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第十講 五戒十善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吳聰敏居士演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講  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上篇只是總標綱領名稱,此篇以下,則為別明條目內容。人天二乘,雖屬世法,卻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礎;譬如今日幼教(如上篇喻),固未正式入學,已為所有大中小學教育的根本,故先為說「五戒」和「十善」。

甲、五戒

佛陀制戒,旨在防非止惡。眾生業緣,作善則昇,造惡乃墮;而一切惡中,此五為重,是三途因;是故,要保人身,五戒為急。

(一)不殺生生指眾生,固非僅限人道一類;凡有情識,不論大小貴賤,莫不寶愛自己生命,故蚊虻螻蟻,亦皆偷生;殺則奪其生命,毀他正報,其業最重。然佛法根本教義,就在慈悲二字,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既殺物命,慈悲何有?故一切戒中,不殺為首。

學佛之人,知一切眾生,塵點劫來,往返六道,皆曾互為父母眷屬;且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經云:一切眾生,皆我過去父母,亦是未來諸佛。故不可殺,亦不當殺也。

世上殺業重者,多由世人貪恣口腹之欲。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古德亦云: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是故,學佛之人,思絕殺業根源,都倡戒殺茹素;所謂:一日不食肉,天下殺業無我分,能不勉哉!

其實,不但佛家主張戒殺,儒家亦然。故孔子講仁,又曰勝殘去殺,禮教啟蟄不殺,而詩稱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此即戒殺之訓也。

(二)不偷盜偷盜曰不與取。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有,一毫莫取;若不與而取,則侵人依報,即為偷盜。是故,學佛之人,必須素位而行,自食其力;居官則守廉潔,不貪分外之財;經商則講信實,不取秤兩之巧。乃至公家一墨一紙,不挪個人私用;路拾半絲半縷,盡付官府招領。

然則,佛家戒盜,亦即儒家倡義。義者宜也,分外之財,固非所宜,孔子曰見利思義。其為戒盜,固毋須言。

(三)不邪淫男女交媾,謂之淫欲,此是三界輪迴生死根本,故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若出家眾,志在斷欲證果,為人天師,其戒則曰不淫,乃一切淫事,皆所不許。若在家眾,則為傳續祖宗香煙,夫婦結婚,是人之大倫,固所許也;正式夫婦以外行淫,即為邪淫,則所不許。

須知,行邪淫者,壞亂人倫,即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必變畜生也。且邪淫之人,所生兒女,稟其氣分,亦必不能貞潔;故淫人妻女者,人亦淫其妻女,因果如此,寧不戒哉?

是故,詩首關睢之篇,且多斥不好德而好美色,而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是儒家亦戒邪淫也。

(四)不妄語以欺誑心,說不實話,謂之妄語,此乃造一切惡業之前鋒。然於有說無,於無說有,君子尚且不恥;若學佛人,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是大妄語,造無間罪,更所不許。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曰:民無信不立。是儒亦戒妄語也。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因而增過造惡,譬如昔有一人,獨居飲酒,忽見鄰雞,遂殺而下酒,鄰女來找,誑稱未見,因起染心,強而姦之。如是四罪並犯,故不許飲。禮制一飲百拜,孔子曰:飲不至醉。是儒亦戒飲酒也。然則,佛家之五戒,亦即儒家之五常(仁義禮智信),乃人倫之常道;是故,無論學佛與否,受戒也未,皆當適守也。

須知,五戒之中,前四為性戒(性者,定也,不改為義)佛未出世,本自有之,無論受與不受,犯則有罪,現受王難,死報三途。第五為遮戒(遮者,止也,制止不作),飲酒之性,固屬無罪,卻能犯餘戒,故佛特遮止之;已受戒者,飲則咽咽是罪,未受者無罪。

復次,守此五戒,詳細又有開、遮、持、犯之不同。開者,許其作也;遮者,禁止去作,持者,守住不失;犯者,違犯不守。戒律中乃為說明何事當開?(譬如世尊為救商賈而殺生,因保野兔而妄語)何戒屬遮?云何奉持?乃至犯戒輕重、懺悔之法等,可見持戒非易,亦不呆板也。

乙、十善

十善是十條善業。佛陀教訓,無非勸人戒惡修善;而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條,這包括身有三、口有四、意有三,犯之則為惡,守之則為善。此與五戒不同者,五戒只重身口二業,十善則兼重身口意三業也。

身三業者,(一)不殺生:殺生指直接或間接殺害一切物命。(二)不偷盜:偷盜指檢取非本分應得之財物。(三)不邪淫:凡正式夫婦以外行淫,乃至正式夫婦,而不論時間、不管地處行淫,皆為邪淫。但能約身如繩,不犯此三,就能使身業清淨;若進而能放生布施,修持梵行,其功德更大。

口四業者,(一)不妄言:說話虛假,矇騙眾生,即是妄語。(二)不惡口:說話粗暴,咒罵對方,即是惡口。(三)不兩舌:兩方挑撥,搬弄是非,即是兩舌。(四)不綺語:邪僻穢語,令心淫蕩,即是綺語。但能守口如瓶,不犯此四,就能使口業清淨。若進而能以誠實語、柔軟語、和諍語、質直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其功德更大。

意三業者,(一)不貪:貪是貪愛五欲,迷戀不捨。(二)不瞋:瞋是少不隨意,便生怨恨。(三)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信因果。但能防意如城,不犯此三,自能令意業清淨;若進而觀身不淨,心生慈悲,解因緣法,其功德更大。

丙、應辨

粗略說來,固然持五戒之因,將來就可得人身之果;修十善之因,將來就可得升天之果。詳細辨之,因果並不如此簡單,蓋造因中有真偽(真,是真心戒惡修善。偽,是假裝別有企圖)、有純雜(純,是純粹求法。雜,是夾雜名利),有大小(大,是大菩提心,廣度眾生。小,是狹小心量,做自了漢。)乃至互相轉變(如先真轉偽或由大變小)種種不同;故感果上就有正報之壽夭美醜智愚賢不肖,依報之貧富貴賤種種享受千差萬別。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學佛之人,能不慎哉!

再者,造惡固有罪過,作善則有功德。然功德分有漏和無漏兩種。若持戒修善,只知著相求福,欲圖將來人天果報,便是有漏功德;此則享福既盡,仍復輪迴,不了生死;若能三輪觀空,離相去障,則成無漏功德,將來就可斷惑證真,究竟解脫。若是學佛之人,既能嚴持五戒,策修十善,又知念佛回向往生,則現在即是娑婆之正人君子,將來定是樂邦之上善菩薩也。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介言
第3頁:第一講 先明佛義 第4頁: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5頁: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第6頁: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7頁: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8頁: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第9頁: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10頁: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第11頁:第九講 方便五乘解脫 第12頁:第十講 五戒十善
第13頁:第十一講 四諦十二因緣 第14頁:第十二講 六度萬行
第15頁: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16頁: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