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1)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禮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中醫是什麼?首先是道,其次才講治病,這是中醫的高明之處。它不像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腿不是有問題嗎?鋸掉。 胃有癌變了?切除。而中醫呢,講究整體原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不治已病,治未病。“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 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我們學習中醫,要學的就是這個智慧。這是不生病的真諦。
  
  1.與其關注疾病,不如關注健康
  
  從現在起,請大家放下對疾病的關注,回到對健康的關注上來,把心思完全用在對身體的調理上。如果我們的體質能夠增加一分,疾病就會減少兩分,外邪也就很難侵犯了。
  
  有人做了一個小測驗,在白紙上滴一滴墨水,問被測試者看到了什麼,被測者的回答是“一滴墨水”。測試者再問同樣的問題,大家的答案仍然是“一滴墨水”。
  
  答案一點兒沒錯,但不夠准確。白紙上僅有一滴小小的墨汁,為什麼人們都把視線聚焦到墨跡上而忽略了白紙呢?似乎是習慣,生活中,我們總喜歡把視線投到不好的一面,而對好的一面關注很少。
  
   對待自己的身體時,我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我們才願意花費心思去治病,卻不知道在沒病的時候用點精力去鍛煉身體,防御疾病。可是, 一旦發覺身體有一點小小的不適,我們又會盯住不放,不斷往壞的方面想,甚至把它無限誇大,直至我們無法承受,然後充滿恐懼,不知所措。殊不知,我們的身體 除了患病部件外,其他部位仍然完好無缺。如果我們過多地把目光投向疾病,不僅對恢復身體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引發一些意想不到的疾病,更不用 說費心、費力、費財了。
  
  因此,大多數高明的醫家都注重對於疾病的預防,就像寓言故事“亡羊補牢”中說的那樣,如果羊圈足夠堅固, 羊又怎麼會被狼吃掉呢?所以,從現在起,請大家放下對疾病的關注,回到對健康的關注上來,把心思完全用在對身體的調理上。如果我們的體質能夠增加一分,疾 病就會減少兩分,外邪也就很難侵犯了。
  
  2.二十幾歲開始投資身體,四十幾歲才不會為健康發愁
  
  其實,投資健康,根本不需要花費什麼,無外乎是尊重生命的規律,不逆天而行,不放縱自己,外修身體,內練情操而已。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撒手人寰,一生中都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健康問題。嬰兒時期喂養不當,會影響智力、身高。兒童時期不注意運動鍛煉、補充營養,會影響發 育。如果不接種疫苗,很容易被傳染病糾纏,假如是乙腦之類,還有可能造成終身殘疾。那麼青年時期,應該說是生理狀況的最佳時期了,可是,就在你最不經意的 時候,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病可能會纏上你……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還很年輕,身體暫時沒有病,就不需要投資健康,等到真正有病的時候,再來關注健 康,就“臨渴掘井,為時已晚”了。
  
  我們對於健康方面的投資確實太少了,許多人捨得花錢買貴重的名牌衣服,幾千塊錢的手機,上萬塊錢的手表,卻捨不得花錢為自己做一次體檢;捨得花大量的時間去打麻將、熬夜打電游,卻說沒空去做20分鍾的鍛煉……
  
   生命是一個過程,生老病死,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20歲之前,身體處於快速發育階段,機體的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能力都很強,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 強,是塑造良好體魄的最佳時期。20歲之後,機體的發育就達到頂峰了。《黃帝內經》上說:“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 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 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可見如果要想在“五八”時依然保持機體的碩壯,就要在“三八”(二十 幾歲)的時候開始未雨綢繆了。如果這個時候不注意保養,那麼四十幾歲的時候就要為健康發愁了。
  
  投資健康有個誤區,有人以為就是買保險。現在保險的品種可謂五花八門,什麼意外、人壽、平安等等,有些人花了很多錢買這些保險,以為這就是投資健康了。豈不知,這只是“馬後炮”,只能在生病之後減少一點財產的損失,而對健康長壽卻沒有任何作用。
  
   其實,投資健康,根本不需要花費什麼,無外乎是尊重生命的規律,不逆天而行,不放縱自己,外修身體,內練情操而已。這點,還是《黃帝內經》說得好:“虛 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3.養生勝於治病
  
  如果說養生和治病都是對健康的投資,那麼養生所要花費的成本遠遠小於治病。
  
   養生是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輕松的、快樂的過程。養生的方法很豐富,可以是唱歌跳舞、琴棋書畫,也可以是垂釣、游泳、登高、散步,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喜歡 的項目,長期堅持,既能陶冶情操,還能增強體質。養生不用耗費大量的金錢,我們只需改變一下自己的習慣,就會有利於健康。如有人每周花100塊錢,但是都 吃的是面條;而同樣的錢,另外一個人卻可以吃面條米飯、蔬菜水果、雞魚肉蛋。顯然,後者營養豐富,有利於健康。
  
  與之相反的是,治 病是一個不能自由選擇的、痛苦的、昂貴的過程。如某人患了冠心病,想要獲得健康的唯一途徑是“冠脈搭橋”,除此之外,別無選擇。不僅費用昂貴,還要承擔手 術時的恐懼、擔憂和疼痛。治病對於促進健康長壽來說,其效果也是短暫的,如癌症手術能夠給患者帶來的生存期只有幾年時間;而養生的作用是持久的,只要長期 堅持,必會延年益壽。
  
  如果說養生和治病都是對健康的投資,那麼養生所要花費的成本遠遠小於治病。現代醫學發展突飛猛進,解決了很 多過去無法解決的醫學難題,但現代人得的病也越來越怪,五花八門。即使是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對於健康的貢獻也是微小的,關鍵得靠平時的養生保健。這個《黃帝 內經》裡早就講過:“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治未 病,就是養生。呶,大家看,這就是中醫的高明之處,歷來為後世的醫家服膺。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就特別推崇養生,認為如果不懂得養生之術,縱服玉液金丹亦不 能延壽;主張養成良好的習慣,抑情節欲,適當運動,倡導調攝導引之術;十分注意食養,注意維護精氣,增強體質。他本人更是身體力行,最後得百歲而終。
  
  4.養生的關鍵在於“因天之序,合乎自然”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都遵循的自然規律。符合自然規律才會更為長久,一旦違背將會帶來種種危害,即所謂“亢則害,承乃制”。
  
   中醫養生的方法極為豐富。在幾千年的醫學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養生文化,像什麼“養生四要”、“養生四少訣”、“養生十二少”、“四時調理法”、 “五髒調養法”、“養氣訓”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繚亂,初學者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其實,這些理論和秘訣都可以從根子上找到出處,那就是《黃帝內 經》。《黃帝內經》是什麼書呢?聖賢之書,經典之書,生命之書,仔細揣摩,會有很多收獲。從20歲起,至今我已經讀過不下20遍了。
  
   《黃帝內經》很少開藥方,全書只有13個簡單的方子,主要談的是怎麼養生治未病。《黃帝內經》講的養生是中醫養生精髓中的精髓,就是要求人們按照自然和 人體的本性去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的時候*,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子的時候生子,這就是因天之序,合乎自 然。生命是一個過程,一定要遵循著生、長、收、藏的順序。秋行夏令,比如楊振寧82歲的時候娶了28歲的姑娘,就違反了這個道。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都遵循的自然規律。符合自然規律才會更為長久,一旦違背將會帶來種種危害,比如23點了你還不睡覺,長期下去,肝木必然受損, 無力克土,則脾土必然流失,腸胃就會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腎。我們的先輩們很早就提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和“五谷為養”的 養生方式,不是說沒有道理的。《黃帝內經》花了那麼多的篇幅講四季和陰陽應象就是要人們引起重視,不要違背這個規律。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1) 第2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2)
第3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1) 第4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2)
第5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3) 第6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4)
第7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1) 第8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2)
第9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3) 第10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4)
第11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1) 第12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2)
第13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3) 第14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1)
第15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2) 第16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3)
第17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1) 第18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2)
第19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3) 第2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
第21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2) 第22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3)
第23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4) 第24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5)
第25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6) 第26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7)
第27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8) 第28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9)
第29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0) 第3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1)
第31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1) 第32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2)
第33頁:第三部份: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