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蒜的功效還不止這些。像有些人容易流鼻血,這個時候就是蒜「大展身手」的時候了。只需把切好的蒜片用膠布或者創可貼貼 在腳心湧泉穴的位置,用不了多久,鼻血就能止住了。大蒜乃是辛辣之物,敷在湧泉穴上,可以引熱下行,減少上炎。熱不攻於上了,鼻血自然也就止住了。在這裡 提醒您的是,這裡必須用蒜,而不能用姜或者蔥代替。因為蒜是往下走的,可以把火引出體外,而蔥跟姜則是向上走的,非但不能止血,反而會使鼻血越流越多。
  
   咱們再來說辣椒。「唯有辣椒辣得深,辣完了嘴唇,辣肛門。」這句話是說,經常吃辣椒容易上火,大便乾燥,自然肛門也就受不了了。「辣嘴唇」怎麼講呢?中 醫認為,辣椒歸脾經、心經。而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辣椒走脾經,自然會辣嘴唇了。此外,辣椒還有一個大功效,就是解結氣。「結」就是打結的意思。「結 氣」就是氣打了個結,用中醫的行話來說,就是體內氣機運行不暢了。比如說今天心情不好,總感覺心理堵得慌,這就屬於結氣。相信大家都有所體會,心情不好的 時候,胃口往往也不好,如果這個時候吃點辣味的食物,就會覺得胃口大開,心情自然也就好了。
  
  芥末在辛辣一族中也占重要地位。吃芥 末的時候,大家肯定有種感覺,就是特別沖。像民俗中說的那樣,「芥末辣得鬼抽筋」。芥末跟蔥、姜、蒜、辣椒也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時拌菠菜的時候,放點芥 末就比較好吃,相反如果放點辣椒,就難以下嚥了。原因就在於從屬性上來說,菠菜屬於寒性食物,如果這個時候配上點熱性的芥末,能調和食物屬性。再加上芥末 含油性比較好,與乾澀的菠菜相配,才能體現出食物的美味。
  
  當然,當鼻子不通氣或者腦子因為勞累而不清醒時,吃點芥末,也可以讓您鼻子通氣、頭腦清醒。
  
  看清糖中蘊藏的秘密,為健康吃糖保駕護航
  
  「糖」氏家族,你認識多少
  
  眾所周知,土耳其人可以說是最喜歡吃甜食的了。在大多數西方人的眼中,土耳其這個單詞相當於甜食。
  
   土耳其人為什麼這麼愛吃甜食呢?這跟他們歷代的統治者--蘇丹有很大的關係。作為帝王,最不缺的便是後宮佳麗了,佳麗多了,雖然可以享受左擁右抱的感 覺,然而女人間的爭風吃醋卻在所難免了,於是,聰明的統治者便用甜食來彌合女人之間酸澀的嫉妒了。說實話,這個說法雖然很浪漫,卻也讓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有 記載說後宮的女人們都是一口蛀牙了。
  
  其實,甜不僅僅有中和「酸」的作用,還有很多其他作用。比如說甜具有止疼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感冒的時候常常喝薑糖水,其中薑是發散的,而糖則是和中的,二者合而為一則可緩和因為感冒帶來的胳膊腿酸疼。
  
   說到這兒也許有人就會說了,既然甘能止疼,那麼我就多吃點糖補救好了。中醫講求平衡,萬事萬物只有平衡了才最健康,多了往往會帶來其他疾病。就拿甜來 說,雖然具有止疼的作用,但是吃多了往往會生濕。中醫認為,甘味補脾,味過於甘,反能傷脾。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雖然甜的東西能夠養脾,但是食用太多的話, 反而會把脾給傷害了。由此可見,每一樣東西、每一種藥都不能食過。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中庸中和。
  
  雖然從整體上說,甜能緩痛,然而糖也分很多種類型,像白糖、紅糖以及冰糖,不同的糖其作用也是不同的。
  
  譬如說番茄拌白糖,這個經典的涼菜已經深入人心。但生活中有些人在沒有白糖的情況下用紅糖來代替白糖,還跟人誇耀自己做得好吃。殊不知,糖雖然是從甘蔗等含糖量比較高的植物中提取的,但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不同類型的糖其屬性以及歸經卻是有區別的。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紅糖、白糖還是冰糖,都是由甘蔗製成的。然而工序的不同也就把糖的屬性完全區分了。像紅糖,則是制糖工序中最初產品最簡單的一種,因 為無論是白糖還是冰糖都是從紅糖中提煉的。所以紅糖的性狀與原材料--甘蔗的性狀最貼近。我們都知道甘蔗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本身性狀就屬於熱性,因 此紅糖性溫,具有益氣養血、健脾暖胃、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而白糖是紅糖進一步加工形成的。怎麼加工呢?其實就是把紅糖中的紅色去掉,也就是把溫性去掉了,成為平性的食物。這個時候白糖便入肺經,具有潤肺生津、補中緩急的功效。所以一般飲食中多以白糖為主,像番茄拌白糖就是最經典的菜餚。
  
  至於冰糖,則是把白糖中甜的成分去掉了,也就是把溫性再次降了下來,更具有滋陰的功效。秋天天氣燥,有點咳嗽,那麼不妨含上一塊冰糖祛祛咳。
  
   即便是同一種糖,因為調料不同,作用也會不相同。就拿紅糖來說,它有補血的作用,可是在紅糖中配入生薑,就會增加驅寒的功效。像淋雨感冒了,喝點生薑紅 糖水,發發汗,感冒很快就能好起來了。紅糖與菊花一起泡茶喝,除了補血外,還有清肝明目的效果。將紅糖與益母草、乾薑、大棗一起熬水喝,對於女性痛經有很 好的療效。一句話,這糖的妙處可不是一言能盡的!
  
  看清那些「偽」糖
  
  當然,有些甜的東西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糖,而是甜味劑。比如說木糖醇就是最典型的一種甜味劑。什麼是木糖醇呢?其實就是從白樺樹和橡樹等植物中提煉出的一種天然植物甜味劑。
  
  然而好多糖尿病患者常用木糖醇來代替糖,我覺得糖尿病患者還是少吃些木糖醇比較好。因為木糖醇中含有高熱量,雖然嘴上吃著甜,卻沒有任何營養。比如說做糖醋魚,如果你放入木糖醇,那麼肯定變味,因為它沒有糖的營養在裡面,所以吃多了,對身體並沒有好處。
  
  此外,果糖、氨基糖和蛋白糖等也屬於此類,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仔細辨別。
  
  飲食也分三六九等,會吃才能更聰明
  
  為什麼是「吃飯」而不是「吃菜」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也就是說雖然飲食相同,但每個人在性情、思想上卻不大相同。要知道,「一樣米」就能養出「百樣人」,那麼世間食物無數,豈不更能顯示出不同嗎?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給我們指出了食物之間的不同。《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說,穀物(也 就是我們所說的主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而像水果、蔬菜、肉類則是主食的輔助品和補充品。各種食物的重要性在此便一目瞭然了。
  
  在這裡奉勸那些認為主食(像米飯、饅頭)沒有營養,而肉、雞蛋、蔬菜才是最有營養的人們,不要再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要知道,主食才是最有營養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吃飯」而不說「吃菜」的原因。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