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

[日期:2016-06-12] 來源: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章 張學文:治病要治本,養生先養腦

  張學文,陝西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中醫內科專家,以治療腦病見長。1935年出生於陝西漢中一個中醫世家, 自幼耳濡醫道,目染家學,16歲即能熟誦《脈經》、《本經》,並博涉《內經》、《傷寒論》等醫籍,深得中醫之要旨。18歲時經當地政府考試批准,懸壺故 里。1956~1959年,他先後在漢中中醫進修班、陝西中醫學院師資、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首屆全國溫病師資班學習深造,而後在陝西中醫學院執教至今。

  從醫50餘年,張老接治過的疾病遍及內外婦兒各科,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在腦病、高熱、中毒等急症以及 痺證等慢性病領域,張老總結出了一整套成熟、有效的治病方案。其中,以「顱腦水淤論」最為著名,它突破了傳統的淤血學說,又將淤、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 地結合為一個整體,開闢了中醫治療中風、癡呆等腦病的新途徑。除此之外,他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疑難病中醫診療八法,深得業內同行的認可。

  多動腦不易老,人老更要多動腦

  大師手記

  腦子要多動,越用越靈,不要退休後就養老,生活過度勞累或休閒都是養生的大忌。

  ——摘自《生命時報》

  國醫釋讀

  張學文教授指出,養生的關鍵在於動腦,尤其對於已經退休的老年人來說,更要多找機會動一動腦。而現代醫學也早已 證明,生命在於腦運動,人的衰老首先是從大腦開始的。有關研究表明,如果能堅持腦部運動,即多用腦,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延長大腦細胞的壽命。經常用腦的 人到了六七十歲,思維仍像中年那樣靈敏;反之,那些中年就不願意動腦子的人,大腦會加速老化。

  有關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們將75位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人分為3組:天生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和受監 督組。實驗結果顯示,天生勤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都達到最佳指標。3年後,勤於思考組的老人都健在,思維遲鈍組死亡 12.5%,受人監督組則有37.5%的人走上黃泉路。由此可見,有所追求,是人們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老年人,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除應經常 鍛煉身體外,老人還要多動腦,學會科學用腦與健腦。

  健康回音壁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腦是人體精髓和神經高度會聚之處,是生命要害之所在,人的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思維、記憶力等都受到腦的控制,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養腦健腦的方法,這樣才能健康長壽。具體方法如下:

  1.增強腦力活動

  古人主張博學強記,博學可以增強記憶,強記又可以促進博學,二者相輔相成。實踐證明,腦力活動可以防病延年,預防老年性癡呆,尤其是年輕時的腦力活動對人體壽命的影響更大。

  2.調節大腦狀態

  清晨到戶外散步或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都可以充分喚醒尚處於抑制狀態的神經與肌肉。在大腦疲勞時,聽一下音樂,或觀賞一下綠草紅花、藍天白雲,也有利於鬆弛緊張的大腦,做到勞逸結合。

  3.節欲健腦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要生髓,通於腦,腦為髓海。腦為元神之府,腦髓不足則頭暈耳鳴,目無所視。」大腦的活動有賴於腎精的充養,節欲可養精,養精才能健腦養神,延緩大腦衰老;反之,性生活過度,則傷精耗神,未老先衰,頭腦昏沉,智力減退,精神委靡,百病叢生。

  4.食補健腦

  專家指出,各種脂質、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都是大腦日常必需的食糧。比較好的補腦食品有核桃、黑芝麻、花生、豆製品、玉米、小米、大棗、南瓜子、蜂蜜、海藻類、魚類、母乳等。

  5.多動手指

  俗話說「心靈手巧」,是有一定道理的。醫學研究證明,手指功能的技巧鍛煉可促進思維,健腦益智。手托兩個鐵球或兩個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轉動,長期堅持有良好的健腦作用。

  6.按摩頭頂

  多做頭部按摩,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大腦衰老。十指從髮際到髮根,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做直線按摩;最後,兩 拇指在太陽穴,用較強的力量做旋轉按摩,先順時針後逆時針。上述按摩,各進行18~36次,早晚各1次。長年堅持,可收到提高智力、養神健腦的效果,對於 神經衰弱患者更有益處。

  清腦通絡湯,將中風扼殺在萌芽階段

  大師手記

  (中風)應早發現、早防治,若在中風之先兆階段積極地進行干預性防治和調養,防患於未然,才是阻止或延緩中風發病的最關鍵所在。

  ——摘自《名師與高徒(一)》

  國醫釋讀

  張學文教授對於中風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並在此基礎之上總結出一套療效卓著的診療方案,治癒了眾多中風患者。他 認為,中風病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早發現、早防治,最好在中風的先兆階段積極地進行干預性防治和調養。因此,盡早識別和診斷中風先兆表現顯得極為重要。為 此,張教授將中風先兆臨床表現歸納為:年齡常在 40歲以上,眩暈昏視,遍身無力麻木,頭麻漲痛,一過性暈厥或言謇,步態不穩,神倦嗜臥,健忘,舌紫暗,舌下淤絲淤點,脈弦滑或弦細等。其中,眩暈、偏身 麻木無力、舌紫暗、舌下淤絲淤點、脈滑是其最主要的特徵。

  張教授指出,中風先兆無論是由什麼原因導致,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病理變化,即氣血失調,血淤形成。因此,他主張在防治上採用各種藥物或非藥物的手段,促使其經脈疏通、氣機調暢,防止血淤形成。基於此觀點,張教授創製了「清腦通絡湯」,對於中風先兆有奇效。

  【組成】草決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參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龍10克,豨薟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功效】清腦降壓,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先兆 (小中風),症見頭痛頭昏、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手足逐漸不利、疲乏無力、舌質淡紫、舌下脈絡淤阻、脈弦細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健康回音壁

  治病不如防病,中風作為一種致殘致死率極高的病,給病人及家屬帶來的痛苦是不可想像的,那麼,我們該怎樣預防呢?

  1.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根源之一。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特別是在調 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須清淡有節制,戒煙酒,保持大 便通暢;適量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2.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關鍵在於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臟等;適量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藥物。

  3.注意中風的先兆徵象

  一部分病人在中風發作前常有血壓升高、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發現後要盡早採取措施加以控制。

  4.注意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當病人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先兆時,應讓其安靜休息,並積極治療,防止其發展為腦血栓。

  5.注意氣象因素的影響

  季節與氣候變化會使高血壓病人情緒不穩,血壓波動,誘發中風,在這種時候更要防止中風的發生。

  6.多吃果蔬

  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據研究,血液中維生素C濃度的高低與腦中風密切相關,濃度越高,腦中風的發病危險就越低。此外,許多果蔬中含有寡糖(又稱低聚糖),有減少血流凝集的作用,也可以防止中風。

  張氏「綠豆甘草解毒湯」,讓你遠離毒素侵擾

  大師手記

  「毒」的含義比較廣,《辭海》記載:「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在溫病學中的「毒」是一個病因概念,是一類致病物質的總稱。此類物質體積微小,多混雜於其他物體之中,難以用肉眼直接觀察,但具有較強的致病作用,對人體危害甚大,因而古人稱之為毒。

  ——摘自《碥石集(第八集)》

【書籍目錄】
第1頁:新中國第一批「國醫大師」的養生經驗集萃 第2頁:序言:跟國醫大師學中醫保健
第3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 第4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1)
第5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 第6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1)
第7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 第8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1)
第9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2) 第10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
第11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1) 第12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2)
第13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 第14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1)
第15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2) 第16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
第17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1) 第18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2)
第19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 第20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1)
第21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2) 第22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
第23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1) 第24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
第25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1) 第26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
第27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1) 第28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
第29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1) 第30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2)
第31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 第32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1)
第33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2) 第34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5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6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
第37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1) 第38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2)
第39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 第40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1)
第41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2) 第42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
第43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1)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