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3)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禮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指飲食要平衡,包括營養搭配要平衡、一日三餐安排要合理、烹飪方法要科學。
  
  日常食物大體分為糧食類、肉類、豆類、蔬菜類、水果類。糧食類為主食;肉、豆、蔬菜類為副食;水果為佐食。平時要注意粗糧、細糧及各種營養的搭配,不可偏廢。
  
   “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是古人的養生格言;現代營養學家提倡“早飯占全天總量的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是對現代人養生的具體 化。很多人不吃早餐,這是違背生理需要的。早晨7~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間,經脈氣血這時候完全生發起來,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以供人體工作。午飯是一天之中 最重要的一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補償早餐吃得少、上午運動量大、消耗多可能出現的營養負債,又要為下午的活動之需儲備能量,因而午餐主食分量要大 些,副食花樣要多些。最好午餐後吃一些水果,有利於消化。晚餐也不應輕視。很多愛美的女士,為了達到減肥的目的,晚餐干脆省了,這是不可取的。因為人體在 夜間也需要消耗能量,如果晚飯不吃,能量供應不上,早上起床會覺得全身無力,再加上夜間胃內空虛,胃黏膜受到胃酸的刺激,很容易得胃潰瘍和胃炎。晚飯進食 要適當少些,否則會影響睡眠,造成營養過剩。不能食後就睡,“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進食要形成規律。兩餐間以間隔5~6小時為宜。早飯最好安排在7點左右,中餐以12點為宜,晚餐宜在下午6點左右。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進食毫無時間觀念,或零食不離口,長此以往,會使消化器官受到損害。
  
  烹飪時也要注意,合理科學的加工與烹調可大大減少食品中營養的損失:
  
  1.面食盡量采用蒸、烙為好,少吃油炸食品。
  
  2.做饅頭盡量用酵母發面,不加或少加鹼。
  
  3.淘米應盡量減少淘洗次數,一般不宜超過3次,更不要用力搓洗。
  
  4.淘米時不可用開水燙洗,加熱會使部分營養遭到破壞。
  
  5.煮粥不宜加鹼,因鹼會使米湯中的維生素遭到破壞。
  
  6.清洗蔬菜,不要用手揉,不宜長時間把菜浸泡在水裡,先洗後切。
  
  7.切菜不宜過碎,菜切好後要急火快炒,不要過早放鹽。
  
  8.有些菜可用澱粉勾芡使湯汁濃稠,以便與菜餚粘在一起,以免營養流失。
  
  9.有些能帶皮食用的就帶皮吃。
  
  10.用沸水焯菜一般1分鍾即可,不要用溫水長時間煮;焯綠葉蔬菜時,加入少量食鹽可使菜葉色澤鮮艷防止變色。
  
  11.水沸騰後再將菜下鍋,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12.煮骨頭湯時加點醋有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
  
  13.蒸食品須等鍋水沸騰後再放食品,籠蓋必須蓋緊,火要大,可減少維生素的破壞。
  
  14.煎炸食物時,在所炸食物表面裹上一層澱粉或面調制的糊狀物,使油不浸入原料內,原料的汁液、味道也不易外溢,既能減少營養素的損失,還能保持原料的風味。
  
  15.烹調中用油應適可而止,過多則適得其反,尤其是動物油,易誘發高脂血症等疾病。油溫不可過高,時間不可過長。反復煎炸的油不宜吃,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五味不可過度,過則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黃帝內經》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 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所以,飲食五味應當適宜,不要偏嗜,病時更應注意飲食宜忌。飲食與病相宜,能輔助治療,促進疾病好轉;反之,則會加重。
  
  盡量少吃
  
  飲食無節,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中醫上有“五勞七傷”之說,其中一“傷”即是吃得過飽,“太飽傷脾”,進食過多會增加脾胃的負擔,耗去過多的精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飽食會引發下列問題:
  
  1.消化系統長期負荷過度,導致內髒器官過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
  
  2.熱量過剩,引起體內脂肪沉積,引發“富貴病”。
  
  3.大腦早衰。
  
  4.冠心病病人會引發心絞痛,誘發膽石症、膽囊炎、糖尿病等。
  
   民間很早就有很多關於食量與健康關系的諺語,如“少吃香,多吃傷”,“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少食安脾,太飽傷 氣”;“若要安,常帶三分饑和寒”。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有例可證: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被國際自然醫學第十三次會議確認為世界第五長壽縣,年逾百歲的老 人很多,他們養生之道之一就是吃飯只吃八分飽。當然長壽的因素還有很多,但長壽者們食不過飽的習慣是值得效仿的。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養成良好的 飲食習慣——飯飽八分,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
  
  適當鍛煉
  
  機器越用越靈活,長時間不用往往會生銹。人體 也是一樣。人體有600多塊肌肉,如果不經常使用就會萎縮。肌肉不僅使我們能奔跑跳躍,還能幫助我們消化吸收,促進呼吸運動,收縮血管,如果肌肉不能正常 發揮作用,就會影響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骨折,如果人體某處有骨折,則會影響肢體的活動,3個月之後,骨折處便會萎縮、變細,不能 持重,功能下降。其實,人體機體功能下降大都是由運動量不足造成的,所以要永葆青春活力,就要堅持活動。每天簡單地做幾次深呼吸運動,就可以減緩肺活量下 降的速度。手往上舉,伸伸懶腰,振發振發膽經……這些運動都能讓人體保持青春的活力。
  
  對運動來說,堅持很重要,最好能夠培養一種 有興趣的運動。比如你從小愛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一直打得很好,一看球拍,手就癢,就想做,不然你覺得運動很枯燥,不能堅持。另外,運動要循序漸進,以不 感覺累為度,古代對鍛煉有個基本要求,“沾濡汗出”、“形勞而不倦”,意思是說以微微出汗、身體不感到疲倦為好。
  
  慢下來
  
   慢下來,更長壽。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運行得太快、太久,機器的使用壽命自然會縮短,甚至提前報廢。如果我們讓機器正常運轉,平時對它多加保護,這 樣它的使用壽命甚至要比正常壽命多出10多年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讓自己的身體運行得慢一些,至少我們的身體可以多使用幾十年。
  
  慢,其實就是快。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慢就是磨刀,就是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修復受損的機體,讓身體更健康。健康有了,工作效率自然就高了。
  
   如何慢下來呢?慢呼吸,經常有意識地將呼吸放慢到自己覺得舒暢的限度;慢飲食,喝水緩緩入口,吃飯細嚼慢咽;慢說話,讓語速慢一點再慢一點;慢散步,散 步是一種有氧運動,但宜緩步而行,尤其是老年人;慢工作,盡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不要加班熬夜;慢心情,保持心情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智慧生活
  
  有一位智者與友人談論“何為世間之貴”。
  
  智者說:我曾聽一位大師說過,誠信是第一財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實語是第一妙昧,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說:為什麼說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見廣告上說,如果你有100000的財富,後面的那些“0”分別代表金錢、美麗、地 位、名譽、快樂、家庭等,而前面的那個“1”則是代表健康。有了這個“1”,後面的“0”才有了意義。你想,即使腰纏萬貫,富甲十方,或高官厚祿,事業發 達,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藝,如果是體弱多病,終日離不開藥物,這樣的人生豈不也是黯淡無光?
  
  智者說:我覺得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 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奮斗的目標,沒有朋友之間的情誼,生活就遜色多了。人之所以煩惱橫生,困惑茫然,並不是因為沒有健康,而是因 為沒有智慧,因為沒有了悟人生的真相。綜觀古今中外,凡聖賢哲人,無不是胸懷闊大,慧思迭出。即使有人體弱多難,亦能恬淡豁達地直面人生,誰又能說這樣的 人生無價值呢?
  
  其實他們說得都有道理。智者友人說的是表相,智者說的是真理。二者,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健康。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而智慧地生活能彌補缺憾,使心靈富足。一個珍愛生命的人總是可以智慧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不斷地給自己的心靈透透 氣。《黃帝內經》在談到人生病的原因時說,“欲不可強”,道法自然,不可逆天而行等等,說的也是智慧。有時,我真感歎老祖宗的聰明,這裡我不是替中醫臉上 貼金。中醫是什麼?首先是道,其次才講治病,這是中醫的高明之處。它不像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腿不是有問題嗎?鋸掉。胃有癌變了?切除。而中醫呢, 講究整體原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不治已病治未病。“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 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我們學習中醫,要學的就是這個智慧。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1) 第2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2)
第3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1) 第4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2)
第5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3) 第6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4)
第7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1) 第8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2)
第9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3) 第10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4)
第11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1) 第12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2)
第13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3) 第14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1)
第15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2) 第16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3)
第17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1) 第18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2)
第19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3) 第2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
第21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2) 第22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3)
第23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4) 第24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5)
第25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6) 第26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7)
第27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8) 第28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9)
第29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0) 第3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1)
第31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1) 第32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2)
第33頁:第三部份: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