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宗精要與修持 楊佛興居士講述

禪宗精要與修持 楊佛興居士講述

三 禪宗起源於印度,興盛發達於中國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楊佛興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  禪宗起源於印度,興盛發達於中國

禪宗傳二十八代至達摩祖師,他遙感中國機緣成熟,乃來中國弘化,是為中國禪宗初祖。因見中國佛徒多從文字入手,講經法師亦多依文解義,不脫意識形態,未契佛經妙旨,反為發現佛性之障礙;因而獨創一派、別具一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門風高尚,對學人要求非常嚴格。達摩示慧可云:「不可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求無上大法。欲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求得無上大法,癡心妄想而已!」當時大雪紛飛,慧可呆立天井中向達摩求法,已經積雪沒踝、其寒徹骨了。他聽到達摩如此開示,不禁心情激動、熱血沸騰,演出了「斷臂求法」的故事!此正《維摩經》「夫求法者,寧捨身命,何言乎……」者也。

達摩傳慧可為二祖,可傳僧璨為三祖,璨傳道信為四祖,信傳宏忍為五祖。

五祖晚年,化緣將盡。一日對全體門徒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

當時,神秀為教授師,德高望重,徒眾都以為他會接班為六祖,所以推讓他作偈。神秀作偈云: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楊按:行者實修,蒙祖師威神加持,衝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凡心頓開,靈光忽耀」,即為自心佛性發越之動機,是為見性之始。此見,即庵摩羅識清淨見分;心光,即清淨相分。所謂「開悟」指此,而非意識形態忽然想通。

禪宗初關開悟之後,實修返照,定中自覺肉身泯滅,唯感一條力線,命根(下丹田)達頂,由明而光,是名「根身」。

神秀偈的前二句是描寫根身境界。因僅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分別人、我之心雖很淡薄,但俱生我執未破,異熟緣至之時仍會引起煩惱,故須時時提高警惕(「時時勤拂拭」),以防「無明熏真如,致迷真逐妄、造業輪迴」。故五祖對門徒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然而神秀只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尚屬清淨意識境界。未破俱生我執,即未入生空真如境界,尚未離識見性。故五祖又對神秀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由於神秀實證禪宗初關,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以致他的道德品質自然遠比凡夫高尚。例如:「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乃派門徒志誠往曹溪求法。又,神龍元年上元日,安、秀二師在則天皇帝御前推讓惠能大師曰:「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一乘大法。」則天皇帝乃遣薛簡馳詔迎請惠能大師。師上表辭疾。

由上可見:神秀是有修有證、道德高尚的人,他始終都很尊敬六祖惠能大師。

《八識規矩頌》謂:「有情日夜鎮昏迷。」即:眾生第七識帶起之俱生我執,萌諸內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見存;形諸外跡,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別。一般凡夫,不論醒時、睡時,此執未嘗暫捨,故日夜恒在我相陰影之中,昏迷不覺。益我者視為親友,損我者視為仇敵。世界所以多故,全繫於此。

惠能當年在磨坊舂米,由童子引他出來聽人念神秀偈,一聽則反應神速,即說我亦有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前二句指明神秀所證的不足,後二句是破俱生我執的見地。既破俱生我執,則實證禪宗重關,生空真如現前,諸法畢竟空寂,故曰「本來無一物」;既破七識,則一切不染,故曰「何處惹塵埃」。然而,五祖看了此偈之後,卻以鞋底擦之,曰「亦未見性」,其理為何?則有二層道理:其一,有保護惠能的作用。因他明白其他門徒的心態,怕他們謀害惠能。其二,也是最主要的,他知:惠能雖破俱生我執,但未破俱生法執;只會如實空,不會如實不空;只契真空,未契妙有,明體而不達用。

惠能初偈之後,五祖知他只差一點,觀察時節因緣將至,乃潛入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楊按:唐密傳大法時,先須作法保護壇場,以防邪魔混入破壞。五祖以袈裟遮圍然後為惠能說法,亦具上述密意。)惠能既破俱生我執,即能無住,蒙五祖威神加持、並為他說法;說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猶如觸電一樣,言下大悟,一連說出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明體,達用;深契性、相不二妙旨。對於萬法,以智證之,唯性無相;以識志之,依性起相。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祖見惠能一連說出五個「何期」之後,知他已破俱生法執、實證法空真如——即證第一句禪(牢關),從此可以「續佛慧命」、「傳佛心印」,乃傳衣法給他為第六代祖師。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密意如何?答曰:識、相對立,則能、所分離。未能離識,則必有所住。盡離內、外識,乃真無所住,乃真一無所得。於無所得中,理致不昧,靈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羅蜜多」。見性工夫至此,則隨身入世,隨問而答、隨境而作,無不妙符實際、巧葉機宜。《證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楊按:「如淨琉璃含寶月」,是行者修持時定中的實證境界。所謂「寶月」、「如意珠」,即一切種性的結晶。所謂佛性即一切種性,其間包涵一切如來的種性和其他眾生的種性。性性之間,密放、密收,互相傳感,各能照了:即「既能解此如意珠」。(現代電腦聯網,略堪比擬。故科技愈發達,愈能證明佛法是真理。)故六祖不識字而能講經,而且言必中肯,隨問而答,反應神速,契理、契機。

六祖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發,大轉法輪於嶺南,說法利生三十七年,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六祖後代分為五支,其法脈至今猶存,並發展到全球各地,度無量眾;對人類的精神文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應驗達摩懸記:

吾本來茲土

說法度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由上可見:禪宗深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書籍目錄】
第1頁:一 禪宗起源 第2頁:二 離識見性
第3頁:三 禪宗起源於印度,興盛發達於中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