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小方治大病  作者:家庭中醫藥雜誌編輯部

小方治大病  作者:家庭中醫藥雜誌編輯部

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

[日期:2016-06-10] 來源:  作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內心煥發的良善才是健康長壽的正途

  1.健康還是靠自己

  自己的健康還得靠自己來解決,即「把健康和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最根本的養生保健之道。

  重慶市‧肖東

  我有一位老友,年已近古稀,但看上去倒像50多歲的樣子。一頭烏髮,滿面紅光,說起話來談笑風生,走起路來更是身輕如燕,他很少求醫問診開方用藥。我問及他的養生之道,他說得好:「保健養身不靠天不靠地,不靠良藥不靠醫,歸根到底靠自己。」

  他的一番話,仔細品味起來還真是有道理。我們常說,金錢財富終究是別人的,而身體歸根是自己的。那麼靠什麼才能 使自己的身體健康無疾呢?為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認為有錢就有了健康;有的人認為健康靠的是神醫妙藥,名醫能妙手回春,良藥能藥到病除;有的 人也認為,生死由命壽限在天,該有病的逃也逃不脫,不該有病的請病病也不到。如此諸多的觀點,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健康專家和我的那一位老友卻認為,自 己的健康還得靠自己來解決,即「把健康和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最根本的養生保健之道。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也有個研究結論:「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 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的影響。」按這個比例,如果一個人沒有先天性的遺傳性疾病,那麼75%的因素就在自己了,其餘的只是占比例較小 的客觀因素。人是有理智有個性的生命體,人能改變世界,人能創造神奇,人當然也可以改變自我主宰自我。近年來提出的「生命自我管理」的新理念,便是這觀點 的總結和昇華。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疾病都是自己釀成的後果。如中青年人平時都把精力用到拚搏和掙錢上,不重視自己的身 體健康,甚至還「透支」健康,再加之一些人染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飲食無度,起居無常,運動過少,焦灼憂鬱等,這些因素都為自己的健康埋下了隱 患,有些甚至是健康的殺手。近些年來出現的「富貴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不平衡有關。肥膩吃 得多了,清淡吃得少了,享樂時間多了,休息時間少了,依賴他人的多了,自我動手的少了,這些必然導致疾病多了,免疫力弱了。還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如抑鬱 症、失眠症等,這些只能靠「心藥」來治。心藥只能用於個人心理情緒的調整,靠其他什麼靈丹妙藥都是不行的。

  近些年不少有名的專家,都為世人開出了很好的藥方。若能按此堅持有恆,自然福在其中壽在其中,遠病而少禍,遠醫而自療,健康也就永遠與自己相伴矣!

  2.觀念對了,長命百歲也就來了

  1953年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國百歲老人為3384人,最高年齡為155歲。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4900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為3765人,最高年齡為135歲。1990年第四次普查為6434人,最高年齡136歲。

  怎樣活到100歲

  湖北‧劉峻俠

  人類的平均壽命正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提高。舊石器時代,人的平均壽命在20歲以下,公元初為22歲,中世紀為26歲,18世紀約為30歲,20世紀初不過50歲。

  我國人口平均壽命:1931年男性為34.85歲,女性為34.63歲。1973-1975年男性為63.62 歲;女性為66.31歲。1981年男性為 66.43歲;女性為69.35歲。1987年男性為67.3歲;女性為70.7歲,男女平均是69歲,目前中國的平均壽命已到70歲。由此可見,20世 紀後葉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為我國人民的健康長壽奠定了社會基礎。

  1953年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國百歲老人為3384人,最高年齡為155歲。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4900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為3765人,最高年齡為135歲。1990年第四次普查為6434人,最高年齡136歲。人活百歲不是夢。

  推斷動物的最高壽限有幾種方法,都證明人類應活過百歲

  1.按性成熟期計算:哺乳動物的壽命,應是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為14~15年,因此壽限應為110~150歲。

  2.按生長期推算:哺乳動物的壽命應是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為20~25年,因此應為100~175歲。

  3.按細胞分裂次數與週期推算:人的壽限應是細胞分裂50次,每次分裂的週期為2.4年,因此人應活120歲。

  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卻難得天年,甚至英年早逝呢?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各國學者一致認為長壽的關鍵在自己。

  活到百歲的成功經驗

  關於「怎樣爭取活到100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一些成功的經驗,有的是歷史的考查,有的是具體的術法。來 自印度的勞海亞先生運用中國五行生剋的理論和經絡學說,提出了他的「怎樣活到100歲」的具體方法。他的理論出發點是:人體的老化進程是由於水火的不平衡 而造成腎臟與肺臟衰弱的惡性循環。延長壽命,實際上就是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可用針灸療法補腎水、洩心火補肺金。

  具體的作法:1.用針療法補腎(水)。穴位:太溪、大杼。2.用針療法瀉火(心)。穴位:內關、神門。3.用針 療法補金(肺)。穴位:太淵。勞海亞建議此療法每週兩次。他的以針刺穴位求得健康長壽的做法,與北京經絡研究中心祝總驤教授的按摩合谷、內關、足三里三大 穴位,以求的心肺健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韓國的李益來先生介紹了他的「脊椎矯正及手技療法」的理論依據和手技秘訣。他的理論基礎有兩個要點:一是疾病的根源在於血液循環障礙;二是大多數疾病都反應在脊椎排列不整上,用手技療法矯正脊椎即可祛病強身。這兩點都是中國醫學的傳統說法。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巴馬長壽研究課題組的原野先生,對世界著名的長壽地區中國廣西巴馬縣的百歲老人的生活環境 與生活習慣進行了觀察研究,得出「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長壽」的結論。勤勞窮苦的巴馬老人,由於生存的自然環境未被污染,儘管吃的是粗茶淡飯,而且終年 勞作,但由於他們樂天知命,仍能享長壽之福。從中可以看出,自然環境的淨化和精神心理的淨化,在人類健康長壽之路上具有重要意義。巴馬的長壽老人基本上都 心胸開闊,特別對生死和名利都能泰然處之。巴馬縣雖然物質文化生活落後,但這裡有著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和傳統民族美德,成為長壽老人最大的精神依托。

  淡泊人生享天年

  浙江‧李盛仙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可以使人去品味人生,領略人生,頓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心淨如水,胸襟開闊,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既讓您焦慮煩躁,又讓您衝動發怒。作為老年人,面對這些,您千萬要克制忍耐,「少安毋躁」。您不能小肚雞腸,您不能斤斤計較,要以淡泊的心態坦然處之,才能獲得晚年真正的安樂祥和。

  在車站裡,我們看到,走的最累的人,是那些背著大包小包的人。這就告訴我們,攜帶越少,便越超脫;人越是淡泊, 精神越是自由。淡泊,能使人輕鬆,使人常感受到從內心生出的快樂。淡泊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雜念,更無邪念,如出水沾露之芙蓉,如不染纖塵之秋 水文章,讓人步入靈空的妙境。

  淡泊又是對名利的一種淡忘。一個人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是不可能淡泊的。李白淡泊名利,漂泊在錦銹河山之中,寫下 了多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王維淡泊名利,退出官場,遠離長安,隱居輞川,過起了他那恬靜的神仙日子。對名利保持淡泊,就不會為名利所困擾,使生活免去許 多煩惱,自由自在。正如古諺所云:「人生不為名利牽,不是神仙勝神仙。」

  淡泊名利,固然會使生活清貧寒苦,物慾減少了,可精神世界豐富多彩了,屬於自己的天地更寬廣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閒適。可閒庭信步,可陽台觀景,可花前賞月,可樹下聽蟬,可含飴弄孫,回歸童心,使老年生活足慰情懷。這樣更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淡泊名利,更是一種心境,一種豁達,您可以知天達命,世事洞明而又怡然自得。人生很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不 要刻意不擇手段地去追逐,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無論春花冬雪,夏風秋月依然在您面前展示著自己。無論您有何種成功與失敗,如果能做到在得志時反覺平凡,在 失意時覺出自己的應有價值,那麼就會永遠不失卻自己,在悠然心境中度過充實的一生。這種淡泊的人生就是一種「明志」而「致遠」的天年佳境。

  大學者梁漱溟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的磨難,飽受心靈創傷之苦,但他對名利榮辱仍以平常心去對待。梁老說得好:「情 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乃得其養。苟得其善,無物不長。」正因為他有淡泊無我的心境,他才享有95歲高齡。有人調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壽命都較長,他們 長壽的奧秘就在於雖然工作是相當艱苦,但他們的情緒是愉快的,他們的心境是淡泊的。淡泊是前進的動力,它可以讓每一位探索者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淡泊是靈 魂的支點,它能夠使每一位思想者寧靜致遠,不斷創造文明。在這種意境裡,王羲之練就了《蘭亭序》絕世之書體,屈原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曹雪芹寫出了傳 世之作《紅樓夢》,愛因斯坦發現了偉大的《相對論》……

  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智慧,一種境界。身處紛雜擾攘的大千世界之中進行自我修煉,回歸科學、自然、筒樸、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對社會作出無私奉獻而不被物慾所累,方可體現出自我人生價值,使生命之光得到進一步昇華。

  作一個淡泊寧靜的老人吧!只有寬容大度,才能安樂祥和;只有安樂祥和,才能健康長壽。這應該是每一個幸福晚年必然的良性循環。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
第3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1) 第4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2)
第5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3) 第6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4)
第7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5) 第8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6)
第9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7) 第10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8)
第11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9) 第12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
第13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 第14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2)
第15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3) 第16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4)
第17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5) 第18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6)
第19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7) 第20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8)
第21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9) 第22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0)
第23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1) 第24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2)
第25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3) 第26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4)
第27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5) 第28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
第29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1) 第30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2)
第31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3) 第32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4)
第33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5) 第34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6)
第35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7) 第36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8)
第37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9) 第38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10)
第39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 第40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
第41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2) 第42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3)
第43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4) 第44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5)
第45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6) 第46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7)
第47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8) 第48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9)
第49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0) 第50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1)
第51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2) 第52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3)
第53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4) 第54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5)
第55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 第56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
第57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2) 第58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3)
第59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4) 第60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5)
第61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6) 第62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7)
第63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8) 第64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9)
第65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0) 第66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1)
第67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2) 第68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3)
第69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4) 第70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
第71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1) 第72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2)
第73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3) 第74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4)
第75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5) 第76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