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生淨土 聖嚴法師著

念佛生淨土 聖嚴法師著

念佛法門四個心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以信心、至誠心、深心及迴向發願心來念佛。

  今天為諸位講修行念佛法門的四個心,那就是信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信心的要求,遍於諸經,而尤見重於《阿彌陀經》,其餘三心,出於《觀無量壽經》。
  
  一、信心
  
  在佛法中,不管修任何法門,都得先要有信心,經說「信為能入」,學佛以信心為第一個重要條件。信心的對象是相信釋迦牟尼佛在各經中所說之法,都是真語實語,句句有用,字字如金。站在凡夫的立場,不管是否能夠做到,都應相信。這就是所謂「聖言量」,對於大聖佛陀之言,語語真實,不得懷疑、不須推敲。特別是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法門無量」,每一法門,皆是針對不同的根性需要而說。不同種類的人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不同時代環境的人亦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需要以無量的法門來接引無邊的眾生。故當我們認定並跟隨某一位善知識修行時,除了不得懷疑他這個人,也不要懷疑他所教的法門與其他法門是否相同?是否有矛盾?否則便無法產生堅固的信心,也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我們在打佛七期中,念的是阿彌陀佛,修的是淨土法門。此在佛經之中共有六十多種,提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最重要的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為淨土三經。在中國的魏晉時代(約西元第五世紀前後)開始,阿彌陀佛的造像,已經盛行。北魏的曇鸞、東晉的慧遠、隋唐的道綽、唐初的善導,然後有慈愍、法照、少康等諸師,大事弘揚彌陀淨土,儼然蔚為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這次來本寺參加念佛打七的菩薩們,共有三百八十多位是精進組,另有四、五百位是隨喜的,其中有好多位曾經修行過其他法門,也來參加念佛修行,即表示對彌陀法門也有信心。所謂條條馬路通長安,殊途而同歸,法門雖有無量,但同樣是令我們離苦得樂,成菩提道。我們一定要相信目前正在修持的法門是最好的,所用的方法是最可靠的。
  
  我們相信什麼呢?信經典中所說有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要救濟所有的眾生,同登西方淨土的九品蓮位。先要對彌陀的本願有信心,有求生西方的願心,便可決定得到彌陀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過淨土三經所介紹的修行方法,也略有差異:《觀無量壽經》主張以十六種觀想法門,用觀想三昧及念佛三昧等的修持,達成三階九品的往生目的;《無量壽經》主張信仰彌陀四十八願,依願修行,縱然是惑業凡夫,也必定往生彼國;《阿彌陀經》主張以信願行,執持彌陀名號,求願往生彼國。《觀無量壽經》也要求持戒修福發菩提心,《阿彌陀經》則要求持名至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主張乃至但能信樂,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求願往生者,亦得如願。因為中國佛教重視《阿彌陀經》,為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因此而使許多念佛的人變成自私,不管世間事,但求專心念佛,就怕臨命終時不得一心不亂而不能往生西方。日本的淨土信仰則不然,他們重視《無量壽經》,所以法然派的淨土宗、親鸞派的淨土真宗,特別強調彌陀的「他力本願」,只要信仰彌陀本願,就可藉著佛力得救,此似與基督教的信上帝即得救的思想相同,實際上不同,因為基督徒信神,自己不能成為神,佛教徒念佛,終究畢將成佛。我覺得這比近世中國佛教徒為了強調「一心不亂」的專門念佛而不管世事者較為可取。我現在也主張必須相信佛經佛語,若依《阿彌陀經》持佛名號,一至七日,一心不亂,臨終見佛來迎,當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剋期修證的方式。若依《無量壽經》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國眾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念佛,也都決定得生。這就不必擔心不得一心不亂便無往生佛國淨土的希望了。若依《觀無量壽經》則較繁複,要分三點進行彌陀淨土的修持:1.修三福(含世間倫理、皈戒十善、發菩提心、誦大乘經),2.修十六種觀想法,3.修九品往生法,故此經在中國及日本均少人修。古代中國及日本,重視《無量壽經》,近代中國重視《阿彌陀經》,畢竟淨土法門,要在「信」字,能信彌陀的本願,便可念佛往生,正如龍樹菩薩所說,淨土屬於他力救濟的易行道,若修禪觀等如《觀無量壽經》所說的那樣,倒有點像是自力解脫的難行道了。
  
  彌陀淨土的修行法門,之所以能夠受到中國及日本許多人的崇信,便在於彌陀的他力本願,能予人以安慰的絕對信心,不必考慮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也不必擔心自身修證的功力大小,只要信仰彌陀本願,立誓往生就好,然後便可放心大膽地來做各種自利利人的事了。縱然持戒不嚴,煩惱不斷,也總會有阿彌陀佛依其本誓願力來接引。淨土行者們可以放心安心。
  
  諸位菩薩來參加清明報恩的彌陀佛七,執持彌陀聖號,就要相信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相信念佛的人,臨命終時,絕對可見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在七期中,能得一心念佛,當然很好,所以要念念用心念。倘若老在散心念而不得一心的效果,也不用著急,《觀無量壽經》說到,縱係五逆十惡之人,若能於命終之時,遇善知識,教其稱念阿彌陀佛,且足十念,至少亦得往生彼國的下品下生。
  
  不過既來參加佛七念佛,不得心存懈怠僥倖,如你不能及時念佛,念成習慣,等到命欲終時,誰能保證你有善友的勸導,誰又能保證屆時你還神智清明地知道以十念具足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因此,要在佛七中精進念佛,如能持之以恆,便能隨時隨地皆可做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準備。
  
  二、至誠心
  
  是誠懇心、虔誠心,不是三心二意、心浮氣躁,馬馬虎虎的敷衍了事。念佛時應當口念心惟,如在阿彌陀佛面前,聲由口出,又從耳入,聲聲印向心田,句句都從心出。念念都是佛號,處處總是佛國。如果無法專心念佛,便當觀想:你是在海上的破船乘客,遇到海難,已經掉入波濤洶湧的海水中,很幸運的抓到一塊破船的木板時,必須捉牢抱緊,一點也不能大意,否則就會被驚濤駭浪沖走,只要一不小心放手,木板便不知去向,想要再抓到手,可能已經越沖越遠了,那時,你自己在海中,便只有死路一條了。我們念一句佛號時,如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其實是抱住佛號念佛,此時要將佛號當作海中救命的浮木,不可以心不在焉地念佛,不可胡思亂想地念佛,不可愛念不念地念佛。相信諸位已看到我們農禪寺佛殿牆上的標語:「口與心聲聲相應」,「念與佛步步不離」。在坐著念佛時當用第一句,用力大聲念、用心高聲念。在繞場念佛時,當用第二句,每一個念頭均與佛號相應,每走一步都配合念佛的節奏,念念不間斷,步步不相離。將全部的身口意三業,投注於每一句佛號的當下。
  
  三、深心
  
  《維摩經.佛國品》也說「深心即是淨土」,又在其〈菩薩品〉云「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故」。堅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從修證的經驗及念佛的應驗所養成的。打心底起,念念繫心念佛,在習慣上時時自然念佛,便是深心念佛。如果悠悠忽忽、隨隨便便地念佛,有一天沒一天、一曝十寒地念佛,便是淺心念佛。如果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一邊昏昏沈沈,便是淺心念佛。
  
  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提倡禪淨雙修,卻以淨土為其歸趣,每天持念阿彌陀佛聖號十萬聲,便是深心念佛的榜樣,那是要連吃飯、工作、上廁所時,都不離佛號,方能一日念足十萬聲。若能深心念佛,根本不可能再有煩惱妄想生起的空隙了。
  
  可知,深心即是綿密的細心、即是踏實的定心、即是明徹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已是一心念佛,不僅通達事一心,也能相應理一心。不僅必定往生西方淨土,也可親自體驗到自性淨土及自心淨土。無怪乎永明延壽主張禪淨雙修,殊途同歸。若能深心念佛而得法得力,其實已通於禪修的悟門了。
  
  四、迴向發願心
  
  迴向的初意,是將念佛目的期求往生西方;是以修行一切功德迴向往生西方的極樂世界。迴向的深意,是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就是願將自己的念佛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信佛學法敬僧,都能念佛成佛;也以念佛的功德迴向改變具有剛強心的眾生,促使眾生願意信仰佛教、修學佛法,早日往生極樂世界,早日成就無上菩提。可見念佛迴向的目的有二:1.祈願自己往生,2.祈福一切眾生都能往生。
  
  不可僅是自求往生淨土念佛,當為了祖先往生西方念佛,也願一切眾生因我們念佛而都能往生西方。所以迴向發願心,跟發大菩提心的意思相應相通。
  
  一般人來參加佛七的共修念佛,僅是希望自己消災免難、逢凶化吉。聽了以上的開示,當知為自己消災免難祈福之外,我們念佛、拜佛、繞佛、做課誦的功德,更應該是為了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本來是我們的冤親債主,因為把功德迴向給他們,他們就會變成我們的增上緣、護持者,也就等於給我們消災免難。但卻不可說,因你念了幾句佛號就能消災,而是冤親債主見你發了菩提大願心,將來你會成為冤親平等的佛菩薩,所以就不麻煩你了,他們也因你的念佛修行而得利益,可見念佛多好。好處從何來?是從迴向發願中來,是從發菩提願廣結善緣中來。(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農禪寺清明報恩佛七第二晚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孝親報恩當念佛
第3頁:念佛法門四個心 第4頁:四種淨土任君遊
第5頁:兩類超度亡與存 第6頁:懺悔業障是恆課
第7頁:帶業消業生淨土 第8頁:西方淨土與人間淨土
第9頁:佛七的根源 第10頁:念佛的方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