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星雲法師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星雲法師著

顯益 - 三十三身(聖身)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的開頭,是起問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和因緣,釋尊的回答是稱名、常念、禮拜,就可以得到感應,所以那是稱冥益。這段是無盡意菩薩問起關於觀世音菩薩的身口意三業的事。

這個身口意三業,是說些什麼事呢?這是從有形的現象上去說。譬如,釋尊回答:「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就稱為顯益。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權化,所以與前面所講的無大區別。

這裏無盡意發問的主旨,分為三點要義:

第一、問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來這個娑婆世界?是怎樣的現身?
「娑婆世界」的「娑婆」是梵語,譯為華語叫「忍土」。《悲華經》中解釋說:「名娑婆者,此諸眾生,受是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釋迦世尊,所以垂瘗應現於娑婆教化,就是要令眾生解脫此土的苦惱。
第二、再問觀世音菩薩的口業,是如何為眾生演說妙法?
第三、再仰問觀世音菩薩的意業,度眾生的方便之力,究竟是怎麼樣?

這裏所說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適宜。濟度眾生,要用適宜的方法,稱之「方便」。這並不是指世俗上所用的虛偽欺騙,叫做「方便」。在《法華文句》中,有三種意義解釋「方便」:

1.方是法,便是用,隨順眾生的心意,用種種的方法來教示他。
2.方便是門,以這個方便而能引入佛門之義。或是隨眾生心意,或是隨自己意,以種種方便教示眾生。
3.方是祕,便是妙,不敢猜測他意,照自己的意思說法而令他得益。

隨他的意,隨自己的意,或兩者兼用,用這樣的方法濟度眾生,指的是方便之力。

現在問:觀世音菩薩究竟以什麼方便之力,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呢?

關於這個問題,釋尊答以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三十三身中即含有十九說法,十九說法亦即是三十三身的示現。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佛回答無盡意菩薩的問話:「娑婆世界上,如果有眾生應該要用佛身來濟度的話,則觀世音菩薩,就顯佛身為他說法。」這是顯示第一以佛身說法。

「得度」,是得到度脫的意思。度同渡,即是從煩惱的此岸,渡到菩提的彼岸,這就是彼岸之義。

至於說到「佛身」,是指什麼呢?佛身可以分為三種說法:一、法身,二、報身,三、應化身。

這裏所說的佛身,是指為眾生的根機而應現的應身。

「法身」,是指宇宙真理的人格化,普及於無窮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沒有地方不遍,沒有時間所限,即是毗盧遮那佛的法身。

「毗盧遮那」,是遍一切處之義,因取喻太陽光除闇遍明,所以又稱為大日如來。

「報身」,是體得宇宙的真理者,與宇宙的真理是一而非二,立於大覺之境。從空間來講,遍滿十方,稱為無礙光;從時間來講,證得永恆的生命,是為無量壽。具有無量光和無量壽的,即和阿彌陀如來同體。

「應身」,為了悲愍濁世的眾生,應現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像降誕、出家、修行、成道、說法的釋迦如來一樣。無論那一尊佛,都具有此三身,三身即一,是不可以區別的。

拿一個比喻來說,法身恰如醫學;研究醫學的醫師是報身;應用醫學來治病,聞藥而施行醫術的是應身。

現在,觀世音菩薩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不妨可以這樣看:現於此世界說法度眾生的釋尊,也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以觀世音菩薩作為宇宙的真理、慈悲的權化,而釋尊的出現,正是顯現宇宙的真理、慈悲的權化。關於這一點,就說釋迦是觀世音,觀世音是釋迦,我想也是無妨的。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辟支佛」,梵語「畢?子底迦」,解釋為「緣覺」或「獨覺」,他不等待他人的輔佐,可以獨自的向於解脫之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傳教的地方,能夠體會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可以說,希臘的哲人、中國的聖人,皆是辟支佛。

這就是佛教中特長的地方,佛教中並沒有非受釋尊之教不能解脫的褊狹思想。不等待受釋尊教法也能有獨覺的。

現在觀世音菩薩,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所以,蘇格拉底也好,柏拉圖也好,孔子也好,耶穌也好,穆罕默德也好,皆可以看為觀世音菩薩的應現。

觀世音菩薩好似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無論在江、河、洋、海之中,都可以浮現。真理是一個,體現宇宙真理卻有不同。所以適應不同的時代或土地而現身教化眾生。這是佛教的特色,應該加以發揮的。

當然,這辟支佛是緣覺、但在緣覺當中,也有緣覺的緣覺,緣覺的聲聞兩種分別。緣覺的緣覺,是沒有受釋尊之教,能觀察生死因緣的道理而悟入的;可是,說到緣覺的聲聞,那就必須遇釋尊的出世,聽聞生死十二因緣才能悟入的。所以,從過去到未來,我們在生死的因緣之中,智慧的眼被眛了,不能見到明朗的真理,就是由無明而生出的行,因行而生起識和分別;這個識與外境連絡,就生起名色;這個名色,和外界交涉,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由於這個六入,與外境相觸則生觸;由觸而感受;由受而生愛;由愛而執著即生取;依取而想保持己有;終於感受生與老死之苦。依此生命果,又生起無明,依於無明而有行(業),有行故有苦,有苦故又有惑;如是惑業苦三,如環之無端。

聲聞是聞佛之教示而見到苦(苦諦)的根本,是身口意的惡業積集(集諦)而成,只要把這個斷滅,即能得悟(滅諦),但是斷集證悟,必須修道(道諦)。佛曾說:迷的果是苦,迷的因是集;悟的果是滅,悟的因是道。聽聞這個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而開悟的一群眾生,叫做聲聞,簡而言之,即是佛弟子。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在這四諦。從原始佛教到後期佛教,也即是從小乘到大乘,一切的教典,都從這四諦的開展而來。所以聞佛聲,並不一定要生在佛世,親聞佛聲。佛在世,是有佛說法;佛滅後,是有佛的法流傳。流傳的教法是由隨侍佛陀很久親聞佛聲的阿難尊者誦出的經典,各方均有翻譯流傳,這都是佛陀的法音。

因此,雖是聲聞也不一定生在佛陀出世之時。而聲聞即是佛弟子,這就是指的從佛教的教法出家修持成道的很多佛的弟子而言。以怎樣能夠度脫的人,就現那種身而來度脫他。

從這個看法來說,印度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及達摩祖師;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華嚴宗的賢首國師,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日本的傳教大師、弘法大師、日蓮上人,均以出家之身而為眾生說法,所以亦可稱現聲聞身。

像這樣來說,但這些都是大乘的菩薩,把他們說為聲聞,或者不對也不可知。但是這個聲聞,有自甘小乘,叫愚法聲聞;有進修大乘的,叫廣慧聲聞。不單如此,就是大乘菩薩,現聲聞身可以得度的,即現聲聞身,這種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就從這種精神表現出來。

以上的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均是開悟的聖者,所以叫三聖身。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前言
第3頁:大乘與小乘 第4頁:妙法蓮華經
第5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6頁:無盡意發問
第7頁:釋尊應答 第8頁:冥益 - 七難
第9頁:冥益 - 三毒難 第10頁:冥益 - 二求願
第11頁:冥益 - 勸持 第12頁:顯益 - 三十三身(聖身)
第13頁:顯益 - 三十三身(天身、人身) 第14頁:顯益 - 三十三身(八部身、執金剛身)
第15頁:顯益 - 瓔珞供養 第16頁:普門品偈頌 - 大悲行願
第17頁:普門品偈頌 - 念彼觀音力 第18頁:普門品偈頌 - 能救世間苦
第19頁:普門品偈頌 - 三業讚歎 第20頁:流通 - 持地歎德
第21頁:流通 - 開品得益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