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1)

[日期:2016-06-11] 來源:  作者:余浩 鄭黎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太陽照耀後,土地變暖,熱量下傳,可以使土中的水變溫;人體心火的熱量,通過胃氣的下降,可以下交於腎,溫暖腎水!

  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熱量可以向外散發,溫暖大地的至深之處,其暖可以緩緩上升,土中水液得溫後,化為水汽,上升為雲,烏雲彙集,化為雨水下降!

  人體腎中一縷陽氣徐徐上升,溫暖脾臟,脾臟得到腎陽的溫養,將小腸轉輸過來的營養物質,通過漚的作用,化為精微之氣,上輸至肺,肺將精微之氣中清的部分進行宣發,滋養皮膚和毛髮,濁的部分向下斂降滋養五臟六腑,廢棄之氣化為水液,通過三焦,進入膀胱,成為小便!

  日從東方冉冉起,水在西邊瀝瀝聲;

  腎水養肝能涵木,隨肝上達濟心炎。

  麗日如心照胃土,其溫透胃暖寒泉;

  腎中潛龍為一陽,溫脾如漚清陽升。

  肺如華蓋能肅降,化汽為水三焦經;

  三焦水道通州都,濁去精存再入腎。

  外周氣流逆向行,中央胃降脾氣升;

  人體陰陽如兩輪,右側氣分左側陰。

  這就是天人相應,這就是人與天地相參。我們通過大自然的陰陽運動,推演出太極陰陽圖的形成,通過太極陰陽圖的運動,感悟人體陰陽氣血的循環。

  雖然《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談到過陰陽的對流形成太極陰陽圖,但很多人可能仍無法理解,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 麵粉加水調合成半盆稀稀的面漿,就好比是「天地之混沌」,然後在面漿中央用筷子劃一條深深的線,將面漿一分為二,這也就算「分陰陽」,然後假定一面屬陽, 一面屬陰。接下來用筷子沿著盆邊順著一個方向攪拌,這時會看到陰中升陽,陽中降陰的情形,不一會兒,一幅完美的太極陰陽圖呈現在面盆中。攪的過程其實就是 陽升陰降、陰陽轉化的過程,這太極陰陽圖其實就是陰陽升降的過程呈現,古人繪製太極陰陽圖,記錄的是天地之間陰陽轉換的過程,是陰陽轉換過程的一個縮影。

  推而廣之,凡是有陰陽對流的過程、有陰陽轉換的地方,太極就蘊含其中……

  我們人體的肝氣從左側上升,肺氣自右側而降,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不就蘊含了太極嗎?人身中央不就是一個活生 生的太極陰陽圖嗎?練習太極拳,不就是加強人體陰陽的轉換,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對流嗎?通過這樣的運動,人體的寒與熱、虛與實就會得到調整,有助於疾病的 治療……

  我們將「人體陰陽對流」圖簡化、分離、歸納後,形成右圖(圖見實體書)。

  那麼這張圖究竟代表了什麼?它的意義具體有多大?能否解決我們臨床中的問題?只有我們深入瞭解後,才能給出結論。

  結合中醫基礎理論,我們來好好看看這個模型,這個模型表達了三層意思:

  其一:各臟腑之間的陰陽傳遞過程

  中醫理論中臟腑之間的關係與西醫學有很多不同之處,許多學習中醫的人,思想常常受西醫學的影響,不能從中醫的角度理解人體五臟之間的關係,而此圖清晰地將這些關係標示了出來。

  腎陰為一身之陰,腎陰就是腎水,腎水在肝的下方,能夠滋養肝木,這樣肝木才能條達,又不會過亢。

  肝藏血,沒有腎陰的充養,肝藏血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人體腎陰為肝陰之來源。

  腎水借肝氣升發,上達於心,其中精微物質能夠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時腎之陰寒也能救濟心火之亢盛,使之不過亢。

  心火能夠下移於胃,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熱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

  胃氣以降為和,胃氣下降的同時,胃中陰分為腎陰提供補給,同時心火也會隨胃氣下降,來溫暖腎水,使腎水不至於過寒。

  腎陽立根於下焦,腎陽能夠溫暖脾陽,有了腎陽對脾的溫煦作用,有了心火對胃的熱量補給,人體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漚才能得以體現。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將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上輸到肺,為肺提供營養,肺通過宣發和肅降功能,將營養物質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發,滋養人體的皮膚和毛髮,濁的部分向下斂降,滋養五臟六腑。

  肺斂降濁性物質的同時,人體上焦的水氣也被斂降,化為水液進入三焦,經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

  膀胱為三焦水液所歸,是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體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腎補養腎水。

  從圖中可以看出,心火的下移除了借助胃氣的下降之外,還要靠肺氣的收斂作用;腎陽除了溫養脾陽之外,還能溫暖腎陰(腎水)。

  我們將上面這段話總結一下,可以這樣來概括:

  腎水寒,土下泉;養肝木,滋肝陰;

  肝得柔,無以亢;性條達,水隨升。

  濟心火,抗心炎;肝藏血,養心陰;

  火生土,土得溫;能化物,變化焉。

  火透胃,交於腎;散水寒,萬物成;

  腎之陽,如潛龍;似開水,起白煙。

  陽化氣,脾來運;中焦漚,精氣升;

  上焦霧,肺細分;清宣表,降濁陰。

  表得滋,皮膚潤;濁陰降,養髒真;

  氣化水,三焦經;入膀胱,成小便。

  其二:氣與血之間的關係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是在脈管中運行的紅色而黏稠的液態樣物質。二者是構成機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但由於西醫學的影響力,很多人無法從感官上來認識氣與血,「人體如兩輪」圖正好將氣與血的關係清楚地描繪了出來。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走向中醫 第4頁:走向中醫(1)
第5頁:走向中醫(2) 第6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
第7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1) 第8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
第9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1) 第10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2)
第11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 第12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1)
第13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2) 第1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
第15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 第16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2)
第17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3) 第18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4)
第19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5) 第20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6)
第21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7) 第22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8)
第23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9) 第2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0)
第25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 第26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1)
第27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2) 第28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3)
第29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4) 第30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5)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