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成功的理念 -- 迷悟之間11 星雲法師著

成功的理念 -- 迷悟之間11 星雲法師著

沉潛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沉潛
  
  在我們的社會團體,乃至生活周遭裏,常見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經過時間的沉潛,一飛沖天,鵬程萬里。這正是說明,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歲月的熬煉,就如松柏也需要經過霜雪嚴寒的洗禮,才能成長得更為蓊鬱蔥蘢。
  
  沉潛就是為了蓄勢待發,沉潛就是為了等待因緣。鯨豚沉潛於大海,幽蘭深藏於山谷,能夠禁得起沉潛的人,才會有更高的成就。正如一年的樹木只能當柴燒,十年的樹木可以製成椅凳櫥櫃,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樑。
  
  自古以來,一般的讀書人都非常講究沉潛,他們不急於出仕,重在涵容養量,以期大器晚成。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是經過了沉潛,才能散播自己的盛德清香。
  
  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是隱於山林,陸沉於大眾之中。像淨土宗的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廬山;像南陽慧忠國師,四十年安居一處;像道楷禪師雖受政要宴請,一 時不便回絕,但當已經允諾的約會到期時,他毅然留詩出走。詩曰:「昨日相約今日期,臨行之時細思惟;為僧只宜山中住,國士宴中甚不宜。」古德們的高風亮 節,他們對沉潛的功力,就是如此深厚。
  
  懂得沉潛的人,都是真人不露相,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因此高手不必急於展露鋒芒。能夠養深積厚,不輕易顯露光華,才是沉潛的高手。雍正皇帝的 官邸名為「潛邸」;孔明先生沉潛於隆中,世稱「臥龍」。朱元璋沉潛於寺院,經過沙彌生活的磨練,才有開創大明江山的能量;六祖惠能大師潛藏於獵人群中,十 五年的歲月之後,才能成為中華文化之光。
  
  總之,中國古代多少的君子聖賢,隱於山林;佛教裏許多發菩提心的菩薩,隱於禪寺。如:日本的滴水和尚沉潛於乞丐群中,印度八世紀的寂天菩薩沉潛於那爛陀寺,最後終於成為一代高僧。中國的香巖智閑禪師,經過一番沉潛後,「動眉揚古道」,佛法都能寫在臉上。
  
  因此,雖然人生光陰苦短,吾人也不一定都要隱居山野,陸沉林泉,像現在的神童、天才,能夠早期展現才華,貢獻社會,服務人群,並無不可,也非不好。只 是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不可輕易採擷;母雞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早熟的動植物和早成的人生,爭取時間發揮所能,固然很好;但是當因緣條件尚未成 熟時,能夠自我沉潛,以待因緣,也不見得沒有未來!《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日
【書籍目錄】
第1頁:遺產 第2頁:我是主人
第3頁:豢養 第4頁:警察
第5頁:東西 第6頁:勇氣
第7頁:邪命 第8頁:淬煉
第9頁:成人之美 第10頁:飯桌上
第11頁:跑江湖 第12頁:為夜生活辯白
第13頁:唱反調 第14頁:自我調侃
第15頁:成功的理念 第16頁:枷鎖
第17頁:要有反應 第18頁:花語
第19頁:居家之道 第20頁:登山
第21頁:扁鵲之言有感 第22頁:自我調適
第23頁:見光死 第24頁:大家樂
第25頁: 第26頁:毒蛇喻
第27頁:落幕之後 第28頁:重新估定價值
第29頁:沉潛 第30頁:想像力
第31頁:上台下台 第32頁:手足
第33頁:克難 第34頁:流轉
第35頁:山和海 第36頁:養分
第37頁:邊緣人物 第38頁:系列服務
第39頁:迷路 第40頁:補強
第41頁:人間的迷信 第42頁:災害
第43頁:星火燎原 第44頁:善惡相知
第45頁:壇的意義 第46頁:好奇心
第47頁:數字迷信 第48頁:變與不變
第49頁:白開水 第50頁:讓座
第51頁:笑話 第52頁:恭維
第53頁:不倒翁 第54頁:保存期限
第55頁:發展 第56頁:大死一番
第57頁:手段 第58頁:日日新
第59頁:除舊更新 第60頁:缺點
第61頁:眼淚 第62頁:作秀
第63頁:貪小便宜 第64頁:知音
第65頁:氣候 第66頁:變調
第67頁:手套 第68頁:夾心餅乾
第69頁:播種 第70頁:風度
第71頁:災難知多少 第72頁:公德心
第73頁: 第74頁:災難
第75頁:保護 第76頁:治心
第77頁:本性 第78頁:侵略
第79頁:性能 第80頁:
第81頁:表現 第82頁:享受犧牲
第83頁:迷思 第84頁:花花世界
第85頁:面子 第86頁:走出去
第87頁:作品 第88頁:改造
第89頁:三陽開泰 第90頁:善知識
第91頁:做人 第92頁:情感表達
第93頁:觀點 第94頁:繳費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