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易經》養生大道:一種大道至簡的養生法  作者:張其成

《易經》養生大道:一種大道至簡的養生法  作者:張其成

第四章 《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像系統」

[日期:2016-06-12] 來源:  作者:張其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 五臟六腑與八卦卦象相對應

  ● 依照八卦,心肝脾肺腎均能安然

  ● 養生六字訣,五臟六腑全調遍

  《易經》本身沒有提到五臟六腑,但是《易傳》中已提到八卦和五官四肢的關係,而後世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這一套藏象系統。

  藏像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是中醫對人體生命功能結構的根本認識,是東方生命科學的基礎。所以臟腑養生也是養生需要重視的一方面。

  1.《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像系統」

  現代人常說「臟腑」「內臟」「五臟」等詞,這些都是指我們體內的臟器,而在中國古代,乃至現在的中醫領域中則會經常提到「藏象」一詞。那麼「髒」與「藏」有什麼關係,又有怎樣的區別呢?要想弄明白二者的聯繫就必須從《易經》談起。

  ◎ 從「易」之卦象到「醫」之藏象

  《周易》有一句名言:「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這句話意為:《易》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像」字,「像」就是「像」。

  「像」 有四個含義:一指卦象,就是《易經》創造的卦號符號系統;二指物象,就是萬事萬物的形象;三指意象,就是經過人為抽像、體悟而提煉出來的意義符號;四指取 象,就是以卦象符號比擬萬事萬物,或從萬事萬物中推導出卦象符號。這四個含義中前三個意義,都是名詞,寫作「像」;後一個意義是動詞,寫作「像」。

  整部《易經》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從卦象到物象、從物象到意象的雙向推導、雙向比擬過程,《易經》思維實際上就是「像思維」。

  中醫、氣功所採用的思維當然也是「像思維」,中醫講究藏象、脈象、證象、陰陽之象、五行之象??氣功講的「氣」實際上也是一種「像」。「像」有有形之「形象」和無形但可感之「意象」兩種,「像」又可轉換為符號、模型。

  ◎ 身體內部的「像系統」

  「藏象」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是中醫對人體生命功能結構的根本認識,是東方生命科學的基礎。像

  「藏象」兩字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內藏外象」。「藏」(z ng)就是「藏」(c ng),隱藏,指隱藏於人體 內部的臟腑器官,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像」,王冰解釋 是「所見於外可閱者也」,就是可以觀察的形象,其實還應包括雖不可見但可感受的意象。「藏」與「像」,一個在內,一個在外,內外相應、內外同構。「藏象」 是一個表述內臟的「像系統」。

  「藏象」現在不少人寫作「髒象」,雖然「藏」與「髒」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維的方法,「髒」反映的是具象思維的方法。從《黃帝內經》思維方法看,應當寫作「藏」字。

  ◎ 藏象的實質

  藏象的實質在於它是一種符號,是一種模型。

  近代大醫惲鐵樵說:「《黃帝內經》的五臟,非血肉的五臟。」(《群經見智錄》)西醫講內臟系統是指解剖學上的臟器實體,是「血肉的五臟」;中醫講臟腑系統不是指「血肉的五臟」,而是指一種思維模型,既包括實體的西醫講的五個器官,又包括這些臟器的功能,等等。

  中醫五臟——心、肝、脾、肺、腎,並不等於西醫的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不是臟器實體,而是指心功能系統、肝功能系統、脾功能系統、肺功能系統、腎功能系統。五藏可以統領人體的其他相關功能的器官、組織,與它們產生聯繫。

  《黃帝內經》說「肺與大腸相表裡」,「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這在西醫看起來莫名其妙,依照西醫的觀點,肺屬呼吸系統,大腸屬消化系統,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中醫則認為,肺與大腸,心與舌、面等有相同的功能、屬性,所以可歸為一類。

  可見中醫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實體。

  中醫藏像是模型,西醫臟器是原型。藏象模型是對臟器原型的模擬,因而藏象不可能完全等同於臟器實體。

  有人認為,古代醫家是不自覺地、無意識地、自發地、身不由己地運用了這種思維方式。這種觀點值得商榷。我認為從「原型」轉化為思維模型,是中國人的思維偏向與早熟的「思維模型」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中國人早期就有一種注重動態功能、輕視實體結構的思維偏向。在醫療實踐中,發現有的臟器雖然形狀不同、結構上沒有聯繫,但卻有相同的功能或性質,於是就將它們歸為一類。如心臟跳動,脈搏也跳動,而從舌頭和面色上又可反映心的情況,故將它們歸為一類。

  因為陰陽、五行、八卦這類「模型」至遲在西週末年就已大體形成,所以對臟器的歸類就可以借助這類模型,這是一種 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行為。在藏象理論構建中,如原來的臟器「原型」與這個功能模型不相符,那麼寧願改變「原型」也要適合這個思維模型。如「左肝右肺」,從 實體臟器看應該是右肝,但從功能上看,肝主升、肺主降,更重要的是在後天八卦的模型中,木在左、金在右,所以為了適應這個模型,則提出「左肝右肺」說。

  藏像是一個含有哲學與科學雙重意義的概念。

  這種以五行整體劃分的方式與《易傳》八卦劃分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分類原則都是以功能特性、動態聯繫為依據。將功能相同、行為方式相同、動態或靜態屬性相同、能相互感應的事物歸為一類,體現了「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全息思想。

  其實,《黃帝內經》髒象學說與人類早期對髒象的認識是不同的。古文《尚書》《呂氏春秋》等認為脾屬木、肝屬金、 肺屬火、心屬土、腎屬水,這是從五臟解剖位置立論的。《黃帝內經》作者發現這種配應與五臟生理特徵不符,於是從五臟生理特性出發,調整五臟與五行的配應關 係,以脾配應土,肝配應木,肺配應金,心配應火,腎配應水。反映了《黃帝內經》注重功能的特點。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理論沒有明確按八卦理論將臟腑分為八類,而是採取五行學說模式,將人體分為五大系統,並與自然界的相關事物聯繫起來,對整個人體和有關自然事物進行五行歸類,建立起以五臟為核心的人體整體功能動態模型。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捨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捨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捨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捨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捨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捨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捨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捨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靈樞●九宮八風篇》

  在《靈樞●九宮八風篇》中,自然界被分為九個方位(中間方位不用,實為八方),即後天八卦、河圖洛書八方九宮模型,然後將八藏與它相配。

  八卦八方八藏對應表

  八卦 艮 震 巽 離 坤 兌 乾 坎

  八方 東北 東 東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北

  八藏 大腸 肝 胃 心 脾 肺 小腸 腎

  無論是五藏配五方還是八藏配八方,都是象數符號模型規範下的產物,這種方位規定體現了中國人像數思維的特徵,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又往往與藏象生理功能相符合,於是就這麼沿襲下來,因而千萬不要以為五藏或八藏方位與人體解剖的實際方位不符合就輕易加以否定。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我們都可以用《易經》來養生 第2頁:第一章 《易經》八卦養生,講究天、地、人
第3頁:第一章 天,出生的時間影響先天體質 第4頁:第一章 地,出生的地點影響健康
第5頁:第一章 地,出生的地點影響健康(1) 第6頁:第一章 人,養生的關鍵在於認識自己
第7頁:第一章 人,養生的關鍵在於認識自己(1) 第8頁:第一章 天、地、人綜合考慮,準確判斷自我屬性
第9頁:第一章 天地人三卦的互補養生 第10頁:第二章 從長女配少男的悲劇電影《落山風》中看八卦配屬
第11頁:第二章 女七男八的奧秘,階段養生的關鍵 第12頁:第二章 女七男八的奧秘,階段養生的關鍵(1)
第13頁:第二章 一陽來復:一生盛衰在幼時 第14頁:第二章 氣血鼎盛:青年人的養生
第15頁:第二章 氣血鼎盛:青年人的養生(1) 第16頁:第二章 女子35歲、男子40歲,健康的第一個轉折期
第17頁:第二章 女子35歲、男子40歲,健康的第一個轉折期(1) 第18頁:第二章 以退為進:年過半百日中天
第19頁:第二章 以柔克剛:悠長老年安心度 第20頁:第二章 以柔克剛:悠長老年安心度(1)
第21頁:第三章 農曆是養生時間表 第22頁:第三章 艮卦——立春:護陽養身促復甦
第23頁:第三章 震卦——春分:與春天一起舒張氣息 第24頁:第三章 巽卦——立夏:初入夏時防熱病
第25頁:第三章 巽卦——立夏:初入夏時防熱病(1) 第26頁:第三章 兌卦——秋分:深秋防干防咳嗽
第27頁:第三章 離卦——夏至:防治冬病的好時節 第28頁:第三章 坤卦——立秋:安逸寧靜養脾胃
第29頁:第三章 乾卦——立冬:養骨溫陽初冬始 第30頁:第三章 坎卦——冬至:最宜護陽養氣血
第31頁:第三章 八卦節氣養生總則 第32頁:第四章 《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像系統」
第33頁:第四章 離卦——心:保護身體的君主 第34頁:第四章 坤卦——脾:喜燥的糧庫保管員
第35頁:第四章 震卦——肝:吃軟不吃硬的大將軍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