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十六)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因法師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六)

具足信願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講得非常清楚:「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念佛的人只要具足信願,即使臨終十念,亦決定往生。但為什麼我們念佛的人很多,但往生的人卻是很少?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在「信願」上仍是模模糊糊,做得十分粗淺不夠徹底。

說的多,做的少

◎且讓我們坦然地面對自己吧!我們都是說的多,做的少,口中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為上卻是念念不忘五欲六塵,心中所牽掛的還是自己的兒女私情,腦中所計慮的還是自己的名位財富,學佛念佛都是為了求自身的利益、求健康、求平安、求功名、求富貴,真正能不計一切,單單純純但求往生的人是少之又少。正因為信不深,願不切,貪戀娑婆,捨離極樂,心與佛隔,所以我們念佛人成就者如鳳毛麟角,十分難得。

真信願者稀

◎我們常講「信願持名」,但是不是真正對淨土法門有深信?是不是真正對極樂世界有切願?捫心自問,能真正起深信,發切願的念佛人畢竟不多。正因為信不深,願不切,所以念佛人多,但成就者稀!

檢驗信願

◎檢驗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深信、切願,但看自己在「捨」字上下了多少功夫。捨一分,放下一分,自己的信願就做到了一分;捨十分,放下十分,自己的信願就做到了十分。如果嘴巴上口口聲聲說自己已具足信願,但行為上仍處處計慮名利,攀取世緣,執著情愛,一點也捨不了,一點也不能放下,那就是假信虛願,自欺欺人,想要求往生,只是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應當發願

◎發願是最最重要的,所以世尊在阿彌陀經裡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嚀我們「應當發願」。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大聖世尊在短短的阿彌陀經裡,卻一連三次,不厭其煩地教誨我們,「應當發願」,「應當發願」,「應當發願」,可見發願是多麼多麼地重要啊!

發願

◎所以我們每一個念佛人都應當發願。我們一定要從內心底真真實實地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了願,心與佛合,與佛才能感應道交。有了願,才能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有了願,才能真正激發出自己斷惡修善,持名念佛的精進力量。不發願,即使念佛念到了爐火純青,一心不亂,也無法往生,因為心與佛隔,你自己不願意求往生,佛也沒有辦法接引你。

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被國。」想求生淨土的念佛人,應當廣積福善,愈多的善根,愈多的福德因緣,愈能成就我們念佛,愈能成就我們往生。而多善根福德因緣最好的方法有二個:一個是「戒殺吃素」,不再吃肉,不再造殺業,以免所有功德有漏有失;不與眾生結血海深仇,以免臨終時疾病痛苦,怨家逼迫,妨礙正念,不得往生。另一個是「贖命放生」,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最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更是償還以前積欠殺債的不二法門。在放生中,善根獲得最多的培植,福德獲得最大的滋長,更因為救無數眾生的生命,而創造了無數的良因善緣。所以吃素放生是念佛人必須必備的功課,對自己的往生道業有決定性的影響,每一個念佛人都當凜凜於此,千萬不可輕忽!

大地

◎一般人總以為地是最卑賤的,其實地是最尊貴的。大地忍耐所有的風吹雨打,日曬火烤,卻總是如如不動;大地遭受萬物眾生的踩擠踐踏,拉撒便溺,卻總是默默承擔;大地蘊育所有一切的生命,供養所有一切的生命,卻總是無言無語,無私無我,坦然付出;大地總是沈沈地守護著一切的眾生,讓一切生命世世交替,代代繁衍,卻永遠地謙卑低下!

心地法門

◎我們常說「心地」「心地」,就是提醒我們的心要學習大地一樣,要學習大地的精神,永遠地謙卑!永遠地慚愧!永遠地不居功!永遠地不求名、不求利!永遠地無名低下!永遠地老實平凡!永遠地不受矚目!永遠地默默承擔!永遠地深深付出!這就是所謂的「心地法門」。

【書籍目錄】
第1頁:「蓮池警策」序 第2頁:(一)
第3頁:(二) 第4頁:(三)
第5頁:(四) 第6頁:(五)
第7頁:(六) 第8頁:(七)
第9頁:(八) 第10頁:(九)
第11頁:(十) 第12頁:(十一)
第13頁:(十二) 第14頁:(十三)
第15頁:(十四) 第16頁:(十五)
第17頁:(十六) 第18頁:(十七)
第19頁:(十八) 第20頁:(十九)
第21頁:(二十) 第22頁:(二一)
第23頁:(二二) 第24頁:附錄: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