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腎,人的中軸線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將某人能力智商不夠,也不努力學習形容成「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其實這種比喻是從中醫的醫理上借用過來的。
  
   中醫認為,兩腎之間是命門。人成形,先成精。人受孕以後先成什麼形呢?我們以種豆為例,當您把黃豆放到地裡種,兩個瓣先打開,然後中間出來一個芽,這就 好比腎間動氣。沒有這個芽,植物就不能生長,沒有「腎間動氣」人也不能長成。對於腎,中醫還有個說法,叫「命門」,就是生命之門。
  
  人的生命就從中而來,這就是先天。生命就是從腎裡面生發而來的,所以抵抗力、先天足不足,都取決於腎的強弱。因此人生下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腎。
  
  腰為腎之府,腰上的病,首先就要考慮到腎。人的脊椎是人的大梁、中軸線。中國人講「中」,任何時候都是「中」。無論是站著還是躺著,人的這個主幹都要正的。沒有一個人說嘴歪、鼻子斜好看。
  
   人的生理有這樣一個特點。在人的體表中線上不可以長瘡,如果真的長瘡了,則說明主幹道上出現了障礙。您想,中軸線都堵了,您的交通能通嗎?所以,從上學 的時候老師就要求我們坐得直,不能踒著,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中軸線。如果得病、長癤子,長在中線上,這是惡瘡、瘩背、對口,是難治的惡瘡。所以,如果中線 上長了粉刺或者痘痘,絕對不能瞎動,一定要請醫生來看。
  
  過敏性鼻炎,不妨補補腎
  
  肺開竅於鼻,所以不少與鼻子有關的疾病都與肺有關,但是過敏性鼻炎有時也與腎有關。鼻子過敏有幾種原因,一個是屬於呼吸道,是肺所屬;而過敏性鼻炎是由於免疫力低或者體質不好,抵抗力比較弱引起的,所以多與腎有關。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納氣,肺要完成呼吸的職能必須依靠腎的納氣來協助。中醫上說,鼻為肺竅,是氣體出入的門戶,鼻子生理功能健旺,依賴於腎之精氣的供 養。如果腎氣足,肺也會「馬力全開」。相反,如果因為先天不足或者長期勞累而過度消耗腎氣,就會導致呼吸「障礙」。如果這個時候再遇到颳風或者天氣冷了, 鼻炎自然而然就犯了,正如《素問·宣明五氣論》所說的那樣:「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
  
  如何判斷鼻炎是不是由腎氣不足造成的呢?很簡單,除了鼻塞不通、噴嚏連連、鼻涕不斷外,平時還有腰膝酸軟、耳鳴,晚上小便頻頻,對於男性而言,還有遺精早洩的狀況發生,這些症狀說明腎虛了,因而造成了過敏性鼻炎。此時固腎納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對於這種鼻炎,不妨在「敵人」來襲時,吃兩片薑糖來禦敵,或者每天晚上按摩命門穴(人體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也有很好的強身補腎的作用。
  
  生活中如何養腎
  
  中醫認為,寒與腎相應,所以寒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養腎。
  
  如何養腎呢?平時可以多吃點核桃、枸杞子、羊肉等溫性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腎虛也分陰虛和陽虛,所以在進補的時候要對症用膳。如腎陽虛可以選用羊肉粥或者韭菜粥等溫腎壯陽的食物,腎陰虛則最好吃一些海參粥、地黃粥、枸杞粥等滋補腎精的食物。
  
  除了飲食外,我們也可以用一些保健的方法來養腎,如叩齒。每天睡覺之前或者早上起床之後,口微閉,牙齒上下叩擊36次,或者在小便時咬緊牙關,大便時咬緊後牙,均閉口勿言。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髓乃腎中精氣所充,而「齒為骨之餘」,也就是牙齒與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齒為腎中精氣所化。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中 說:「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所以經常叩齒就具有養腎的功效了。至於在小便或者大便時咬牙,也是因為腎主二便。在二便時咬牙,同樣具有養腎的作用。
  
  按摩也要講方法,謹防「違規操作」帶來的傷害
  
  「按摩」、「推拿」與「正骨」,您瞭解多少
  
  慈禧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赫赫有名的,她曾經三次垂簾聽政,左右了中國歷史近半個世紀,74歲而卒。後來人們研究發現,慈禧之所以高壽,與她身邊的一個太監有很大關係。這便是當時最得寵的李蓮英。
  
  原來,李蓮英早年在名師的指導下學過按摩養生,自從伺候了慈禧之後,更是潛心鑽研,致使他的按摩技術在清宮中無人能比,因此頗得慈禧太后的歡心。這也是為什麼無論慈禧走到哪兒,總有李蓮英跟隨的原因之一,李蓮英還兼做慈禧的按摩師。
  
  按摩,在古代又稱作按蹺(qio)、案杌(w)、爪幕等,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說:「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醪醴灑,灑石撟引,案灑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其中的「撟引」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按摩」。
  
  最早的按摩叫做捏脊療法,主要適用於小孩。當孩子脾胃不好、腸胃中有積食的時候,那麼不妨讓孩子趴著,然後順著尾椎處把孩子後背骶椎部的皮捏起來,邊捏邊向上提捻,一直到頸部。捏脊主要運用的是中醫的經絡原理,這一條經絡叫華佗夾脊穴。
  
  從古代流傳到現在,雖然按摩的名稱有所變化,分類也越來越細緻,但是用於養生保健的多稱為「按摩」。而專業人士用於治療疾病的便叫做「推拿」,若以手法整復骨折、脫臼則為「正骨」。
  
  古人習慣以陰陽的概念解釋萬事,按摩也不例外。按法主靜屬陰,摩法主動屬陽;推法主動屬陽,拿法主靜屬陰。所以說按摩的講究也頗多,不要以為隨便在身體上揉兩下就是按摩了。要想效果好,還得配合專業的手法。
  
   推拿,簡單地說就是晃晃胳膊。比如說您患有肩周炎,那就給您晃晃肩,來緩解症狀。在這裡提醒您的是,推拿跟按摩可不一樣。我們都知道無論怎麼按摩,也不 會出現問題,頂多就是效果不大。但推拿卻不同,稍有不慎,很可能把脆弱的頸椎「推」出問題來。所以在去按摩館時,千萬不要用猛力去推頸椎。尤其是老年人, 如果盲目按摩推拿,很可能骨折,以致帶來不良的後果。
  
  至於正骨,則更不是我們自己就能做得了的,得靠專業醫生。所以千萬不要拿自己的「這把骨頭」開玩笑。
  
   要知道,無論是按摩還是推拿,甚至是正骨都是通過手法功力,配合經絡系統發揮調整作用,從而達到預防或者治療疾病的目的。對於不同的疾病,按摩的部位及 技巧就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按摩師必須有很高的技能。然而目前,有不少按摩師都是通過幾天的培訓便「匆忙」上崗的,這樣很容易因為「業務」不熟練而出 現問題。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