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
  
  食療有用也有限,治病不能單靠食療
  
  食物不等同於藥物,各有側重點
  
  現在人們有這麼一種誤區,一聽說某種食物對某種疾病有效,便拚命地吃,恨不得天天霸著這種食物不放。舉一個例子吧!我們都知道苦瓜有降血糖的作用,你看吧!不少人便一天三頓吃苦瓜,認為苦瓜吃得越多,這血糖就降得愈快。
  
   可能嗎?當然不可能了。苦瓜再怎麼神奇,但終究只是食物,不是治病的特效藥,如果不及時治療,日常生活也不加以注意的話,即便吃再多的苦瓜也沒有用。我 們都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其實這也完全可以運用到藥物上,當身體對某種營養的需求達到某一標準的時候,再補充,就有可能成了「毒」或是成「害」了。退一步 說無論是誰,再怎麼愛吃苦瓜,如果一天三頓連番轟炸,相信也堅持不了幾天。當然,平時經常吃點苦瓜來調理一下,對於糖尿病來說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如果 把它當成靈丹妙藥就是大錯特錯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苦瓜性寒,吃多了還傷胃,就算吃也不能空腹食用。
  
  其實不僅僅是糖尿病,像傳聞說吃芹菜可以治療高血壓也是同樣的道理,那些成天吃芹菜的高血壓患者不也沒有好嗎?食物只是食物,即便有藥性,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沒有必要整天抓著不放。吃多了,反而會受其害。
  
  生病不等同於養生,得從藥物入手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了,中醫不是常說「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嗎?你為什麼卻說食補沒有用。我沒說食補沒用,只是說不能將其當成藥物來看。「藥補不 如食補」,其實是對養生來說的。對於健康人來說,也許身體會有一些小的偏頗,那麼這個時候可以通過食物來糾正,以達到陰陽的平衡。什麼是生病呢?從中醫的 角度來說,就是陰陽偏頗過大,這個時候再靠食物來糾正,就有點「力不從心」了,得加大火力用藥了。所以在這裡奉勸大家,不要一有病就立馬想起食療,如果一 味相信食療,很可能會貽誤病情。
  
  我們雖然一直在強調藥食同源,但是對疾病本身來說,還是藥物效果比較好,所以不要把眼光一直都放在食物上,該用藥的時候還得用藥。
  
  要想疾病「斬草除根」,食療斷後是良方
  
  對疾病,不可「趕盡殺絕」
  
   《黃帝內經》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 說,生病的時候沒有必要非得把病治得痊癒才算好,用大毒治病好到六成就差不多了。用常毒治病好到七成就行了,用小毒治病好到八成就行了,用無毒平緩的藥物 治病去掉九成就行了,最後用食物來恢復體內的正氣。如果用藥過度,反而會使正氣受傷。在中醫上這叫「中病即止」,如果非得把病全治好了才停藥,那麼就很容 易引發其他藥源性疾病。因為病本身是有積蓄量的,就像蓄洪一樣,當水量超過大壩,而我們沒有採取洩洪措施時,就很容易暴發洪水。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身體裡 所含藥物的「毒」超過一定標準時,身體承受不住了,自然會引發新一輪的疾病。
  
  人們生病這麼急迫地想要痊癒。卻忘了藥物過量也可能是我們生病的罪魁禍首。《漢書》中也曾這麼說過:「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說,生了病不去治療,相當於中等水平大夫的治療效果,間接說明了過於治療反而會「壞事」。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疾病呢?老祖宗曾經說過:「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也就是說,人生下來早晚都會死的,只不過有的死於老,有 的死於病,所有的情況都是這樣。「人為甚,故聖人憫之,而醫藥興。」聖人生怕出現這種現象,於是便創造了醫藥,於是醫學便發達了。「所醫藥興聞天下之人, 又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藥」,也就是說雖然有了醫藥可以救人性命,然而很多人卻並不是因為疾病而死,而是死於醫藥,於是「智者順其然,固曰病而不藥得中 醫」,就是你病了不一定用藥,注意日常生活上的調理再加上身體的自愈能力,身體也就慢慢好起來了。
  
  其實癌症也是如此,人們選擇做 化療,非得把癌細胞都殺死不可,卻忘了,化療雖然能把癌細胞給殺死了,但健康的細胞同樣也被殺死了。這可就真成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了。健康 的細胞沒有了,那麼身體的恢復能力自然也就會受到影響了。所以對於治病來說,要留點餘地,在祛邪的前提也要不傷正讓身體自行恢復,只有經過自身一點點地恢 復,才能得到真正的康復。
  
  新藥,到底是藥還是毒
  
  生活中,通過飲食來調節疾病的還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過 度依賴藥物,儼然成了一個藥罐子。就拿感冒來說,明明一碗姜水就可以治癒的,非要把所有感冒藥都吃個遍,甚至連新出的藥也不放過。一個新生的藥有它的主治 功用,但因為新藥都是研發不久,它的副作用有些還沒有進行長期的觀察,很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我想一些久病的人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想要治病,首先就得瞭解疾病是怎樣形成的。我認為疾病本身占三分之一,人的精神情緒占三分之一,醫和藥再佔三分之一,這三部分共同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治病 三要素,如果把這三個三分之一處理好了,那麼任何疾病都有希望治癒的。世界衛生組織曾經講過一句話,醫也好,藥也好,關鍵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好不好,生活 方式正確與否,是得病與治病的關鍵因素。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可是現在呢?不少人稍微有點不舒服,就趕緊吃藥、看醫生,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吃多了, 也會中「毒」的,自然對身體沒有好處。
  
  養生的最佳捷徑,就是不找病
  
  沒病,切記「不找病」
  
  在平時,不少朋友見到我,總會讓我教他們幾個養生小妙方。對於這樣的朋友,我常常用三個字就把他們「打發」了,那就是--「別找病」。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醫療水平也高了,不少人「未雨綢繆」,稍微有點不舒服,就往那些大病上靠,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這種「沒病找病」的事到處可見。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