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對症食療:找準症狀最首要 對症食療少吃藥  作者:梅曉芳

黃帝內經·對症食療:找準症狀最首要 對症食療少吃藥  作者:梅曉芳

第四章 脾臟

[日期:2016-06-12] 來源:  作者:梅曉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脾臟

  脾在五行中屬土,火能生土,木能克土。

  脾與胃相表裡。為黃色。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統血。

  脾主肌肉四肢。脾主運化。涎為脾液。

  第一節脾臟常見五大影響因素及預防

  一、水濕邪氣易傷脾

  濕為長夏主氣。長夏即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比如,在長夏很容易出現腹瀉,就是由於濕邪傷及脾臟,使脾功能失調,影響了脾臟正常的消化吸收的結果。

  二、過食酸甜易傷脾

  脾屬土,甜味入脾。這告訴我們適當地吃些甜食對脾臟是有好處的。我們都知道孩子愛吃糖,都說老人是老小孩兒,老 人也喜歡吃點甜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脾胃比較嬌弱,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脾胃功能也開始減弱,所以他們喜歡吃甜的,這也是一種正常的自我保護的生理反應。但 是現在有些老人怕得糖尿病,不敢吃糖,甚至不敢吃主食,怕主食中糖分高,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人體所需的能量主要靠糖類供給,人們常說想吃啥就是缺啥了,老年人想吃糖,是脾胃漸弱的需要,適當吃糖和一定量的主食,對增強脾胃功能是有幫助的。否則脾胃功能虛弱,反而容易得糖尿病。

  另外,現在的家長怕孩子長蛀牙,不敢給孩子吃糖或甜食,可現在孩子的蛀牙並沒有因為少吃糖而減少,有齲齒的孩子 卻是越來越多,原因很簡單,蛀牙不完全是吃糖造成的,還與酸性體質有關。導致酸性體質的原因是酸性食品攝入太多,雞鴨魚肉及各種油炸食品,都屬於酸性食 品,而這些酸性食品又是孩子們的最愛。當體質偏酸時會刺激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當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時,會動員骨骼當中的鈣釋放到血液中來,以中和血液當 中的酸,而長期從骨骼中借鈣的結果,便會導致骨骼內缺鈣。中醫講齒為骨之餘,即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骨骼缺鈣,牙齒也就會缺鈣,便會出現齲齒。

  雖然適當甜味入脾,對脾臟有好處,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反而會傷脾。另外,肝屬木,酸味入肝;肝木能克脾土,所以食入過多的酸味也會克傷脾臟。

  三、思慮過度易傷脾

  思,即思慮、思考,它是集中思想考慮問題的一種情志活動。遇事而加以思考,這是正常人的生理活動。但長期思慮過 度或胡思亂想,就會傷及脾臟。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遇到一個問題,如百思不得其解,或冥思苦想後,便會覺得吃飯不香,沒有味道;再有就是人們常說的, 得了相思病後會茶不思飯不想。這都是思慮過度傷了脾胃,脾胃虛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人體所攝入的物質,食物堆積在脾胃,自然不想再吃。

  肝屬木,在志為怒;脾屬土,在志為思。木能克土,也就是說怒能克思,所以當百思不得其解時,人很容易煩躁、發 怒,如果此時適當地發發火兒,就會克制過度的思慮。但是現在都市人群,尤其是一些老總,每天絞盡腦汁考慮太多問題,經常感覺心裡有火,以為是自己脾氣變壞 了,拚命地壓抑著自己,豈不知這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這種生理反應和自然界五行中木克土是一致的,所以想發火兒就應該痛痛快快地發洩出來, 只是不要太過。或去選一些能夠幫助發洩的音樂聽。

  四、長久端坐易傷脾

  很多人都知道坐得時間久了不好,要站起來動一動,活動一下筋骨,其實站起來活動不止是為了活動筋骨或者說是為了疏通經絡,還可以緩解對脾臟的壓力。

  我有一位好朋友是很出色的瑜伽老師,她前段時間打電話給我說她最近練瑜伽的時間沒有變,也就是說運動量沒有減 少,但是覺得腹部開始發胖。我知道她以前因為貪食冷飲,脾胃一直不太好,那麼練瑜伽要打坐,打坐當然對靜心安神很有幫助,但是對於脾胃功能本身不太好的 人,打坐久了會使脾臟更加虛弱。因此,儘管練瑜伽的運動量沒有減少,但是脾臟虛弱後,不能將消化吸收的食物及時排出體外,堆積在腹部,腹部當然發胖。

  五、久唱不停易傷脾

  唱歌作為一種時尚的減壓方式,越來越火,原來去卡拉OK唱歌好像只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人也加入 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的脾胃都開始有些虛弱,這時適當地唱唱歌,對脾胃是非常有好處的。適當地唱唱確實對放鬆心情、減輕壓力有很大的幫助,但千 萬不要做「麥霸」,拿到話筒就唱個沒完,這樣心情肯定放鬆了,但會傷了脾臟,接下來就可能會腹脹,飯又吃不下了。

  第二節脾臟常見亞健康症狀及食療

  一、食慾不振——脾開竅於口

  脾具有主管消化吸收的功能,古人總稱為「脾主運化」。運即運輸,化即消化吸收。主運化,就是指我們吃進去的食 物,首先進入胃中,經胃的初步消化後再輸送至脾,脾對之進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華,然後傳輸到心以至肺,再經心肺的作用,最後布散到全身。所以說,脾 開竅於口,是氣血生化之源,而脾的這種功能,是在嬰兒出生後才發揮,並在一生中對維持生命活動起著根本的作用,所以也稱「脾為後天之本」。凡脾運強健,則 口味正常,食慾良好;脾運失健,可見口淡無味或口有甜味、食慾不振等症。

  脾與胃相合,胃的功能正常與否,同樣可以在口腔有所反映,如胃火可見口臭等症。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 景,孩子在前面跑,大人追著給孩子餵飯,其實,當孩子不好好吃飯,面黃肌瘦時,就不要再強迫他吃,追著孩子餵飯了。因為這時他不想吃飯,說明他的脾胃功能 已經失調,吃進去的食物,脾胃消化吸收不了,才不想吃,硬讓他吃進去,只會又吐出來,或者不吐出來,反而增加脾胃負擔,更不想吃飯,此時,最應該做的事情 就是給他調理脾胃。

  食療方法:每天用西米煮粥喝,一周吃2~3次小黃魚,用太子參15克每天煮水喝。

  二、胃痛——脾胃相表裡

  胃痛,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就算是沒胃病,也都會出現。每個人胃痛的情況會不同,胃痛不一定是胃病,各種原因都會引起胃痛。最常見的比如生氣、吃多了不消化、吃了生冷或辛辣的食物刺激了胃腸,或久病、疲勞等都會引起短時間的胃痛。

  由於引起胃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胃痛表現出來的特點也各不一樣。有的人胃有時又痛又脹,吃點兒東西後更脹;有 的人是餓的時候出現疼痛,吃完東西後疼痛反而消失;有些人是胃部刺痛,只痛不脹;還有的人是沒有明顯疼痛,只是隱隱感覺不舒服;再有的就是又痛又吐。只有 根據這些不同的症狀和特點對症給予不同的調養,才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第二章 心臟
第3頁:第二章 心臟(1) 第4頁:第二章 心臟(2)
第5頁:第二章 心臟(3) 第6頁:第二章 心臟(4)
第7頁:第二章 心臟(5) 第8頁:第二章 心臟(6)
第9頁:第二章 心臟(7) 第10頁:第二章 心臟(8)
第11頁:第二章 心臟(9) 第12頁:第二章 心臟(10)
第13頁:第三章 肝臟 第14頁:第三章 肝臟(1)
第15頁:第三章 肝臟(2) 第16頁:第三章 肝臟(3)
第17頁:第三章 肝臟(4) 第18頁:第三章 肝臟(5)
第19頁:第三章 肝臟(6) 第20頁:第三章 肝臟(7)
第21頁:第三章 肝臟(8) 第22頁:第三章 肝臟(9)
第23頁:第四章 脾臟 第24頁:第四章 脾臟(1)
第25頁:第四章 脾臟(2) 第26頁:第四章 脾臟(3)
第27頁:第四章 脾臟(4) 第28頁:第四章 脾臟(5)
第29頁:第四章 脾臟(6) 第30頁:第四章 脾臟(7)
第31頁:第四章 脾臟(8) 第32頁:第五章 肺臟
第33頁:第五章 肺臟(1) 第34頁:第五章 肺臟(2)
第35頁:第五章 肺臟(3)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