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2)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禮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有人可能會說,醫生尚且如此,何況醫學知識知之甚少的我們?在疾病面前,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的意見是戰略上輕視之, 戰術上重視之。而當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疾病上時,很多東西都會被我們忽略的。同事的關心,朋友的關懷,父母妻兒的關愛,甚至我們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都將被予以否定。
  
  有一個退休的老教授,60多歲了,兒孫都在外地,除了春節,一家人一年難得聚一次。他經常生病,雖然有老伴在身 邊,但兒女不在身邊,總覺得空蕩蕩的。有一次,老頭又生病了,而且病情很嚴重。這時,兒子一家全都回來了,家裡忽然熱鬧了起來。兒子陪著老父親,孫子依著 爺爺,老頭突然覺得心裡實坦了許多,原來人生這麼美好。他告訴老伴,要是總能這樣,一年病上七八次,他也願意。很快,老頭的病好了。他開始學釣魚,陪著老 伴旅游,一起看他們的老照片,也經常去兒子那裡小住幾日,一家人其樂融融,老頭的身體後來一直很健康。
  
  兩種人,兩種不同的態度,得出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實,任何事情並不是只有一種結果,只要我們稍微改變一下心態,生病也不一定就是壞事。也許正因為生病,我們找回了失去的東西,發現了曾經忽略的親情、愛情、友情。
  
  4.生病讓我們更孝順父母、關愛愛人和兄弟姐妹
  
  有時,我們無法預料生活中會發生什麼,當我們埋首工作,忙於學習時,我們可能不會想到找一點時間,去和朋友、家人們一起坐坐,去感受彼此之間的關愛,可是如果有一天,大病一場之後,我們就會意識到親情的重要了。
  
   也許一次小小的疾病,會讓我們發現,平時很少關注的父母、愛人、兄弟姐妹,原來是我們一生中最值得用心去愛的人。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陪在我們身邊的總 是他們。即使我們遇到多麼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們總是不離不棄地關懷我們、照顧我們,直到我們恢復健康,走出疾病的陰影,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
  
   有一個人,不幸患了胃癌。母親知道後,非常難過,她擔心兒子承受不了這樣的事實,所以不願告訴他真相。她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她不希望看著兒子這樣慢慢死 去,只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直到有一天,她因過度擔憂病倒,和兒子住進了同一家醫院。醫生告訴他,他母親得的是腎癌,必須換腎,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一聽 到這個消息,兒子頓時呆住了,他從未想到過母親會離開自己,也沒有真正關心過母親,他第一次感受到母親的存在,對他來說是多麼重要,他是那麼的不捨。於是 他毫不猶豫地告訴醫生,他願意把腎換給母親。經過檢查後,母子倆一起進了手術室……
  
  有時,我們無法預料生活中會發生什麼,當我們埋首工作,忙於學習時,我們可能不會想到找一點時間,去和朋友、家人們一起坐坐,去感受彼此之間的關愛;可是如果有一天,大病一場之後,我們就會意識到親情的重要了。
  
  5.生病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人類自己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人類還沒有完全認清自己,搞不懂生命的秘密,認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才會做出有違身體和自然規律的事情。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原因,生病也不會無緣無故。前段時間,不知為什麼,母親經常感冒,問起原因時,她總是說:“沒有什麼原因,就是要感冒了。”真讓人 費解。一次放假,回家小住幾天,有機會和母親朝夕相處,我才明白其中的蹊蹺。原來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樣,天冷的時候不知道加衣,睡覺的時候不知道蓋被,抵 抗力差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起居失於調攝,經常著涼受寒,才是頻繁感冒的主要原因,可是母親並不知道,反而以為是自己老了的緣故。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的構成要素之間,都有其固有的運行規律,人的每一種行為都會影響著生命活動的進行,不良的生活方式會破壞人體之間的平衡、和 諧。人與自然之間也是有個有機的整體,任何局部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體的和諧。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可以影響人體五髒的功能和津液的代謝,人類的行為也會影響自 然氣候的變化,如果這種影響是惡劣的、具有破壞性的,就會損害人的健康,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人類還沒有 完全認清自己,搞不懂生命的秘密,認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才會做出有違身體和自然規律的事情。故《黃帝內經》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必先歲 氣,無伐天和”。強調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都要因天之序,合乎自然,不能違反了天道。
  
  誠然,生病是痛苦的,但絕不是滅頂之災,而是老天給世人的一個小小的警告,讓人類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並不斷糾正錯誤的行為,朝著更加文明健康的方向前行。
  
  6.病出免疫力
  
  偶爾有點小病,能夠不斷刺激免疫系統,有效提高人體防御疾病的能力。
  
   小時候我們都注射過疫苗,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次,學校放了半天假,說是要給同學們發糖,但是所有的小朋友都被捉住在手臂上注射一針叫做卡介苗的東西,之 後,手臂上就出現一腫塊,據說腫得越厲害越好,最好是化膿,這樣就不會得肺結核了。當時並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覺得好奇,最讓人高興的是,回家之後還有雞蛋 吃,真是“痛並快樂著”。後來我學了醫,才明白接種防疫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生病的道理和接種防疫類似,偶爾有點小病,能夠不斷地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有效提高人體防御疾病的能力。
  
  7.偶爾生病更長壽
  
  偶爾生病,可以讓我們更加懂得生命的寶貴,健康的重要,提醒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養成合乎天道的生活習慣。
  
  宇宙萬物,生生滅滅,都遵循這一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就是說在生物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最先消失的,是那些不能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物種;而能夠生存下來,並不斷繁衍壯大的物種,不僅能夠適應環境,而且能夠影響環境,生存的周期也在不斷延長。
  
   在進化的過程中,生物並非完全被動,生物也在不斷地調適自己,使其能夠適應周圍的環境。例如,有的植物在低溫條件下,細胞裡的含糖量不斷增加,以適應寒 冷的環境;如肺魚的鰾在缺水的時候能進行呼吸,從而使生命得以延續。同時,生物也形成了有利於生存和繁殖的種種特征。如類人猿最終能夠直立行走、長頸鹿脖 子很長都是改變自己適應自然的典型。
  
  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人類也在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外環境,與環境保持著動態平衡,從而獲得越來越長的生存期。比如人的體溫,無論冬冷夏熱,都會保持大致的恆定,否則生命就會消亡。所以,人快死的時候,手腳是冰涼的。
  
   生病是人體調整機體,適應環境的一種需要,是人體對有害因素的自我適應。偶爾病病,雖然痛苦,然而並非壞事,不僅是為了磨煉機體,使之更加適應周圍的環 境,而且便於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隱藏的大病。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體壯如牛從無小恙的漢子,一旦病倒了,往往會無藥可救;而那些大病沒有,偶爾生點小 病的人倒是能夠兒孫繞膝,得以安享天年。其實,所謂長壽,不是說人體百毒不侵、一輩子從不生病,而是說在與疾病的博弈中身體能夠運籌帷幄、從容不迫,即使 暫時無法把它徹底殲滅,也能夠迅速制定出對策,讓它無法再興風作浪。一旦掌握了這種訣竅,那麼帶病也可以得享長壽。據廣西衛生廳調查,該區有15位百歲老 人,幾乎從不生病的只有1人,余者都是小病不斷、大病沒有,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性格開朗,心胸豁達,家庭和睦。
  
  偶爾生病,可以讓我們更加懂得生命的寶貴,健康的重要,提醒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養成合乎天道的生活習慣。經常生病的人,只要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學會正確地使用身體,挖掘出人體的福田仙藥,就一定能夠閒庭信步,安然走到天年。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1) 第2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2)
第3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1) 第4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2)
第5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3) 第6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4)
第7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1) 第8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2)
第9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3) 第10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4)
第11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1) 第12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2)
第13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3) 第14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1)
第15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2) 第16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3)
第17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1) 第18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2)
第19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3) 第2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
第21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2) 第22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3)
第23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4) 第24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5)
第25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6) 第26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7)
第27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8) 第28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9)
第29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0) 第3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1)
第31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1) 第32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2)
第33頁:第三部份: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