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驪珠集 聖嚴法師著

禪門驪珠集 聖嚴法師著

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曹溪惠能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曹溪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曹溪惠能
  
  唐韶州南華寺惠能禪師,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陽,厥考諱行[陷-(阿-可)+王],武德中(西元六一八─六二六年)流亭新州百姓,終於貶所(案︰《景德傳燈錄》卷五稱︰「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養。」),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觀十二年戊戌歲(西元六三八年)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出,雖蠻風獠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腴產,能負薪矣,日售荷擔。(《景德傳燈錄》卷五云︰「一日負薪至市中。」)偶聞肆間,誦《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卅︰「誰邊受學此經?」卅︰「從蘄州黃梅憑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西元六七○至六七三年)往韶陽,遇劉志略(《景德傳燈錄》卷五云︰「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略有姑,無盡藏(尼),恆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怪能不識文字。能卅︰「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歎服,號為行者。(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五○.七五四頁下)
  
  於是,居人競來瞻禮。近有寶林古寺舊地,眾議營緝,俾師居之,四眾霧集,俄成寶坊。
  
  師一日忽自念卅︰「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智遠禪師,師遂請益。遠卅︰「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摩,傳心印于黃梅,汝當往彼參決。」
  
  師辭去,直造黃梅之東禪。即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大師三十四歲)也。
  
  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後傳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五頁中─下)
  
  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惠能,自新州來參謁(五祖弘忍),忍師問卅︰「汝自何來?」卅︰「嶺南。」忍師卅︰「欲須何事?」卅︰「唯求作佛。」忍師卅︰「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卅︰「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忍師知是異人,乃訶卅︰「著槽廠去。」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杵臼之間,晝夜不息。(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條,《大正藏》五一.二二二頁下)
  
  ……欲往求法,念母無依。宿昔有緣,仍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卅︰「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卅︰「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八月餘日。(以上錄自《六祖壇經》流通本,《大正藏》四八.三四八頁上)
  
  經八月,忍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卅︰「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條,《大正藏》五一.二二二頁下)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偈,終不得法。」良見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中略)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卅︰「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臥房,並無人見。五祖平旦,於南廊下,忽見此偈請記,(中略)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令眾人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悟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中略)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識大意否?」五祖卅︰「汝作此偈,見即未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得入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得入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以上錄自敦煌出土本《六祖壇經》六及七節)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卅︰「誦者何偈?」童子卅︰「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卅︰「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卅︰「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惠能偈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生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卅︰「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卅︰「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卅︰「米熟也未?」惠能卅︰「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卅︰「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卅︰『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卅︰「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卅︰「向甚麼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中略)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令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中略)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卅︰「但喫肉邊菜。」(以上錄自《六祖壇經》流通本,《大正藏》四八.三四八頁下─三四九頁下)
  
  至儀鳳元年丙子(西元六七六年,大師三十九歲)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師卅︰「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印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翌日邀師入室,徵風幡之義,師具以理告。印宗不覺起立云︰「行者定非常人,師為是誰?」師更無所隱,直敍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受禪要。乃告四眾卅︰「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即指坐下盧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
  
  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髮。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受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中略)師具戒已,於此開東山法門。(中略)
  
  明年(西元六七七年)二月八日,師忽謂眾卅︰「吾不願此居,要歸舊隱。」時印宗與緇白千餘人,送師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並受無相心地戒。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於世。然返曹溪,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五頁下)
  
  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遣中官薛簡往詔,復謝病不起。(中略)遂賜摩衲袈裟一、緣鉢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云。(中略)
  
  神龍三年(西元七○七年),勅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並方丈,務從嚴飾,賜改額卅︰「法泉寺」。
  
  延和元年(西元七一二年)七月,命弟子於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西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卅︰「世間眼滅,吾疇依乎?」春秋七十六矣。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五頁上─中)
  
  附錄:禪法心要問答.示二種三昧
  
  (一)禪法心要問答
  
  薛簡卅︰「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卅︰「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卅︰「弟子之迴,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
  
  師卅︰「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是有盡。」
  
  簡卅︰「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卅︰「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卅︰「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卅︰「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往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卅道。」
  
  簡卅︰「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卅︰「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有詔謝師,並賜摩衲架裟……。
  
  (二)示二種三昧
  
  一日,師示眾卅︰「諸善知識,汝等各個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五頁下─二三六頁中)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竺道生(西元三五五─四三四年)
第3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僧稠禪師(西元四八○─五六○年) 第4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法聰禪師(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第5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法聰禪師(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第6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南嶽慧思(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
第7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天臺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第8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左溪玄朗(西元六七三─七五四年)
第9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曇倫禪師(西元?─六○二─?年) 第10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衡岳善伏(西元?─六二九─六六○年)
第11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第12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圭峯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第13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菩提達摩 第14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慧可禪師
第15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雙道信 第16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牛頭法融
第17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牛頭智巖 第18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幽棲智威
第19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牛頭智巖 第20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幽棲智威
第21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鶴林玄素 第22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徑山道欽
第23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鳥窠道林 第24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嵩嶽慧安
第25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嵩嶽慧安 第26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蒙山道明
第27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度門神秀 第28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第29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曹溪惠能 第30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永嘉玄覺
第31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荷澤神會 第32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南嶽懷讓
第33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光宅慧忠 第34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曹溪門下其餘選例三則
第35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大珠慧海 第36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百丈懷海
第37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南泉普願 第38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龐蘊居士
第39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馬祖門下其餘選例十二則 第40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溈山靈祐
第41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黃檗希運 第42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百丈門下其餘選例二則
第43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趙州從諗 第44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仰山慧寂
第45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香嚴智閑 第46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石頭希遷
第47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天皇道悟 第48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丹霞天然
第49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藥山惟儼 第50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大顛寶通
第51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龍潭崇信 第52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洞山良价
第53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投子大同 第54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夾山善會
第55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曹山本寂 第56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德山宣鑒
第57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雪義存 第58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雲門文偃
第59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玄沙師備 第60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布袋契此
第61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鏡清道怤 第62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清涼文益
第63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天臺德韶 第64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永明延壽
第65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天童宏智正覺 第66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臨濟義玄
第67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風穴延沼 第68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首山省念
第69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汾陽善昭 第70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慈明楚圓
第71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黃龍慧南 第72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黃龍祖心
第73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楊岐方會 第74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第75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清遠佛眼 第76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南堂元靜
第77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大慧宗杲 第78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大慧門下選例四則
第79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高峯原妙 第80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鐵牛持定
第81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中峯明本 第82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雲谷法會
第83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無明慧經 第84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湛然圓澄
第85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無異元來 第86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雲棲袾宏
第87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紫柏真可 第88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憨山德清
第89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玉林通琇 第90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太虛唯心
第91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虛雲德清 第92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來果妙樹
第93頁:本書依據典籍目錄表 第94頁:本書所集諸師傳承系統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