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五十二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繼續上一次的二十五位圓通,今天到了觀世音菩薩的修持報告修行的經驗。那麼我們重複提一下,就是大至的第三行開始。我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一個原則。聞思修下面一個字就是悟道,所謂證道,那是慧的成就,聞思修慧,進入正三昧的境界。那麼他的經驗的報告:「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是第一步的功夫。觀一切音聲而入道,觀一切聲音從耳根法門聽一切聲音。那麼上次我們向諸位報告過的,一個是聞 外界的聲音,一是內聞自己內心內在的聲音。這個聞當然開始要耳朵耳根。實際上我們除了耳朵以外,意識上自己有個聽聲音的功能,用這個返聽自己。所以初於聞 中,入流亡所,進入法性自性的法性之流,亡掉所聽的聲音,亡就是空掉,沒有了。聲音慢慢聽無所謂了,並不是聽不見,聽見同我不相干了。

所以 下文,所入既寂,所入就是耳根裡頭聽進來的這些聲音到內在自然是清淨了,聲音聽到,統統不相干,所入既寂。那麼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聽到聲音是動相,是心念 動,所以我們曉得各種聲音,雖然自己沒有覺得動,就是心動了才聽見。假使沒有聽見聲音的時候,我們在不在聽呢?也在聽,聽的是什麼?也是心動,聽的是靜 相。譬如我們睡著了那是沒有聽,那個時候靜嗎?睡著了不算靜那是昏沉,昏迷了,這不是真正的空與寂,空寂是清醒的,一切音聲聽到沒有關係,都空了不相干不 受影響,那不是睡著了的事。所以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動相---聲音來的動相有聲音,靜相---自己知道聲音不相干,很靜的時候,我們覺很清淨,清淨也是聲 音。

那麼大家現在我們在都市裡長大的不容易聽到靜的聲音,如果到很偏僻的鄉下,乃至高山山谷裡頭,絕對沒有聲音,絕對沒有聲音的人很害怕 啊。為什麼害怕啊?因為我們人生長在有聲音的世界裡頭社會裡,到了沒有聲音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害怕,可是自己不習慣,就會覺得害怕起來。沒有聲音聽到那個是 靜相,所以動靜二相這兩種現象了然心中很明白,不生:不動念了,靜來也沒有關係,動來也沒有關係,先要瞭解這一步。所以講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我 們有一個現成公案,尤其在中國大家講禪宗講到六祖的公案,很明顯的,六祖不是看兩個小和尚在爭論在吵架,就是看到廟子前面那個旗旛,旗旛在飄揚。一個小和 尚說是風動,風把這個旗子幡吹動了,一個小和尚說不是風動是幡動。倆個人爭得很厲害,沒有幡風動也沒有用,沒有錯,幡動。一個說有幡風不吹它也不會動啊, 是風動。最後六祖經過那裡看兩個小和尚爭,他說也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就是這個道理。動靜二相,都是我們心動,所以先由這個返聞聞自性,自己 不聽外界的聲音,聽內心的念頭的起落,聽到了動相也清淨,靜相來也清淨,不過動來知道了動,靜來知道了靜,了然明明瞭了,不生心不動,不是壓下去,這是第 一步。那麼修觀世音的法門,修音聲法門。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個境 界上並不是到家,就是瞭解了動相也不相干,靜相也不相干。這個我們勉強叫它得到「大聲」,大大的靜相,那麼還要用功夫下去。就在動靜二相了然很明白,沒有 動過雜念很清淨,漸增就是要定力了,這個定不一定在打坐,在森林中、在高山上乃至到鬧市裡頭、到海水邊上聽這個潮音最吵鬧的地方,真有定力的人啊,修觀音 法門沒有覺得吵鬧,吵鬧毫不相干,等於我們在都市鬧市住慣了,外面再吵鬧,要睡就睡了,不過睡覺不是定。真定的人鬧市裡頭不覺得鬧了,在鬧中在靜中是一樣 的,一樣什麼?一樣淨,這個淨是形容詞。那麼如此修持修練練習,慢慢慢慢一步一步的這就是叫做功夫了。

所以「如是漸增」,功夫就是靠時間經 驗慢慢累積起來。到了「聞所聞盡」第一個聞是能聞,我們能夠聽到聲音的這個功能,第二個所聞是外面一切音聲的相:動相和靜相。能聞的與所聞的聞所聞盡都沒 有。譬如什麼叫聞所聞?我們大家坐在這裡現在聽我在講話,聽到我的講話這是所聞的聲音。諸位一聽到了以後,心裡頭就有思想這句話我懂了沒有懂,這句話對沒 有對,這是第六意識分別的思想。

如果修觀音法門呢?不管思想只管這個聲音。聞:聽到了,所聞:我講的話聲音同冷氣機聲音都聽見了,就是所聞 的聲音。你怎麼樣聽見呢?因為我們生命自性本有有個能聞的功能作用,這是能聞,自性本有的。這個能聞能聽見這個作用平常沒有用心自然聽見,但是聽見這個作 用不要你去用心的,耳朵不壞一定聽見,耳朵壞了的人也聽見,聽什麼呢?沒有聽見外面的聲音,聽見裡頭一股悶嗡嗡難過一股悶氣,還是有聲音,聽到嗡嗡裡頭, 聽到嗡嗡的那是所聞的聲音。我知道現在聽到什麼?這是能聞的作用,把所聞和能聞搞清楚。

現在講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後,「聞」--能聞的, 「所聞盡」---所聽到的聲音都沒有了,自然放下了,這要功力到了,功夫到了,聞所聞盡。那麼這個時候聞所聞盡,換句話說一點不用心了。平常你修觀音法門 在上面這個階段。「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還是在用心啊,還有個了然在啊,明明瞭了的在啊,所以這個功夫再進步了呢,聞所聞盡,這個了 了然都不管了,這個了然就是能聞的作用,一切音聲是所聞的現象。能聞與所聞的都沒有,坦然而住,聽與不聽都一樣,不是不知道。那麼到了這個境界,自然有一 個靜的作用,聞所聞盡到了頭,淨到了極點,心淨的淨到極點,不是聲音的靜到極點,外相的聲音還是一樣在,可是同你沒有相干,聞所聞盡。那麼到這個時候應該 如何呢?

「盡聞不住」覺得我現在修觀音法門到了這裡,一切最吵鬧的、最清靜的聲音同我們沒有關係,我心境還是非常大定,有個定的境界。所以 聲音靜相、動相到這裡都沒有關係,等於劃了一道溝一樣、搭了一道牆一樣,沒有關係,然後認為這個是功夫、境界,還是沒有對。要盡聞不住,聽見、不聽見這個 功夫境界到了最高境界連這個境相、境界都要丟掉,不住在這個境界上。住在境界上一天到晚都在入定中了,那麼入定了,自然這個人跟你講話,反正不相干,不能 起心不能動念,起心動念心就動了。

那麼光住在這個定境上是不是修道到了家呢?沒有。如果就住在這個境界上是個小乘境界,也有所成就,也可以 發很多神通,也可以起作用,但是不能成一個普通人,可以做聖賢不能做凡夫,還是不對的喲,落在一邊哪。真正的聖賢是很平凡的,一點沒有稀奇,所以這個境界 還不要保留,盡聞不住,一切無住,定也不住定,就自然大定了。法界是本來定的,並不是有個定造出來的法界,法界本來定不要你去修的,所以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那麼這個時候呢?用功到達這個境界自然自己覺悟了,對呀,自性就是這樣的,自性本來清淨。所以禪宗的六祖悟道以後不是講一句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 來自己清淨不要我們用心去求一個清淨。本來自己清淨,這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覺了,就像六祖一樣悟了,啊自性就是這樣,有一個覺,上 面這個覺能覺的,所覺;覺得這個境界,由這個境界懂進去了,覺、所覺都要空,能覺能悟的同所悟到這個境界極清淨還要把它空了。

所謂空是個名 詞啊,不要有個空的境界,有個空的境界那不是空了,不是真空,那是你心意識造出來的。所以有些人打坐修道學佛說我現在很空啊,我說你的空就是那麼大,空空 洞洞,大一點就空不掉了,因為他有個空相在,空的境界在。所以空和覺倆個悟到,悟到了本空,極圓圓融通達。怎麼叫圓融通達?

空在哪裡呢?現 在就空。譬如說我在講話,諸位在聽話,哪一個聲音哪一句話說留住了?你想留住它都不可能,聽過了就沒有。說這一句話已經瞭解了這一句話就是覺、覺性、覺悟 了這句話講什麼意思,覺了,知道了。這個音聲來,因此知道,音聲過了,知道也知道了,空都不留,自然不留,不是你要不留。所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如行雲 流水一樣過了就過了。

空覺極圓,到了極點圓融通達,那麼這個時候說證到空性。我們在學理上有個名稱叫證到空性,如果拿禪宗祖師來講,就要打你一棒,空還有個性啊,有個性就不是空了,這是禪宗祖師的講話,非常簡單,這個邏輯也很簡單,即然空你還有個境界?還有個空的境界啊?有個境界就不叫空了。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所以能空的、所空的都沒了,這個時候生理身體、心理起動,這個念頭起來生滅的作用都沒有。「生滅既滅」,所謂生滅心不動,我們現在我在講話的作用同諸位聽 話的作用都是生滅心,一個念頭來了,生起了知道了,過去了把握不住的,它就走了,「生滅既滅」生滅是個現象,能生滅的那個自性沒有動過。這個就稱寂滅,本 來清淨。「寂」是形容詞,本來清淨,「滅」不要你去滅它本來滅的,一切念頭一切有相、動相,本來滅,過了就空,不要你去空它。所以我們大家學佛打坐是拚命 去求一個空,你去空它空不了的,你就是空得了,那個就不是空。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它自然來空你的。

所以生滅既滅,慢慢定久了,觀察 久了,生滅心不起了,「寂滅現前」。自性本來寂滅的境界就呈現出來。這是觀音菩薩很切實的把這個修耳根圓通的音聲法門,觀世音這個法門,怎麼樣程序怎麼樣 進步,很切實的告訴我們了。不過話講得那麼簡單,練習起來做起功夫來,修行修行要以真正實證的功夫來求證它,不是理論懂了,哎,我現在一聽聲音,真的呀, 也是空的呀,不錯啊,你這點也對了,對了但是沒有定力,你慢慢練習久了,定力久了定住了,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身心都在寂滅中,自己也無所謂身體 的感覺了。

因修音聲連帶身體起變化了,所謂身體起變化,現在修道啊,修密宗的人喜歡講氣脈,為什麼要修氣脈?因為我們痛苦的呀,有身的感 受。就是老子說的一句話,我之所以為我累者---為吾有身。我們最大的拖累有個身體的障礙,它又怕冷又怕熱又怕累,又這裡坐著不舒服,真到了氣脈通了忘身 了,身體的感受沒有了。肉體還是肉體,不過同我沒有相干了,所以它歸我所用,等於一個表一樣,是我用的一個工具,我不會被它拘束了。我們普通人被身體拘 束,被它用,沒辦法用它。到了這個寂滅現前身心轉變了,可以用這個身體不被身體之所用,身體不會變成我的拖累,這樣修持慢慢的修,話是幾句話,原則大家把 握住。所以諸位要講修持,念佛也好,各種修法也好,修密宗也好,顯教也好,把觀世音菩薩這一段真實做功夫的千萬背來。只有兩三行。我們再把它原文念一道, 這個要背來的:

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就是這一段,千萬背來,乃至於學佛念佛修各種法門,乃至諸位要打坐的,上坐念這一段,你當做咒語一樣念,好讀書不求勝解也可以,念一下就有它的功德,你慢慢就會懂進去。那麼觀音菩薩說到這裡,

下 面說真到了寂滅現前這個境界,寂滅就是涅磐境界,涅磐不是死亡,涅磐是翻音,這兩個字勉強翻譯講它的境界寂滅。講它的功用呢?是常樂我淨,這是純樂無苦 的,沒有苦,不是我們普通世間的樂,舒服得很,永恆不變的,這是自性的真我,這是淨土,這是寂滅境界。所以涅磐境界翻譯成寂滅或者圓寂,中文來講都不是全 體,所以涅磐兩個字很難翻,因此我們中文翻譯佛經大部分只翻音不翻出來。它是圓滿的、清淨的、寂滅的,純淨的、極樂的、至善的。這一切的美德都集中了,這 是一切眾生與諸佛共有的自性的境界,寂滅現前。到了這個境界,觀世音菩薩下面的講話。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到了寂滅現前這個境界,注意喲,不要去求它,只要你修持真到這個境界,自然而然,忽然之間超越了「世」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有兩個觀念,這個世間是兩個觀念 啊,所謂世間就是跳出了這個物理世界,拿我們來講超越了地球物理的限制,超越了一切物理作用的限制,這還是狹義的這個世間,超越了物理世界。真正廣義的世 界,什麼是世界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個世界,超越了。所以他說忽然超越世,這個世間的世。下面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剛才我們講過這個世包括世間,狹義 的就是物理世界,物質的世間,廣義的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跳出三界。跳出三界到哪一界去啊?聖賢世間,就是出世間,出世間清淨的世間,一切聖賢都在清淨 心中。如果說我們修行跳出三界,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把儒釋道三家融合了的講,所謂修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常常問一些青年同學你要跳出三界外到哪一界 去?沒有第四界啊。不在五行中你在哪裡中啊?五行以外沒有第六行啊!所以要想一想。譬如像我們在坐諸位出家的同學叫做跳出了世間,形象跳出了世間,要心真 能夠跳出了世間,叫出世間,那就叫做出家了,家就代表了世間。

但是你跳出了世間,住在出世間,也不能算是最高的解脫啊,還是住在某一個形象 裡,佛境界不但跳出了世間,也不住出世間,換一句話說即可以入世又可以出世。拿我們普通人講,一個偉大的人生,偉大並不是說你官做得大,錢多,有權力,不 是這樣啊。哪怕你一個擔水賣菜的,哪怕我做苦工的,那沒有關係,那個是職業不同,人生偉大不在職業上面,在我自己的精神修養上,精神修養到了最偉大處你做 任何一種職業都可以,你替人家掃地也可以,乃至在地下打滾都可以,那是職業。真正偉大的人生是以出世間的修養做入世間的事情,形式上是入世的,他的心境精 神出世間的,永遠是出世的,這個樣子就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讀中文古文經典要注意,翻譯成白話這四個字要翻得很多了,世出世間。到這個情 形,到達這個程度。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十方代表了空間東南西北四個角上下,所以叫十方,那麼拿我 們觀念是空間。到了這個世界是一切空間沒有限制,像我們是空間有限制啊,人是最差的,所以科學都曉得,到了三度空間,有些動物譬如象螞蟻啊壁虎啊它倒轉來 可以爬,因為它觀念裡頭沒有這個方的空間,它覺得都是平面的,在它這個拿我們來比方了,所以它倒轉來可以爬,我們人就不行,因為有空間的限制。所以修行到 這個時候,沒有空間觀念的限制,當然也沒有時間的限制。

我們最難解脫是時間與空間。譬如大家念佛打坐念一陣坐一陣心裡就煩躁了,覺得好像蠻 久了,功夫很好了,看看半個鐘頭,對得起諸佛菩薩吧,下坐了,因為心理頭時間、空間的觀念忘不掉。只有哪個時候忘掉了?打牌的時候忘掉了,坐在那裡也不知 道啊,多少時間也不知道啊,如果把打牌呀喝酒那些玩樂的心情,若將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是第六代達賴的情歌裡頭的,若將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 何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普通人忘不了,如把那個打牌做什麼玩樂的,那個忘記了時間空間的心情專一的觀念來修行,也很快會證到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 世間。

那麼到這個時候,十方圓明,沒有空間觀念,圓是形容詞,你不要覺得我到了,現在我的境界好圓好圓哪,那就完蛋,那不叫做圓那叫完蛋, 那就著相,著相就是著魔,十方圓明,一切都明白。「獲二勝殊」,特殊的,勝:好得很,沒有哪一樣比這個更好叫勝。特殊的勝利,殊勝是佛學的名稱,特殊的勝 利,最高最高的境界。哪兩種殊勝呢?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修道到達了寂 滅現前這個境界,並不是一下到,到了以後在寂滅境界裡頭又要崩出來一下,超越世出世間,因為寂滅法也是出世間。到這個時候再跳一層,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 步,這個形容多好,中文多妙啊。大家想想看這一句中文,大家勉勵年青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個竹竿有一百尺,爬到頂上,他說還要進一步,進一步到哪裡 呀?下地了,歸到平地,歸到平凡,爬到最高點還要回復到平凡,不平凡就不是道。注意呀,所以年青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是這樣,不然更進一步就凌空了,凌 空了很危險啊,變成太空人沒有什麼好玩的,那就太空了。所以到這個時候得到兩種特殊的境界,第一點上合十方諸佛同一切佛同釋迦牟尼佛同阿彌陀佛都一樣, 「本妙覺心」,大徹大悟,心體相同。那麼中國禪宗祖師講一句話,經典上那麼講,我們中國禪宗的祖師怎麼講?與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這個講得太徹底了。經典 宗下,禪宗的祖師講得都非常徹底,還有呢,與十方諸佛把臂同行,把臂就是兩個手聯手手拉手一起走,就是相同境界平等。那麼在經典呢,不好意思用這個一鼻孔 出氣啊,把臂同行啊,就是與十方諸佛是本妙覺心相同,心心相印,因此自然這個人修到這個時候會大慈大悲。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到了這個境 界你才懂得什麼叫大慈大悲的心。慈悲兩個字要注意啊,慈是慈、悲是悲喲,這兩個字很難瞭解,都是愛眾生愛人的心,但是不是男女相愛,也不是私情相愛。換句 話說慈是父性男性的愛就是慈,女性的愛是悲,慈悲不同。這個更難懂了,怎麼說男性的愛同女性的愛兩樣?兩樣,你看有時候父親愛兒女,也愛得要死啊,不過父 親啊都是有一點凶兮兮的,「你怎麼?討厭你」,雖然討厭,心裡對兒子還是愛得很哪,兒子總歸是自己的好啊,對不對?那個是父親的愛。母親的愛動不動眼淚巴 嗒,喲,好可憐哪,怎麼沒有吃飯哪?自己就先哭起來了,這是母親的愛,那是叫悲,父親的愛叫慈。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有慈力,也有悲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第二點呢,他說照這樣修持到這個境界,慈悲心就來了。慈剛才講的,慈就是諸佛菩薩愛一切眾生那個力量,是恭敬的、雄性的、男性的,悲就是女性化的。下面同 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六道:上三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下三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上三道下三道合起來叫六道,這個六道的輪迴,一切眾生,眾生的分 類,佛學的分類。那麼這是凡夫眾生,凡夫是一般人。觀音菩薩說修到這個境界,上面同佛一樣有很偉大的胸襟愛世間一切眾生,慈的心。可是還有下一層呢,同十 方世界一切六道裡凡夫眾生同一悲仰,怎麼悲仰?我們這個凡夫看到好的時候啊,最高興的時候眼淚就掉,哎呀,我的媽真好啊,眼淚叭嗒叭嗒掉下來,喜歡會掉眼 淚,悲心。等於我們你看修行人有時念佛,尤其念佛七啊,打禪七啊,唸經,念得好好的念得真清淨的時候會哭起來了。你為什麼哭呢?悲心,悲心是莫名其妙的, 就來了。所以悲者是有仰有向上的意思,慈者有天一樣蓋覆下面,悲心是有大地一樣向上的道理,所以慈悲要搞清楚,觀世音菩薩具備了大慈大悲。慈悲兩個心態完 全是兩樣,不要當成一樣。現在人說,哎呀,我拿不動了,你幫我拿一拿,慈悲慈悲,那是拿這個名稱啊,反正我不肯拿,你幫我拿就是了,就拿「慈悲」,慈悲變 成利用的別稱了,那就不對了,那就不是慈悲了,那就糍粑了,糍粑是四川人講,那個吃的軟軟的,四川人叫糍粑。所以真的慈悲心要搞清楚,不要變成糍粑心。有 這樣兩種慈悲心就發起了。

現在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很清楚,一個修道的人學佛的人真發起大慈大悲的心很不容易的,所以大慈悲心就是菩提心。所 以我們勸人家發菩提心就是發大慈悲心。那麼菩提心、慈悲心它是一個東西兩面的作用,大徹大悟了,到了觀音菩薩修道成就佛的這個境界,慈悲的功力才起得來。 慈悲是最多情的,慈悲也最無情的,有一點世俗的情感留著,那就不叫慈悲,那就叫做世俗的情。情就是無色界很困擾人的,很纏綿的,情是最困擾人的。人生最難 解脫還不是欲啊,是情啊,情是很難解脫。所以出家人,真正出家,佛教弟子們修頭陀行,頭陀不三宿空桑,就是練習自己忘情。以中國的文化道家觀念講,太上忘 情,太上就是到達了本體悟道那個境界才能夠忘情。忘了世俗的私情才能夠發起了無比的威力大慈大悲的情,大慈大悲也是情啊,不過呢它用過便休,沒有纏綿,能 解脫,能清淨,能利他,這個才是菩提心,才是大慈悲心。菩提就是覺悟了,悟道了才有這個大慈悲心,沒有悟道以前,講慈悲啊,那是糍粑心,也不錯,小慈悲 呀。杯小一點就是酒杯啊,那不是大碗。那麼觀世音菩薩報告,我們講報告不應該,菩薩跟我們開始到這個程度,報告是下對上叫報告,上對下就不能講報告了。

世尊」。觀音菩薩最大慈大悲,他現在報告他的慈悲由於修觀音法門來的。他說世尊,世尊他是對我們大家的總老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學佛的要請他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上的本尊老師,這個時候他叫世尊是對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尊稱。他說世尊啊,我為什麼成就到這個程度呢?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由於我開始跟觀音如來修法。

蒙彼如來」。承蒙觀世音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注意喲,現在有解決的要點來了,上面觀音菩薩自己講自己這個法門聞思修,返聞聞自性,聽自己的音聲來修,返聞聞自性這個結論是後面文殊菩薩給他做的結論, 這個標題是文殊菩薩給他做標題,觀音法門叫做返聞聞自性。那麼他現在講返聞的道理,他說觀音如來教我如幻聞熏聞修,注意喲,什麼叫如幻?我們注意喲,佛經 也告訴你,我們對一切音聲啊,要開始修觀音法門,最干擾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最干擾我們的聲色兩個字,聲音和色相。眼睛會看東西,看一切光色、相貌;耳朵 聽一切聲音分別是非、善惡。你要曉得,別的世界的眾生,將來假設外太空人,它不一定有眼睛,不一定是靠這個眼睛看啊,算不定指頭就會看。

每 個世界眾生生命業報不同、作用不同。蝙蝠夜裡會飛翔,那個蝙蝠並不是靠眼睛看啊,靠感覺來的,它的感覺看得很清楚。貓頭鷹那兩個眼睛很大,貓頭鷹白天看不 見,眼睛那麼大看不見東西的,但是它能看得見東西不靠這個眼睛。這個世界上的生命很奇妙的,你多看動物奇觀就知道了,動物奇觀那此生物也是眾生啊,不要看 我們人了不起,我們人壞得比他們壞,人吃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敢吃人啊,對不對?所以我們人啊,我也是人,我想想我們這個人,實在對不起這個世界上的眾 生,沒什麼了不起,人自吹為萬物之靈,我認為人是萬物壞蛋裡的壞蛋,而且是笨蛋裡頭的臭蛋,最差的。別的眾生比我們高明多了,有些都慈悲多了,他吃飽了不 貪,老虎吃飽了它就不想吃人,人吃飽了只看到另外還有東西,哎喲吃飽了趕快去搬進來啊,還要留起來,你看那個貪心,對不對?當然我這個也不替別的眾生辯護 了。

所以我們曉得聲色,一個耳朵聽聲音,一個眼睛看東西,對我們最妨礙,要修如幻三昧。如幻三昧怎麼樣修法呢?「聞熏」,開始你做不到的, 勉強慢慢練習,等於抽香煙一樣,拿個香煙熏,熏慢慢那個指頭都熏黃了,就熏起來了。熏啊,慢慢香一樣,慢慢把它熏,臭的東西熏一個東西慢慢變臭了,香的熏 香了,熏就是練習的意思,要聞熏。佛告訴我們一切音聲空的嘛,人家罵我們混蛋,我們聽了就生氣,如果外國人用外國話罵你混蛋,你還聽不懂還對人家笑呢,還 OK ,OK ,其實給人家罵了不知道。

等於我們當年幾十年前,這個有名的喲,我們小的時候都曉得,有一位留學生到法國留學,買回來很多的 外國貨,回家來,自己是喝過洋水留學回來,請客。有一天請客一個紅燒鴨子用法國買來的一個最好的盤子裝出來,端到中間來請大家吃。大家說這個法國盤子剛好 裝這個鴨子,真好,磁器。你說是什麼?外國人的夜壺,屙尿的。因為不懂嘛,不懂,你沒有看到洋夜壺,那個老式的歐洲的,剛好一個紅燒鴨子裝上,不懂你就叫 好。

但是我們人聽懂了話,哎呀某人講我不對,某人講我好,那個高興的感謝啊,明天一定要送個禮給他,講我壞的一句話噢不得了,他不曉得一切 音聲如夢幻泡影,過了就是空,一切音聲等於這樣(南師拍掌開示)。所以你看我們全世界有共同音聲大家上當,快要上台高興了,大家給我拍掌,那個拍掌有個屁 用嘛。所以我常常到外面講演的時候我最怕,我先打招呼,諸位呀,拜託不要拍掌。我講得好,你拍這一聲對我也沒有好處。我講得不好,你隨便那麼拍禮貌上拍, 拍掌大家拍掌鼓勵歡迎歡迎,這個有什麼意思嘛。這個掌可見拍得一點沒有意思,那個導演在那裡講:拍掌鼓勵鼓勵。那我才不受鼓勵,我覺得好痛苦,那是你叫的 嘛,不是他們要鼓勵我嘛。可是我們人呢?不會懂,這一切音聲,善惡、是非、毀譽都是如夢幻。要把這個一切音聲聽到,心中能夠不留了,這很難了,這也就是 戒,這也就是道德,修功德不起分別心。

所謂八風吹不動,八風,哪八個風啊?佛經講哪八個風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叫八風,利 有利於我的,有利於我的話,恭維我的,就是鼓勵鼓勵這個是利。衰倒霉了,昨天股票賺了一千萬,今天蝕本了一千零五十萬,昨天是利今天是衰。毀,誹謗你,罵 你講得不對。譽,恭維你,真好,稱讚你,當面恭維你,當面喊萬歲。譏恥笑你,背後某人他算什麼!就是譏笑你。苦,樂,這叫八風。修行是修如幻三昧,先把世 間法的這八個現象八風吹不動。

這個故事大家曉得的嘛,蘇東坡的故事。有些年輕還有些更年輕沒有聽到的,只好耽誤一分鐘了,蘇東坡認為學佛得 道了的,有一天高興打坐坐得好,做了一首詩就送去給佛印禪師,隔了一個江啊,叫了一個傭人送過去。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那個蘇東坡自己認為今天功夫到 了的,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禪師把信打開一看哪,下面就批了兩個字給他退回去,放屁。那麼蘇東坡回來一看啊,他講我放屁,就馬上過來看他。他說你 怎麼講我放屁?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過江來?這個放屁這一句話就是譏笑他,這個稱譏一譏就過來了,一風就把他吹動了,這就是譏,什麼叫放屁?譏笑 他。

所以呀,他說要修行,先要修到如幻的聞熏,聽到好聽的音樂,不好聽的音聲,乃至聽到今天人家爆炸的聲音不驚。有些人打坐坐在那裡,坐得 好好的,有些修道家的,人家輕聲咳一下,全身都跳起來,然後和人家吵架,哎呀你妨礙了我的功夫,你是魔啊。那不曉得什麼風嘍,那是第九風,發瘋了。真到了 如幻三昧,一切大聲、小聲、善聲、惡聲皆是如夢如幻。一切音聲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拍掌,鼓勵鼓勵也是拍掌啊,故意臭他的也可以拍掌啊,這個掌是臭他的,拍 掌的聲音是一樣的,你心裡有數他這個拍掌是臭我的,是你的意動,對不對?所以一切音聲都是你的分別來的,要知道一切音聲如幻如夢,如此去聞,慢慢聽一切音 聲無所謂了,熏習自己的德性,就是在道德行為見解上的瞭解。功夫上呢?聞修,聞修就是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利用這個聲音來修,聞熏聞修,聞熏就是對 於一切音聲,稱譏、毀譽、苦樂淡然而忘之,空相,一切諸法空相,聞修能聞所聞自性皆空,如此進入金剛三昧。什麼是金剛三昧?十地菩薩成佛的時候得一個定, 金剛喻定。比喻就是金剛鑽一樣,堅固顛撲不破,燦爛光明,得了這個定力,得金剛三昧。他說我就是修觀音法門來的,是觀世音如來教的。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有大慈的心,他沒有講同悲心故啊,悲和慈在這部經典裡給你說得很明白了,悲是有一點疇的意思,疇昔憐憫的意思。慈是沒有憐憫,這個慈的心情啊,冬天的太陽 一樣照下來,人人需要,人人喜歡,溫暖;悲的心情啊,是落了水裡頭剛給人家拉上來,那個高興一樣啊,所以慈悲有不同的心境。觀音菩薩在這裡報告,與佛如來 同慈力故。

因此他說我能夠「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三十二種變化,什麼叫應呢?應化身。諸佛菩 薩諸佛如來有應化身也叫做百千萬億化身,什麼叫應呢?有求則應,你要「求」他就和你倆有感應,拿現在講電感,要你至誠他就有感應。那麼諸佛如來有多少感 應?百千萬億感應。所以成佛了有三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萬億化身,這個化身就是應化身,也叫做應化身,簡單的稱呼也叫應身,所以諸佛菩薩的應身對 一切眾生有大恩德。諸佛菩薩的應化身你看不見啊,你不要認為菩薩來了,觀音菩薩一定穿個白衣服,黑衣服不可以穿啊?你規定他他規定你的呀?他一定給你現個 菩薩相,有時候給你來個凶相嚇死你,把你嚇乖了,那也是菩薩。所以應化身不一定啊,你自己常常碰到他不知道啊,所以觀音菩薩有三十二個應化身,「入諸國 土」不一定到中國啊,也不一定在這個地球啊,隨便國土上都有觀音菩薩的應化身,這就叫做三十二應。我們還有一本經典《法華經》,抽出來普門品,我們大家念 的,普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那麼現在開始講他三十二應化身的功德,我們稱它為功德,在菩薩自己的作用,他的慈悲的力量,我們講慣了慈悲,他這裡 告訴你他的慈力有這個應化作用。

第一,「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第一條對菩薩的應化身,我們看看奇怪了,菩薩還要「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大菩薩。菩薩分十地,簡單的分十個程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第十地, 超十地以外的二位,叫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就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境界,那同佛一樣,最高是佛。所以菩薩分十地,詳細分的呢?有四十個層次,他的學位、 他的修行的程度、功力與見地、智慧與定力分四十二個層次,所以初地菩薩不知道二地的事,不曉得二地的境界。等於凡夫的人不曉得得道的人是什麼境界,看起來 一樣吃飯,一樣穿衣,同普通人一樣,有時候比普通人還不如呢,但是你不懂他的境界。等於說大家在讀書,低年級的不曉得高年級在搞些什麼,程度低的人不曉得 那個學問高的,一樣的讀我們讀一樣的書啊,他就比你高,你就不懂他,低的不懂高的。觀音菩薩與十方諸佛上面他講過啊,一鼻孔出氣,就是佛,所以有些菩薩, 大乘大菩薩沒有登地的,或者在初地二地三地由下地向上地,就是下一層功力功夫再想進一步的,進不了步,世界上沒有明師指點,找不到好老師,如果你好好修 行,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指點你。

所以「若諸菩薩。入三摩地」,像一切小菩薩們,小菩薩在我們看起來是大菩薩了,了不起啊,找到一個菩薩 當老師那真是明師喲。光明的明那個不是出名的名啊,出名不一定是師啊。古人講兩句詩,我只講上半句,下半句不大好意思講,因為我們這裡有出家同學坐在一 起,我們出家同學都很高明的,上半句是「原來名士真才少」,{聽錄註:下半句南師沒講,下半句:「偏是僧家俗氣多」},不一定大名之下他就是很了不起啊, 我常常講一個人出名不出名,有八字的有運氣的,不是真本事喲,這個出名同發財一樣,命好不如運好,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所以諸位沒有出名的不要灰心,你比 出名的人還要出名,不過八字不好而已呀,所以自己很足以自慰了。世界上沒有明師啊,我告訴你,很痛苦,有時候自己的修行到那個境界,無人可問,無人可商 量,找個人談談心都沒有,講給他他也不懂,那真是悟了道,青蛙跳井撲咚撲咚,都不懂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時候你只有求菩薩,那靈得很啊,有時候一下就會指點 你了,他不一定現身給你看的。

所以有些菩薩進入三摩地,你注意啊,三摩地已經得定了,三摩地是正受三昧正受,到了一種定境,想進一步進不 了,不曉得下一步怎麼辦?進修無漏的境界,菩薩不一定得無漏果啊,大阿羅漢可以證無漏果,菩薩不一定得無漏果。什麼叫無漏?無漏是真得道了,什麼叫真得道 了?貪嗔癡慢疑,這些心理的不平衡的狀態,統統沒有了,連根拔掉了,所以叫無漏,換一句話一點缺點都沒有。大阿羅漢證得無漏果但是不一定是菩薩啊,因為一 切念頭空完了,不肯入世啊,所以大阿羅漢他發大慈悲心入世來救人的,這叫羅漢菩薩,雙重那就高明得很,佛才做得到,佛就是大阿羅漢,佛就是大菩薩。菩薩 呢?同凡夫一樣啊,菩薩有脾氣喲,菩薩有煩惱啊,菩薩今天是菩薩明天就薩菩啊,對了是菩薩不對了他就是魔王啊,菩薩跟魔差不多,他有情啊,所以叫菩提薩 多。覺悟是悟了,不過同凡夫一樣,喜怒哀樂照常有,不過他比凡夫不同,喜怒哀樂隨時空得掉,凡夫放在心裡空不掉。所以菩薩不一定得無漏,懂吧?這個道理很 重要,對不起啊,我也沒有懂,不要問你們懂不懂,只是那麼講而已。

所以這些菩薩已經得了定境界入三摩地,要進修得無漏果,「勝解現圓」,這 個定的境界有,清淨很定,一片光明中,神通也有,神通不稀奇喲,神通五通是共法,鬼、神,神仙,菩薩,羅漢有些都會喲,這叫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 通,他心通,宿命通,不稀奇啊。有一通是不共法,佛法裡頭有漏盡通,就是一切心念煩惱貪嗔癡慢完全解脫完了,這個才是道,第六通不共法,一切天人所沒有 的,只有佛弟子大阿羅漢大菩薩才有。所以他說這些菩薩們要想進修到無漏果的境界裡頭的時候,勝解現圓,什麼叫勝解呢?理論上一說我都懂啊,對不對?同諸位 一樣,空你也懂啊,我聽經、我學佛二十年了。像我們這些老朋友學佛三十幾年了,講起來樣樣懂,有時候門門不通。哪個門我都曉得。你開進去啊!我沒有鑰匙。 你不是研究了那麼久了嗎?他就是鑰匙開不了,到那個時候就完蛋,碰到事情啊,他就變薩菩了,一點用都沒有。所以到了這個時候,要想進一步。

勝解:理論都懂,求證那個理論境界勝解。現圓:呈現在前面,圓滿進去的。

進 不去了,跳一步進不去了,觀音菩薩講這個時候觀音菩薩來了,你一念求觀音菩薩來指點,他說「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我馬上化身成佛,因為菩薩看不 起下地的菩薩,人都向高看的,佛比菩薩要高一點。所以你看普門品上講,應以如來身得度者,即現如來身而為說法,用普門品的話來講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 為說法。算不定他正是現身阿彌陀佛,現身本師如來相來給你摸項灌頂,現在你應該如何,一句話,就使你通達了。他說我這個時候我現佛身而為說法,為他說法指 導他。令其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現有的下地的界境,再跨進了一步。

有時候你的成就,人很可憐啊,我們看世間法也一樣啊,人被那一種成就困住 了的喲,你看做生意就知道,那一個人做這個生意發財的,你給他講另外那個生意可以發財,他改變不過來,不能解脫,職業病。拿現在心理學、醫學講起來,職業 病。學佛也一樣,所以你看學佛的人,我們看到很奇怪,學淨土的,他就罵別一法門不對,學別一個法門的就罵淨土不對,個人有個困擾在那裡,不得解脫。能夠萬 事得解脫才是道,學佛的目的是學什麼?學解脫,解開一切習氣,脫開一切的煩惱,所以叫解脫。這是第一條,三十二應。

第二條,「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什麼叫有學呢?不管是小乘的聲聞、大乘的菩薩,還需要在求學的境界,就是修行還沒有成就,沒有到最高的成果,需要進修的人就叫有學位,有學這個地位。得了 道,證了大阿羅漢成了佛叫做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同我們讀大學兩樣。大家讀了半天你有沒有學位?我沒有學位,曉得你沒有畢業,有學位就是學士了,大學畢 業了,再進一步有學位的,碩士啊,博士啊,將來還要變的,將來來個什麼士啊,我看將來來個最好都不是,最好了。以後的教育我看馬上要變化了。那麼佛學裡頭 的有學位是低的,無學位是最高的,不需要再學了,不需要再進修了。

現在他講「若諸有學」,諸包括什麼呢?小乘聲聞羅漢等,大乘下地的菩薩, 譬如初地二地乃至到八地以前這些菩薩,「寂靜妙明」不錯嘍,菩薩境界好容易,你說我們空不掉,凡夫是空不掉煩惱,空不掉心念,到菩薩境界不談空字了,「寂 靜」,隨時都在清淨中,所以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啊,那早過了。寂靜到什麼?妙明,妙不可思議,一切智慧神通都有,晝夜都在光明中。但是菩薩境界「勝妙現 圓」,貪圖了自己這個高明的境界,這個殊勝很難得,你們都不及我,小乘都沒有,可憐這些眾生啊,好可憐啊,你看我這個清淨光明沒有!這個勝妙現圓,這個時 候,菩薩停留在這個境界,進一步進不了,這個菩薩在這個境界上,好不好呢?當然好啊。是大菩薩,那說這種菩薩足以為人師表,那當然足以為萬師師表了。但是 成佛還早,到佛境界還早。

這樣的菩薩境界等於什麼?獨覺佛的境界,獨覺佛也叫辟支佛,辟支佛的境界。什麼叫獨覺呢?什麼叫辟支佛呢?要注意 喲,無佛出世的時候,這個世間上沒有佛法的時候,或者某一個地方沒有佛法的時候,這些辟支佛來轉生了,無師自通,悟道因緣成道了。離塵出世,離開紅塵離開 人世間走出世路,所以叫獨覺佛,也叫辟支佛,靠因緣而悟道的這個辟支佛的法門。現在講一切有學位的不管小乘大乘,他停留在「寂靜妙明,勝妙現圓」這個境 界,換一句話說他在這個境界上得少為足了,他認為就是道,到了這個境界就是最高了,成佛了。那麼觀世音菩薩說,這個時候不一定要「求」他,他自動會來了。 「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他也許現出來,觀音菩薩來跟你境界一樣,不過比你高了一點點,點你一下,使這個獨覺境界的人得了解脫,跳進了一步,進入大 乘道的佛境界去。所以這是第二應第二種感應,注意他有感應啊,這些感應同我們諸位大概不相干,我們獨覺也沒有,兩覺也做不到,反正是不覺是差不多。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