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三十八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十五圓通的第二位,第一位就是第一個次序。驕陳如五位比丘報告先要基本上修行,從四諦法門開始生起厭離心,這個厭離 心的生起是專對出世法而講的。大乘菩薩道固然也要生起厭離心,但是在厭離中間又要生起慈悲心,這是大乘菩薩道,這個厭離與慈悲是並行。小乘道專講出世法的 最嚴重的就是必須要真正生起厭離心,這個四諦法門要把它觀察清楚,這個人世間、物質世間的一切都就無常、苦、空、無我的。八苦基本上要觀察清楚,這個世間 一切皆苦,沒有真正樂的,一切是無常都是靠不住,不永恆存在,隨便什麼東西一下就變去了,不會真實屬於我的。所以無常、苦、一切皆空,沒有一個實在的東 西;一切無我,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都把握不住,那麼這完全是理性、理智的觀察,理性的觀察正思維。由這個正思維到了家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就到家 了。這八個字講起來很容易,誰都會講,就是放不下,一念不生也做不到。什麼叫一念不生呢?但是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思想,這一點又是個關鍵。把一念不生當成一 個人什麼都不想了、不知道了,那不要學佛了,那去學死人多好,或者去學做木頭做石頭,那是個很嚴重的一個墮落,那很糟糕的。

所以怎麼叫做一 念不生?一切不染著,不沾,不染污,知而不沾,用而當場放下,一切沒有留戀,隨時知道無常、苦、空、無我。由這個基礎真正發起了對世間厭離,真出了家了, 不管你形式如何,心出家了。所以真出家是心出家,光是外形假使出了家,跳出這個紅塵,心同世俗的人,思想觀念、情緒同世俗人一樣那是沒有用的。那不過是換 了一個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形象而已,沒有真跳出來,要此心真能夠跳出來,真正的厭離心發起。

但是厭離不是灰心啊,灰心也不是厭離,我們對一 些事情灰心啊那不是厭離,那是情緒的,不是理性的,這個特別要注意。真正的厭離心發起了是理性的,不是情緒。注意啊,一個人對事物一切灰心了,那是情緒 的,不是理性的,這個關鍵一定要弄清楚。不要認為自己的情緒對一切或者事業失敗,感情的失敗種種的失敗灰心了,這不算是厭離心,這也不算看空了,那是個情 緒的,那一種情緒是業報,不對的。那困擾在一種境上,困擾在灰心境上,那變成修的呢?是無記了,還不是無想定,完全落於無記果上,那不對的。

所 以基本不要輕看了小乘,大乘以小乘為基礎,必須理性真正發起了厭離心,那麼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這才真正談得到有出世的思想。換句話說真正厭離心發起了, 差不多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厭離心發起了自然滅除了貪嗔癡慢一切煩惱,它本身就是在道,滅除了煩惱,本身就在道中,所以學佛再三強調首先發起厭離心。所 以四諦法門是最基礎的佛法、最重要的,四個字很容易懂,苦、集、滅、道,它所包含的內容太廣大了,不容易懂。

譬如我們在中國的歷史,先不講 西洋歷史,西洋歷史也有同樣的情形。譬如我們中國歷史在南北朝的時候,這個齊國的齊朝,那時六朝六個朝代,宋齊梁陳隋,這個六朝中間多少當皇帝的最後都是 很痛苦。所以象齊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整個的亡了以後,乃至殺掉公主,自己殺自己女兒,而且告訴這個女兒,一邊拿劍來殺掉她一邊講(都是學佛的喲);「願汝 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不要看人間的富貴是真實的。富貴的痛苦啊,它苦、集比貧寒、比一般人還要痛苦,必須要觀察得清楚。因此有些大 菩薩、大阿羅漢再來入世的時候,再來到這個人世間投胎做人要度化眾生,都不會生在富貴家,因為富貴家容易迷戀,更糟糕、更難受。所以我們禪宗裡頭講溈山禪 師,這是五宗宗法大祖師,三世為國王,他早就得道了,三次投胎做了皇帝,失去了神通,把道就丟了,就會迷住了,非常難的。

所以佛經上說太平 盛世的帝王,要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敢發願來做,其他的小菩薩不敢做,甚至於最大的魔王也要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敢發心來現身為魔王相,這都是非常難的。所以菩薩 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明知是苦不怕苦。也等於我們中國的術語所講的,明知山有虎,山裡頭有老虎會吃人的,偏向虎山行,走到老虎的嘴裡去,所以大乘道另加 討論,但是大乘道的基本建立在四諦法門的基礎。

那麼這些出世法專修,所謂專修,放棄了世俗一切因緣,要想即生成就,這一生就成就證果,我們 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教的,唯有不淨觀與白骨觀。這是我們上次討論到的,最捷徑,最快速成就的路線,但是注意,白骨觀在家居士們你們在家的最好不要修通,慢 一點修,很不容易的,在家居士修這個比較難,即使出家的同學們要修,想在這個都市,我們這種環境修白骨觀成就很困難,老實講沒有看過死人,沒有和死人兩個 睡在一起,沒有聞過死人那個臭味,那個爛了的那個樣子,也沒有看過真正的白骨的那個醜陋與悲慘相,怎麼修得成?那你們做了白骨觀,做做做做自然也會縱然白 骨也風流,你看那個模型就很漂亮、很好看。再不然你到南洋街看看那個博物館裡頭也有個真的白骨人在那裡,那也並不難看,也蠻漂亮的。所以真的修白骨觀,佛 在世的時候,很多弟子的成就,他要在屍陀林中修,就是在亂葬崗裡頭,那麼看到墳堆裡。我們假定可以想像,我們在座的男女同學們一個一個那麼漂亮,把你現在 送到公墓裡頭打坐一夜,睡一夜行不行啊?你什麼苦、集、滅、道都來了,那真苦啊,那真嚇得苦。

所以平常在廟子裡,檀香一燒,再加上法師們給 你一唱,那個莊嚴肅穆,哎呀我要學佛,那很容易呀,那是享受呀,那是變相的享受啊。那雖然不是世俗的音樂那是高雅的音樂,你當然舒服啊,有香可聞,有素菜 可吃,還有人唱歌給你聽,還有人幫你敲木魚,還可以拜拜佛,也可以在那裡批評批評人家,也可以發發脾氣,這個佛誰都可以做啊,要反省清楚。

所 以今天特別交待白骨觀修持是證果法門最快,也是即生成就,《楞嚴經》裡頭講的很簡單,只講原理,原理是證到色空不二,色陰為上,色陰為上換句話說,上次講 到最後一句,色陰為上換句話說就是了了這個身體這個障礙,了了物質的障礙,了了四大的障礙,四大地、水、火、風都是色法。修行要想證果,以優波夷沙陀的經 驗的報告,這位尊者,修白骨觀、不淨觀先了色陰,了了身最重要。這個身體的障礙都不能取消,身體的感受不能取消,不是今天感冒就是明天咳嗽,再不然後天頭 痛,再不然香港腳發癢,那都是色陰的境界,各種病態,生老病死都是色陰,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佛學叫做色身,色身是一個果,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色身是我們多生累 世的業報的所種的因,這一生所得的果。所以有人眼睛不好,有人或者耳朵不對,有人這樣不如意、那樣不好,壽命的短暫、長久,身體的健康、衰弱多病,這些等 等色法,我們色身是來受這個業報,這個色身是受業報的工具,感受上最痛苦的最難了的,最難最難了。儘管講四大皆空,你來空空看?四大皆空,半大都空不了, 飯大第一空不了,餓了就要吃要吃飯,這還不大呢,你來空空看?譬如說生理上的衝動你來空空看,空得了嗎?所以四大發動各種各樣你都空不了。

所 以《楞嚴經》第二位提出來,它的程序排得都有道理,講教理很簡單,第一位,講因聲而悟道,第二位講因色法而悟道。那麼教理懂了又怎麼樣?實際上的修持,理 和事功夫兩個要配起來,所以提出來不淨觀、白骨觀,先瞭解。那麼這個白骨觀的修法呢,只了了四念處的基本,所以真正大小乘佛法的基本,由四諦到三十七菩提 道品。三十七菩提道品並不是三十七層,是三十七個原則,不是一層一層的,一個一個原則。那麼基本在於四念處,這個教理要知道。四念處綜合起來是身,念身 (四念處你趕快寫出來),我們有許多人生遭遇一切的痛苦,是受、感受來的,感覺狀態。身和受兩個等於是一組;心和法(心裡那個心,法不是說畫符唸咒的有個 什麼法,是思維法則、我們的思想。)這是一組。所以修白骨觀、不淨觀的修法就是念身,了四大的色身,念身是觀身就是念身不淨,這個身怎麼去了它?那麼這個 身體存在所發生的感覺---受陰,一切受皆是苦。

我們仔細反省人生,至少在坐的二十幾歲開始到七、八十歲的我們現在的座中,年齡由二十幾歲 開始到八十多歲的人都有,我們可以反省一生,哪一樣感受是舒服的?沒有一樣舒服,所以念受觀這個受,一切的感受是苦痛苦的。今天吃個好菜,哎呀,好舒服 ---享受,多吃一點,消化又不得了,明天腸胃病,一切受。舉這麼一個例子,可以推想觀察一下受,念這個受都是苦。那麼怎麼去了呢?了這個受陰,受的作 用,但是有這個色身在,你這個受陰感覺狀態就了不了,這個細胞所構成的這個四大的身體,譬如今天下午氣候一變涼了,如果南部來的只穿一件衣服你非感冒不 可,這個受太苦了。坐在這裡人多了熱起來,你非流汗不可,一切受皆是苦。那麼這個受哪裡來的?因為有這個色身來的,這個色身本身是不淨的東西,這個理上我 們知道。那麼這個受因為有身體存在,感受的不舒服,那麼這個不舒服的感受當然引起心裡同樣不舒服,

那麼心呢?是無常,再觀察到內在,我們覺 得舒服與不舒服它都不是永恆存在的,跟著時間、空間的環境變動的。無常:不會固定、不會永恆存在這裡。一切心、一切思想都是無常,這個無常裡頭當然無我, 我是什麼東西?這個身體不是我,是骨頭啊、肉啊這些兜攏來,一年老一年一天老一天。大家回去把自己生出來小的時候照片看看,現在這個我都不是你那個我,交 臂非故,孔子告訴顏回的話,交臂非故,你那一邊過來我這一邊過去,兩個人走過來,兩個膀子這麼一擦過來一下一剎那之間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人,交臂非故;換句 話我們拉個手,看到你好握個手,一放了手,這一秒鐘過去了,就是無常,細胞也不曉得死了多少,並不是因為你握手死了細胞,細胞裡頭本來在死亡,在新陳代 謝。要把這個理觀察清楚。

所以系心一念,專一觀不淨,觀不淨把這個色身,那是有修法的,有專門的,我們這裡很多學的久一點的幾位都清楚了, 怎麼樣修行的次序,觀這個。那麼把色身的這個不淨,不淨的髒的怎麼辦?佈施給一些惡鬼呀,給什麼吃了,捨身,捨才能觀得起來,不捨身還觀不起來。你的病痛 怎麼來呀?因為有身,所以老子也說過,吾所以為吾累者,人生最大的拖累謂吾有身,有這個身體。換句話說,若吾無身,我沒有這個身體拖累。又有何患,輕鬆得 很,此身之累是很討厭的,這都是佛法的基礎。但是再說啊,是真正有厭離心發起的,尤其是出家同學們走的路線,基本上在家人修白骨、不淨觀不容易啊,而且修 到那裡會怕,你真修到觀起來看到自己真的看到自己身體內部的髒,自己真看到白骨,你會嚇死了的。千萬不要亂去玩啊,聽聽經大家好玩啊,你也騙我,我也騙 你,差不多啊。你要真修起來要有真勇氣、真膽子,白骨觀修成了,硬是白骨一具,自己看自己身體整個就是白骨了,當然沒有死亡。嘴裡講講容易,不容易,還要 把白骨觀空,這是身心兩個綜合來修,

所以由修這個法門,四念處的念身、念受、觀心、觀法這個四念處是基本。那麼分開來講四念處各有各的范 圍。觀心是觀心,觀無常又是觀無常,觀法無我又是觀無我。所以顯教和密宗由這個分化出來把它組織起來構成了很多方法,很多很多的修行的方法。但是各種法門 不管顯教、密宗修行的法門,方法就是一個方便,那是因為我們不曉得怎麼入門,沒有成就,借這個方法做方便。至於菩提之道,覺悟的自性之道還是上面三卷當 中: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來就是這樣,用不著修的。可是現在我們因為理懂了,不能證到,所以必須要靠這種法門一步的一步的證到。那麼第二我們再三反覆的 說明,第二次講的白骨觀與不淨觀這個原理。

不過假定有人修白骨觀要注重營養啊,不然你精神還是吃不住啊,真的觀起來把身上的肌肉什麼沒有, 都佈施光了的時候,你身體就撐不住了。所以佛吩咐特別在這個時候注重營養,不注重營養你吃不住的。所以真的得定到了任何一種方法修道的在某一個階段非常要 注重營養的。不是你面有菜色,那搞不好的。修行的方法是很細密,不是那麼簡單。這個我們做了一個交待。那麼現在翻過來是第三位起來報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注意這一句,諦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 首先我們把這個原文瞭解了,首先介紹香嚴童子,是小孩嗎?不是,修道的人不管你年紀大、年紀小,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都稱童真菩薩,即使年紀大了,身心都返 到童體。古人像中國古人燒香彈琴,尤其彈普絃琴,那個聲音要心境很誠敬才彈這個琴,要端容正坐。彈那個琴,中國的音樂,要齋戒沐浴,手裡要乾乾淨淨,點個 香爐在前面,眼睛打坐一樣半開半閉進入那個境界,音樂三昧才會彈得好。不是現在,現在都換了,用鋼絲啊叮叮噹噹的,綱絲同絲絃就是兩回事。你聽絲絃的聲音 就是寧靜,中國的古代音樂絲竹之音,蕭啊,笛子啊。現在用鋼絲啊音量固然是大,聽起來不是那個味道。不曉得我這個人也許是因為我是牛變的,對牛彈琴我也聽 不懂。有人請我聽音樂,我先聲明我是牛變的不通,對牛彈琴沒有用,當然好的音樂我會變成不是牛,可是難得呀,倒底難得啊。所以燒沉香這個時候,這個都是關 鍵,所以不厭其煩的比較麻煩的給大家講。那麼香嚴菩薩他說我那一天忽然心裡特別寧靜。「宴晦清齋」。不是自己燒啊,他看到出家的同學燒沉水香,見諸比丘一 群出家的同學要唸經要修法了,點起香。注意下面還有:

「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注意兩個字「寂然」,這要打起圈圈的字眼哪。我們過去的老師 給學生批文章,這種地方這個字用得好,就畫個圈圈在這個字的旁邊。「香氣寂然」不是那麼濃,不是香煙僨然,那還不是吸三五牌啊,長壽牌的香煙?那是香煙僨 然。不是煙哪,湮沒有看見,香的那個味道出來,要注意這個,所以學佛看經典讀書啊要這裡有隻眼睛看,不要拿這裡喲,這個頭腦要另外換一個啊,不然你讀經典 讀的就不對了。所以那個香的氣味寂然,已經無形相,那個味道香味聞到了,「來入鼻中」,這個香氣過來,當時一聞到一股檀香,好清香的味道,他還在那裡坐 啊。佛叫他觀一切有為相,這就是有為法,香從哪裡來?香沒有了香從何處去?這就是參話頭,他就參起來。他說我當時仔細觀察,「我觀此氣」這個氣味。這股味 道「非木非空」,沉水香嘛。

忘記了告訴你,沉水香的燒法不是點燃的啊,你們曉得,講究燒香不是點燃啊,也許有人知道,講究燒香香是蒸的,拿 來蒸。下面水一熱蒸汽水上來,把這個香蒸,沒有煙,只有香氣。燒的香有煙,蒸出來的香沒有煙。所以我經常說,他們去燒香,我說你們哪裡會燒香?人家聽見說 老師啊經常罵人,我一點沒有罵你,真的,沒有這個常識。香蒸出來的,下面有水氣,這個樣子不但不會染污空氣,也不會傷肺,不然抽香煙一樣,你看香煙燎繞這 個中間就是空氣的染污。所以佛經的香有八種,燒香、末香、塗香,擦點香水。

我們這裡我經常叫他們不要點香,用檀香水一噴就是末香嘛,不是一 定點的。大家現在搞慣了,一定要點到烏煙瘴氣,那叫烏煙瘴氣,佛菩薩都熏跑了。所以人家看我抽煙,幹什麼?我說我想做菩薩,免得將來坐在上面,大家嗆得, 你到那個關帝廟看看,那個紅臉都熏成黑臉了,那你假使現在不抽香煙,將來做菩薩你受得了啊?

所以真正的燒香是熏香。那麼你們年青人看《浮生 六記》那本書。,那位太太就會燒香,做飯的時候,把檀香弄個貼片放在飯上蒸出來,那個才懂得享受了,飯也檀香,房間裡也檀香,這個叫做懂得享受的人生。所 以偏偏有錢,買些香來在家裡燒了一塌糊塗,即怕火災,又熏得菩薩變成黑面孔,好像得了肝病一樣,這成什麼話呢?這就不會熏香。所以我們香贊,你們都曉得 唱,法界蒙熏哪,熏香。

那麼我們現在回轉來香嚴菩薩當時正在打坐的時候心中無事,一股香氣,不是他自己燒香啊,這些出家菩薩們正在燒香。一 股味道香味,他說「我觀此氣,非木非空」,不是木頭的呀,木頭已經蒸化了,蒸了沒有了,水也燒呢,燒掉了。那麼你說沒有嗎?沒有煙看見,可是有這個味道 啊,空氣裡頭蒸出來的香,也不是空,是有啊。有呢?不是木頭啊,木頭不經過燒,不經過熏檀香木,並沒有香味那麼大。所以這個香味、這個氣味的本身他仔細的 觀察,不屬於木頭本身,但是你說沒有嗎?的確有這股香味,「非煙非火「,因為它熏過來的,所以這是熏香過來的,也沒有煙。即使是煙過來,這個煙也散了,煙 嗆人並不香啊,香到鼻子很香啊,那個香味不是這個煙啊。所以你看到問抽香煙的人,覺得香煙味道,那不是煙霧的味道,湮沒有香味,那是碳氣呀,那是空氣的染 污。那個香味不在那個煙裡頭,「非煙非火」這個觀察得都很仔細很科學啊。「去無所著。來無所從」。香過後什麼都沒有,空了,可是香來呢,這個香味你說在哪 裡來?熏出來的香,整個空氣裡都有這種香味,都給它染污起來了,所以來無蹤、去無影,就是這個話。同我們思想觀念、感覺狀態一樣。

他說這樣 一觀察,我悟了道,悟了。「由是意銷」,心念意識統統空掉了,並不是香空了,由香引起我的思想,我感覺到香味,這個感覺也是這個樣子,非空非有。不要去空 它,它本來就沒有,自然空的。你說它空嗎?它能夠感覺一切,能夠思想一切,它就是有。有嗎?它又是沒有。你說這個念頭從哪裡來?何必去用心呢?無所從來也 無所去啊,佛也告訴你《金剛經》上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過去已過去,未來且不管哪,當下,當下就沒有,非空非有。所以意銷,所以想用功、想入定、想學佛、 想開悟這些念頭都放下了,你想用功、想得定、想成道、想有境界都是意識境界。因這個香味就一切放下,我們中國俗話講放下就是意銷,這個銷字你注意喲,什麼 都沒有,不是三點水,都毀掉了。堅固妄想的意念都毀掉了,萬緣放下,因此這一放下了,自性現前,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發明了,因此開發了明白了,悟 了。一念不生,生而不生,就得無漏了,一念無生就是六根不動了,不動就無漏,不要走道家伍柳派那種解釋,要男女什麼不漏,那不是,那是身不漏一點而已啊。 所以六根不漏,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漏,那要萬緣放下,一念清淨,發明無漏,所以他就悟了道了,由香味而悟道,那麼佛就印證我,給我起個法名法號叫 做香嚴。

這要講到法名法號,你們出家同學注意喲,現在都是沒有文化的時候,我常常問有些出家的同學,你的法名叫什麼?我的法名叫本空。還有 沒有?內號叫本空啊。我說還有啊?還有個外號,我說什麼叫外號?這個亂七八糟,現在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時代,外號是綽號啊,綽號才叫外號。譬如這個人名字 叫王一大,這個傢伙吊兒郎當我們叫他王鬼,那個王鬼就是他的外號,王阿狗就是他的外號,外號是最難聽的。《水滸傳》上宋江是他的本名,外號及時雨叫外號, 一丈青那個女的,它是外號,她本名叫孫二娘。一丈青那才可惡的,你看有一丈青顏色的布,那纏死人,看到怕死了,看到她,臉色鐵青的,看到她一天罵人講話, 那個一丈青不好受啊,一丈青孫二娘,這是有名的。那麼你叫什麼?不是外號是什麼?你說我法名,師父賜我法名上下,上是哪個字下是哪個字,可以呀。法號不是 外號,現在好多年輕出家同學,一問我的法號叫什麼,還有個外號叫什麼。我一聽《水滸傳》梁山泊下來的比丘比丘尼,多可怕。法號叫什麼?過去我們這個文化知 識分子都要向廟上跑,因為法師們學問最高。現在搞得這樣,如來說為至可憐憫者也,要好好留意。現在回到本經,佛印證我,給我起了個法名叫香嚴,也可以講法 號叫做香嚴。我們剛才念到這裡,下面注意:

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所謂香嚴,佛給他起這個名字就有意義,因為香氣莊嚴而悟道,這個香氣莊嚴而悟道的。那麼香氣怎麼叫莊嚴的境界呢?「塵氣倏滅」,世界上染污的空氣沒有了, 一念清淨啊,呼吸也停止了,念頭真清淨了,一念不生,萬緣放下,這個呼吸鼻子的呼吸就停了,鼻子呼吸停了,外界的空氣外進不來內也不出去了。密宗拚命修寶 瓶氣就想達到那個境界,那是笨法子。真的一念清淨,心息合一,自然念住氣住的時候,真正寶瓶氣。你們修密宗的,當然你們修密宗的,還沒有真正修到寶瓶氣 啊,灌個頂就叫做密宗啊?你來吧,我把水籠管開給你,大家都領一套回去吧,都灌了大頂了,那有什麼用?那你真修到寶瓶氣你修到了,像密宗教你的呀,九節佛 風、寶瓶氣你要幾十年修法才肯教你呀,那已經證上大修法的境界了。普通給你灌頂啊,結個緣啊,傳你個法,好好唸咒,念滿十萬遍哪。給你灌個頂,傳個法,給 你念個咒子,先念滿十萬遍百萬遍再說啊,得了感應,然後才能夠修這一點啊。所以你們啊,都是珍珠寶貝教給你們,你們不懂,真可憐,沒有辦法。現在告訴你到 了這個境界,念住了,發明無漏。「意銷」心意識住了,念住、氣也住了,後天的呼吸停了,這可以得定了。所以叫「塵氣倏滅」,一下就沒有了,空掉了,那麼人 世間的空氣的往來這個味道都不聞了,聲音也聽不見了,沒有呼吸來去了,不要坐在那裡再做數息觀了,出來進去一二三,好像數息要做會計那個樣子。所以六妙門 天台宗就是這個地方叫做止,數息、隨息、止息,就停掉了,安那般那這個時候止。

「妙香密圓」,那是大秘密了,即然停了呼吸,還有香嗎?有 香,這是自性真香了。你們今天有個同學跟我講,老師啊,我早上起來念佛到辦公室,前兩天也講經常聞到一股檀香,你注意碰到這個境界你好好恭敬,妙香密圓, 也可以說你自性的真香。所謂我們出家同學經常戒定真香,自性所起,但是並不一定有香味,自然會知道。,會有這種境界的,我們這裡好幾位老朋友都經驗過,他 們修行都經驗過,有時家裡沒有點香,一股香味來了。這個清淨一香,念清淨一香,也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自俱足,自性俱足萬法。所以 「妙香密圓」,非空非有最高的密,這是真正的密宗了,自性裡頭非空非有,本自俱足,這個時候是圓滿境界。這是由香味得到念清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 下一念不生還是普通的喲,還不是最高境界,換句話呢,如果講等地那還是小乘偏空之果啊,再進一步達到妙有境界,妙香密圓那不是檀香不檀香的味道了,那性地 真香,那個真香啊,性香真空,性空真香,這個東西來了。妙香密圓,所以他給佛報告。

香嚴菩薩答覆佛的話,你要我報告經驗,我從香嚴得阿羅 漢,我從燒香、聞香這個莊嚴法門而證入證得大阿羅漢果。大阿羅漢果大菩薩就是八地菩薩以上一樣的。所以佛問圓通,佛現在問到,什麼叫圓通?再三講啊,什麼 叫圓通?從一個法門進去,一通百通了才叫圓通。譬如你說念佛真念到了淨土,念一句佛號念到了證到淨土三昧了,念佛三昧的時候證到了,你禪啊、密啊什麼都通 了,一通就百通。你由參禪進來的,淨土也懂了,密也懂了。你學密進來的,禪也懂了,淨土也懂了。那才可以夠得上圓通,圓滿通達。不是在那蓋個房子,圓圈圈 在那裡轉來轉去叫圓通啊。所以他說佛啊,你問到我修行,以哪個法門一門深入可以得到圓滿通達一切法?「如我所證」照我經驗境界,「香嚴為上」,所以由有形 的沉水香達到自性的真香,戒定真香的清淨,這是第一個法門,至高無上第一法門,他報告他自己經驗,由這個法門可以達到圓通的。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