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六祖壇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六祖壇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第二般若品 - 譯文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天,韋刺史又來向六祖大師請求開示,大師登上法座,對大眾說:「大家先清淨自心,一起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又說:「善知識!菩提智慧,世間眾生本 來人人有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大家應當知道,不論愚人或智人,佛性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因為有迷和 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異」我現在為你們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法,讓你們各自得以開發智慧。專心傾聽!我為你們說:

善知識!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卻不能認識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饑餓的人,說食終不能飽。如果整天只是口裡說空,而不能實踐,雖歷萬劫,也不能得見自性,終究無法受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這必須要從內心裡去實行,不是只在口頭上稱念的。如果只是口說而心不行,那就如幻、 化、露、電,終歸空過;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應契合,這時清淨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離開自性之外並無別佛。甚麼叫做摩訶呢?摩訶的譯 義是『大』,這是說菩提心量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瞋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別。一切諸佛國土,都 如同虛空一樣。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是空,並無一法可得;諸法自性本來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識!不要聽我說空,便又執著空。第一不要執著空!如果心裡空無所有的靜坐,這就是執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容萬物的種種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全都含藏在虛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萬法也是如此。

善知識!自性能含藏萬法,這就是大,萬法就在每個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見到任何人,無論是善是惡,全都能不取不捨,也不染著,心境朗照如同虛空,就稱之為大,所以梵語叫做摩訶。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說,悟了的智者則能心行。又有一類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靜坐,甚麼也不想,自以為這就是大。這樣的人不足以和他說『摩訶般若』之法,因為他們已經落入了邪見的謬誤。

善知識!自性心量廣大,周遍法界,用的時候歷歷分明,應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來去自由,心體沒有障礙,這就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中出生,不是從外面得來,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於開發真如自性,轉迷為悟的大 事,不要在空心靜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說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這就好像一個平民百姓,自稱自己是國王,終究不是真。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甚麼叫做般若呢?梵語般若,中國話譯作智慧。在日常的一切處、一切時中,如果能念念不無明愚癡,常用智慧行事,這就是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盡 失般若;一念離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間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見到實相般若。雖然口說般若,心中卻為愚迷所惑;雖然常常自己說『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說空, 卻不認識真空的道理。般若沒有形相可說,智慧心就是此無形無相而又不落斷滅的般若實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稱為般若智。

甚麼叫做波羅蜜呢?這是印度話,中國話譯為『到彼岸』,從它的譯義來解釋,是斷絕生滅。心若執著外境,就有生滅現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緣外境,好比流水經常暢通無礙,生滅便無由現起,就叫做彼岸,所以稱為波羅蜜多。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時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這個法的是般若法;修持這種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善知識!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於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從般若法中出生。大家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轉變貪、瞋、癡三毒,成為戒、定、慧三無漏學。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實相般若能生出八萬四千種智慧。為甚麼呢?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塵勞。如果沒有塵勞覆蓋,般若智慧便能時常現起,念念不離菩 提自性。悟得這個法門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執著,不起誑妄顛倒,隨緣應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事物,對於一切諸法不執著也不捨離,這就是 見性成佛。

善知識!如果想要進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須修持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見到自性。大家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有無量無邊 的功德,在經文裡面已經很清楚地予以讚嘆,不能一一細說。這法門是最上乘的教法,專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說。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 疑惑不信。為甚麼呢?就好比天龍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棗葉一樣。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大乘根性、 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他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裡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譬如降 雨,不是從天而有,原是龍能興雲致雨,讓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統統蒙受潤澤。百川眾流注入大海中,與海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 此。

善知識!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教法門,猶如草木一樣,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會全部倒下,不能繼續生長。小根性的人,聽聞大法的情形也是這樣,他們原 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並沒有差別,為甚麼聞此頓教法門不能開悟呢?因為他們執著邪見,所知障重,煩惱習氣根深柢固,好像密雲遮蔽了日光,沒有風來把 雲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現出來。般若智慧,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為一切眾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離心覓佛,不能悟見自 性,這就是小根性的人。如果領悟頓教法門,不向心外執著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經常生起正見,自然一切煩惱塵勞不能染著,這就是見到自性。

善知識!對於內外境界都不執著,來去自由,能遣除執著的心,就能通達無我,沒有障礙。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別。

善知識!一切經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經,都是因人施設的,由於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萬法。由此可知,一切萬法 原是由世人所興設,一切經書由於人說才會有。因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稱為小人,有智慧的稱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請教,有智慧的人對愚昧的人 說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領悟理解、心地開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

善知識!一念不覺悟,就是佛也成為眾生;一念覺悟時,眾生就是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宇宙萬法都在自心之中。那麼為甚麼不從自己的心中直下見真如本性呢? 《菩薩戒經》中說:『我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無染的。若能識得自心,見到自性,都能夠成就佛道。』《維摩詰經》中說:『當下豁然開朗,返見自己本心。』

善知識!我在弘忍和尚那裡,一聽聞他說法,言下即便開悟,頓時見到真如本性,所以將此頓教法門流傳廣佈,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心,見到自己的本 性。如果自己不能領悟,必須尋訪大善知識,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這善知識有大事因緣,就是所謂『教化示導,令眾生得見自性』,因為一切 善法能夠由善知識發起的原故。在我人的自性中,本來就具足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須請求善知識的指示方能得見。如果能自悟見性的人, 自然不須向心外求覓;如果一味執著『必須靠善知識,以期得到解脫』,那是錯誤的。為甚麼呢?眾生自心內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見,迷自本心,顛 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識雖然給予教導,也是無法得救。如果能夠生起真正的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即能完全熄滅;如果能識得自性,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善知識!用智慧觀照,就能裡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本來的真心。如果認識了自己本來的真心,即是得到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若得解脫自在,即是入於般若正定。 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對於所知所見的一切諸法,心不染著。這個『一念不生』,應用時能遍及一切處,卻又不滯著於一切處。只要清淨本心,使六識出六 根門頭,於六塵境中不起絲毫雜染妄念,出入來去自由自在,通暢自如,運用萬端,無滯無礙,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脫,這就叫作無念行。如果一味執著甚 麼都不去思考,當使心念斷絕,這就是法縛,也叫作邊見。

善知識!悟得無念法的人,萬法都能通達,無有障礙;悟得無念法的人,即已親見諸佛的境界;悟得無念法的人,已到達佛地的果位。

善知識!後代得到我這個法門的人,能將這個頓教法門,與見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發願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終生精進而不退轉的人,必定能達到聖人的 境地。但是,傳此法門必須傳授歷代祖師以來默傳心印的咐囑,不可隱匿宗門正法。如果不是同一見地、同一心行,而在其他宗派法門中修行的人,不得妄傳,以免 有損他原修宗派的傳承,究竟是沒有益處的,尤其更怕有些愚癡的人不能了解,誹謗這個法門,將使百劫千生斷絕佛的種性。

善知識!我有一首無相頌,你們每個人都必須要記誦,無論在家出家,只要依照這首無相頌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是記誦我的話,也是沒有甚麼益處的。

聽我說偈:

『說法通及自心通,猶如大日處虛空。
 唯有傳授見性法,出世度眾破邪宗。
 法本不分頓與漸,迷悟時間有快慢。
 只有此見性法門,庸愚的人不能知。
 說法即使萬般異,合則理體仍歸一。
 煩惱黑暗住宅中,時常須要慧日照。
 邪念來時煩惱到,正念來時煩惱除。
 邪正二相都不用,清淨極至無餘境。
 菩提本是自性覺,若起心念就是妄。
 淨心處在妄心中,但正心念無三障。
 世人著要修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
 常見己過勤反省,就能與道相應和。
 眾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
 自離其道別求道,終身無法得見道。
 風塵波波度一生,到頭還是自懊惱。
 想要得見真實道,行為正直就是道。
 自己如果無道心,暗行不能得見道。
 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的過非。
 如果只見他人過,自己有過就是錯。
 他人有過我無過,我責怪人自有過。
 只要自止責人心,就能破除煩惱障。
 憎怒喜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自在臥。
 想要教導感化人,自己須有方便法。
 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顯現。
 佛法本就在世間,覺悟不離開世間;
 離開世間尋菩提,正如費心求兔角。
 正見名為出世智,邪見名為世間惑;
 邪正二見盡掃淨,菩提自性分明現。
 這首頌是頓教法,也稱做是大法船。
 迷人聞法歷多劫,頓悟只在剎那間。』」

六祖又說:「今天我在大梵寺說的這個頓教法門,普願世間所有的眾生聽了之後都能即時見性成佛。」

當時,韋刺史與官僚、僧俗弟子聽了六祖所說的法後,都有所省悟。於是大家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並且讚歎道:「太好了!想不到嶺南有佛出世!」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行由品 - 經文.註釋
第3頁:第一行由品 - 譯文 第4頁:第一行由品 - 問題講解
第5頁:第二般若品 - 經文.註釋 第6頁:第二般若品 - 譯文
第7頁:第二般若品 - 問題講解 第8頁:第三決疑品 - 經文.註釋
第9頁:第三決疑品 - 譯文 第10頁:第三決疑品 - 問題講解
第11頁:第四定慧品 - 經文.註釋 第12頁:第四定慧品 - 譯文
第13頁:第四定慧品 - 問題講解 第14頁:第五坐禪品 - 經文.註釋
第15頁:第五坐禪品 - 譯文 第16頁:第五坐禪品 - 問題講解
第17頁:第六懺悔品 - 經文.註釋 第18頁:第六懺悔品 - 譯文
第19頁:第六懺悔品 - 問題講解 第20頁:第七機緣品 - 經文.註釋
第21頁:第七機緣品 - 譯文 第22頁:第七機緣品 - 問題講解
第23頁:第八頓漸品 - 經文.註釋 第24頁:第八頓漸品 - 譯文
第25頁:第八頓漸品 - 問題講解 第26頁:第九護法品 - 經文.註釋
第27頁:第九護法品 - 譯文 第28頁:第九護法品 - 問題講解
第29頁:第十付囑品 - 經文.註釋 第30頁:第十付囑品 - 譯文
第31頁:第十付囑品 - 問題講解 第32頁:附錄一禪堂的生活與清規(民國七十四年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第33頁:附錄二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民國七十四年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