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與安祥禪 耕雲先生講述

禪與安祥禪 耕雲先生講述

為什麼弘揚安祥禪?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耕雲先生講述

  在北京廣濟寺「禪學研討會」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七日

很高興和各位見面。

首先,我得說明為什麼要弘揚安祥禪。

禪,是什麼?通俗地說,禪者「纏」也──糾纏不清。

禪不是什麼嗎?它又什麼都是。

這不是開玩笑,對於參禪未悟的人來說,的確如此。如果我們以科學的語言來介紹禪,禪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是每個生命形成的基本屬性。如水性──濕,火性──熱,生命的屬性是什麼?參一參就會明白。

禪,語忌十成,只能說九九,說十成就不對了,而我每次都說九點九九,說得太過了,所以一身是病,受到懲罰,只怪我的性格是「一根腸子通到底。」

為什麼弘揚安祥禪?

禪,很難弘揚的。不是上根大器,他就沒有禪的需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真正懂得需求禪的是第一流的人,二、三流的人不需要禪,他沒有參禪的動機,他的理念不在此嘛!

有些人說:「佛教派別那麼多,你為什麼特別推崇禪宗是最好呢?」這很簡單,賣瓜的說瓜甜,不會說瓜苦。

今天,需要禪的人很多,可以說人人都需要過禪的生活,而實際上肯參禪的人卻很少。萬事萬物只有在構成需要時,它才顯得重要,如果不能構成需要,大家就覺得它不重要。就禪而言,當然這也是生活境界和性向,以及個人氣質的問題。

過去的禪,大多是有閒、有錢階級的專利品,不是深山古剎高僧的專利,便是文人雅士茶餘飯後的點綴,所謂文字禪、口頭禪、、、、如果要談真的禪,卻沒有幾個人能合轍,這是由於沒有幾個人肯下苦工夫,沒有幾個人對禪產生真情感、發生真興趣。

那我們為什麼做這種別人看來沒道理的傻事呢?

基本上是基於一種使命感、一種對國家同胞和眾生的愛。

任何一個時代,人類文化活動的現象,與宗教是結合成一體的,沒有宗教的情操、沒有宗教的感情,就沒有人類文化的發生與成長,當宗教文化衰微的時候,也是人類道德消失的時候。當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消失之前,一種反倫理、反人文、反價值;惡的打倒善的、假的打倒真的、壞的揚棄好的;反進化、反淘汰的逆流就會出現。

宗教文化很重要,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宗教,就沒有一個統一安定、團結和諧的社會;沒有和諧團結的社會,就沒有和諧、幸福的家庭。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建立互助共信,而且可以凝固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現今社會的不安定,來自於不重視或對宗教選擇的錯誤。

世界上宗教很多,若一一列舉,太費唇舌,歸類則有四種:

一、理智的宗教:崇尚理智,鑽研名相,像印度教的吠陀經、奧義書,窮一生之精力也搞不通,搞通了也沒有用,這種純理智性的宗教重視理論、重視學識、重視思考方法,這些東西很接近小乘,流於空疏、冷漠,沒有真實受用。

二、感情的宗教:信者得救,以信、望、愛為條件,死了可以進天國,這是西方的宗教。類似這種宗教也不錯,使人精神、感情有所寄託,但是卻流於執著、盲目,那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三、肉體的宗教:苦練瑜伽術,把人折騰扭曲得不像人樣,人家用兩個腳走路,他卻用兩隻手走路;明明頭朝上,他卻頭朝下。這種執著肉體,缺乏正見,「不打牛卻打車」的修行方法是不究竟的,若說這樣可以健康長壽,須知人生真實的利益,最高的目的,是解脫而不在長壽。

四、拜物的宗教:有些國家有拜生殖器的宗教,在公共場所就豎在那裏拜。也有拜貓、拜狗、拜長蟲「蛇)、拜老鼠、拜刺蝟、拜石頭、拜樹、、、、等等的信仰者,這些都是屬於拜物的宗教。

群眾是盲目的,如果不引導他進入高級的宗教,他就會流入低級,容易受人蟲惑。有些人裝神弄鬼,散播謠言「不是預言),把宗教的品質降低到不能再低。

基於這種原因和現象,使我們產生一種使命感;一種不忍之心,而不自量力的來弘揚安祥禪。

也許有人想問:為什麼不弘揚祖師禪呢?

禪,隨著時代在改變。

五祖以前是如來禪──如來清淨禪,所依據的經典是楞伽經,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如來自覺聖智」。如來就是如其本來,把心態恢復到原本沒有接受六塵、沒有根塵相對以前。莊子說「用心若鏡」。「自覺」是「如珠吐光,還照珠體」,「照體獨立」,只覺照自己,不要「與物相對」,不要覺到別的地方。

湖北省有一句俏皮話:江西人補碗──自顧自(諧音),意思即是說:修行自管自己,不要離開自心去計較別人。

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唐朝時候就有不注重「坐」的禪,所以南嶽接引馬祖──不打車、只打牛。從此,如來禪就演變成了祖師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就是說他不再執著什麼形式了。

證道歌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禪不再重視形式,而著重在原本自心的恢復與證得。虛雲老和尚參禪「燙到手,打破杯」那跟臨濟三度問法,三次被打的感受是一樣的。

參禪,並不難,但是人人不會,為什麼?有障,積業成障。業是一種習氣、機械摜性,自己不能主宰自己,常常被外界所操縱:上午決定的事,下午變卦了;昨天決定的事情,今天變卦了;剛下的決心,過了兩個鐘頭又不然了。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機械慣性所操縱,不能當家作主。 

【書籍目錄】
第1頁:為什麼弘揚安祥禪? 第2頁:學禪要達到法的人格化
第3頁:為什麼禪與中華文化一拍即合?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