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中醫上常常講,「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也就是說小孩得病主要是停食和著涼。可是在快餐廳那樣的環境裡,孩子因為 心情好,沒有停食的情況,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講,是「安」的。我們都知道,長壽的人心態都比較好,無論別人如何諷刺,說什麼樣的重話,都不能打擊他,照樣 吃喝。而孩子就有這種境界,他們不知道這些炸雞塊、炸薯條裡面有多少危害,他們能感受到的就是兩個字--「好吃」。
  
  當然,我們說了洋快餐這麼多的優點並不是在肯定它,而是希望在這種優點中給我們的中餐來一點啟發,讓我們的「未來」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我們的傳統飲食上。
  
  安逸也能生病--勞逸結合,才是健康之道
  
   翻開報紙,我們常會看到這類報道,說是某某因為過度操勞累垮了身體,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搭了進去。像《理髮師》的導演陳逸飛、浙江衛視的主持人梁薇、網 易首席執行官孫德棣不都是在生命最輝煌的時候猝然而止的嗎?鑒於此,我們一直強調不要過於勞累。然而生活中卻也不乏特別偏激的人,您不是說不讓勞累嗎? 得,我就天天什麼也不幹,那麼肯定不會生病了。其實這種做法也是不正確的,因為過度安逸也容易致病。
  
  我們都知道中醫講究的是平 衡,勞逸結合才會健康。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逸是調整生理,讓人得到適當的休息,勞則是活動氣血,促進新陳代謝,所以勞逸同時進行才是養生的真理。正如孫思 邈所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其中,「小勞」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這句話是說養生之道便是要勞逸結合,切不可過度勞累。
  
  至於說誰該勞多一點,誰該逸多一點,這得因人而異。像年輕人就不宜過勞,而老人則不宜過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年輕的時候正是以勞為主的,如果過於勞累了,那麼便是在消耗陽氣。而老人則不同,因為到了老年這個階段,正是頤養天年、含飴弄孫的時候,本身就沒有什麼可以勞累的,是以逸為主的,所以這個時候,老人需適當地做一些運動來延緩衰老。
  
  生命在於運動,到底是不是真理
  
  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其實這句話未必是真理,因為運動到底在生命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必須因人而異。
  
  什麼叫運動?運動中包括了動和靜,動靜結合才叫運動,如果把運動僅僅理解為動就不對,就片面了。
  
  老人都喜歡閉目養神,其實這也叫運動。說到這兒,有人會覺得詫異,閉目養神不是在休息嗎,怎麼會是運動呢?因為養神,其實是精神的運動,自然也就叫運動了。
  
  在這裡提醒您的是,不要覺得閉目養神屬於運動就整天臥床休息,更不喜歡出門,想以靜養的方式度過晚年,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靜養並不等同於靜止不動,如果堅持靜止不動,反而會延緩新陳代謝,無益於健康。
  
   對靜養中的「靜」應該理解為「養心」。《黃帝內經》中強調:「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強調的便是「養心」,而不是整天坐著不動,無所事事。只有以 動養身,以靜養神,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像養養花、釣釣魚、練練書法,只要您自己感興趣,不妨試一試,正所謂是「湖邊垂釣勝藥補,養心養性病邪 除」。
  
  總之,無論是運動還是休息,最重要的是跟自身的實際相符合,要是人云亦云,非但不會健康,還很可能會招致疾病。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