心態。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將聽到的、聽懂的用出來,也就是說,學以致用是我們出家人應該要有的心態,這跟把佛法當做學問來研究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要求佛研所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僧大的同學,你們更是要這樣。雖然學院安排了許多課程,但在這四年之中,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諸位成為一位大法師,而是要各位成為一個平平實實、老老實實的出家人。出家人的心態、儀態要養成,然後要有正知正見,把悲、智、和、敬這四個字時時放在心上。做一個像樣的出家人,就不至於辜負自己來出家的初衷,也不會成為佛教的負擔,或者讓父母失望、擔心。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如果來了這裡以後,老是讓你俗家的人操心,常常寫信、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在這裡真糟糕,熱是熱得要死,冷是冷得要死,吃也吃得不好,睡也睡得不好! 同學又不好,老師也不好!法鼓山簡直就是個法鬼山!」這樣子,你的家人一定要你回去。業障重的人,到了我們山上,就是地獄了;相反的,有智慧、有福報的人,會覺得我們山上是淨土。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八月十九日「新生講習」院長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奉獻自己,成就大眾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法鼓山共同的精神,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至於出家人的精神是什麼呢?是持戒、精進、忍辱、頭陀行。佛陀時代,有「頭陀第一」之稱的是摩訶迦葉尊者;頭陀行,就是對物質的要求和擁有要盡量澹泊,對名聞利養也是一樣,這就是出家人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社會大眾為奉獻的對象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回溯中國的歷史,包括西藏或是印度的歷史,都曾出現相同的狀況。那就是當佛教受到王公大臣們的尊崇信仰、豐厚供養,然後上行下效,老百姓們也跟著一起供養、護持,佛教因此非常隆盛。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但此時出家人卻漸漸地無所事事,本來應該做的弘化、修行的工作都不做了;甚至演變成腐敗,奔走於權貴之門,籠絡攀緣信徒。到了這種程度,往往也就是佛教要走上滅亡的開始,因為出家人都變成寄生蟲。西藏、中國和印度的法難,都有同樣的狀況。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因此,我們出家人必須要有警覺心,要「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從事教育、關懷的工作,對於社會大眾要提供我們的資源:包括佛法的觀念、佛法修行安心的方法。對社會盡一份心力,佛教就不會僅僅是達官貴人的裝飾。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另外,要大家思考的是,弘化工作不只是面對我們的信徒,如果這樣,一代一代的信徒會過去,那佛教也就會消失了。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猶太教不太一樣,那些宗教基本上是他們社會的傳統,是世代信仰的,而佛教徒很多是從一般民間信仰的社會大眾衍變成佛教徒,很少有一個家族世世代代信仰佛教。因為佛教不是一個家族的宗教,不是一個民族的宗教,不是一個社會的宗教,而是非常自由的宗教。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所謂「自由」,就是說上一代信佛教,下一代不一定信佛教,以夫妻來說,丈夫信、太太不一定要信,太太信、丈夫不一定要信,是很有包容性的。譬如你們之中,大概只有一、兩個是小時候跟著媽媽信,多半不是從小學佛的。因此,我們所謂的「成就社會大眾」,不僅僅是面對信徒,還包含了非信徒。就這一點來看,我們的責任重大,這一代的出家人如何影響下一代人來出家,然後又如何影響大眾護持三寶,這責任很重大。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請諸位不要想得太天真,說什麼「要信的人自然會信」,不能這麼被動消極,一定要促成大眾來學佛的因緣。如何促成呢?就是要跟他結緣,為他服務,讓他們有親近佛法的因緣。譬如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本來沒有宗教信仰,在她父親往生時我們去關懷、服務,為她父親助念八個小時,讓他們在悲傷中安下心。後來她為如何辦理父親的告別式感到苦惱,因為民間習俗總是吵吵鬧鬧的,有人就建議她不如請一個交響樂團演奏,也有人建議她辦一場舞蹈來紀念,還有人告訴她佈置靈堂要講究的東西……,她聽得無所適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於是她打電話來請教,我們向她提到另一位藝術創作家的父親往生,我們法鼓山去協助,告別式辦得簡單而隆重,不僅有教育意義,也有文化意義。她說那很好,她想要把告別式辦得簡單隆重而有氣質。因為有了這個因緣,過程中她大概有所感悟,決定等喪事辦好,也要開始學佛了。這就是成就社會大眾、為社會服務的一個例子。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一場盡心盡力的助念、一場莊嚴素雅的告別式,可以讓一家人成了佛教的護法、信徒,無形中也可能影響了他們的親戚、朋友成為佛教徒,開始學佛,這些都是我們要照顧的對象。因此,我們要有服務奉獻的精神,不分有沒有名利或有沒有回饋,就是平等的奉獻社會、服務大眾,這樣佛教才會有生存的空間。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下面,再說出家的精神——頭陀行。頭陀行是指在物質上要盡量的澹泊:對人要慷慨,對自己要嚴苛,但不要嚴苛到使自己食不裹腹、衣不蔽體,變成面黃肌瘦。凡是行頭陀行應該都很健康,因為心中總是開朗愉快,法喜充滿。歡喜自己是出家人,歡喜自己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凡事盡心盡力而為,也都很長壽。像摩訶迦葉尊者,沒有餓死也沒有凍死,還活到很老。所以,折磨自己不是頭陀行,而是叫做自討苦吃。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們山上有一位義工老菩薩,九十一歲了,她老人家還天天拿鋤頭在種菜,年輕人看她年紀這麼大了,就把工具藏起來,她就用圓鍬慢慢挖,不急不緩,做一段時間後,就到廚房揀菜、切菜,然後到觀音殿念佛、繞佛、拜佛。她很會利用時間,太陽很大的時候,她不會去菜園;也很會利用空間,本來是長草的地方,她就幫忙種出菜來。這位老人家不求名聞利養,澹泊而與人無爭、與事無爭,一派悠閒自在。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澹泊精進的頭陀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精進,也是出家人的精神之所在,除了服務社會大眾之外,生活應該積極有規律,經常照顧道場、照顧人。如果說我們生活不規律、很散漫、不合群、不精進,身體是不會好的。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覺,應該上早殿不上早殿,應該動的時候不動,大家在做八式動禪了你還在睡覺,這樣身體不會好。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雖然我們不要被身體所困擾,老是想著這裡病、那裡病的,不過如果身體出了狀況,還是要就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譬如你的眼睛痛,你說:「我是不買帳的,痛吧!我還是用它。」到最後,你的眼睛可能會瞎了;所以,如果身體有狀況,一定要注意,真是有問題了,還是要找醫生。例如我的手肘,不知道是因為寫字,還是過度使用,經常會痛,就是俗稱的「網球肘」,只要我一想到它,它就痛,我不管它、不睬它,就忽略了這個痛。但應該帶護肘時,我也會帶,帶的時候好像好一點,但痛還是痛。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曾經問一位榮總的醫生,這應該怎麼辦?醫生說他也有這毛病,要我多休息。我就問他:「請問大夫,你休不休息呀?」他說他的業障重,沒有辦法多休息,因為他忙得不得了,要門診,而且是總院、分院兩地跑,還要教書,忙得沒辦法休息。「法師您是出家人,可以休息呀!」他以為我們出家人很清閒沒有事,可以多休息,我就跟他講:「我也是業障重,要我多休息,我也沒有辦法。能夠幫我改善的就改善,不能改善的就算了,我就是與我的病共生同死了。」沒辦法改善的病,就跟它在一起吧!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總之,我們對身體的照顧,小病不要太在意它,比較嚴重、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看醫生。不過俗話說:「久病成良醫」,病久了、經驗多了、年紀大了,曉得自己的病是什麼狀況,自己應該會照顧。現在我可能比醫生更曉得自己的身體狀況,知道需不需要打針、貼膏藥、吃藥。有人說我這個人老是病,但我就這麼拖過來了,一直拖到現在,我沒有想死,也不怕死,累的時候就休息一下,七十五歲的老人,身體能夠有多好?就是面對它——生、老、病、死,然後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也可以說是我們出家人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俗話說:「比丘常帶三分病。」這是說生病也是一個助道的因緣,讓你知道病苦是什麼;但是假如比丘、比丘尼常常害病,老是需要他人照顧,這就有點麻煩了。帶病,並不是就要人家來侍候,帶病還是要自己獨立。有病,自己曉得病是苦事,曉得生命無常,應該更精進,更加打起精神來。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出家人有病而被病困擾,那是道心不夠,出家人有病,除了找醫生治療外,就是靠我們的信心。要常發願,常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慚愧懺悔,然後發大悲願,願眾生都能離苦:「願我能夠奉獻給眾生,奉獻我自己成就眾生,讓眾生離苦。」看到眾生有病,就想到眾生需要幫助。自己有小病,將它視為生老病死的一環,任何人與生俱來都帶著病來的,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健康。心情經常保持愉快,保持法喜,就不會被病、累等等打倒。身體有一些病都是正常的,不要認為有了病,就不能夠修頭陀行。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精神,從力行中體現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這堂課是「精神講話」,這裡所說的「精神」,並不是指體力。像我現在年老體衰,不見得就沒有精神;而身體不好,也不一定等於沒精神,甚至人死亡以後,精神也不一定會消失。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實踐才能體現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精神講話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提起諸位的心力、信心與道心。諸位每天早上念的「三學研修院」的院訓,實際上就代表我們學院的精神。此外,我們《學僧手冊》裡所記載的各項規約,表現出來的風格就是學風,也是我們的精神。但是,如果只是每天早上念「院訓」,即使內容背得滾瓜爛熟,行為如果一點也沒有改善;或者,即使手冊規定得很好,但私底下卻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子算是精神嗎?同樣的,我們的校訓——「悲、智、和、敬」,如果不把它呈現在生活之中,其中的精神也就無法展現。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所以,這些好的規範不是僅僅嘴巴說說就算了,而是要照著去做、去身體力行。如果能這樣,凡是接觸到我們法鼓山僧團的人,就會感受到我們慈悲、智慧、和樂、和敬的道風,這就是精神。也就是說,我們的言行要一致,否則我們的心行跟我們的規範沒有關係,就無法體現精神。因此,真正的「精神」,是從實踐理念,實踐院訓、校訓中體現出來的,否則即使懂得再多,親近過全世界有名的高僧等善知識;或是嘴巴會講一堆佛法,自己的行為無法跟佛法相應,當然也體會不到大善知識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僧大也好、體驗班也好,辦學宗旨都是要培養佛教的宗教師。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身為出家人,不一定要會用嘴巴講,身體力行最重要,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個表情,都能夠讓人感受到慈悲、智慧,與人和合、能尊敬人的精神,有這種精神就能漸漸感召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馬勝比丘,威儀堂堂,有一次,舍利弗在路上看到馬勝比丘在托缽,對於他的威儀十分讚歎和羨慕,心想:威儀這麼好的人一定是有道的,就去問他:「你有這麼好的威儀,一定有很深的道,能否教教我呢?」馬勝比丘回答:「我是佛陀的弟子,如果你要學的話,請去跟我的老師學。」就這樣,舍利弗、目犍連就成了佛陀的弟子。而且從此以後,舍利弗只要知道馬勝比丘在哪個方向,他睡覺時一定是面朝那個方向而不背對著馬勝比丘,打從內心裡尊敬他。馬勝比丘並沒有對舍利弗說得天花亂墜,但他的好威儀,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最近我們推行日課表,用它來檢視自己一天的身、口、意業,這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項福利和成就,你們應該每天依著日課表上的項目來實踐,就能夠表現出我們法鼓山的精神。不要說,課業很忙,時間很少,所以沒有辦法好好地去實踐日課表,這樣的想法是顛倒。就好像我們的早晚課一樣,日課表是我們的功課,如果一天不做,那就是一天的損失。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以生命延續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一個人在世界上能夠影響一、兩個人的一生,那他的精神就是存在著,不一定是當了老師、當了師父,或是轟轟烈烈地做了什麼大事,才叫有精神。譬如早年我有一個弟子——王澤坤居士,你們可能在《我的法門師友》那本書中讀過這段故事。他原是皈依一位老法師,後來因為聽我講經,才稱我為師父。這位居士對我的影響很深遠,當年我決定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只要認識我的人都不贊成,認為我去了日本就會還俗。唯有這位王居士非常誠懇地跟我講,他相信我百分之百不會還俗,在我臨走時,還供養我一個紅包。他是退了休的人,家境並不是很好,還給了我一個紅包,雖然金額不是很大,但是對我來講,意義相當深重。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到了日本以後,有人在我師父面前說了一些是是非非,我的師父因此對我有很多誤會,不斷責問我,甚至到東京來看我。但是這位王居士,他對我真是信心不二。只要他的朋友去日本,他都會托朋友帶小禮物給我。記得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他就買了很多布料送到文化館,請鑒心法師替我做幾套冬衣,然後交代他的朋友帶到日本給我。這點點滴滴的事情令我終生難忘,甚為感動!所以在他往生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悼念他,這在我所寫的追念逝友的悼文中,可以說是最早的一篇。這位王居士的精神,一直到現在都影響著我,而他的兒孫也一直秉承這位老居士的訓示,護持我們法鼓山已幾十年了,因為這位老居士的遺訓交代說:「你們一定要好好護持這位聖嚴師父,他是一位有德的出家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本來我不知道他們一直在護持我們,直到最近,他的孫女兒詢問能否與我見個面,因為她的父母——也就是王澤坤居士的兒子、媳婦,雖然一直護持我們,但因為不好意思來見我,所以始終沒有來皈依,如今她的父母已七十歲了,於是想看看能否來見我。見了面之後我才知道,幾十年來,這位王老居士的兒孫、媳婦一直護持法鼓山。回想起王居士,他總是默默地護持我,他的兒孫秉持著父祖的遺命,也一直默默地護持著我們。雖然他並沒有名,如果我不替他寫一篇紀念文章,在佛教史上可能是不會有人認識他的,但是他影響著我,也影響著他的兒孫。這位老居士的精神,不管是他活著的時候或是往生以後,都是有影響力的。因此,沒有留下名字不是重要的事情,能留下好的精神、有正面的影響力,才是可貴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精神就是一種影響的力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乃至文章都能影響人,不論是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影響人,都是精神。如果人們問你:「你的家風是什麼?」一般人可能回答不出來,不過以我個人為例:我的父母都是鄉下人,沒讀過什麼書,也沒有什麼學問,不過我的父親曾講一個比喻,影響我的一生,那就是:「大鴨游大路,小鴨游小路;不游的話,就沒有路。」這就是我的家風,父親給的教訓,影響了自己,乃至與人分享,別人也得到了利益,這就是家風。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講於二00四年三月十九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智慧、慈悲與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今天是僧伽大學的考生輔導,歡迎諸位菩薩專程來參加。我們這次招生的海報上,有這麼一句標語:「隋唐時代第一流的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隋唐之前,是魏晉南北朝戰亂且分裂的時代,接著,隋朝統一了天下,然後就進入唐朝的承平盛世。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如果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台灣這塊彈丸之地,我們就成了井底之蛙。一般來說,雖然我們知道有世界、也知道有台灣,但是對於世界的未來、台灣的未來會怎麼樣,則大都沒有概念。因為今天世界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不論是哪一個地區,不管是好事還是不好的事,狀況發生了,全世界的人都會受它影響,處於世界大環境之內的我們不可能置之度外。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盡形壽,獻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譬如美伊戰爭,地點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是透過媒體的報導,我們就好像是隔了一條河或是一條街,每天看對岸、對街的人在廝殺。諸位不要認為這場戰爭離我們很遠,只要是戰爭,對整個世界大環境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又如最近流行的SARS,來勢洶洶、風聲鶴唳的,全世界的人眼睛都在看著、耳朵都在聽著,都很關心疫情的發展。登上飛機時,乘客乃至空服員的心裡都有疑慮,不知道飛機上是不是有人感染。我昨天從日本回到台灣,通關時,機場人員必須要檢查每個人的體溫,擔心有人受感染,入境後會造成傳染。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任何事情的發生,其實都和我們每一個個人息息相關。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思考過: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何去何從?地球又會變成怎麼樣?關於這問題,我很憂心。我們人類往往只知道征服,如果這種觀念再不改變,不用再等六億年或是五千年,我們的地球很快就會毀滅;如果觀念能夠改變的話,相信地球再維持幾十億年的時間也沒有問題。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昨天我在日本出席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一位從非洲肯亞地區來的部長和我談到戰爭的問題。我說戰爭的起因其實很單純,主要是因為雙方都沒有安全感。美國怕恐怖分子,稱那些支持恐怖分子的國家,像伊拉克、伊朗、北韓、敘利亞等國,是極端的流氓國家。為了不讓恐怖分子有機會到美國境內製造混亂和不安,於是就先在他們自己國內把他們處理掉。而伊拉克表面上雖然很強硬,但其實很弱,所以十分沒有安全感,特別是海珊,他只是賭一下,用強硬的態度來保護自己,結果國家就跟著完了。如果伊拉克不是那麼強硬,美國不會打它,而美國本身也沒有安全感,所以要打它。可見這都是因為雙方沒有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才有這樣的結果。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心安定才能影響他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因此安心很重要,我們的心能夠安定,就能影響其他人,其他人的心安定了,則又可以影響更多人。如果是一個對世界有影響力的人,那能影響的人又更多。雖然我不是一個很有用的人,但是還算有一些影響力。可是,一根木頭沒有辦法蓋一棟大房子,一定要有許多的木頭或樑柱,才能建造大房子。因此,我說:「二十一世紀需要用佛法的觀念、佛法的方法來建設我們這個世界,而二十一世紀最優秀的人才,應該投入佛教。」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投入佛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在家,也可以是出家。但是在家人的影響力不如出家人,因為在家人的時間沒辦法全部投入佛法的救濟工作,而出家人則能將全部的時間奉獻出來自利利人,因此他的影響力一方面能夠持久,一方面能廣大。譬如我今年七十多歲了,如果我是居士、在家人,應該已是兒孫滿堂、含飴弄孫,或者要頤養天年了;但因為我是一個出家人,我沒有考慮到年齡的問題,也沒有想到是不是應該要退休了,或者是要養老享福了,心裡想的只有「盡形壽,獻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出離煩惱的家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現在我們要救世界、要救人類的未來,只有三個條件:一個是「要有智慧」、一個是「要有慈悲」,另外一個則是「要有方法」;這可以說就是孔夫子說的智、仁、勇。可是,一談到勇,就好像要打仗似的,但我認為「毅力」才是真正的勇。真正的勇是堅持的毅力,以不變的願力、毅力來使自己有智慧、有慈悲。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佛法的智慧能夠讓我們的心胸開闊,不會只著眼於眼前個人的問題,而是以整體來考量該如何借力使力處理問題。慈悲,則不會怨恨,或者想要征服、對付他人,而是真的想解決問題。有智慧,自己的煩惱就會少一些;有慈悲,對於他人以及社會環境的怨恨、對立會少一些,甚至於沒有對立、沒有怨恨。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要做到這些,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但是「愛」可以有許多的解釋,所以我們用「慈悲」比較好,「慈悲」比「愛」字的涵義更明確。此外,還要有方法;方法就是能讓自己的心境隨時平和下來,而且也能幫助他人隨時平和下來的方式。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現在出家人的工作已經和過去不同了,過去的出家人,譬如我的上一代或是平輩,大都就是在寺廟裡敲木魚、唸經。我們現在雖然也敲木魚、唸經,還應時時刻刻想到世界的問題、人類的問題、眾生的問題。我們不能置身事外,只要世間有問題,遇到了大災難、大狀況,為了讓人心能夠安定,我們應該要積極地參與、投入;安定人心的工作,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記得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全台灣的人都非常恐懼,那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安定,所以我在電視、報紙上,不斷用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來安定人心,為大家祈福。我為生者祈福,也為亡者祈福,不過最主要的還是那些活著的人,因為亡者已矣,最苦的還是活著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過去的出家人主要是為死者唸經超度,而現在的出家人應該多為活著的人安心,為活著的人指出一條路來,這是我們出家人應該負起的責任。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今天的談話,我主要講的重點是:如果我們要給自己、社會,乃至於整個世界的未來一個希望的話,最好是出家,但出家並非僅是把頭一剃、衣服一換就好了,而是要出離煩惱的家,讓自己能投入,也引領其他人得到真正的平安幸福。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人有失業的痛苦,其實失業本身並沒有那麼痛苦,主要是因為觀念不能調整,所以才會覺得很痛苦。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昨天我看到報紙上一則新聞,有一位先生抱著他的女兒在天橋上要跳橋自殺,因為他失業了,再加上種種的不如意,於是產生沒有前途的沮喪和懷才不遇的忿忿不滿,種種情緒逼使他走向絕路。事實上有那麼絕望嗎?其實我們遇到任何問題,只要面對現實去處理它,難關就會過去。不要恐嚇自己,也不要恐嚇他人;要讓自己快樂,也讓他人快樂。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希望諸位同學一起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努力。我算是二十世紀的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和平與幸福,希望你們諸位菩薩、諸位同學能共同來承擔。二十世紀人類的苦難已經夠多了,希望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能有佛法,而不要有那麼多苦難。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四月十二日僧伽大學「考生輔導」)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珍惜出家的福德因緣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歡迎諸位菩薩來參加我們第二屆的出家生活體驗班,一年之後,各位將正式進入僧才養成班學習。去年此時,我也曾在體驗班「新生講習」中講過話,時間過得很快,又過了一年,今天我想和諸位講幾個觀念。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一:出家一定比在家好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這意思並不是說,出家人一定比在家人好,而是說,出家一定比在家好,因為出家是放下自我,成就大眾。唯有能夠放下自我的人,煩惱是最輕的,也唯有能夠成就大眾的人,生命才是最有意義的。從歷史上看,凡是那些不以自我為中心,或是為人設想愈多、奉獻愈多的人,皆是最偉大的人,我們稱呼這類人為「要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要人」是什麼意思?「要」是重要的意思,為什麼重要?因為許多人需要他,所以就顯得重要。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許多人都討厭他,那就不是「要人」。總歸一句,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出家是很好的選擇。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二:雖辭親出家,仍會盡孝道與責任照顧家人,並非棄而不顧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許多父母認為子女出家,比往生還令人難以接受。他們寧可接受自己的兒女往生,也不願意讓兒女出家。因為如果子女往生,至少不用再為他們操心,不會再有什麼牽掛;可是子女出了家,變成孤苦伶仃、無人照顧,最後還是得為子女掛心一輩子。一般人可能有這樣錯誤的想法。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其實,出家人既然離開俗家,對俗家的財產不會存有非分之想,不但不會像在家人一樣,想要爭父母的錢財而讓父母操心,反而還會照顧父母、親人。父母健康,能夠照顧自己是最好,否則有俗家的兄弟姊妹能夠照顧父母也很好。可是如果俗家沒有人可以照顧,父母沒有人依靠的時候,我們出家人是最可以依靠的。出家人除了自己以外,還有信徒、弟子,可以一起來照顧年老、生病的親人和父母,我們會盡兒女應盡的孝道與責任。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出家人因為出家了,對於男女愛情、父母親情,還有與子女之間的親情等俗情,全部都擺下,沒有牽掛,也沒有期待。我們不會期待父母給我們什麼、期待親人給我們什麼,因為出家就是將自己奉獻給三寶、奉獻給眾生,出家後三寶會照顧我們,僧團會照顧我們,一切眾生需要我們,就會照顧我們。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譬如我現在老了,沒有親人照顧,但是只要自己有道心,就用不著擔心。我在日本的一位老師曾勉勵我說:「衣食之中無道心,道心之中有衣食。」我們出家人只要能修行,就不怕沒衣食。靠修行讓自我中心的心少一些,讓奉獻的心多一些,這就是道心。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三:現在是出家最適當的時機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在過去,出家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多半是沒有生活的機能,沒有立身處世的能力,所以只好做做廟祝之類的工作,照顧廟裡的香火,或是趕經懺、做超度,靠山吃山、靠神吃神,也就是所謂的「吃香火」。這種出家人,消極、逃避現實,讓人家看不起。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而現在的出家人,大都是做服務社會的事業,不論是社會關懷的慈善事業或是教育文化事業,或是法鼓山正在做的精神昇華的事業。雖然現代出家人的素質良莠不齊,但大體而言,出家人的品質是優秀的,水平已大為提升,都對社會極有貢獻,普遍受到社會肯定。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在像你們這般年齡的時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一般人是看不起出家人的。例如我在上海的馬路上走,人家一看到我,特別是早上,差一點就要把痰吐到我的臉上了,為什麼?因為一早就看到一個空門、一個光頭,對他們來說是壞兆頭。光頭就是光了、沒有了,空門也是全部都空了,什麼也沒有了,因此那時候的出家人,受人歧視、看不起。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後來我到了台灣,在東初老人的座下第二度出家,有一回我走在北投街上,四處看看,就馬上有警察來找我問話:「請問你是做什麼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說:「我是個和尚。」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他說:「和尚怎麼東看西看,你是不是做情報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說:「我就住在這山上,山上的老和尚是我的師父。」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他說:「真的?那我要打電話確定一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他打電話問:「現在有一個和尚在山下,是不是你那裡的和尚?」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的師父說:「是我的徒弟。」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他說:「好,以後叫他不要東看西看,走路就走路。」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說:「我剛剛從高雄回來,只是看一看有什麼變化。」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沒想到警察又問:「你到高雄去做什麼?」而且,那時候地方上的人也瞧不起和尚。有一次我到北投街上一間藥房買一瓶眼藥,藥房老闆愛睬不睬地,好像我不會給他錢一樣。他問:「你買這個眼藥做什麼?」我說:「我要用。」他又問:「你的眼睛好好的,為什麼要買眼藥?」我說:「你賣不賣眼藥?」他竟回說:「我們是賣給有病的人,我看你是不正常。」後來,我只好到另外一間藥房買。那時,就是有這樣的情形。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當我去日本留學的時候,日本和尚雖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可是他們都受到恭敬的對待。其實,日本和尚是住在寺院裡的在家居士,相當於基督教牧師,並不是真正的僧侶,但他們是受到尊敬的,因為他們都受過相當好的教育,對社會也起了服務的功能及模範的作用。那時候我很羨慕他們,但並不是羨慕他們有太太,也不是羨慕他們是在家人,而是羨慕他們受到社會的尊重。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又有一次,當我們法鼓山的山徽設計出來以後,那時候有很多人把它貼在車子的後窗。很有趣的是,有一次我看到有一輛車,正好貼有我們法鼓山的山徽,我想這一定是我們的信徒,就過去向他打招呼。我說:「你是我們法鼓山的人嗎?」他說:「你這個和尚做什麼?」我說:「我看你貼了一個法鼓山的山徽,大概是我們法鼓山的信徒。」「不是,我不信佛。」我說:「你後面不是貼了這麼一個標誌嗎?」「這個牌子是叫人家不要撞我。」所以,他不認識我是法鼓山的負責人,而他也不信佛,他貼法鼓山的山徽,是把它當作「STOP!」用。這大概是十二、三年前的事,現在應該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現在台灣的出家人,水平已漸漸地提高,特別是幾個大團體的出家人,都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對社會也都很有奉獻,形象都非常清新。一提起法鼓山、佛光山、慈濟功德會,大家都會刮目相看。而且遇到出家人,一般人也都懂得合掌或恭敬地稱念「阿彌陀佛」問候。這就是說,現在的出家人和過去的出家人不一樣,現在的出家人正好是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也正是佛教所需要的,為社會所需、為佛教所需,所以受重視。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是這樣:出家人行化人間、托缽化緣的時候,就是在做關懷、教育的工作。佛陀處處去說法,處處去關懷,他的弟子們也學習佛陀的精神,照著去做普化的工作。現在台灣的佛教僧團,已經漸漸回歸佛陀時代的人間化比丘形象,所以我認為,現在來出家是正好時機。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第四:到法鼓山出家,是最有智慧,也最有福報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法鼓山是一個教育的團體,我們要將法鼓山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佛教教育園區,雖然我們山上的建設還在進行,可是僧大已經創校三年,體驗班今年則是第二年招生,佛研所已經二十五年,我們就等著法鼓山的硬件建設好了以後,就可配合軟件的規劃。而你們來的正是時候,目前我們正需要三大教育的建設人才。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你們選擇到法鼓山是有智慧、有福報的,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個教育園區,是專門培養現代化佛教教育人才的地方。我們希望培養的教育人才分成三大類:一類是大學院教育,一類是大普化教育,另一類則是大關懷教育。你們每一個人,無論在家時學歷或高或低,只要進到法鼓山之後好好學習,就是一個終身受教育,終身從事教育的一位菩薩行者。所以說,選擇到法鼓山來是有智慧的,同時也是有福報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法鼓山道場並不僅僅是法鼓山這麼一個小小的範圍,而是有法鼓山理念推行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我們法鼓山的所在地。受法鼓山理念所影響的人,是無法估計的,因為即使只是運用一句話、一本書、一個觀念、一種方法,幫助他們在人生旅途中能夠安身立命,能夠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就是法鼓山教育的成效。所以,我們做的是自利利人的工作,將來需要我們的地方太多太多,我們不愁沒有地方安身立命,不擔心沒有場所讓我們來奉獻。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諸位菩薩,要好好把握你的生命,好好地學習,好好地奉獻。你們能夠「奉獻自己,成就社會大眾」的時間能有多少年呢?就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好像時間滿長的,但其實很短。記得我二十多歲並不是多久之前的事,一下子現在就七十五歲了。我的師父他老人家七十歲往生以前跟我講:「聖嚴,二十年以後,你也跟我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現在二十年已經過了,我快要跟我的師父一樣了。但是,你們也不要擔心:「師父,我一來,你就不在了。」你們不要想得這麼可怕,我盡形壽、獻生命,法鼓山這個道場也把你們未來的路開拓得順暢、光明而遠大,所以你們可以安心地在此學習,自利利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們這個道場訓練出來的人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自己少煩少惱,第二個是幫助他人少煩少惱,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請諸位珍惜、感恩自己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有這樣的智慧,能夠來到法鼓山發心出家。在二十一世紀的這個時候,正好是出家的時代,而來法鼓山出家是很有智慧和福報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出家的生活型態、心態以及儀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接下來,我要跟諸位講出家人首先要學習的生活型態、心態以及儀態。出家人早起早睡,沒有假期。不像現在的在家居士,一個星期工作五天、休息兩天,真有福氣。但是他們工作時緊張拚命地工作,休息時也緊張拚命地休息;而他們所謂的休息,就是吃喝玩樂,他們認為那是調劑生活,事實上是找刺激,這就是在家居士的生活型態。我們出家人,平常就要與佛法相應,與佛法相應的生活沒有壓力,所以工作雖然忙,但我們沒有要證明什麼,也沒有要跟人家爭上爭下、爭功諉過。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我們的忙碌是精進,而不是競爭。所以,不要有比大小、比高下的心態,譬如「我一定要比某人強一點」、「我絕對不做最後一名」……等,把別人當成比較的對像便是競爭;精進則是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學多少就學多少,所謂「盡心、盡力、盡責、盡分」,是你自己對自己交代,所以不需要緊張地想:「我旁邊那個人跑得比我快,我都跟不上,好丟臉!」人家的腿是飛毛腿,你的腿是螃蟹腿,螃蟹腿也不錯,你的腿就是這樣,你只要盡心、盡力、盡責、盡分就好。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但也不要偷懶,說:「反正昨天已經晚起而被打了一個叉叉了,管他去!頂多就是再打兩個叉、三個叉。」這叫做「債多不愁,虱多不癢」,過犯多了以後,覺得不痛不癢,輕鬆得很,不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不斷地犯錯:「我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啊!你要怎麼樣?」這叫做不知慚愧。我們不跟人競爭,但自己要精進,要盡心、盡力、盡責、盡分,這是出家的生活型態和心態。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至於儀態,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要謙虛,不僅對長輩謙虛,對平輩、同學乃至比我們年紀輕的晚輩,還有在家居士都要謙虛。告訴你們一個故事:有一次我要喝水,我對身旁一個徒弟說:「請你替我倒一杯水喝。」他動作快得很,衝了過來,恭恭敬敬拿了我的杯子去倒水,我心想這個徒弟真乖,結果他拿到下面去,一下子就馬上交給另一個人:「師父說要倒水,趕快去!」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那第二位倒了以後要拿過來給我,前一位又說了:「不行!這是師父叫我拿的。」於是把它接下,然後恭恭敬敬地拿給我。我說:「這一杯水不算,第二位某某人,你來,請你把這杯水倒掉。第一位某某人,請你再替我倒一杯水。」那第一位還是聽不懂,他就罵第二位:「你一定倒錯了水,倒多了、倒冷了,還是怎麼了? 師父不要,再重新倒。」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你們說這樣的生活態度好不好?後來我說:「好吧!第一位某某人,從此以後,我的事都沒有你的事,你不用幫我了。我要你做,你怎麼叫另外一個人做呢?如果要叫第二位某某人去做,我也會叫啊!為什麼你不做而要找他做?從此以後沒有你的事了。」他跪下向我懺悔:「師父,我懺悔!我知道我錯了!」我說:「你錯了,你是錯到底了,這是承上欺下,是奉承上面的人,欺負底下的人,對上面恭恭敬敬,對下面耀武揚威。」這樣的行為與態度,不是出家人應有的。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因此對任何人,不管是長輩、平輩還是晚輩,都要尊敬,這才是出家人應有的儀態。對居士們也一樣,我們說話時,不可以用責問、指派或用強勢的語言,我們要用商量的、尊敬的語言,和顏悅色、恭恭敬敬的態度。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過去我們有位菩薩,覺得自己受的教育程度很高,學問很好,能力很強,我說:「這個地方要的是有道心的人,而不一定要有能力的人。如果有道心加上有能力,當然很好;如果是沒能力、有道心,總是要比沒道心、有能力來得好。」所以諸位要明白,道心比能力來得重要,但也不是要大家不要有能力,有能力加上有道心是很好的。所以,教育程度高、能力好的人更要謙虛,連孔夫子都謙虛地「不恥下問」了。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今天我在山上走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法師跟在旁邊跟我講:「師父,這個怎樣怎樣、那個怎樣怎樣。」我說:「是、是、是。」他說:「師父,您不能老是說:「是。」其實師父並不是什麼都懂,當我不懂,徒弟清楚的時候,就是聽徒弟的。他說:「師父,不好意思。」我說:「沒什麼不好意思,我要聽專家的意見。」師父講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你們也可能看得比我清楚。阿彌陀佛!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ᱎ版權所有㊣
  (摘錄整理自二00四年二月十九日出家體驗班「新生講習」及二00四年二月二十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志 第2頁:法鼓校風之一
第3頁:法鼓校風之二 第4頁:出家心行之一
第5頁:出家心行之二 第6頁:長者行誼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