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六祖壇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六祖壇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第四定慧品 - 經文.註釋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經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 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 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 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註釋

 定慧:
定,止息散亂心,使歸於靜寂的禪定力,稱為定力。也就是不論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動的禪定力。慧,即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的真實智慧。

四相:
指《金剛經》所說,眾生對個體身心所錯執的四種相。又作四見、我人四相、識境四相。即:我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我所為實有;人相,眾生於五蘊法 中,妄計我生於人道為人,而異於其餘諸道;眾生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依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壽者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受一期(從 生至死)的壽命,長短不一,因人而異。

一行三昧:
指心專注於一行而修習的正定。又作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一行三昧又分為二,即:理之一行三昧,乃定心觀法界平等一相的三昧;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的念佛三昧。

宴坐:
又作燕坐。安身正坐的意思。

維摩詰:
又作無垢稱、淨名。佛陀的在家弟子。為中印度毗舍離城的長者。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據《維摩經》記載,他曾方便示病,為探病的比丘、菩薩說大乘法義。

頓漸:
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的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

利鈍:
受教修道的素質速疾而生妙解,稱為利根。根機遲鈍者,稱為鈍根,又作下根。在佛道修證上,根機的利、鈍,影響其進趣的遲速與證果的勝劣。

繫縛:
煩惱的異名。指眾生的身心為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縛而失去自由,長時流轉於生死之中。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行由品 - 經文.註釋
第3頁:第一行由品 - 譯文 第4頁:第一行由品 - 問題講解
第5頁:第二般若品 - 經文.註釋 第6頁:第二般若品 - 譯文
第7頁:第二般若品 - 問題講解 第8頁:第三決疑品 - 經文.註釋
第9頁:第三決疑品 - 譯文 第10頁:第三決疑品 - 問題講解
第11頁:第四定慧品 - 經文.註釋 第12頁:第四定慧品 - 譯文
第13頁:第四定慧品 - 問題講解 第14頁:第五坐禪品 - 經文.註釋
第15頁:第五坐禪品 - 譯文 第16頁:第五坐禪品 - 問題講解
第17頁:第六懺悔品 - 經文.註釋 第18頁:第六懺悔品 - 譯文
第19頁:第六懺悔品 - 問題講解 第20頁:第七機緣品 - 經文.註釋
第21頁:第七機緣品 - 譯文 第22頁:第七機緣品 - 問題講解
第23頁:第八頓漸品 - 經文.註釋 第24頁:第八頓漸品 - 譯文
第25頁:第八頓漸品 - 問題講解 第26頁:第九護法品 - 經文.註釋
第27頁:第九護法品 - 譯文 第28頁:第九護法品 - 問題講解
第29頁:第十付囑品 - 經文.註釋 第30頁:第十付囑品 - 譯文
第31頁:第十付囑品 - 問題講解 第32頁:附錄一禪堂的生活與清規(民國七十四年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第33頁:附錄二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民國七十四年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