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神通與人通 聖嚴法師著

神通與人通 聖嚴法師著

佛教對福壽康寧的看法

[日期:2010-07-17]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前言
  
  主席徐會長金珠小姐、巿黨部副主任委員陳清玉先生、副議長朱有福先生、高雄女青年商會首任會長現任監察院委員林孟貴小姐、佛光山宗長星雲大師、諸山長老法師居士以及先生女士們,大家好!
  
  我有多年未曾遊歷高雄巿,高雄巿的各項建設,都充滿著青年都巿的朝氣與活力,這次來貴巿演講,而以「福壽康寧」四字為題,主要是藉此機會為我們國家的元首祝福,也向高雄巿的黨政議會首長致敬,並為一百三十萬巿民的幸福祈禱。
  
  人的一生,辛勤勞碌,刻苦奮鬥,追求的目標雖多,但總不外乎「福壽康寧」四個字,比如當在貧困之際,希求的是名位福利,名利全歸之後,不再為物質的生活煩惱,卻又期望能夠活得健康無病,進而活得更久、活得更安寧,這種理想的願望,正是支持著人們繼續活下去的力量,也是促使人類努力改善我們這個社會環境的主要因素。不過,對這四個願望的追求,不一定有先後次序,有的人僅追求其中的一、二項,有的人則全部都要。
  
  「福壽康寧」四個字,代表著幸福人生的全體,天下有心追求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認為真正得到幸福而又經常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實在不多,所以常常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又聽說︰「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謂幸福,往往只似水中的月亮,鏡中的影像,是一種幻覺,正在以為得到幸福時,幸福已經悄悄地溜走了。以致越追求幸福,幸福離得越遠,因為物質的條件,人生的現象,有圓必有缺、有離必有合。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過六年的苦修,當他完成了佛道之時,宣說了四項有關真理的軌則的第一條,便是「苦」字,稱為「苦諦」。苦的真理是由於世事無常,所以好景不常,未得幸福時,苦苦地追求幸福,以為得到了幸福時,幸福已經消失,人只有把幸福的目標,擺在永恆的未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永無止境的渴望與追求,是可敬的,也是痛苦的。
  
  像這樣的看法與說法,似乎是悲觀和消極的,其實不然,既是積極的,也是肯定的。因為,唯有認清了人生宇宙的規律後,才能改善現實的生活,才能真的獲得幸福,並且保持幸福於永恆。掩耳盜鈴式的樂天主義者,僅能使人暫時受麻醉,事實上將使人類陷於更深的苦海之中。以下,讓我們來探討佛教對「福壽康寧」四字的看法。
  
  二、對福報的看法
  
  (一)人人喜歡享福
  
  為了享福,所以人人追求幸福,可是,一般人以為有了財富和地位、名望的人,就代表著幸福,這是不正確的;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感到幸福,決定不在於財勢名望的多少和高下。我曾讀過一則西洋故事︰有一位百萬富翁,與一個郵差為鄰居,富翁每天工作繁忙,滿面怨苦,郵差則悠閒自在,笑口常開。富翁看那郵差,似乎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好生奇怪,於是便問道︰「你為什麼每天這樣快樂呢?」郵差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理由不快樂啊!難道你過得不快樂嗎?」這時富翁便不斷訴苦說︰「我有這麼大棟房子,每年要繳好多稅金,房子還得請人保養,草地也得請人修理,現在呀!工資又貴,工人更難伺候,且油費上漲,我的汽車、飛機、遊艇,每個月又得多花好多開銷,加上所得稅、營業稅,以及交際費等各項開支,一個月二十萬美元都不夠使用,每朝每夕,我都要給那些人呀!事呀!錢呀!搞得團團轉,煩惱得不得了。」當下郵差笑道︰「我只有一棟小房子,平常騎腳踏車,也沒什麼貴重的家具,也不必擔心那天小偷光顧,我每天按時上班,作息規律,下班時、休假日,帶著孩子和太太到郊外踏青,雖是月入只六百美元,日子倒還過得快活自在。」
  
  從以上的對照,我們不難得知幸福與否並不在於物質的多寡,而在於我們能否安心盡命的去享用它,一般人在當物質充裕時,欲望也跟著提高,甚至物質的條件並不怎麼優厚,可是卻一心盼望著有更好的物質享受,於是像小狗繞著樹,拼命地追!追!追!想逮住牠自己的尾巴一般,一生一世忙碌!忙碌!從無一刻地安寧,也從未曾享受過自己的幸福。
  
  同時,一般人往往正在福中而不知享福,也是常見之事,正像愚蠢的老鼠掉進了米缸,還要被餓死一般。老鼠在平常是不容易吃到白米的,所以對著白米牠們一向很珍惜和眷戀。可是有朝牠們不小心掉入了米缸,見到的全是白米,這時,牠倒疑惑起來,不敢再吃了,而終於餓死在米缸之中。
  
  老鼠的例子是很可笑的,可是人類的行為,卻也好不了多少。有太多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假使我們能體會到多吃一餐飯,多受一點陽光,乃至多呼吸一口空氣,多活一秒鐘都是幸福的話,則現在的人類又有那一個不是幸福的呢?更何況我們一旦活著,眼可觀五色,上有日月星辰的運轉,下有春夏秋冬之更替;耳可聽五音,或是抑揚頓挫的旋律,或是動靜舒緩的交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緣,三千大千世界的繽紛變化,還待我們慢慢去欣賞玩味著呢?「知足常樂」,人能知道是福,能安於此福境,才能夠真正的受用其福,所以我要說︰「人生到處有幸福,就看你能不能去享受它。」
  
  (二)人人應當惜福
  
  其次,人除了安於福、享於福之外,更應該惜福,以佛法對因果的深刻觀察,任何事的發生,必有其前因,任何事的存在,必有它的後果,一個人能有福可不是憑空而有的,是他前世修來的,也因為是前世修來的,所以它是有限的。這就比如我們送入銀行的存款,是有一定的數量,若是我們揮霍使用的話,它便會很快地被耗盡,我們的餘生便要衣食難繼了,若是我們節省的支出,便如細水長流,餘用不盡。
  
  (三)知福更當培福
  
  再者,除了消極地惜福之外,我們更應該積極地去培福才是。惜福好比節流,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培福則似開源,是不斷地增加收入,只有節流配合著開源,也就是惜福與培福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我們的福報,綿延增長,享用不盡。
  
  說到培福,首先便得分辨培福的對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雖是一般通稱的因果法則,但如果愚癡地將瓜種在石縫裡,將豆撒進火盆中,那是不會有結果的。
  
  泛泛地說,每一個人、每一位眾生,都可以作為我們培福的對象,可是若要詳究是怎樣的眾生,要布施給何種的物品,還是得用智慧才行。
  
  我初到美國,常見到一些衣衫襤褸的青年,攔路乞錢,當時我想出家人應以慈悲為懷才是,更何況他們又是如此可憐。於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掏腰包,拿錢去救濟他們,可是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拿了錢,便跑去賭博、喝酒、吸大麻、注嗎啡,給他們錢,反而使他們更加墮落。
  
  去(一九八二)年農曆年底,我見到《中央日報》上有一篇報導︰有位公務員,見到一對男女,開著旅行車挨家訪問,委稱是某慈善機關,派至各處收集救濟衣物的,便熱心地把自家好多衣物,包括一條剛從公司抽獎得到的毯子都送了出去。二天之後,卻在板橋的地攤見到它們,那對男女正在那裡廉價拍賣那批衣物!
  
  (四)時時廣播福田
  
  培福要栽對福田才是,以佛法的智慧所見,福田大致可分為三類︰
  
  1恩德恭敬福田
  
  此中又可分為三種主要的對象︰
  
  父母︰父母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佛經上曾說到,父母即是家中的兩尊佛,我們自出生起,即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生我、育我、養我、教我,故只要我們身體仍存在的一天,則我們不得不感嘆父母的恩如天般地高、如海樣地深,是我們盡其一生所無法報答得了的。人間雖然也有不盡責任的父母,但是仍因父母所遺的身體而繼續活著,便是最大的恩德了。所以,中國自古以孝治天下,認定忠臣必出孝子之門。因為若是連至恩至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則還能期望他會盡忠於國家、信義於朋友,和操守著其他道德規範嗎?如今受到歐美風氣影響所致,人們對孝敬父母的觀念逐漸淡泊了,尤其在小家庭的制度下,人們更無法作進一步的孝敬父母。孝的道德基礎一旦瓦解了,連跟著其他的道德體系也動搖了,今天世風日下,社會不寧,因素雖多,而不知孝敬父母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寶︰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是覺悟真理的智者,法是佛所覺悟到的真理,僧是對上繼承佛志、對下傳播真理的聖賢及出家修行的人。芸芸眾生,在六道間輪迴不已,如一個盲人走著黑路,前也茫茫,後也茫茫,不知從何前來,不知將往何去,走一步,算一步,摔下去,又爬起來,可是永遠籠罩在無明的黑幕中,世世生生,生生世世。只有佛法的智慧,只有佛法的光明,才得照破眾生的無始無明,不但徹悟自己身心之所在,而且開示出一條坦蕩的大道;眾生在煩惱周轉不已,如一個掉入泥沼中,左是泥沼、右也是泥沼,越是掙扎,越是陷得深,生生世世,永遠不得解脫自在的彼岸,只有佛法的舟航,只有佛法的方便,才能將眾生度到解脫自在的境界。父母恩深,三寶恩更深,父母所造就我們的是一生一世的肉體生命,而三寶所成就我們的是永生永世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飲水思源,要盡其一生,以體力、以財力、以智力、以身命,去供養於三寶,去護持於三寶。
  
  師長︰廣義的話,從我們生下後,在家庭中、在學校中、在社會中,一切曾教導過我們的,皆是我們的師長。我們初生之時,腦袋空空如也,是一切師長教給我們知識、授給我們技能,我們才能在此物競天擇的環境中繼續生存下來,且建立此輝煌繽紛的文明世界。中國自古將「天、地、君、親、師」並稱為綱常,師長的恩,並不少於天地恩、父母恩,今天「尊師重道」的習尚,也漸漸稀薄了,可是這對受教者本身以及整個社會實在是弊多於利的,我們應反省警惕才是。
  
  2貧苦慈悲福田
  
  貧苦可概分為物質的貧苦與精神的貧苦。物質的貧苦是缺衣斷糧,無處安身,或遭疾病而乏醫藥。精神的貧苦如孤單、寂寞、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仰、缺乏成就感等等。對這些貧苦的眾生,我們要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盡可能地給予救濟和周全,尤其是我佛教徒,更應秉持大乘佛法慈悲濟世的風懷,以財布施、以無畏布施、以法布施,而讓佛法的慈悲清涼,永遠潤澤著每位眾生的心靈。
  
  當今臺灣山地同胞大都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究其原因,不外乎在臺灣光復之初,有些神父、修女、牧師,都能捨棄自身的安樂而入山地以衣物及精神救濟貧困,教化童蒙,於是許多山胞,在感激讚歎之餘,便紛紛受洗入教了。
  
  中國佛教一向以大乘佛法自許──玄妙高深,圓融無礙,可是,近數十年中為何對慈悲濟苦的社會公益事業,卻又做得不多?究其原因︰雖說數十年來我國佛教徒也是貧困的,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正面教育,誤解了修行的意義,以為要在自己修成之後才能救助眾生,不免落於消極的自利心重,對一切眾生的事,便覺得無力過問,所以我要強調︰所謂修行的要途,不外乎放下我們對自己身心的執著,將小我融入圓滿清淨的法界中。修行道中,隨時隨處,均宜廣結善緣,救濟眾生。
  
  3社會公益福田
  
  如築路、架橋、創辦學校、醫院、圖書館,一方面減少自己貪慳的惡習,一方面造就人群的幸福,自他兩利,何樂而不為。
  
  有些人以為不事耕耘,而有收穫是最幸福的,但如果只是享福而不培福,這福報終究有用完的一天,有些人以為福只是單方面的接受,其實,不斷地付出與儲存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有福而不用它來培植更多的福便是等於守財奴,而非有福之人。總之,對於福,首先我們要知福,人間處處有幸福,其次要安於福,知足常樂,然後更要惜福和培福,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如能如此則必是有大福德的人。
  
  三、對壽命的看法
  
  (一)長壽是可能的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古代中國的秦始皇、漢武帝等,為了求得長生不老,煉丹採藥,可是誰又見過不死的人呢?過去,「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代人之中能夠活過一百年的,仍是極其稀少。
  
  佛說有生必有滅,一切眾生,本是因緣所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即脫不了有生有滅的鐵則,故就佛法而言,希求肉體的長生不老,在理論上已是不可能了,更遑論事實。但佛法也不否認我們可用各類養生之道,來延年益壽。
  
  (二)肉體生命的長壽
  
  希望肉體的延年益壽,首先就是生活要有規律,不可造作危害身體健康的活動,如暴飲暴食、酗酒、賭博,以及邪淫縱欲、逞強鬥狠,要注重飲食的營養和衛生,防止病毒的侵犯。其次要守戒律,不該做的惡事如殺、盜、邪淫,絕對不做。不該說的壞話如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保證不說,多吸收有益身心的思想,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動。再其次,精神要有寄託,要有信仰的寄託,消極的是一切生活上的不愉快、不如意事,皆可用此來化解排除;積極的是我們內在生命的活力,皆可因此而受到鼓舞振奮。最後我們的內心中要有安定的力量,此即如儒家所說修身和養氣的工夫,將心守於一處,不妄想、不攀緣、不為喜怒哀樂所動搖。
  
  心地恆常保持在安定、明朗、愉快的狀態下而毫無一點負擔。自古有大修行的人,雖不刻意於身體的調養,而大都是健康長壽,此即是因他們精神上有所寄託和內心裡有那安定的力量。
  
  (三)歷史生命的長壽
  
  然而,僅僅希求肉體生命的長壽,那是不可能圓滿的,因為人終究免不了會死,所以進一步我們要追求精神生命的長壽。所謂精神生命的長壽即是他所表現出的生命意義及其所推動的事業,能源遠流長,傳世而不朽。古代有所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中國的孔子、孟子、老子,如印度的釋迦牟尼,如希臘的蘇格拉底,如猶太的耶穌。雖然他們都已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了,可是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影響力,他們的生命所散發出來的光芒,至今仍鮮明地在我們心裡活躍著。他們的精神生命必將長存而不朽。由此可知精神生命是否長壽,跟肉體生命的長短,並無一定的關係。我們若能好好的利用一天而且對人有影響,這一天即是永恆,這一天即蘊涵著千百年的價值。相反地,若是醉生夢死,就是活得再久,也毫無價值。
  
  (四)圓滿生命的長壽
  
  然而若只求得歷史生命的長壽,這還是有缺陷的,因為能否在歷史的推移中而長留不朽,這就要看我們是否成名。所謂「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好名不一定是壞事,但也可能是壞事。有所謂「不能留芳百世,也得遺臭萬年」。自古有很多野心家、政客,為了成就個人一身一世的聲名,千方百計的巧取、豪奪,不惜犧牲億萬人的利益,破壞千百代的幸福。所以僅僅追求歷史生命的長壽,還是有缺點的。
  
  如何才能完成全體生命的永恆不朽?這必得靠著佛法的智慧,三世因果的理論才行。我們的生命,在此生之前,更有無數的前生。此生命終之後,更有無限的來生。
  
  生命的長流,像永不枯竭的江河,流注而從不休止,所謂:「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來者亦如斯,不舍晝夜。」生命之流中有無盡數的波瀾,一次的生死現象,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波浪的起滅而已。人死之後,又是另外一個波瀾的開始,我們若能如此超越生死的界限來看我們的生命,即能當下肯定每個人的生命,不論上升或下墮,都是永遠不朽的。
  
  可見哲學家、社會學家們僅從一世的生命或歷史的生命去追求論定人類的價值,那是不夠的,只有在佛法所說,通過三世的時間,因緣果報的信念下,才能肯定我們生命不朽的價值。
  
  然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的生命,都是由於自私自利而自覺其存在,世間聖賢則由於執著不朽的事功而自覺其存在,其實那些都是貪染的根本,縱然得到幻覺的不朽,那是生死痛苦的原因,所以還是不究竟不圓滿的。
  
  我們想要成就圓滿不朽永恆而無缺陷的生命,唯有放下個人的自我中心,不但要放下肉體生命,也要放下精神生命的追求,相反地要虔誠的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求佛道,為化眾生。
  
  當我們能放下一分對自己的執著,即得一分的圓滿,能放下十分的執著,即得十分的圓滿。在我們這個地球世界的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個人是已經真正達到了究竟長壽之目的的人,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唯有成佛,才是永恆圓滿的壽翁。
  
  總之,佛教對壽命的看法是︰我們一期肉體的身命,必將衰老和死亡,但是我們所造的業,必將通過三世間的因果法則而相續不斷。至於永恆圓滿的生命,則必須經無我的實踐才能逐步完成。
  
  四、對健康的看法
  
  (一)健康的重要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健康即是財富。」又有句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些話,大致都強調著健康的重要性。因為有了健康的身體,便可去從事很多的工作,完成很多的事業。故即使家裡一無積蓄,只要他有著健康的身體,他便可處處去工作,處處都能維持生活。我們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得更長久,並有餘力去創辦許多的事業。
  
  (二)身體的健康
  
  健康可分為︰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先說身體的健康,例如到了該睡覺的時候,跑去打牌;該休息的時候,跑去跳舞或酗酒;身體便不能保持正常的健康了。因為人身體的負擔,有其一定的限度,到了該休息的時候,便得休息,該運動的時候,就得運動。說到運動,在中國有太極拳和少林拳,這是中國佛教和道教所發明出來的運動,在印度亦有所謂瑜伽運動,可見這些也是修行的方便。
  
  人,應先將身體調理得當,才能進一步說到調心的方法。若僅靠運動,而沒有心理的調養,還是不能保證一定長壽的,現代人大都已注意運動,但在修心調心方面尚未形成風氣。
  
  (三)心理的健康
  
  身體的健康很重要,心理的健康更為重要。以我本身為例,我自幼體弱多病,可是卻很少害病,既說體弱多病,又說很少害病,這不是矛盾的嗎?不!我說多病是身體經常有些不調和,可是我的心理卻負擔得了,而不以為它有多大的痛苦,故說多病而又少病。任何心理有修養的人,即使身體有些不調和,也不致於演變成嚴重的病害。自古禪師們的身體健康,是由於首先注意了心理健康。
  
  所謂心理健康,即是心理沒有煩惱或觀念中無有偏差。說到沒有煩惱,此並不意味著,有人能事事順遂,而毫無困難阻礙。俗謂︰「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怎能要求事事順遂呢?事不順遂而不生煩惱即算心理健康。那便是要有心理的準備︰要以為碰到不如意是自然和平常的現象,既是自然尋常事,也就沒有什麼不如意的了。所以對一切不如意,能不怨天尤人,便稱得上是心理健康的人了。
  
  我曾碰到一位太太,她不斷地跟我抱怨道,她的兒子因受人陷害而一生殘廢。也許她以為這樣跟我抱怨過後,會得到什麼補償吧?可是我告訴她︰過去的事,已過去了,再抱怨也是於事無補,現在唯一可做的便是想辦法去補救它。
  
  其實,一切不如意事,都是循著因果律而發生。也許你此生未必做過什麼惡事,可是誰敢擔保說你的前生、再前生,就沒幹過什麼壞事嗎?如果我們能肯定因果的法則,則對於一切所遭受的不如意事,非但沒有怨尤,反而會更積極努力地去改善未來的命運。
  
  (四)社會的健康
  
  個人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從個人的生命發展到社會人類的生命,這也就是說,我們應將健康的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健康,人類的健康。
  
  佛法常說廣度眾生,這是絕對正確的,不過有些佛教徒,忘卻了人的立場,而僅努力地去為鬼道及傍生做佛事,這就不正確了。釋迦牟尼佛以人的身相,在人間成佛,又在人間教化人類,此皆一再表明佛法是以人為主體,以人類為其主要對象。由此可知我們若要宣揚佛法,首先要肯定佛法的推行,對人間社會有那些效益。以佛法推行發展社會教育,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便是這次幸福人生講座的深切願望。具體的說,可分兩點︰
  
  不製造社會問題︰希望社會健康,首要不製造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自有人類以來,即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因為人的本身即是為了受苦執而生,即是帶了問題來人間的。例如人類經常自私自利,為著利害得失而計較衝突。在人類的歷史上,為著個人的名聞、利益,而不惜犧牲多數人的利益者,比比皆是。這些人便為滿足私欲努力地製造社會問題。
  
  解決社會問題︰要尋求社會健康,除了消極地不製造社會問題外,進一步,更要積極地解決社會問題。一切宗教家及社會工作人員,都是應運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的。
  
  鳥必有窩,才有棲息之處,窩若有缺漏,應該設法修理,切不可因為窩不理想,便一舉將之拆除。這無疑是太愚癡了。同樣地,人要依附社會的結構才能生存。然而社會是不可能沒有問題的。鳥窩壞了,便要努力將它修好;社會有了問題,更要想辦法將它解決才是。
  
  (五)國家的健康
  
  同樣地,政府國家也是人民組織成的,故亦不可能沒有缺點。有了缺點,我們仍要赤誠地擁護它,努力地改善它才是。有人會懷疑,學佛既是以出世解脫為根本目的,那麼佛教徒會愛國嗎?我說佛教徒非但是愛國的,而且比任何人更愛國,以佛陀為例,釋迦牟尼的出生地為「迦毘羅衛」,當佛將涅槃時,他的祖國遭到了滅亡的厄運,他仍努力地想辦法去解救它。
  
  有人問︰「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那裡是佛教徒的祖國?」又如我有時在國內,有時在國外。我愛的是那一個國家呢?我說︰「我愛我出生的祖國,同時也愛我所居留的國家。」若兩者合一,那當然沒有問題。若兩者不同,則我更愛我出生地祖國。
  
  五、對安寧的看法
  
  (一)生活的安寧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受到很多的干擾,而我們須仰賴著法律和政府,以保障我們的自由與安寧。但是光靠法律來保障我們生活的寧靜,還是不夠積極的。所謂生活的寧靜即是不慌不亂,不吵不鬧。可是住在都巿中的人,卻無時不受到干擾,而一般剛剛開始修行的人,尤其怕在人間過活,這些怕受到干擾的人,最好是到山裡去單獨生活。可是大多數的每一個人都有家庭的負擔,及事業的責任,是無法到山裡去的,那只有靠自己將生活安排得更有秩序更有規律而得到生活的安寧。事事有規律,時時作安排,生活便不會混亂、不會緊張、不會浮躁了。
  
  (二)自心的安寧
  
  有的人前一小時計畫著去看電影,後一鐘點卻又決定跑來聽我演講了,來了不久,心不能安定,又後悔沒去看電影,於是聽也聽得乏味,坐也坐得疼痛。這種矛盾,便是思想不安寧。如果我們的思想能夠非常穩定,自己不受外境擾亂,便能得到思想的安寧。
  
  一般人的內心受干擾,多半是因身外的事物而引起的。好吃的、好看的、好聞的、好穿的、好玩的,會干擾我們。不好吃的、不好看的、不好聽的、不好聞的、不好穿的,也會干擾我們。然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切物塵所在,只要我們按心不動,不去睬它。它便無法干擾我們了。
  
  (三)家庭、社會、國家的安寧
  
  我在美國打禪七時,有位學員於禪七圓滿後,回家向他的太太說︰「經過禪七的訓練,從現在起,我才想到,我是妳真正的丈夫了。」他的太太很訝異︰「結婚都已二十多年了,你不是我的丈夫,那又將是誰的丈夫呢?」先生再說︰「妳該聽說過,同床異夢的話吧!過去,我糊里糊塗,整天受著外面聲色的干擾,而迷失了我自己,經過七天的修行後,我才反省、檢點自己以前所做種種不對,不曾盡力做好做丈夫的責任。從現在起,我要努力向善,故是妳真正的丈夫了。」一般人在家中如此,在社會國家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不是逸於聲色,就是盲於名利,誰又曾真正為社會為國家盡到了什麼責任呢?誰又曾盡心盡力的去維護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安寧呢?
  
  (四)人心需要安寧
  
  只有受過佛法薰習和經過嚴謹修行訓練之後,我們才能反省發現自己一身都是缺點,我們是對不起家庭也對不起社會和國家的,能如此反省而誠心懺悔。但是若光只反省和懺悔而沒有加上用修行的方法來鍛鍊我們的心,那反省懺悔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只有反省懺悔和修行鍊心雙管齊下,才能使我們業障消除而能得到心地裡真正的安寧。故修行鍊心為一切安寧的基礎。
  
  這次我的演講到此為止。最後我再次感謝主辦單位、協辦單位和與會的各界人士。願將此講法的功德,迴向國家元首聖躬康泰,迴向高雄一百三十萬巿民並祝福諸眾生皆能福壽康寧。謝謝各位!但願來日仍有機會和各位再次相聚。(一九八三年三月三日及四日下午七點半至九點半講於高雄巿立圖書館中興堂)
【書籍目錄】
第1頁:走在缺陷處處的人生道上 第2頁:再談走在缺陷處處的人生道上
第3頁: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第4頁:蒼涼的人生
第5頁:人心的安頓和自性的超脫 第6頁:從人生的痛苦到人性的昇華
第7頁:從人與人間到解脫之路 第8頁:怎樣準備人生的最後
第9頁:談神通與人通 第10頁:理想的社會
第11頁:美麗的未來境界 第12頁: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 一、宗教
第13頁: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 二、宗教行為 第14頁: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 三、宗教現象
第15頁:東西方宗教的匯流 第16頁: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
第17頁:再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 第18頁:人的佛教
第19頁:佛教的孝道精神 第20頁:佛教對福壽康寧的看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