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壬、明師指點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蘇芬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壬、明師指點

子、憨山禪師法語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摩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印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楞伽經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云:「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此又諸佛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及達摩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此達摩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傳至黃梅,求法嗣時,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便得衣缽,此相傳心印之旨也。及六祖南還,道明等追至庾嶺奪衣缽,祖棄石上,明提掇不起。明云:「我為法來。」祖云:「汝為法來,但屏外緣,不起一念,當為汝說。」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即大悟,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摩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眾云:參禪唯要虛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裡飯裡,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鬧時,舉箇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箇裡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是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此一法,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云:心華發明,豈從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墜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自稱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出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四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窮卻;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裡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只如夾山參船子,問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師便一橈打落水中,山纔上船。師又云: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若是夾山在鉤線上作活計,船子如何捨命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況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做,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載傳燈者,有數人而已。今之塵勞中人,麤戒不修,燭亂妄想,仗己聰明,看了幾則古德機緣,箇箇都以上上根自負,見僧便鬥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老人非敢妄自潛談,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

丑、虛雲老和尚法語

一、坐禪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胸,輕略異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二、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住。如是思維,不住名客,住名住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隨妄想遷流,進一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矣。

三、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妄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雖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反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枴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第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第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這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四、照顧話頭與反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迴」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五、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咬得了,為什麼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和,御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咽了,為什麼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呀!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麼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墜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箇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墜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麼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六、初用心的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貪、瞋、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鑽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空」;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裡浸殺。

七、初用心的易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路頭又很易。什麼是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才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屍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麼也不分別了,什麼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閒叉,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墜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八、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麼是老用心的難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洒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定中發點慧,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為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岩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九、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云:「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首二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這個境界。最後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禪呀!

十、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瞋癡愛,妄想執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辜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B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序二
第3頁:再版自序 第4頁:甲、前言
第5頁:乙、修習靜坐法的先決條件 第6頁:丙、修習靜坐法的入門功夫
第7頁:丁、修習靜坐應明白魔境 第8頁:戊、修習靜坐法卻魔和治病的方法
第9頁:己、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第10頁:庚、修習靜坐法與聞法持咒念聖號的關係
第11頁:辛、總答各詞 第12頁:壬、明師指點
第13頁:癸、後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