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畫
【弟子】 徒眾對老師的自稱。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伽藍神】 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耶山】 華譯象頭山,有二處,一在靈鷲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
【但中】 離開空有二邊,但取中道,叫做但中,為天台別教的中觀。
【但空】 小乘人分析諸法時,但見空而不見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薩卻說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 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鬱多羅和安陀會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墮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於道的心。見十住心條。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於所證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住持】 1.安住於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三寶】 佛滅後安住於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寶,木雕泥塑紙畫的佛像,即住持佛寶,三藏經典,即住持法寶,剃髮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寶。
【佛】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七】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眾生的痴闇,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2.(喻)佛法慈悲廣大,普渡無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從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為佛母。
【佛地】 達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諸佛的印契,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2.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辯才,蘇東坡常向他請教。
【佛因】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佛身】 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佛具】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爐等是。
【佛事】 唸經拜懺。
【佛會】 禮佛誦經的法會。
【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主張慈悲平等,在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廣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經】 佛教的經典。
【佛界】 十界之一,即諸佛的境界。
【佛祖】 1.佛與祖師。2.佛教之祖,即釋迦牟尼佛。
【佛記】 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佛道】 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新譯為覺,舊譯為道。
【佛說】 佛金口所說。
【佛慧】 諸佛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佛寶】 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佛陀】 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乘】 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佛號】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門是。2.佛所得之法,即無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是。
【佛法藏】 即如來藏,亦即真如之理體。
【佛法壽命】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因為戒律若行於世,則佛法不滅。
【佛性】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性常住】 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性與真如。能覺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叫做真如。佛性與真如,同體異名。
【佛滅】 佛入涅槃。
【佛滅度】 與佛滅同義。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佛種】 能生佛果的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佛種性】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言量】 又叫做聖教量,即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準而決定是非。
【佛知見】 佛的真如灼見。
【佛臘日】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為歲末。
【佛立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於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故名。
【佛四無畏】 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足頂禮】 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歡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佛前佛後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杜順】 陳隋間終南山人,為華嚴宗的始祖。
【作犯】 作殺生偷盜等惡事而毀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覺。
【作觀】 閉起眼睛,默想一種相。
【作業】 身口意所作的善惡業。
【作法懺】 三種懺悔之一。見三種懺悔條。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三業以造作眾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眾善奉行是作持門。
【作願門】 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初心】 初發心學佛。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見十地條。
【初住】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見十住條。
【初位】 最初的階位。
【初果】 指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一預流果。見四果條。
【初果向】 即預流向。見四向條。
【初禪】 1.初禪定。2.初禪天。楞嚴經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初禪天】 四禪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禪定】 四禪定中之第一禪名。
【初禪梵天】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即清淨的意思。
【初發心】 初發求取菩提的心。
【初時教】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一。見三時教條。
【初能變】 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三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初剎那識】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剎那,只有第八識。
【初頓華嚴】 華嚴教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的頓教。
【初歡喜地】 菩薩十地之第一地。與歡喜地同。
【判教】 判別教相。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据己見,將其分為若干時,或若干類,使發心研究佛教者,較易探討了解,名為判教。
【判釋】 1.判斷經論的旨趣和解釋它的義理。2.判斷如來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深淺,叫做教相判釋。
【別報】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圓】 指天台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別業】 各別不同的業因。
【別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別請】 在眾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別願】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別教】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別教一乘】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不談三乘,直顯一乘者是。
【別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別相三觀】 別教所說的三觀,即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別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別相念處】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別眾食】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稱為別眾食,為佛制所不許。
【別解脫】 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故名。
【別解脫戒】 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律儀】 與別解脫戒同。
【別時念佛】 特別規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劫】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劫火】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
【劫水】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水災,由地下水輪湧出,大雨如車軸,二禪天以下,盡為大水所淹沒。
【劫初】 成劫之初,亦即完成此世界的初期。
【劫災】 指壞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風三災,此三災蕩盡整個世界。
【劫海】 (喻)劫數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劫燒】 指壞劫時的大火災。
【劫濁】 五濁之一。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後因德薄,而壽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步入劫濁。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都是劫濁時代。
【劫簸】 見劫條。
【利他】 利益他人,為二利之一。
【利生】 利益眾生。
【利物】 利益眾生。物即指一切眾生。
【利使】 性質很銳利的煩惱。見五利使條。
【利根】 很銳利的根器。
【利養】 以利益保養身體。
【利樂】 利益和安樂。
【利樂有情】 使眾生獲得利益和安樂。
【利行攝】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條。
【卵生】 四生之一。見四生條。
【忘忍】 對別人所加的侮辱,如同未曾受辱似的,絲毫不在意。
【吠舍】 印度四姓之一,即商人的族姓。
【吠盧遮那】 又作吠路者那,舊作毗盧舍那,為法身佛的梵名,亦即大日如來。
【含生】 含有生命的動物。
【含類】 含識的眾類,即一切眾生。
【含靈】 含有靈性的動物。
【含中教】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叫喚】 又名啼哭號叫,為八熱地獄之第四,因在那裡受苦的眾生,不能忍受其處種種激烈的痛苦,於是發為號泣叫喚,故名。
【叫喚地獄】 見叫喚條。
【坐】 四威儀之一,即端身正坐的儀相。
【坐具】 坐臥的器具。
【坐夏】 安居的別名,即在夏季裡靜坐以修行佛法。
【坐禪】 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坐禪十種行】 坐禪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淨;二、遍起看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捨;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妙】 不可思議、絕待、無比等的意思。
【妙土】 美妙的國土,即諸佛的報土。
【妙心】 美妙的心體,即如來的真心。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報身與報土都有不可思議的美妙色相。
【妙有】 表面像是有,實際卻是空,也就是非有之有。
【妙戒】 指菩薩所受的大戒,對於小乘的麤戒而言。
【妙理】 微妙的道理。
【妙果】 微妙的果實,即菩提涅槃。
【妙典】 說妙法的經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無漏的真智。
【妙門】 微妙的法門。
【妙祥】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慧】 微妙的智慧。
【妙德】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樂】 美妙的歡樂。
【妙觀】 天台宗謂圓教圓融的三觀為妙觀。
【妙觀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第六意識,妙觀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妙法】 微妙之法。
【妙法宮】 如來以妙法為宮殿,時常住在其中。
【妙法輪】 謂佛所轉的法輪,殊勝而不可思議。
【妙法藏】 貯放妙法的庫藏。
【妙法蓮華】 經名,簡稱法華經,以蓮華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
【妙幢】 菩薩名。
【妙幢相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
【妙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為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
【妙覺地】 證得妙覺的地位,即佛的地位。
【妙音天】 妙音樂天的簡稱。
【妙音樂天】 辯才天的別名。
【妙音大士】 妙音菩薩。
【妙音菩薩】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所說的菩薩名。
【妙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
【妙高山】 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蓮華】 (喻)佛的真知灼見,在染亦不污,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喜世界】 維摩居士的國土。
【妙喜足天】 兜率天的譯名。
【妙有真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希法】 十二部經之一,梵名阿浮達磨,即說希奇不思議事的經典,亦名未曾有。
【形色】 有形的物質。色即物質的意思。
【忌日】 又名諱日,即人死亡的日子。因追懷其人,而忌作逸樂之事,故名忌日。
【忌月】 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見三長齋月條。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忍土】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又名堪忍世界。
【忍行】 忍辱之行。
【忍地】 覺悟無生法忍的地位。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總稱證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搖的意思。
【忍法】 1.七賢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忍界】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或堪忍。
【忍智】 慧心安住於法,叫做忍,於境決斷,叫做智。
【忍調】 以忍辱調伏瞋恚。
【忍辱】 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瞋恚惱恨,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辱衣】 袈裟的總稱。
【忍辱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見波羅蜜條。
【成佛】 成就佛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成實宗】 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為依据,故名成實宗。
【成住壞空】 見四劫條。
【成所作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作為。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說我們通常所執著的我是假我,因為這個我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離開了五蘊,根本就沒有我存在。
【我見】 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叫做我見。
【我所】 我所有的簡稱。有我見的人,對於身外之物都認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實我之相。四相之一。
【我愛】 愛著自己所妄執的我。
【我論】 法我見和人我見的二種邪論。
【我癡】 癡是愚癡,愚癡的不明白我之真相,叫做我癡。
【我人】 我與他人。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蘊法中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二、人相,因為執著有實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人為人;三、眾生相,與我對待的眾生不止一個,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別相,是為眾生相;四、壽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執著壽命的長短。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眾生雖然都有一個心身,但那是五蘊假合而成的,沒有實在常一的我體,叫做我空。
【我空真如】 無我的真理。真如即真理的意思。
【我執】 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
【我執習氣】 隨著我執而熏成的種子。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我慢定】 又名慳執定,即取著禪定中所現的種種異境以為特殊微妙。
【我語取】 執著種種我見的言語。
【戒】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戒力】 1.戒律的力量。2.持戒的力量。
【戒刀】 比丘所佩的小刀,此刀乃割切三衣之用。
【戒行】 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名】 在受沙彌戒時,師父所賜給的法名。
【戒法】 佛所制定的戒法。
【戒香】 戒行莊嚴,以德為香。
【戒品】 戒的品類。
【戒相】 戒的相狀差別,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師】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師父。
【戒珠】 (喻)戒律潔白,可以莊嚴人身,好像晶瑩可愛的寶珠。
【戒場】 授受戒律的道場。
【戒善】 持戒的善根,如前生受持五戒者,今生得生人間,前生受持十善者,今生得生天上,此皆持戒的功德所致。
【戒單】 受持比丘戒的證明書。
【戒經】 說戒律的經典,如梵網經、優婆塞戒經等是。
【戒牒】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證明書。
【戒學】 戒律的修學。三學之一。
【戒壇】 修戒法的壇場。
【戒臘】 受戒的年數。
【戒蠟】 與戒臘同。
【戒擖】 與戒臘同。
【戒器】 堪能受戒的人。
【戒體】 授受戒法之後,受者體中,得到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謂之戒體,此戒體雖屬色法,但外表無相,故又名無表色。
【戒取】 與戒禁取見同。
【戒取見】 與戒禁取見同。
【戒定】 持戒與禪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淨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無漏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惡,定者使心不亂,慧者破妄證真,解脫者離諸繫縛而證涅槃,解脫知見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為修因,後二為結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說明戒律的經典,為三藏之一。
【戒禁取見】 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
【戒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扶習潤生】 天台宗說通教的菩薩,以誓願力,扶餘殘的習氣,受生於三界以利益眾生。
【扶惑潤生】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為濟度眾生而不斷煩惱,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闡提的行為。
【折伏攝受】 折伏惡人,攝受善人,此二門乃是佛道大綱,折伏是配智慧門,攝受是配慈悲門。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圓寂的人,即沙彌。
【求化精進】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決定信】 決定的信心。
【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即菩薩自八地以上,得不還不退之位。
【決定業】 簡稱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
【沈冥】 沈於生死和冥於無明。
【沈檀】 沈香與旃檀香。
【沙劫】 恒河沙數的劫數。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界】 恒河沙數的世界。恒河沙數是形容數目很多。
【沙彌】 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沙彌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見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於聲聞乘的預流果。
【見思】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瞋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見惑】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見行】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見流】 謂見惑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為四流之一。
【見結】 邪見的煩惱,為九結之一。
【見愛】 見是見惑,愛是思惑。見二惑條。
【見網】 謂種種的邪見纏縛身心,好像網兒羅身不得出離。
【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與無利益的言論。
【見障】 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見諦】 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諦,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諦。
【見縛】 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濁】 五濁之一,即末世的時候,眾生的邪見紛紜,因而濁亂世間。
【見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為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於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見道位】 菩薩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達少許二無我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見道位,又名通達位。
【見性】 見到自己的真性。
【見性成佛】 見性是見到一切眾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見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取見】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捨,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
【見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見所斷】 三所斷之一,即於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語垂示的教法。
【言詮】 以言語來詮釋義理。
【言詮中道】 中道之理,本離言說,但為了要說,就非用言語不可,這種言語所顯的中道,叫做言詮中道,與離言說的中道不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貝】 螺貝,在招集大眾時吹之。
【貝葉】 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譯名。梵語舍利,華譯為身,弗多羅華譯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與土,乃凡聖的依正二報,身為正報,土為依報。
【身光】 從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來的光。
【身見】 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五見之一。
【身戒】 身體所應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見二受條。
【身苦】 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有老病飢渴寒熱等的痛苦。
【身相】 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體作笑。智度論說:「經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言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見五根條。
【身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身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身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身燈】 藥王菩薩燒身為燈,以供養佛。
【身識】 五識之一。
【身心】 身與心,為有情的正報,在五蘊之中,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身心受業】 身受業與心受業。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產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能產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身忍行】 三種忍行之一。
【身清淨】 三種清淨之一。
【身惡作】 身體所造作的惡業。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即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身語心輪】 (喻)世尊的身語意三業,好像車輪能夠摧破眾生的一切妄見。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為小乘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即不再還來欲界的意思。
【那律】 阿那律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那伽】 華譯為龍、象、無罪、不來等,稱呼佛或阿羅漢作摩訶那伽,以喻他們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來受生死。
【那吒】 毘沙門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
【那由他】 數目字,相等於今天的億數。
【那落迦】 地獄名,華譯為惡者,即造惡的人所投生的地方。
【邪外】 邪魔與外道。
【邪宗】 凡不以見性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邪淫】 指夫婦以外的淫事。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動人。
【邪執】 固執不正當的見解。
【邪觀】 不正當的觀法。
【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邪見網】 (喻)邪見好像羅網,入則不能解脫。
【邪見使】 五利使之一。見五利使條。
【邪命】 從事不正當的事業來維持生活。
【邪命說法】 指為求衣食而說法。
【邪性定聚】 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為三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為邪魔外道。
【妓樂】 又作伎樂,或技樂,即是音樂。
【技樂】 見妓樂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