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安祥之美 耕雲先生講述

安祥之美 耕雲先生講述

二、如何才能獲得安祥?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如何才能獲得安祥?

(一)唯求心安

每個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孫豹主張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他的生活理念。李白的秉燭夜遊是他的生活嚮往。有些人追求物質的享樂、有些人追求功業的不朽、有些人活在蠅營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這些人,不管他是為了不朽的功業,或者是為了人生的享樂,在相對的二元的心態下,是不可能獲得安祥的。唯有摒棄私欲、功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脫的正確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麼能擁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那就要做到「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麼是「為而不有」?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工作,都必須有自己的正業。我們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卻不必因為自己沒有得到相對的報酬而失望,也就是禮運大同篇講的「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應該是貢獻自我的機會,而不是自我標榜、自我功利,我們抱著這種心態去工作,就是為而不有。我們努力創造,但是並非為了自己佔有更多。

什麼是「善而不居」?我們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們勿須沾沾自喜;我們做了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要有優越感,能夠如此的話,我們就會活得無愧無怍、心安理得,就能夠得到內心的安祥。

有很多人,有了貢獻沒有得到相對的報酬,就充滿了牢騷抱怨,而破壞了內心的平衡。有些人品學兼優,不被重視,就感覺有一種被遺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感,像屈原就是這樣。這樣的人他絕對活不下去,活在自憐裏的人那多悽慘,當他撐不下去的時候,最後必定是自己毀滅自己。所以我們要獲得安祥,首先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與生活態度。

(二)宰制官能 懲治我欲

為什麼要宰制官能?我們為什麼會迷失?事實上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迷失的過程。這話怎麼講?隨著我們的成長,也加深了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同,我們隨時受感官的支配:看到美好的事物我們歡喜;看到不順眼的東西我們厭惡;環境調和的時候我們高興;到了環境低潮,產生一種壓抑感的時候我們就會憤怒,或者就會悲觀乃至沮喪。這都是說我們在受制於官能的支配。我們有個消化器官,拚命的覓食,覓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對的;但是覓得食物,還希望食前方丈,就墮落為官能的奴隸了。

不管是經濟蓬勃或蕭條,我們看台北每條馬路上的許多餐館,除非你事先訂座,倘若到了吃飯的時候才去吃,多半是沒有位置給你坐,「對不起!明天請早。」人們物質欲望的氾濫,已經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貧乏及心靈的沉淤。這是一個很可怕、很可悲的現象,絕不是我們在杞人憂天。

什麼叫懲治我欲呢?一個人的合理欲望是人類進化的動力。我時常說:如果我們的老祖先都滿足於住鳥窩、住山洞、披獸皮的話,我們到今天也還會是那樣。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有了改善生活的願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質提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惡,但是超出範圍的私欲擴張,倒真是罪過了。

在我們閱讀歷史中,一個朝代的崩潰、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個社會的腐敗,以及若干史前文明國家的沉淪,是被什麼毀滅的?無他,只是私欲。私欲不僅可以污染社會人群,腐蝕一個國家,而且當它擴展到極點時,它便會毀滅掉整個人類。

所謂私欲,它包含了佔有欲、支配欲、領袖欲,還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極點:白天怕人,晚上怕鬼。這樣活著實在很苦,而歷史上的英雄豪傑多半是這類膽小鬼。

我們擁有感官並不是罪惡,感官只不過是我們生活必須的工具,是我們的附屬,但是我們要宰制它,不要讓它支配、牽制了我們才對。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能夠做到這些,就會如王陽明所講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又由它牽著鼻子走,那你這個人活得很慘,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獲致安祥。

欲,是無底之壑,永遠填不滿。所謂權勢、物質、虛榮,既不真實,也不永恆,它只能構成對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懲罰,使你迷失,使你發狂,所以你必須控制它,讓自己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說:我們肚子餓了有東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就已經足夠了。進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這個寶貴的生命浪費掉,如何反省自己,如何淨化自己,如何使自己確確實實的認知自己,這是獲得安祥的第二個條件。

(三)窮理澈源 識心達本

什麼叫窮理澈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樣橫著走,這樣的話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晴一閉,離開人間的時候,道理還沒搞清楚,依然要做個糊塗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的源頭──道理從那裏來?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頭在那裏?你必須窮追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斷惑,就必須把道理搞清楚,你若想真正搞清楚就不單是要找到了道理,還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斷惑。人斷惑了以後,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問、不再有無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則吉祥,他就安祥了。

為什麼要識心達本?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心,而每個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頭馬車、自相矛盾、互相牽制,沒有辦法讓心靈統一,讓生命潛力集中發揮,沒有辦法表現出自己的價值。而你這一生也就這樣窩窩囊囊、糊糊塗塗的被徹底埋沒了。

什麼是你原本的心?我們為什麼要識心達本?因為所有理性的學問都公認:真實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個原本的心才是真實的心、永恆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認識自己,自己尚不認識,認識別人是沒有用的。

一個自我迷失的人,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質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層意識──由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感知、所累積的這一層法塵。你如果認為你現在的分別心是你,那你是認賊作子,終歸無常;如果你說你現在的分別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這個問題很麻煩!你若說這個表層意識不是你,無風不起浪,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又憑藉什麼存在?煩惱即菩提──沒有菩提,連煩惱你也不會感知。一塊石頭,它能感受煩惱嗎?必定你有覺性,你才能感受得到煩惱。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就是認識自己的心,認識「聖主」未曾蒙塵以前的原本真心。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夠得到安祥。

為了說明這個條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夠的,我可以跟各位講:很多人聽說別人開悟,總認為這個傢伙一定是悟出來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實在說沒有這回事,誰若是因開悟而講出一篇大道理來,那這個人是神經病。

有人說這個傢伙開悟了,大概有了神通變化。我告訴各位: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人、沒有神、沒有佛,神通從哪裏來?神通也不是真實的。

那麼說這個人悟了,悟了個什麼東西呢?很簡單,所謂之悟就是窮理澈源、識心達本;也就是說,當下一切問題、一切問號統統消失,統統不見了;一切煩惱、一切業障統統瓦解、冰消了,而當時自己生命所唯一擁有的只有兩個字:安祥。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時候胡思亂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來說: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點兒,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澈大悟了,能得到什麼?也只不過是得到了安祥而已。

那麼,如何才能夠窮理澈源、識心達本?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對,就沒有效果。如何才能夠窮理澈源、識心達本?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致虛極,守靜篤。」第二句話是「守本真心」。

什麼叫做致虛極?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總感覺都是實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統統實在。我們既然認同一切實在,我們便只能活在相對的生活中,我們那個絕對的心靈就被壓抑了。必須過活得非常虛,不但虛,而且虛到極點,走在地上好像走在海綿上一樣──開悟前會有這種感覺。

靜篤,不但要靜,要靜到極點,否則便是萬法本閒,唯人自鬧了。

有人說這是執著,很多人認為:你看!又「致」,又「守」,這都是動詞,都是有為法,都是執著。你若這麼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的。有為而不執著有為才是無為;無為而執著無為就是有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夠虛,儘量地虛。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寧,你就發脾氣,這證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裏是實在的,對你來講是兩個,佛法是不二法門,你到處都是兩個乃至多個,與修行絕不相應。所謂「外門閉、內門開」,這是修密宗閉黑關的著眼點。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虛,要虛到極點;不但要靜,要靜上加靜。這樣的話,才比較容易相應。

什麼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裏一再說到這四個字──守本真心。

剛剛修行的人,唱高調說要自在、要灑脫、要無我,說俏皮話、嘴巴滑溜是沒有用的,見了閻王,你那一套一點都用不上。而觸境遇緣煩惱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從達摩大師到五祖都是倡導觀心的。以後雖然很少用觀心的詞句,本質上也離不開觀心。觀心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反省而觀心。學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先反省懺悔,否則障不除不能相應。先在反省的時候觀心,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認為自己是個好人,自己是個完整而統一的人,自己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個言寡尤、行寡悔、可以無大過矣的人,其實,絕對不然。如果認真反省一番,就會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個人。如果承認過去所做、所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沒有進化的動物;然後勇於面對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實的懺悔,才會獲得實質的進步。如果不能夠勇於面對自我永遠保持那種虛偽的假象,誰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觀察自我是個什麼??

第二階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終用最客觀的立場來批判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於說話、做事,都要觀察自己的念頭,不讓念頭自由活動。如果我們要思惟一件事──有目的的思惟,應集中心力去思惟它,那叫正思惟;如果我們不需要思惟任何事時,不要讓念頭像無韁之馬,自由奔馳,否則就會攪亂了心地。

第三階段:要觀念從哪裏來?從念從哪裏來!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無念的真心。找到了無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會迷失於妄想與認同之中。

哪個是無念的本心呢?記得十幾年前,在東引服務時,有一天在禪定中得到了幾句話(為什麼說得到呢?這不是書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創意)。這幾句話是「以子之心,覺子之覺,以子之覺,覺子之心。覺者是心,是心自覺,覺心不二,允稱正覺。」這幾句話極為究竟,它給我的啟示是什麼呢?「覺者是心,是心自覺」,不是覺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覺進來,套用笛卡爾那句話的模式──我「覺」故我在。

觀心觀到最後的階段,就是我覺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著你的心,它才不會亂跑,你守著你的真實的心,真實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後來禪宗的子孫看了這個守字,覺得用得太拙,其實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夠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訶般若,也就是以後講的保任,名詞雖然不同,它的含意完全一樣,而我認為守本真心更明確、更積極。

(四)如法精進

「如法」就是照著佛經上所說的方法,照著師父教導的方法「精進」。什麼叫做精進?精者不雜,進者不退。不要摻雜,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門都弄進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你要精進,殫精竭慮,只有這一件大事。古人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這話很值得玩味:大事沒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樣;大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樣。這個滿好玩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要精進。

安祥是由心安無愧得來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縱私欲得來的。

安祥是由證得宇宙人生的真實得來的。

所以我們得到安祥以後,就會活得踏實、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活得無罪一身輕。

剛才我們說到什麼是安祥?如何才能獲得和擁有安祥?我們現在就要說安祥有什麼用?有什麼好處?現在就要討論安祥之美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安祥是什麼? 第2頁:二、如何才能獲得安祥?
第3頁:三、安祥的美好 第4頁:四、何以失去安祥?
第5頁:五、失去安祥的後果 第6頁:六、如何保持安祥?
第7頁:七、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24 20:54:03
學禪的佛子能認識耕耘導師,真是大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