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創巴仁波切著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創巴仁波切著

布施

[日期:2010-08-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創巴仁波切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布施

  六度中的佈施,常被研讀佛經的人誤以為是善待不如你的人。某人有了苦難,你就居高臨下,對他施惠,這是非常憨直地瞧不起人的方式。菩薩可不是這樣;他的佈施不是這麼無情。菩薩的佈施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它是溝通。

  溝通必須趣越苦惱,否則就像是想用荊棘鋪出一張舒適的床。具有穿透性的外在形色、活力和光,會對著我們來,穿透我們溝通的企圖,如刺扎破我們的皮膚。我們會想抑制這種強烈的苦惱,我們的溝通也就因而受到阻礙。

  溝通必須是放射、接收、交換。一有苦惱捲入,我們便不能正確、完全、清楚地看出那對著我們來的所謂溝通的空性,我們的苦惱會立即排斥外界,說:「不、不,這讓我苦惱,走開。」這種態度完全是佈施之反。

  是故,菩薩必須體驗佈施的徹底溝通,超越苦惱,超越自衛。否則,我們一有被刺扎到之虞,我們便有受到攻擊而必須自衛之感。我們逃離已經到手的大好溝通機會,我們甚至連看彼岸一眼都不敢。我們想退縮,想要臨陣脫逃。

  佈施是願捨,願意敞開而不懷哲學、虔誠或宗教的動機,只是在任何情況、任何時間,為所當為,不怕受到什麼後果。在公路上,也能敞開,我們不怕被煙霧、塵埃,或人們的嗔恨、脾氣所淹沒。我們只是敞開、完全放下、佈施;這就是說,我們不加判斷、不予評估。如果我們想要判斷或評估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決應該敞開多少、繼續封閉多少的話,那麼敞開便毫無意義,而到彼岸或佈施度的想法也將落空。我們之所為,什麼都超越不了,因此也就不再是菩薩行了。

  度或超越的全部涵意,是看破有限的觀念或概念,看破「彼」、「此」對敵的心態。通常,我們看一件東西時,我傘不讓自己看得正解;我們自動地以自己的看法去看,而不真正如實去看,結果我們十分滿意,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在自己心裡閉門造車所造出來的。於是我們批評它、判斷它、接受它或排斥它;根本沒有進行真正的溝通。

  六主中的佈施,是你有什麼就佈施什麼。你的行為一定要完全敞開、完全裸露。你不必判斷,受你佈施者也不必表示受施——受者若沒準備接受,他們便不會受;受者若已準備接受,他們便會來拿。此即無我的菩薩行。菩薩不會神經過敏:「我是否犯了什麼錯?」「我是否不夠細心?」「我該對誰敞開?」菩薩從不偏袒某方。用比喻來說,菩薩會像屍體那樣躺著,讓人看著、檢查著,任由他們擺佈。這種高尚、徹底的行為,不含一點偽善的成分,沒有任何哲學上或宗教上的判斷;此即為何稱之為超然,此即為何稱之為度或到彼岸。這種行為真美!

【書籍目錄】
第1頁:引言 第2頁:修道上的唯物
第3頁:放下 第4頁:上師
第5頁:灌頂 第6頁:自欺
第7頁:難行之道 第8頁:敞開之道
第9頁:幽默感 第10頁:「我」的發展
第11頁:六道 第12頁:四諦
第13頁:菩薩道 第14頁:布施
第15頁:持戒 第16頁:忍辱
第17頁:精進 第18頁:禪定
第19頁:般若 第20頁:空性
第21頁:般若與慈悲 第22頁:密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