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四十四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現在我們《楞嚴經》還在二十五位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修行的經驗報告,所謂圓通法門由一門深入而到達圓滿通達。那麼個人 以個人的經驗做報告,上次為止我們已經講了十二位菩薩們的報告。那麼重點是每人各有契機,所謂契機同他的過去修行的習慣性,種子生現行以及他原來在的本身 生理與心理的習慣修行的心得。那麼上次講到舍利弗舍利子這裡為止,等於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分層次的由淺而到深,由個人的專一的心得而 到廣泛的。現在由舍利子開始,已經進入到所謂眼識界,心眼的法門,同眼睛有關係,同外界色相有關係,所謂因緣生法,以及他所領悟的境界都有關係,每個人。 現在開始第十三位,普賢菩薩,同耳識觀音法門有很密切的關係;也同耳根修行,耳識與心識的關聯。我們先看原文。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們這些慣例的,不做重複的說明,就是說現在起來是普賢菩薩起來報告。我們都曉得佛法大乘有四位代表的,觀世音菩薩代表悲心,第一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大 智。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行(音橫)普賢,行就是行願,佛教的慣例叫行願。就是說真正學佛,這個修行,怎麼樣叫去行?所謂行包括心理行為同外 面的行為。那麼這四大菩薩,普通四個菩薩都差不多,塑的像畫的像,所謂大家知道的坐騎不同,就是他們習慣性的、他們的交通工具不同。

那麼文殊菩薩坐的是獅子,大悲觀世音菩薩,普通一般用的海裡的,這個海代表苦海,所謂鰲魚,等於龍一樣,像魚又像龍,特別的。所謂我們過去假使一個人考功名考取,考第一名,習慣叫獨佔鰲頭。

地 藏王菩薩坐騎象狗不是狗,《西遊記》把它取個名字叫諦聽,這是一個獨角獸,一個獨角這樣一個角,在古代有,等於我們過去等於地質時代法官頭上戴的豺官,獨 角獸現在很少,大概絕種了,在古代它自己是個動物,可是能分善惡,善人它很乖,惡人來這個角就會刺向那個惡人,那麼同這一類的是地藏王菩薩的坐騎。就是說 下了地獄以後也可以說假話,十地閻王判斷不下來這個人究竟善惡,所以出來的時候送到地藏王菩薩這面,地藏王菩薩不要講話,他下面那個不動的,就是好人,沒 有事。壞人那個狗一樣的就出來了,就會刺它。這個相傳如此,查無實據,等到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看看。

那麼普賢菩薩的坐騎是白象,六牙白象。普 通的像是兩個長牙,大象王變成了動物裡頭成了神了,有六隻牙,六隻象牙,那是稀世之寶,像中之王。像,印度熱帶地方的大動物,等於沙漠中的駱駝。像這個東 西這個意思四個字:任重道遠。這就是象的象徵,任重道遠,就是能夠負擔一切,慢慢安詳一步一步走去。我們修行人是很艱苦的,尤其是願力是很艱苦的。譬如想 做好人做好事是很痛苦的,有普賢菩薩象,他的坐騎,交通工具,像的精神,負擔一切,一切的痛苦我來負擔,一切的冤枉被有家冤枉也願意負擔,慢慢地一步一步 行去,才能達到所謂佛道的境界。不是今天學了佛,皈依,明天打一下坐念個佛,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你除非坐直升飛機,騎象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這 就代表了佛教的四大精神,第一學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更不是盲目的做功夫,大智慧的成就。所以文殊菩薩為主,那麼手裡拿的有時候塑的像手裡拿 一把劍,在密宗裡頭喜歡文殊菩薩拿劍,顯教拿一本經典,代表智慧。劍,這是慧劍,就是我們中文中國文學經常說的,撥開慧劍,斬斷情絲,這是慧劍,智慧之 劍,並不是文殊菩薩的劍術很高,這個是慧劍,無形的劍。有時候不一定拿劍,是拿一本經典,經典代表了一切智慧的傳人,學問登峰造極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普通拿的呢,照一般的慣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百千萬化,不一定。不過我們中國人喜歡站在大海裡,手裡拿個淨瓶子,一個楊枝,一個楊柳的枝。清淨的法水灑下來慈悲的願力,大概的意思。

尤 其中國喜歡白衣觀音,白衣就是乾乾淨淨的。白衣的意義就很多了,白衣我們譬如說大家在坐的在家的學佛的人,白衣。譬如我經常給法師們寫信,不好稱呼了,講 輩份,有些啊,不管年齡大小,我的輩份太大了,大一點,講講都不方便,稱老弟嘛,也弟不起來,稱老爺嘛也不對,稱老頭嘛,我也不太老,乾脆下面就白衣某某 人就好了,是個居士在家人,並不是我說我就是白衣觀音,不要搞錯了。白衣就是代表了普通人,古人所謂,不止在佛教裡用,一個普通人以前沒有考取功名的寫信 也可以自稱白衣,老百姓的意思,自稱布衣也可以,就是沒有功名沒有官位的,這些就是文化,佛教的規矩。那麼白衣代表了很多的意義,白衣是色界天的天主,大 自在天,一身都是白的,統統是白的,代表聖潔無比,纖塵不染,特別有大悲的願力。

那麼地藏王菩薩,我們現在塑的地藏王菩薩多半用出家相,其 實不是的,出家相這個地藏王菩薩是目連尊者目連救母那個公案來的,這把目連也代表了。還有個觀念認為地藏王菩薩是韓國人,這也不是的。由中國的九華山,在 安徽,南京後面過去。這個道場,地藏道場,有個地藏廟,這一位是一位韓國當年一位太子,到中國來學佛出家的而成道的,他的肉身還在那裡,因為他的願力很 大,大家說他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並不是說地藏王就是韓國人,不是的,這個觀念要搞清楚。

那麼所謂菩薩都是在家相,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擦口紅啊,大家都學過美容學化妝的呀,身上掛的提裡當郎的,什麼都有,金項鏈哪,金鋼鑽啊,所有都掛上了,他也是拖泥帶水的才叫菩薩。不拖泥帶水就是出家 的法師了,你看都是乾乾淨淨,菩薩都拖泥帶水,不拖泥帶水沒有辦法入世度人,這個世間法都是拖泥帶水搞不清楚的。那麼這個菩薩為什麼都色相莊嚴呢?這就是 普賢的行願,恆順眾生。順著世界上的一切,真正的佛法是入世的,入世的人喜歡怎麼樣,他就現怎麼樣一個色相給你看,就是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的應以何身得度 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你喜歡打牌,有些人你叫我學佛啊?我是干,就是放不下打牌。觀世音菩薩來就不要緊,打牌就是圓通法門,二十六的圓通法門之一,我就 跟你倆打牌可以入道,這是應現打牌身得度者即現打牌身而為說法,是真的喲,這就叫菩薩。菩薩不是說你一定同我一樣啊,看到人是這樣,什麼都不能動啊,不能 笑啊,那叫薩菩了。菩薩的心願,恆順眾生,觀機設教,就是你要什麼給你什麼,滿足你的願望,你愛打牌,他就陪你坐七天七夜不准下座,打累了,我再放下來, 好,我陪你去打坐去,那麼這是菩薩了,是這個樣子。

這些到了地藏王菩薩的大願,他拿的現在塑的拿個錫仗,他究竟拿的是什麼?很難有標準,過 去畫的地藏王菩薩手裡是珠,放光的,也就是智慧之珠。定慧神咒,證得菩提,以大願力在地獄中度一切最苦難的眾生,還不要好的地方,你們其他的菩薩度不了的 都歸我來,最苦難的我來,所以中國佛教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哪個肯幹?只有他來,最苦難的,這個願力是很大。所以他的願力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獄 裡頭眾生有一個沒有成佛,他不願意成佛,在地獄裡等著,但是地獄永遠不會空,所以地藏王菩薩永遠不出來。他地下室住住住慣了,蠻好,現在有沒有裝冷氣機就 不知道了,大概總會通風的吧。因為地獄裡頭,換句話說,在他那個威德智慧的範圍,地獄就是淨土,就是地藏王菩薩化地獄就是淨土。

也就是一位 禪宗祖師說講的偈子:「劍樹刀山為寶座」這是菩薩的行為,學佛大願力。「龍潭虎穴做禪床」,這是學佛的人心情是如此,學佛的人光想做個好人,光想走清淨面 那是聲聞眾,小乘境界。大乘境界是「劍樹刀山為寶座,龍潭虎穴做禪床。道人活計原如此,(一個修道學佛的人,他平常行為應該是這樣)劫火燒來也不忙(大劫 數來自己馬上就是要燒死了,絕不驚慌,燒死活該,有這樣的願力度一切眾生,才是學佛的精神。)」。你看劍樹刀山為寶座,談何容易呀?

現在我 們講到本題,普賢菩薩特別向諸位提出來。菩薩有些經典上翻譯普現,也可以說是普賢同普現兩位菩薩,也可以說是一位菩薩。普賢菩薩,這四位大菩薩,在我們這 個世界上,賢聖劫,釋迦牟尼佛來當教主,他們四位所以做大乘,來做大乘弟子的招集人,領導人,這四位。實際上這四位菩薩都是四位大佛,四大如來。他們四位 成佛比釋迦牟尼佛還早,早早成佛了,也有他們的佛土,譬如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這個劫數,同前一個劫數七位佛都是他徒弟,都是他教化出來的。他也早早 成佛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成佛,這個劫數,他們也來應劫來,變成他的大弟子,來輔導他。換句話說他們來做真正的大乘佛法的輔道長,所以普賢菩薩 就是普賢如來的化身。

普賢如來在密宗呢?尤其現在藏密在這是裡最近很流行的,在密宗裡普賢如來是金剛薩多,金剛薩多是普賢如來的化身,那麼 你看有些像啊,手裡搖個鈴子,這個手裡拿個降魔杵,那就是金剛薩多的像。密宗塑的像啊,不像顯教那麼端莊,密宗都喜歡這樣的,這樣扭起來,表示這個姿態是 非常活動的。你曉得這什麼他塑成這樣?一個學佛的人不是死死板板的,非常靈活,非常活潑的,生機盎然,活活潑潑的。學佛學到死死板板的,臉上那個細胞都變 成死相了,那不曉得學成什麼?佛法是靈活的,永遠輕鬆的永遠樂觀的快樂的,沒有什麼悲觀的可憐相,一幅面帶菜色,心有慘相。一般人學佛修道就是這八個字, 一看就曉得這是學佛的,為什麼?「面有菜色」,青菜的樣子,菜吃多了。「心有慘相」,眉頭皺起,嘴巴翹起,那個樣子很可憐的,那就不對了,你曉得要懂佛法 的精神。所以金剛薩多的像,姿式都是很優美的,跳舞的姿式,你看密宗像啊,菩薩像佛像都是跳舞的姿式,很活潑的很優美的,而且都是細腰身、寬肩膀,本來佛 像就是這樣。一個人功夫修好了的得道了,一定不是肚子大起來,肚子大起來腸胃都有問題,不要以為這個裡頭是丹,那不是丹,那都是腸子發粗了、發炎了。真的 修好了是細腰身,大肩膀,一定的道理,身體很標準,三圍很標準,菩薩像三圍不標準的不叫菩薩,那叫羅漢可以,羅漢有一技之長,只有一門深入,他不能圓通 的,這是普賢菩薩。

我們大家諸位注意啊,學佛第一步先要學普賢菩薩,普賢行願品。先要學會這個,至少我報告我自己的心得,當年開始學佛那個 皈依師父教我第一本就教我先學這個,教我早上晚上先把一本普賢行願品你去念完,那我很規矩的,早上起來特別起來開始念很痛苦啊,也蠻長的,早晨念一遍,晚 上念一遍十大願,要做到。總而言之,普賢行菩薩行,就要這樣做,第一步學佛先要發願,發大願,普賢菩薩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發這個大願力。總而言之,你把普賢 菩薩行願品念完了,所謂菩薩的願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是學佛人的精神,要救這個世界,幫助別人,幫助一切眾生,大概的意思。這個願力不能摧毀,就是 假使虛空有邊際的話,那還不算大,我的願比虛空還要大,所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以虛空無盡故,虛空是無量無邊,我願也是無量無邊。所以菩薩成了佛你說就 成功了?成了佛更可憐,更來到世間、來到一切國土度一切眾生,更忙。因為菩薩與佛的願力,其願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沒有休息沒有停止的,也沒有讓自己請假 的,這是菩薩行願。所以學佛第一步沒有發起菩薩的行願,而講我在學佛,乃至貪圖打坐,念佛,而且貪圖偷懶,清涼地方躲著,萬事不管,那佛要學你,不是你去 學佛,佛很想學你這個偷懶,不過佛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還是你福報好。成了佛忙得很,可憐得很,他的願力隨時隨地利他,利他人,隨時隨地利益眾生,是這個願 力,所以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這是普賢行願品所招示我們的精神。

那麼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裡一品,很重要,學大乘佛法首先,做不到吧?念 念、念會也不錯嘛。普賢行願品的十個大願幾乎我們沒有一個能夠做到,沒有半個能夠做到的,我們特別要注意,大家拿來一讀,自己一對照,應該慚愧反省,做不 到的。如果這個沒有做到了,說學佛是不對的,尤其是講大乘佛法的。那麼現在他在《楞嚴經》裡頭所提的報告,就是普賢行願品所講的,這個修證內容簡單的歸 納,扼要的報告。我們看自己心得報告的原文。

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注意這一段,佛要大家報告,現在輪到他,現在二十五位圓通走到大乘的範圍,所謂大乘小乘,是心量的擴大。所以他的修行方法也是從上面耳根聲塵來到心淨,心 量的擴大,沒有離開耳朵,我們修行的工具就是這幾樣東西呀,沒有別的東西呀。所以他現在講,我過去已經很久很久以前,「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我過去 修大願,菩薩之行,不止一個佛前面已經得了法王子的位子,法王子相當於皇帝前面的太子,佛為法王,成了佛為法王。法王之子,繼承如來之位,繼承佛位的,等 於世間法的太子一樣,他等於就是佛。所以他講說我不止在一個佛前面,曾經恆沙,恆沙多少佛?數不清。恆河裡頭有多少沙子數不清了,每一顆沙子代表一個佛, 數不清數不清。那麼如果我們要用中國文字寫呢?我已經與無量壽佛也可以,不過不夠佛經文學的味道,那麼帶一點印度文學,恆河沙數,那麼多,形容。我不知與 多少佛為法王子,我們注意喲,二十五位圓通,現在我們大家已經聽過了十二位,每一個看看查一查,都是生由和自來,都是前生前世修過來的,都不是這一生碰到 佛就成功了。多生累世都有他的前因,這一生所謂成道是他的後果,都有前因後果。生由自來,就是他這個生命生出來,他原來有個來源的,有他的前因。所以普賢 菩薩的報告,這個前因就太偉大了,當然不曉得修了多生多世,我曾經與恆沙如來擔任過法王之子。這是第一點,你看他多偉大,他的願力。

第二點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不但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中央毗盧遮那佛,不止這五方佛,十方世 界所有的佛,如果教化弟子修大乘的願力,統統要照我修行教育的辦法走,一個模式來的。所以十方如來叫他們的弟子,修大乘菩薩的建立,要深深地扎根下去的 話,都是必須第一步先要修到普賢菩薩的大行。為什麼要十方如來的教育法這個是同一個?都是先有大行大願,把偉大的心力發起,不是為己,為利人利世,這個願 力發起,才有資格學佛。而十方如來叫弟子修菩薩行的根根呢,這個總名稱就叫做修普賢行,修普賢的行願,先把心裡行為這樣發起來,那麼這個名稱從哪裡來?從 我這個願力來。都要同我這樣,一個模式學,先從行為來,學佛先從行為來。譬如打坐不過是學佛的一種行為而已,念佛也是一種行為而已,要修萬行,普賢的萬 行。大小,乃至吐痰在怎麼吐?吃飯怎麼吃?穿衣服怎麼穿?怎麼樣一種利他的身心?大大小小,事無鉅細,都有他的心願。譬如我們吃一口飯,今天吃要想到沒有 飯吃的人的痛苦,喝一口茶,想到沒有喝的人痛苦,如何去幫忙他,學佛從這裡開始。這種行為都是普賢行,學佛從這裡扎根開始。你注意喲,「教其弟子,菩薩根 者」,建立菩薩扎根,先要學普賢行。那麼這個裡頭能夠修普賢行,所謂戒、定、慧都在其中,不能修普賢行,你這些所講的都是空談,都是小根小氣,摘葉尋枝而 已,沒有抓到根,學佛的根本,只是在邊緣上摸,沒有到中心去,佛法的中心是普賢行。他說這是最重要的要點,十方如來一切學佛的根基,從這裡開始修。那麼第 二他報告。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 那麼他報告,他說佛啊,我的修行法門,注意,「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聞就是聽啊,我們聽用耳朵聽,修普賢行不用耳朵聽,用心聽,心能夠聽一切 法,所以還是耳根的法門來啊,還是心聲法門啊,他擴大了,大乘境界,心聽。此心能夠聽見,那麼心怎麼能夠?所以他同觀音法門一樣又不同,同而不同,不同而 同,心聞。觀音法門的心聞是返聞聞自性基本。他不是,「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不是不敢去分別,盡量去分別。

所以當年像我們開始學佛,我 們那位出家的法師那個師父教我們,你先要去念普賢行願品,就教了一本普賢行願品給我們,那我們都是並不笨。第二句講話,我就問了,就是這樣念行了嗎?不 行。那怎麼念?你要念一句要它那個上面做到他那個觀想,就是說我們拜佛手合掌站那唸經一念,好像普賢菩薩就在這裡,十方如來就在這裡,心裡頭這個觀想就要 觀出來。我們拜佛的佛就在我的前面,你做到做不到?我想你做不到,當然我有經驗,那怎麼做得到啊?想死了也想不出來,想那些壞的倒是想得出來,想你的女朋 友啊,想你的男朋友啊,或者想鈔票啊,或者想街上那件好衣服啊,站著來想佛啊想不出來,那個好衣服出現了,一定是這樣。

所以象第六代的達賴 他的自己做的詩,講老實話:「動時修止靜修觀」,他也修止觀想修行啊,心念動了趕快修定,定下來趕快做觀想。打起坐來入定了,這個是應該呀,修止修觀,做 到了沒有?沒有做到。「歷歷情人掛眼前」,打坐的時候佛沒有看見,那個情人的影子看見了,你看他講的多老實話。「若把此心移學道」,假使能夠真的把這個念 頭轉過來。「即生成佛有何難」。你看這個第六代達賴才是菩薩的話,很老實的報告,他一點沒有錯,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那麼他還有一首詩:「入 定修觀法眼開」,入定了,打起坐來想修觀想,觀這個佛菩薩像,觀不起來。「祈求三寶降靈台」,希望佛菩薩都觀想都站到前面來,靈台就是到心中來。「觀中諸 聖何曾見」,結果打坐坐了半天,阿彌陀佛影像都觀不起來。第四句話妙了,「不請情人卻自來」,我不要請那個情人的影像來,我只想觀菩薩。結果我還不要唸咒 子,那個情人影像就出現了。你看他的心得報告,這是二十八位圓通以內的,他的心得經驗報告。「入定修觀法眼開,祈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佛菩薩 的影子一個都想不來。不請情人卻自來,

或者想你的兒子了,或者想你的女兒在外國,影像都出來了。當然兒女想媽媽沒有這回事,很難得了,那已 經非常感謝他了。孩子們兒女出門在外,想父母的太少了,只有父母想兒女的,這是必然道理。所以菩薩懷念我們,我們很難得懷念菩薩,所以觀想的成就很難。真 的學佛人,普賢行願品,我要這樣一個頭合掌在佛前面磕下去,我要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前面都有我,都在磕頭,都在頂禮,這是普賢菩 薩行願品---心聞修法。乃至我想南無普賢王菩薩,念出來,不但是嘴裡念,自己心裡頭念,心裡頭聲音而覺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與我同聲一致,都在念南無 大行普賢王菩薩,乃至普賢王如來都可以,心聞。所以他叫你觀想是起分別觀想啊,不起分別怎麼觀想得出來?我觀想一個佛像,三十二相,這個眉毛怎麼樣,這個 臉色怎麼樣?啊,這個菩薩站在那裡,哎呀,你看多美啊,莊嚴。

這個色相硬要起分別心啊。不怕你分別喲,善於分別是功德,不善於分別是罪過, 這就是行願的不同啊。所以要起行願沒有不起分別的,不起分別你怎麼樣行願?善惡、是非、好壞,一定要分別才清楚啊,所以你的戒行也好,你的願力也好,不起 分別哪有戒呀?不起分別哪有願啊?善於運用你的分別,所以《維摩詰經》,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個普賢行的基本。所以他說我是用心聞的法門, 因此,有分別什麼呢?不但分別這些境界,分別了一切眾生,所有他所知道的他所見到的,見就是代表觀念他的思想他的心行,他說我都清楚,一切眾生他要的什 麼?想的什麼?我都清楚。眾生要什麼?貪嗔癡,聲色犬馬,功名富貴,對我有利的,眾生要的都是這一套。他說所有分別一切眾生所有,因此善能分別一切法,所 以他一念之間能夠觀想起十方諸佛法界頓刻呈現在這裡。

你們不是愛學密宗嗎?學密宗你做得到嗎?要觀想本尊一尊菩薩,開眼也好,閉眼也好,意 識心境界一分別觀想就出來,不是真的喲,第一步出來影像,你覺得紙畫的也可以,木頭雕的佛,這些佛像都站在這裡,你這個影像在沒有呢?想想看,想死了也想 不出來半個,想到了鼻子忘記了嘴巴,想到了頭髮忘記了大腿,整個佛像都呈現在這裡可能嗎?譬如我們現在這裡上面這三尊佛像,我們大家每一次禮拜一、禮拜三 上課都看慣了的,這個影像你回去在家裡睡覺以前,好像就坐在這裡,面對這三尊佛像,這個影像你能出現嗎?出現不了。還只講影像,你能夠留住這個影像嗎?而 且留住了。噢,中間是阿彌陀佛,這是觀音,這是勢至,行嗎?不行。不行,觀行都沒有成就,分別作用分別境的現量發不起來是沒有用的,所以願力也不會成功。 那麼只叫做不要亂打妄想啊,亂打妄想是最初步學佛的方便法門,叫你不要做壞的思想,諸惡莫做。

善能分別一切法是眾善奉行。要懂這個,那才懂 得佛法了,莫妄想是諸惡莫做,不敢亂想。眾善奉行非起分別不可,不然你曉得哪個是善的?所以戒行同行願那非用智慧分別不可,所以普賢跟文殊兩個搭檔的,分 別是有智慧不可,智慧哪裡來?分別心來的。妄想分別是凡夫的業力,般若分別的觀性換一個名稱就是智慧的成就境界。

所以他說「我用心聞分別眾 生所有知見」,這個菩薩的大願力有這樣偉大。「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他說不要說這個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假使說極樂世界,或者 地獄裡頭有一個眾生忽然懺悔了,地獄裡受罪受苦悟到了懺悔,「心中發明」,他自己內心發起明白了,修普賢行。假使我們在痛苦中在地獄中想到,普賢菩薩你來 救我啊。他只要動同普賢菩薩一樣的心願,就是說如果我能跳出這個苦海,我一定發大願再入苦海裡來救人,同你老人家一樣,他說在他方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 賢行願的,他說我這個時候即現身到他前面。「我於爾時」,他的念頭一動,自他不二,心力的感召,我就坐我的六牙大象,像王,法中之王,普賢菩薩是法中之 王。這個像是受重的,負擔負重任重致遠的象王就來了。「分身百千。皆至其處」就到了他的前面。所以我們顯教、密宗同一修法,好好拜普賢菩薩,修普賢菩薩的 行願,不是光念啊,體會他每一個行願的精神,我怎麼樣去做人?怎麼樣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夠得上學佛的人的行為,不注重在外表的形態,這個做到了以後,如是 普賢菩薩自己的百千萬億的化身像隨便在哪裡,他呈現在你的前面,絕不是假的,是真的喲。菩薩或者在你睡夢中,或者你在坐中,或者你忽然一下,他就在你前 面,就看到你,六牙白象就來了,色相莊嚴,這是他的願力。所以我們大家說哪裡做得到啊?因為大家學佛根本連普賢行願品邊都沒有摸到,第一經本就沒有看到 過。第二即使看到了,一個月都做不到啊,唸唸都不肯幹啊。像我,有許多同學,我還特別印出來給大家,叫他多念一下,都覺得很累不幹了。那他的六牙,半個牙 齒,現在的肉牙都掉了,還想六牙白象啊,做不到的,不能來這是真的嘛{聽錄註:此句不通,或有錄入錯誤,錄音第50分鐘處}。所以現在回轉他本文:

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不過注意喲,普賢菩薩說我就是來了,這個人真修普賢行願的人,只要發心一念我就來了,但是他有時候看不到,我們有時看不到他來,自己的業障太深。障就是這 樣障,遮住了,障礙了,看不見,自己的業力太深了,看不見普賢菩薩。他說雖然他看不見我,「未合見我」,不能境界裡頭見到我的法相。「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沒有關係,他看不見我,我給他灌頂,那就是真灌頂,,我真正給他的智慧灌頂,摸摸他的頭。「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他說他修普賢菩薩發大願的人,我來擁護 他,他沒有說我是菩薩你是薩菩,應該擁護我。他願意擁護一切眾生。擁:就是抱著你,包圍你,等於媽媽抱著孩子一樣,護:保護你。擁護就是抱著你,等於我們 走路,怕老人家跌倒了,趕緊把他抱住,就是擁護保護,他說我會來擁護。「令其成就」必定使這個人將來成佛,使他的願力也做到。

所以「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他說所以佛問到學佛的圓通法門,我今天的報告,我說我開始學佛本來的因地,怎麼修來的?修願力來的,修自己心的行為來的。心裡不好,心念思想沒有轉過來, 想求佛做生意的心理,求利益得感應,都不是。要「心聞發明」,回轉來自己觀心,自己觀心,不靠這個耳根,也不靠聲塵,乃至自己好好念普賢菩薩行願,念普賢 菩薩的行願品。

慢慢慢慢你會到達一個什麼境界呢?我告訴諸位,你真的自己早晚念普賢菩薩行願,早晚念一卷你做不到的了,你把一本普賢行願品 兩天念完差不多了,上午念一願,下午念兩願,三天四天念完也可以了,能夠唸唸了背,就在心中念,慢慢慢慢要起分別啊,每個字每個境界每一句話分別得清楚, 慢慢聽到自己心聲的時候,有一個境界,突然之間你聽到盡虛空中,好像所有一切眾生的聲音都在念普賢行願品。這還是初步,你不要認為我成就了,你發瘋了,這 還是初步。慢慢把這個聲聞境界,啊,原來這個境界哪裡來?我心分別心所生,然後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再把它空下來定下來,慢慢然後要起心動 念,什麼事情不知道的心念一動都知道了,「分別自在」,不會被妄念分別心捆住了,這是第六意識意識的分別心轉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的分別心轉為妙觀察智 了,那麼分別自在也到達文殊菩薩的境界了,就是智慧的成就了。

他說以我的報告,修行法門,要行大乘菩薩道這是第一步,這是真的,在我個人 的,我是一個學佛也算不上的人,但是我的經驗,我第一步學佛是走這個路線的,那麼以前看看,後來查查過去許多大祖師們出家在家走大乘路道都是走的這個路 線,都是先走願力發起,這是必然一個道理,請諸位大家特別注意,這是普賢行的修法。他的重點是善能分別一切法,修一切善。那麼拿大小乘基本方法來講,佛法 基礎就是兩句話八個字: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諸惡莫做是消極的,普賢行願品是積極的喲,是眾善奉行。那麼就是普賢菩薩修行法門的重點。諸惡莫做我們已經做 不到,眾善奉行更難,這是要注意的。這是第十三位,到了大乘境界菩薩的報告。

孫陀罹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位菩薩難陀菩薩是佛的堂弟,他的修行歷史不報告了,我們怕報告歷史耽誤時間太多,我們重點在修法上,他起來報告。因為這一段比較重要,把這一段講完,你們大家都碰到這個境界,常常有人提起的,這位尊者菩薩的個人歷史暫時不管。

我初出家」。他說我初初跟佛出家以後,也是佛的堂弟。

從佛入道」。同佛出家了,修道。

雖具戒律」。 也受了戒,形式都做到了,也自己很講究守戒,可是即然能夠守戒一定能夠得定啊,既然能夠得定一定智慧發起啊,戒定慧是一體的呀,三位一體並不分開的,分開 來講戒定慧講那是笑話,那是必然的。他說我雖然有了戒律的形式,老實講關於如何得定三摩地,進入定慧等持這個境界,心念定不下來啊,定不下來,這個戒就守 得很痛苦了,隨時犯,隨時要守,隨時懺悔。那這是什麼戒?這叫水上按葫蘆的戒,按下去它又冒上來,剛剛清淨了半天,下半天就煩起來煩惱了;剛剛煩惱丟掉 了,有一點清淨了,哎喲,我現在戒定慧多好啊,下一堂就完了,自己對自己都活不下去,氣死了自己,沒有用啊。

於三摩提。心常散動」。 散亂,妄想動,因此啊他說學佛出家白出了,不可能得到無漏,證無漏果的道。這個是大家所要問的問題,雖然學佛學了半天,我也很規矩呀,雖然你說我沒有什麼 了不起的持戒呢?我也吃素吃了很多年了。至少吃素也是真實功德啊,那麼好吃東西不吃,硬要咬那個菜根,像吃草那麼吃下去,你說這個沒有功德,是真功德,真 的呀!但是吃了以後啊,你心清淨一點沒有?得定了沒有?沒有啊。你的心地好一點?沒有啊。看到人家少你一毛錢,這個氣死了那個樣子,比吃草的樣子還難看 啊。這個有什麼用啊!心行一點都沒有轉動啊。人家對你不起你能夠原諒他嗎?不會原諒。想想哎呀我們學佛的了,原諒你,實際上,格老子,我不學佛整死你。這 一點用都沒有。他的那個毒性、那個恨人、那個嗔心的根一點都沒有動,是非分明,這些人不可救藥,好討厭哪,這是嗔念,和我一樣,做個氣大佛,越來氣越大, 有什麼用啊?一點用沒有。所以怎麼能夠得三摩地?你雖具戒律,沒有得到佛法的正受的利益。三昧是正受,得到真的受那個利,身心安詳的利沒有。

未獲無漏」。所以沒有證得無漏。這是個很痛苦的一個階段,學佛不上路。

那麼「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 這一下來了,佛不但教我還有個叫俱希羅的兩位同學,觀什麼呢?打起坐來觀鼻尖上一點白,觀鼻端白。這個問題來了,我們在小乘打坐也說眼觀鼻,鼻觀心,對 吧?大家打坐坐在那裡,然後說佛觀鼻端白,請問哪個是端?這裡是鼻端還是這裡是鼻端?大概那本書上有註解,我好像沒有查到,這裡是鼻端,還是這裡是鼻端? 後世中國的道家,包括現在的一貫道兩貫道三貫道五貫一教的五教一家的,講這裡是,守竅就在這裡,尤其是一貫道守這裡,守這裡先天一竅、玄關一竅,什麼都竅 不進去,這裡有一塊骨頭,那麼這是鼻端還是這是鼻端?

鼻端白,我看了半天,拿鏡子照我鼻端也不白啊。有時候啊,我氣來了,鼻頭變成紅糟鼻子 呢,鼻端紅差不多,尤其傷心要哭的時候或者發脾氣的時候,我觀我的鼻端發紅,氣來了,沒有鼻端白呀,佛經那麼講。好,我打坐這裡,老師啊,我怎麼眼觀鼻, 鼻觀心?好了,眼睛半開半閉,道家叫做垂廉,眼皮上面窗簾子一樣掛下來,不閉起來,開一點點縫,叫做垂廉,那麼垂廉呢,這個視線當然下來了,這兩個視線上 面遮了一半多,遮了三分之二下來,下來就看到鼻子了。把兩個眼睛收收就看到鼻子了,天天看到,道就在這裡,這裡是什麼?這裡我摸了半天,只有細胞組成的 肉、鼻子肉,如果鼻子尖一點扁一點更難看,看不見,眼睛還更吃力,鼻子高一點還方便一點。所以眼睛看鼻子,那還看得到!

鼻觀心怎麼觀呢?那 只有這樣打坐,對呀,眼觀鼻嘛,鼻觀心,所以有許多人打坐起來這樣的,這樣,這種方法是正確的嗎?是對的嗎?什麼叫鼻觀心,眼觀鼻?而且這樣一來呢,鬥雞 眼的看法,神經衰弱的人不得了啊,你真的眼觀鼻,眼觀鼻你這樣一看就不得了,那是修道家初步,你閉起眼睛假想還好。你真把兩個眼睛攝攏在中間看,你們做到 啊?我是隨時做到,見在其中啊。

可是你初步學的人頭會發暈啊,不得了,不能玩的喲。血壓高的人千萬不要玩,血壓低的人也不能玩,頭會發暈,血壓高的人很危險,而且會腦出血。所以隨便守竅不要亂搞,你做到了意識想想還馬馬虎虎,真把兩個眼神這樣一集中,這個眼觀鼻有很多種看法,不是一種看法。

有一種看法叫象王視,叫做象王,一個象中間鼻子高一點,它兩個眼睛一邊長一個,它是這樣看的,它的視野很寬,像王視。那我們要訓練自己象王視,兩個眼睛左右分開,左右分開就是象王視,這個也很難,這個很難,都要經過訓練的,這是功夫,真的喲,不是開玩笑,這兩種都很難。

什麼叫觀鼻端白呢?怎麼叫眼觀鼻,鼻觀心呢?現在給大家解決了。

眼 觀鼻:眼睛打坐半開半閉狀,那麼古人講羅漢小乘這個視野看下來,下面掛下去離開我座位前面三步遠的路,大概,遠一點點也沒有關係,你多侵佔人家兩步地皮也 沒有關係了。菩薩是看前面五步,就是眼睛閉著張大一點,這個樣子在看,這樣一來呀,眼睛前面當然看到鼻子,你觀一下看看。

鼻觀心:這個 「觀」是形容詞,就是鼻子對著心窩子要正,要正,不是完全對正了,不是這樣,不是這樣勾籠來,就這樣擺正這個人就正了,打坐要端正。如果這樣你鼻歪哥,變 成歪哥了,這樣也不對。正,你們講任督脈這就是督脈就擺正了,督脈擺正了任脈也擺正了,不要去硬挺胸,也不要這裡兩個指頭好像打架一樣一定結個手印,這個 三角手印,這個三角叫做生法宮印,密宗。有些學密宗的打坐坐在那裡,又放在在肚臍上,兩個指頭,頭頂整個氣鼓氣脹坐在那裡,你看多辛苦啊,一點都不解脫, 多不輕鬆啊。坐得很自然,這是坐正,坐正是自然的,鼻對心。換句話說眼有鼻子的影像,這個視野階段,眼睛收視一下我們自己的鼻隼,中國的文化這個鼻子叫鼻 隼,這個影像就有了,鼻觀心鼻對心。

那麼怎麼樣叫觀鼻端白呢?鼻端不白。這個法門是什麼呢?不淨觀法,白骨觀,以及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數息觀 這三種的綜合,所以我平常給大家講過禪密要法,修白骨觀修到有一步功夫就要到這裡,最後是觀鼻端,鼻端是兩點啊,這裡也是鼻端,這裡是起頭,這裡是結尾。 那怎麼是鼻端白呢?真正靜下來,真到心念靜了,呼吸也就靜了,呼吸好像停止了。換句話,自己粗的呼吸能夠歇下來停止了,念頭自然清淨了,這兩個二是一,一 是二啊,拿我們中國一般習慣的道理來講啊,氣安祥了,呼吸這個氣,孟子所以講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氣靜了,心念也清淨了,心亂了氣就粗了。觀鼻端白同上面上 次所講的修安那般那,那一位尊者,那麼修這個呼吸法門是一個路,跟著念就空了。

剛才我講眼睛,這個時代我主張大家初步學的人閉眼打坐,因為 這一代人眼睛太可憐了,開始這樣用功算不定眼睛搞壞了,真的喲。這一代同古人不同了,你真到有了功夫,那個眼睛近視眼也會恢復了,好了不近視了,遠視老花 都好了,到了那個時候,你想閉眼不肯閉了,那個神精神充滿了以後,這個眼睛自己不肯閉了。自然同這個菩薩像一樣,到那個時候恭喜你了,差不多了。你們現在 要張開,你張多少啊?張開眼睛這個半開半閉,五十分種?一個鐘頭?半個鐘頭你也做不到啊,如果叫你半開半閉,等一下,等一下叫做呼嚕呼嚕,睡去了,昏沉 了,做不到的,現代人眼睛太疲勞了。這個話注意喲,我再講一道,就是說你功夫真到了某一步,拿道家的道理來講,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神充滿的時候,你叫自 己的眼睛閉下去都不願意了。眼睛硬是開在那裡把法界都看得清楚了,可是沒有看,眼睛自然定住了,楞住了,那個時候你再來開眼,這是對現在時代不同,法門不 是呆板的。

我們現在回轉來講這個鼻端白,所以這個時候心念沉下去,這個呼吸氣,等到不呼也不吸了,念也清淨了,這是氣功,充滿了。那麼這個 時候你一坐下來,十個指頭,一身都是充滿,自己都覺得充滿,每個指頭。人老了這個指頭上都是皺紋,皮都鬆了,皺起來了。到這個時候不管你多大年紀,這個手 指頭都是圓鼓鼓的,氣都充滿了,渾身十萬八千毛孔氣都充滿了,還不算數。那自然年輕了,慢慢年輕,尤其是冬天打坐在冷地方,自己鼻子雖然不呼吸了,輕微呼 吸,這個氣,內在的氣一股白光一樣就出來了,這個時候才有鼻端白。所以啊,經典上告訴你原則,你自己不去研究鼻端白,那就唱京戲一樣,唱國外戲,那個壞蛋 那個鼻子一出來,戴個紅尖帽,抹得白白的,那何必學壞蛋呢?鼻端白是一股白氣出來,光影,內心發出來的光影,鼻端白。換句話說這個法門修白骨觀、不淨觀, 乃至修氣功,修到很寧靜。一呼一吸,這個數數,拿天台法門講,數息、隨息,止息境界就可以觀到看見鼻端白,就有光了,這個呼吸已經不是呼吸了,看到光進去 了。學密宗呢?就是氣功成就的第一步,這就叫密宗。不是灌頂一下就傳給你的,那你要很久的修行功德才教你的喲,你沒有那個資格教你沒有用的,這個時候觀鼻 端白,就是觀鼻端白,就是這一句話包含那麼多。你不然隨便看經觀鼻端白,你去觀觀看?不神經衰弱了才怪呢!那麼你聽這位尊者自己的報告。

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 這是真的,鼻端白的原則,他下面給你講了,就是觀自己的呼吸,天台宗也講,數息,隨息,到達止息這個境界,由此以後起觀。他說我做這個觀息,我初諦觀,什 麼叫諦呢?仔細,非常仔細觀這個出入息,很細很細很困難。我們現在你三年做不做到還是問題,以當時佛親自教導,這位尊者也是多生累世修行的尊者,他經過二 十一天的專修,專修是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了,專門修持三七二十一天,三個禮拜,晝夜在修。就修這個呼吸,安那般那。不是上午打一堂坐,安那般那,下午一堂 坐叫般那安那,等一下買個鳳梨吃了,叫般那般那,放一點鹽巴,那修個什麼安那般那啊!安那般那叫出入息,晝夜在專修,諦觀非常仔細經過三七二十一天,那當 然有一點氣住脈停,身上的酸痛腿麻都已經變化過了,那都氣脈走通了。

換句話說到達氣脈真通了,才能夠見到鼻中的氣,鼻中不是這裡啊,鼻中是 有一個肉著的,就是兩個鼻子中間這個氣出來了,有形象看見的出入如煙哪,有一股白氣來往,那是真的呀。氣,我們普通呼吸氣散了,自己也感覺不到,自己也看 不見。你真修好得定的人,在定境界對於自己呼吸出入這個氣用眼睛輕輕一看,看得很清楚啊,初步象煙一樣,這個氣。當然冬天台灣看不見,冬天到北方一出門, 那個呼吸一股白氣就出來了,那不要三七二十一天,就修到了,那個打拳打太極的,手一指,五個指頭,五條白光就出來,那是汗氣出來碰到冷度變成光了嘛,那個 濕氣當然是這樣,哎這是氣功,什麼鬼功啊?冷功,是這個道理。可是真要修行呢,不管是熱帶、冷帶一樣,氣出入都是煙霧狀。

那麼到達這個境 界,你修行到達這個境界,老實講,不但是氣出入如煙,你自己看到自己身心旁邊都在煙霧中,這個光的網好像把你放起來了,那麼看一切境界東西都在光明中,所 以每個人頭上啊黑的黃的藍的白的都看得見,都看到了,這個人頭上有黑光的要倒霉,要出事情了。有紅光的綠光的,有怪事了,都有啊。你自己看得見這個,就所 以能夠看見別人的光了,所以萬物放光都看見了。「出入如煙」,這是初步。進一步這個煙化成光明了,他這裡就沒有講了,就留了一手,慢慢慢慢出入都是光,不 是煙了。呼吸偶然不大出入了,不大出入---很久才有呼吸來一次,等於動一下念的樣子。呼吸來一下,那已經不是如煙霧的氣了,只覺得自己都是光明中,光明 的身體,渾身十萬八千毛孔,這個呼吸光明。所以我不是上一次給你們講迦葉如來有個名字叫飲光尊者,就是飲光了,就是光明,呼吸這個光明,這個身體。那麼這 個時候,再進一步。

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那麼這個做氣功也是真的喲,真的氣功 修到這個時候,那你有什麼,你的所謂有毛病啊,老實講如果真的放下,做功夫,有癌症也好什麼也好,什麼都把它化掉了,氣能化一切啊,那是真的,生命就是氣 喲。所以這一段特別給大家慎重的講一講,當然要上面先有普賢行願力,沒有那個願力光想這個做不到的,你死了都做不到,先有願力才會做到,很快。那麼他說進 一步啊,生理身變了,身就包括氣脈打通了,心變了,心理非常慈詳,非常喜愛,打起坐來都是慈詳的相,絕不是那一付死相啊,討債的面孔坐在那裡,很多人打坐 都是這樣。所以我常常叫你們學打坐,笑啊,笑啊,假笑沒有關係啊,笑久了假就變真的了,真的喲,對人的笑對人總比哭好,對不對?你慢慢笑久了,這個臉上肌 肉鬆了,變真的,一看這個人很慈詳。你看到人那個死相,那個多討厭哪,比哭都難看,所以到這個時候,心開了,心裡也慈祥了,心裡慈詳等於慈悲喜捨的境界。

「身心內明」,這個內明不是說悟道啊,就是你坐起來定起來身體內部反照一片光明,亮的,身體內部都是亮的喲,身體內部看到都是亮光,身心內明。身體整個明白了,心理也光明了,雖然沒有悟道,這是功夫境界。

「圓洞世界」,然後光明擴大了,這個世界山河大地物質世界都是一片光中,圓洞。

「遍 淨虛淨」,再進一步也無所謂光明---空了,光也空了,證到虛空,身心當然空了。這個時候說哎呀我坐久了腿發麻了,我左邊腰痛右邊肚子痛背上痛沒有這回事 了,那個煙霧境界一來化光,光化虛空這個時候心身已經忘掉了,這個時候虛空就是我,我就是虛空合一了。那麼偶然還有身的觀念有沒有?有,

「身如琉璃」,自己看不見,人家看你皮膚也變了,雖然活到八十歲啊,皮膚又細又嫩又漂亮不要化妝的,自然發光了,身如琉璃,整個在定中境界,內外透明,這個身體象玻璃一樣,水晶玻璃一樣透明的、發亮的,雜念妄想當然沒有了,這個階段。

然後「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這是第四步的功夫又來了,那麼剛才我講的好像煙相早過了,還有第三步的煙霧相,佛經沒有辦法,中文字只好用煙了。這個是幻的境界,幻不是沒有啊,有光。這 個光,那麼禪宗祖師講這是光影門頭,還沒有悟道。所以你們看禪宗語錄光影這個境界已經很了不起了,有些人搞錯了以為是見性了,這個煙相,再進一步慢慢沒有 了,光影也沒有了。那麼什麼煙白呀,放光都沒有了。

這個實際的情形,鼻子的出入呼吸啊,變成一條白的,這個白是形容詞,純淨,不是像這一個 手巾這個白的白,是代表非常純淨,白法也代表至善的,至善的境界,那麼構成一個白氣也是有。所以有位同學看《指月錄》研究,這位尊者成就了,被殺了頭,他 出來的血不是紅的,是白乳,跟牛奶一樣。所以耶穌釘十字架,那是人血,那是痛的,這個沒有痛。所以有些人功夫到這個時候死了燒化不一定結舍利子,道家很 多,中國過去和尚也多。

譬如我們的師父西藏的活佛貢嘎活佛,貢嘎活佛這個師父,後來他們告訴我,我們已經到這裡,貢嘎師父在大陸上最後給共 產黨捉到以後,自己涅磐了。涅磐了以後,我問他們師父後來涅磐了有什麼瑞象呢?他們告訴我,玉錦雙垂{聽錄註:這是諧音字,具體是什麼字不清楚!},就走 了,什麼叫玉錦雙垂?鼻子裡出來兩個鼻涕一樣,這個並不是鼻涕呀,藥膏一樣那麼長掛出來,這叫玉錦雙垂。那麼就會到達這個功夫。那個就是燒化了就是舍利 子,不燒化就是玉錦雙垂。當然你說完全這個色身轉化了沒有?這個時候這個色身,可不可以修得成?還沒有。他已經受共產黨陷害過世了,所以我給他寫了兩句 詩,就是貢嘎活佛在白教的時候,大寶法王,現在過世了那個大寶法王還是他的學生呢,他的徒弟。那麼這個時候,到這個階段假使得涅磐死了,起碼是玉錦雙垂。 這是講色身上的變化,做功夫,那麼到這個時候啊,自然開悟了。

心開漏盡」。明心見性了。一切見思惑煩惱自然可以斷除,心開漏盡。這一下,第五步第六步了,

諸出入息化為光明」。成就了,色身轉化了,自己渾身十萬八千毛孔乃至身體所有呼吸統統一片光明,所以一切眾生挨到他的,修行成就人這個光明,都會得到利益,自然受電感過來一樣,諸出入息化為光明。

照十方界。得阿羅漢」。 自己就放光給一切眾生灌頂,所以諸佛菩薩可以放光動地,你如何得到放光之境呢,當然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結果你打起坐來坐在這裡還在數息呢,坐了幾十年 還在數,我一坐數好幾千下,你再慢慢千去吧,數一萬下也沒有用。此理不通,此事不通,那麼別人這就是傳法啊,我沒有這回事,沒有什麼秘密,大原則都告訴你 們。你平常叫我講,我懶得講,因為一個人教我這是幹什麼?等於叫我一個人單獨給你講,我視一切人大家平等,你怎麼叫我特別看得起你,單獨給你講?一定大家 一起來我要講啊,我也沒有什麼秘密,但是大秘密,你聽了你也不懂,你做到了才是沒有秘密了,做不到統統是秘密,真的呀。還蒸的呢,還煮的,蒸的當然蒸的, 放在蒸籠上蒸的,這個時候硬是蒸籠一樣,你說怎麼樣?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世尊記我。當得菩提」。沒有大徹大悟,成就了,漏盡煩惱伏下去了,也就是《楞嚴經》上面說的伏歸元真。佛說我將來會大徹大悟成佛,證得菩提。

佛問圓通」。因此佛現在要我報告圓通法門。

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以我的經驗報告,修到了氣功不呼不吸,不呼不吸心念也清淨了。銷息,一呼一吸一來一往,不呼也不吸這個中間叫息。這個銷掉一切息,換句話鼻子的後天的呼吸 不動了,那麼息,不呼也不吸,像密宗拚命修寶瓶氣,走閉氣法門,有些修氣功的,也成天的修閉氣法門,也有些道理,對身體有些利益,但同修道毫不相干。修道 要自然心念停止了,銷息。「息久」不呼也不吸久了,「發明」這個身心的變化,光明來了,悟了道。「明圓滅漏」,這個光明境界來了,身心內外的光明,心裡頭 也明白了,明白了一切貪嗔癡慢的有漏之因,清淨了,調伏下去了,滅掉這一切貪嗔癡慢有漏之因,所以得無漏之果,當然還沒有大徹大悟而成佛,再進一步徹悟就 可以成佛了。可是以功夫來講這是最切實最徹底,對身心的健康,健康不是道,不過嘛大家喜歡健康,誰願意生病啊,生病總不舒服啊,要想不生病,多修這個法 門。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