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中醫看病之“聞”(2)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承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4)陣發性咳嗽:咳聲不斷且咳後有雞鳴樣回聲,甚則咳血。稱為頓咳、百日咳。因風邪與痰熱搏結所致。
  
  5杄嘔吐
  
  胃中食物、痰、水液沖出口的一種表現。
  
  (1)嘔吐聲音微弱,吐勢緩慢,吐物以清痰水:多為虛證、寒症。
  
  (2)嘔吐聲音宏大,吐物痰黏黃,或酸苦:多屬實證。
  
  (3)嘔吐酸腐:多因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食滯胃中所致。
  
  6杄腸鳴
  
  腹中鳴響。
  
  (1)腸鳴在胃部:如囊中水,振動有聲,行走時以手按之,為痰飲阻滯。
  
  (2)腸鳴在腹部:吃東西就會緩和,受寒或饑餓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過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腸氣機不和所致。
  
  二、人體對聲音到底有什麼影響
  
  一種聲音一般都具有四個屬性,那就是音調、音質、音強和音量。聲音的任何一個屬性的變化,都和體內的物質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人體的各種物質對聲音到底有什麼影響。
  
  1杄音調
  
   音調高則聲音清脆、尖細,音調低則聲音粗大、低沉。一般認為,音調的高低和人體聲帶的形質有直接關系。聲帶長、松、厚的,音調就低,男性的聲帶就屬於這 一種;聲帶短、緊、薄的,音調就高,女性的聲帶就屬於這一種。但事實上,聲帶的長短、松緊與厚薄的特性是可以發生變化的。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封建社會中 的宦官因為生殖器被閹割會導致聲音變尖細,出現類似女性聲帶的特性。中醫認為,對音調的高低起決定作用的是體內元陰(如雌性激素等)和元陽(如雄性激素 等)的對比關系。如果元陰相對旺盛,則聲音多尖細清脆,如女性;如果元陽相對旺盛,則聲音多粗大低沉,如男性。當元陰和元陽的對比關系發生變化,則音調的 高低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上面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2杄音質
  
  音質主要指聲音的圓潤程度。音質 好,則聲音圓潤動聽、豐富飽滿;音質差,則聲音沙啞粗鈍、干澀單薄。音質好主要和元陰、津液、血的滋潤作用有關。津液和陰血充足,則聲音圓潤;津液和陰血 虧耗,則聲音沙啞。我們肯定有這樣的體會,當講話過多或時間過長後,會口干舌燥,甚至聲音沙啞,這就是講話耗損了體內的津液,發音器官失去滋潤所致。這時 我們喝點水,潤潤喉嚨,聲音又會慢慢恢復原來的圓潤。因此,津液、陰血對發音器官的滋潤作用是保證音質圓潤的重要因素,而我們也可以根據聲音音質的好壞來 判斷體內陰血、津液等滋潤性物質的充足程度。
  
  3杄音強
  
  音強指聲音的強弱,它取決於引起物體振動的外力大 小。比如我們撥琴弦,用力輕則發出的聲音弱,用力重則發出的聲音強。對人體來說,主要就是發音時呼出的氣流的大小以及氣流對發音器官的壓力大小。氣流大, 對發音器官的壓力大,聲音就強;氣流小,對發音器官的壓力小,聲音就弱。氣流的大小、氣流對發音器官壓力的大小和氣有關。氣是元陰和元陽兩種物質相互作用 下產生的人體內物質與分子的一種運動,並且通過物質與分子的運動,將元陰和元陽相互作用產生的效能傳遞到各個髒腑器官,從而產生各種生命活動。而人體發音 時所需要的能量,正是來源於這個氣。氣足,那麼產生的氣流就大,對發音器官的壓力也就大,產生的聲音強度就強,反之聲音就弱。所以通過聲音的強弱,我們可 以判斷體內氣的充足程度。由於氣是元陰與元陽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通過聲音的強弱還可以反映出人體元陰和元陽的充足程度。
【書籍目錄】
第1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1) 第2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2)
第3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1) 第4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2)
第5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3) 第6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4)
第7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5) 第8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6)
第9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7) 第10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8)
第11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1) 第12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2)
第13頁:中醫看病之“望”(1) 第14頁:中醫看病之“望”(2)
第15頁:中醫看病之“望”(3) 第16頁:中醫看病之“望”(4)
第17頁:中醫看病之“望”(5) 第18頁:中醫看病之“聞”(1)
第19頁:中醫看病之“聞”(2) 第20頁:中醫看病之“聞”(3)
第21頁:中醫看病之“問”(1) 第22頁:中醫看病之“問”(2)
第23頁:中醫看病之“問”(3) 第24頁:中醫看病之“切”
第25頁:中醫按摩(1) 第26頁:中醫按摩(2)
第27頁:中醫按摩(3) 第28頁:中醫針灸(1)
第29頁:中醫針灸(2) 第30頁:中醫刮痧(1)
第31頁:中醫刮痧(2) 第32頁:中醫拔罐(1)
第33頁:中醫拔罐(2) 第34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1)
第35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