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十四畫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陳義孝居士編/竺摩法師鑑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四畫 

【像末】 像法與末法。見正像末條。

【像法】 正像末三時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代,其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法,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時代。

【像教】 1.像法的教化。2.佛像與經教。

【僧】 僧伽的簡稱,於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見僧伽條。

【僧戒】 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如沙彌之十戒與比丘之具足戒是。

【僧物】 僧眾所共有之物。

【僧侶】 僧徒。

【僧殘】 律學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將墮未墮,如人犯重罪,將瀕於危,僅留殘命的情形。

【僧璨】 江蘇徐州人,拜慧可為師,為禪宗第三祖。

【僧伽】 和合眾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眾。

【僧伽梨】 比丘三衣之一。見三衣條。

【僧伽藍】 僧伽藍摩的簡稱。

【僧伽藍摩】 簡稱僧伽藍,或伽藍,譯為眾園,或叢林,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或寺院的通稱。

【僧祇】 1.華譯為大眾。2.阿僧祇的簡稱,華譯為無數,或無量。

【僧祇物】 僧祇譯為眾,即比丘比丘尼之大眾,此大眾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部】 摩訶僧祇部的簡稱,華譯為大眾部。佛滅之後,在結集經典時,窟外的結集名大眾部,窟內的結集名上座部。

【僧祇律】 摩訶僧祇律的簡稱,即大眾部的律藏。

【僧寶】 三寶之一。見三寶條。

【僧寶果】 指斷盡煩惱的阿羅漢。

【厭世】 厭惡世間而求出離。

【厭求】 厭苦求樂。

【塵】 指不淨和能污濁人們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塵五塵六塵等是。

【塵妄】 不淨叫做塵,不實叫做妄,塵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塵沙】 1.(喻)數量極多,如塵如沙。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見三惑條。

【塵相】 六塵之相。

【塵剎】 如微塵數的世界。剎華譯即國土或世界。

【塵垢】 煩惱的通稱。

【塵勞】 心勞塵境,是煩惱的別名。

【塵道】 1.指穢土。2.依華嚴教之意,塵即微塵,於十方虛空界之每一微塵中都含有世界,叫做塵道世界。

【塵劫】 塵點劫的簡稱。見塵點劫條。

【塵點劫】 1.指三千塵點劫,即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為墨,每經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點,墨完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大通智勝佛出世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2.指五百塵點劫,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每經過一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境】 心所遊履和攀緣的境界,如色為眼識所遊履,叫做色境,法為意識所遊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智】 境與智。所觀之理叫做境;能觀之心叫做智。

【境行果】 境是所觀之境界,行是所修之聞思修三慧,果是所証之菩提妙果。

【境界般若】 五種般若之一。

【壽相】 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壽命】 人的一期生命。

【壽者】 一期生命存在於世間。

【壽者相】 執一期生命的長短。此相一立,則不了知緣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禱,妄圖長命,永為三有束縛,而不得解脫。

【實有】 實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無有實性,因而妄執它為實有。

【實我】 實在的我。我本來是五蘊假合而有的,離開了五蘊,那裡有實我的存在。

【實空】 一切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故謂之實空。

【實性】 真如的別名。仁王經說:「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實教】 見二教條。

【實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實智】 見二智條。

【實經】 指一乘的經典。

【實語】 真實的言語。

【實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實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實相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的印璽,故名實相印,一切的小乘經皆以三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經則以此實相印印之。

【實相身】 諸佛三身之一。見三種身條。

【實相義】 諸法實相的深義。

【實相慧】 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實相觀】 又名理觀。見二觀條。

【實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實相。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實相與法界,同體異名。見實相條。

【實相法身】 華嚴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實相經典】 宣說實相妙理的經典。

【實相念佛】 三種念佛之一,所謂實相者,即指如來法身,眾生佛性,因這與萬法虛假的形相不同,故稱實相。念實相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實相無相】 實相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本體離諸一切之相,故說實相無相。

【實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見二般若條。

【實相無漏大海】 真如實相,離一切之妄染,故謂之無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謂之海,是不空真如。

【實相為物二身】 實相身和為物身。實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實報土】 實報無障礙土的簡稱。見四土條。

【實報寂光】 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見四土條。

【實際】 真實到極點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別名。

【實際理地】 真如無相的境界。

【實化二身】 實色身和化色身。見二色身條。

【實乘菩薩】 指藏通別圓四教中之圓教的菩薩。

【對治】 針對病情而治療,亦即斷除煩惱的意思。

【對法】 1.梵語阿毘達磨,華譯為對法。對是對觀對向之義,法是四諦涅槃之法,以無漏聖道的智慧去對觀四諦的道理和對向於涅槃的果實,故稱對法。2.三藏中之論藏,亦名對法。

【對法藏】 1.即論藏,為三藏之一。2.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梵名阿毘達磨俱舍,華譯為對法藏。

【慈】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心,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

【慈氏】 彌勒菩薩。

【慈光】 佛菩薩偉大慈悲的光輝。

【慈忍】 慈悲與忍辱。

【慈門】 佛菩薩的慈悲法門。

【慈尊】 慈氏菩薩,亦即彌勒菩薩。

【慈航】 渡人脫離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師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後人叫他做慈恩大師。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師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稱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識宗、相宗、有宗等,唐時玄奘到中印度,就學於戒賢論師,回來後住在慈恩寺,故號慈恩宗。見法相宗條。

【慈恩三觀】 見三觀條。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師將佛教分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犢子部等;二、有法無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無去來宗,指大眾部等;四、現實假實宗,指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宗,指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指一說部等;七、勝義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龍樹系;八、應理圓實宗,指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系。

【慈雲】 宋杭州天竺靈山寺靈應尊者,名遵式,真宗賜號慈雲,天台寧海人,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台之道。

【慈雲懺主】 中國宋朝遵式法師,號慈雲,治定往生淨土懺儀,請觀音消伏毒害懺儀、金光明懺法等,因而後世稱為慈雲懺主。

【慈悲】 慈與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觀】 慈悲一切眾生的觀法,為五停心之一。

【慈悲懺法】 釋氏通鑑說: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後化為巨蛇,一夜入後宮通夢於帝,求為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懺法,請僧懺罪,後得化為天人,於空中謝帝,帝畢生不復立后。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將獲得十二種的利益,即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不喪、火不喪、在所得到、死昇梵天。

【慈心三昧】 興發慈悲心的禪定。

【慚】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恥自己罪過的精神作用。

【慚愧】 慚與愧。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慢】 驕慢。

【慢見】 十種見之一。見十種見條。

【慢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慢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慢幢】 謂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聳一樣。

【慳】 不捨得把自己的東西施給人家。

【慳貪】 慳與貪。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人家叫做慳;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慳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慳法七報】 不肯向人說法或是不捨得把東西給人家的人,後世將得七種的惡報,即生盲報、愚痴報、生惡眾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

【滿業】 又名別報業,二業之一。

【滿分戒】 具足戒的別名。

【滿字教】 半滿二教之一。見二教條。

【漏】 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瞋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業】 有漏的業因。

【漏質】 有漏的體質,即有煩惱垢染的身體。

【漏縛】 漏與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縛是繫縛的意思,兩者都是煩惱的別名。

【漏盡】 斷盡一切的煩惱。

【漏盡力】 十力之一。見十力條。

【漏盡明】 漏盡智證明的簡稱。見三明條。

【漏盡通】 漏盡智證通的簡稱。見六通條。

【漏盡智】 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的智。

【漏盡智證明】 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漏盡智證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漏盡比丘】 斷盡一切煩惱的比丘,即阿羅漢。

【漏盡意解】 斷盡一切煩惱之後心意獲得解脫,這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之果。

【漏盡無畏】 與漏盡無所畏同。

【漏盡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一,即在大眾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

【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漸悟】 逐漸覺悟。見二悟條。

【漸教】 由淺入深的教法,如先說小乘然後才說大乘是。

【漸斷】 逐漸的斷除。

【漸次觀】 天台宗三種止觀之一,即先修數息觀,漸進而修至極的實相觀。

【漸頓教】 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儀四教中,藏通別三教屬漸教,圓教屬頓教。

【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石,是七寶之一。

【琉璃王】 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兒子,他嗣王位後,便率兵消滅迦毘羅衛國的釋種,涅槃經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疑見】 對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見解,是十種見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疑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疑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疑城胎宮】 阿彌陀佛的淨土的邊埵,有一座以七寶所莊嚴的宮殿,凡是懷著懷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將來就胎生到這宮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間,不得聽聞三寶之名。因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為是胎生的宮殿,所以叫做胎宮。

【盡形壽】 盡我們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

【盡未來際】 盡未來世的意思,亦即永恆之義。

【盡虛空界】 盡十方虛空以為界,虛空無界,故無窮盡。

【福分】 見二分條。

【福行】 見三行條。

【福因】 招感福報的業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福足】 見二足條。

【福智】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福業】 召感福報的業因。見三福業條。

【福慧】 福德和智慧,此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

【福田】 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福田衣】 袈裟的別名。

【福德】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福德莊嚴】 二種莊嚴之一,即修福德之善行以莊嚴佛果。

【種性】 各種的根性。

【種智】 一切種智的簡稱。見一切種智條。

【種識】 種子識的簡稱,是第八識的別名。

【種覺】 佛證一切種智之後,便能大覺圓滿,故名種覺。

【種子】 法相宗將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種子,說它好像植物的種子能開花結果。

【種子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

【種種界智力】 十力之一。

【種種勝解智力】 十力之一。

【稱念】 稱名念佛。

【稱名】 稱念佛的名號。

【稱名正行】 見五正行條。

【稱名雜行】 見五雜行條。

【精舍】 寺院的別名。

【精進】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精進根】 五根之一。

【精進覺支】 見七覺分條。

【精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精進波羅蜜】 又名勤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維摩】 維摩詰的簡稱,華譯為淨名,淨是清淨無垢之義,名是聲名遠揚之義,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輔助釋迦教化眾生。

【維摩詰】 見維摩條。

【綺語】 說無禮義不正經的話,是十惡之一。

【緇素】 緇是紫黑色,素是白色,僧著紫黑衣,俗人多著白衣,故號僧俗為緇素。

【聞慧】 聽聞佛法能生智慧,為三慧之一。

【聞法】 聽聞佛的教法。

【聞法難】 很難有機會聽到正法,是四難之一。

【聞持】 聞佛的教法而憶持不忘,即陀羅尼。

【聞持陀羅尼】 簡稱聞陀羅尼,是四陀羅尼之一。

【聞思修】 見三慧條。

【聞成就】 見六成就條。

【蓋】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覆蓋行者的清淨心,使善心不能開發。

【蓋纏】 五蓋與十纏。

【誓願】 立誓和發願。諸佛菩薩都有總別的二種誓願,如四弘誓願是總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與藥師佛的十二願是別誓願。

【誓願安樂行】 見四安樂行條。

【語密】 如來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語業】 三業之一,即口之所語,如妄言綺語等是惡語業,如愛語實語等是善語業。

【說法】 演說佛的教義。

【說通】 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以巧方便為之說法,叫做說通。

【說因部】 說一切有部的別名。

【說假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轉部】 經量部的別名,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出世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一切有部】 簡稱有部,別名說因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障法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障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出苦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輕安】 輕鬆安祥。

【輕安覺支】 見七覺分條。

【遠師】 慧遠法師。

【遠行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名。

【銀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鍱部】 上座部的別名。

【障】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障礙聖道。

【障盡解脫】 見二解脫條。

【魂神】 心識的別名,俗稱為靈魂。

【魂魄】 心身的別名。魂是心識,有靈用但無形;魄是有形的身體,是心識的依處。

【鼻入】 十二入之一。

【鼻根】 六根之一。

【鼻識】 六識之一。

【嘉祥】 隋會稽嘉祥寺吉藏大師,以寺名稱為嘉祥,是三論宗之祖。

【漉水囊】 比丘六物之一,即濾水去蟲的器具。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畫 第2頁:二畫
第3頁:三畫 第4頁:四畫
第5頁:五畫 第6頁:六畫
第7頁:七畫 第8頁:八畫
第9頁:九畫 第10頁:十畫
第11頁:十一畫 第12頁:十二畫
第13頁:十三畫 第14頁:十四畫
第15頁:十五畫 第16頁:十六畫
第17頁:十七畫 第18頁:十八畫
第19頁:十九畫 第20頁:二十畫
第21頁:廿一畫~廿五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