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一年我在一個廟裡正好吃了飯經過那裡,聽到有兩位出家人正在吵正在爭論,一個說我講錯了,非因緣非自然講錯了,一個人說沒有講錯,兩人在吵,我經過那裡, 聽到很有趣,聽了一下我就過去了,我沒有管。不過我後來告訴另外一個人,我說他們倆個在爭啊,非因緣非自然性不是我講的,佛說的呀,那麼佛也說錯了?現在 同樣有一位同學提出這個問題,這是個問題啊。佛法講緣生,
所謂在後世般若宗的,經常提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此有中道觀,中道就是不落於 有,也不執著於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名中道。那麼這也是般若的中觀正見。中是個名稱了,因為空是一邊,有也是一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所謂不落在 一邊就稱中道。這是佛過世以後六七百年龍樹菩薩創立的中觀。
像我們普通的《金剛經》也是般若。那麼龍樹菩薩同時著一本書叫《中論》,有人比 方我們中國文化《大學》《中庸》,《中論》我們中文也有翻譯的,翻譯成偈子。譬如,中論一個偈子很重要。「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 生」這是《中論》的一個偈子,一個綱要,我們先瞭解這個文字。因緣講因緣緣生的,諸法不自生,宇宙萬有的現象: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綜合攏來叫法,佛學 的名詞。就是一切事情、一切東西,一切理論、邏輯的思考綜合起來謂之法。那我們現在觀念簡單明瞭就叫它宇宙萬有並不是自己來的,不是自然來的。
譬 如人,我要生一個兒子,生不出來。這個雞自己莫名其妙生個蛋可以孵小雞的,生不出來,都有因緣,都有原因的。 一顆種子不種在地下,不會發芽,不會抽枝,再不會結果,要土壤、日光、空氣、水、泥巴種種因緣湊合。所以一切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薩造 的,所以也不從他生。我的生命,人生人,我們小的時候講笑話,我們鄉下小的時候,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不是自生的,各有所來的,不是他生的, 也不是共生。所謂因緣自然和合而做,不是共生的。但是也不是無因而來的,都有前因後果的,所以佛法叫做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一切萬有生而不生所以叫無生。 你看宇宙幾千萬年,我們看歷史啊,看人類歷史看到那個興衰成敗,可以看到人喜怒哀樂,很難過、很高興,但是歷史都過去了,都沒有了;宇宙萬有鬧了幾千萬億 年幾百萬億年,佛經一句話猶如昨夢,猶如昨天做的夢一樣都過去了,了不可得,沒有一點痕跡留下來,所以生而無生。但是要注意啊,龍樹菩薩講一切法都是緣生 的,無生就是性空的,因緣所生都不牢固的,偶然暫時的存在,過後就沒有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中論》 的開始,你們找龍樹菩薩的中論看,非空非有,緣起性空。但是注意喲,他是講諸法一切萬有的現象,但是本體形而上這個本體,能生萬有那個東西啊,生而不生, 等於說沒有動過。一切萬有的變化,它沒有變化,變來變去他自性空的,現在《楞嚴經》討論的也是這個。因為這本經啊,雖然不是大經。像《大般若經》一共一部 經六百卷,《華嚴經》一部八十卷,還是小的,整個的沒有翻譯過來,現在也沒有了。要翻譯出來不曉得一萬兩萬卷不一定。
這個《楞嚴經》十卷, 我們現在剛剛開始還是在第二卷第二部分,雖然不算很大的經典。千萬注意啊,中國的書叫卷?順便告訴你們年青同學為什麼叫卷?我們從秦漢時代發明了紙張,以 前是雕刻,我們中國的文字用筆雕刻在骨頭上,後來發明了筆、紙,把這個文字用筆寫在紙上,一條很長,最後寫完把它捲起來,叫一卷。譬如說假使畫關公關老爺 看兵書,也拿著我們精裝的書,拉著鬍子這樣看,這張畫畫得再好一毛錢都不值,關公要看兵書那個時候還是用卷,捲攏來的,還是這個樣子拉起來看,捲攏來。或 者一隻手拿著個圓筒也可以,結果有些畫關公畫,還裝釘得很好啊,這樣翻過來,那個時候沒有這樣裝釘,所以書叫卷。後來我們用了這個名詞,所以寫一篇論文一 樣,到一個相當的階段一個段落叫做一卷。
那麼現在第二捲了,因為這個經典太多了,我們讀書讀經往往看很多的書啊,看了後面已經忘記了前面 了,等於我們走路爬山一樣,從哪裡入口忘記了,最後在山上迷路了,讀書也會是這樣。不相信,我想你們讀書啊,一本書讀完了,整個的全書的由頭到尾的精華統 統抓住了,這個系統在哪裡就很難了,要一點讀書的頭腦。《楞嚴經》同樣的,佛問阿難要他明心見性追求生命本來那個形而上道,阿難有沒有犯了戒,佛沒有責備 他,問都不問,就問他你為什麼出家?為什麼看色還動心,臨事還會動心。動心的那個能在哪裡?不問你動心不動心,動心、不動心兩個都是現象,等於有和空,他 不管你現象,叫你追出那個生命最高的根本---形而上道,這一點要注意。
因為討論了形而上道,所以告訴他本非因緣,那個本體第一義諦,本體---明心見性那個生命的功能能生萬有的那個,它不屬於因緣。因緣是個現象,現象是因緣生的,並不是否認了因緣生,因緣生是對的,現象界都是因緣生的。
現 在不講現象界,講最根本的,那個不屬於因緣,也非自然,這個道理。他從開始起講形而上明心見性,對於心起的作用他不管,這個經典的重點在這裡。現在我們拿 到這個重點,上次六入講到眼睛了,現在講耳朵。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和外界的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進入,我們眼睛一看了好的,今天上街看了一個好的東 西,錢不夠,可惜很想買,現在坐在這裡還是想到那個東西,因為眼睛看到了、喜歡了、進入了。耳朵聽到了人家恭維我的話很高興,罵我很氣,進入了,所謂六 入,根塵進入這個作用。現在講六入,上次講到眼入。現在講耳入,要耳根聽進來,我們聽了人家講話,社會人類事非就是這樣來的呀,他講我不好,我生氣,我要 報復他,就是這樣,其實那個話講過了都空了,都沒有事。現在說明這個問題,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譬如,這是比喻,比喻限定為比喻啊,不要把喻當成真事啊。我說比喻啊,那個燒餅啊有月亮那麼大,燒餅是燒餅,月亮是月亮,不要把月亮當燒餅啊,那就把比喻 用錯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你看你們讀國文的或者中國現在有沒有這個課本不知道了,幾十年都沒有看了。過去諸葛亮的《出師表》,好像在初中高中都有。《出師 表》你看諸葛亮對劉備的兒子講得很不客氣啊,因為他是乾爹的身份,雖然是宰相,他是乾爹。他講劉備的兒子不可引喻失意,可見劉備的兒子有思想很滑頭很會講 話,引喻失義就是就是用的意義不對,燒餅有月亮那麼大,不要把月亮拿來當燒餅啊。可見這個皇帝乾兒子不大乖,跟這個乾爹倆經常辯論,辯論經常引喻失意,喜 歡用邏輯講比喻,結果把原意喪失了,這個你們看啊。現在講比如,就是這個比方,「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 發勞相」,這個是重點,大家馬上可以試驗,現場也可以試驗,你們平常回去試試也沒有關係,不好意思回去試,好意思現在來。比如有一個人拿兩個指頭把耳朵蒙 住,就是這樣蒙住。把耳朵蒙住了,「耳根勞故」,耳根氣給它蒙住了,蒙住了疲勞了,就是緊張了,這裡用「勞」字。拿現在醫學說,緊張了,氣不通了嘛。「頭 中作聲」我們把手一蒙到耳朵裡頭嗡嗡就有聲音了,因為氣不通了嘛。身體這九個洞都要通氣的,不只九個洞了,每個毛細孔都是洞,要跟空氣倆個通的呀。他說這 樣一來呀,耳朵裡有聲音了。「兼耳與勞」包括你的耳朵、包括耳朵蒙住裡頭那個嗡嗡的聲音,「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那個聲音本來沒有,因為我們拿手把它蒙住 了,氣走不通了。等於我們這個太平洋上,就是上面空氣的熱力、太陽的熱能太高了,那麼高空有冷氣,熱氣上去了,被氣壓住了,有了颱風了,嗡嗡這個聲音一樣 的。「兼耳與勞」,這個耳朵本來就是假的了,何況耳朵裡頭這個器官聽覺發生這個緊張疲勞的現象,他說這兩樣東西並不是承認這個聲音沒有啊,有啊。當我們耳 朵蒙住了,嗡嗡嗡有這個聲音啊,但是這個聲音是幻像,偶然的,暫時的,是塵勞的現象,是宇宙間偶發的現象。能聽到聲音的,能知道現在耳朵塞了的,那一個沒 有聲音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菩提代表自性,菩提者梵文發音,中文叫覺也,自覺自悟出的自性。「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瞪:等於眼睛瞪久了就發生一種幻覺了,耳朵蒙久產生幻覺。等於你們有些打坐的坐到後面。耳朵裡好像本省那個夜裡那個賣茶的,那個叫的那個聲音發出來了。
不 管你修外道、佛法、密宗,顯教都不管,只要你打坐久了,會有這個境界,不稀奇,因這那個氣機通過後腦通過視覺神經的時候,你那個神經氣脈有障礙,有閉塞 了,它要鑽通以前,發這個聲音,你根本不要理它。修道家的人,噢,這是功夫啊,道家書上你看看叫腦後鷲鳴,「吱」尖的聲音。那麼有些人認為功夫來了,還有 道家認為氣脈陽氣通了,管它陽也好陰也好,那是說後腦部分氣脈沒有走通。你們現在的要懂得科學啊,眼、耳、鼻是一科啊,你看看醫生眼耳鼻喉科,眼科現在把 它分開了,耳鼻喉是連著的,耳同喉嚨鼻子那是通的,中間的通道,這個通道走不通了,那個自來水管一樣,水不通,有一點點空,那個水要通過去「哧」這樣的聲 音,裡頭也是一樣。所以這是偶發的現象,不要理它,噢 這個功夫啊,不過你耳朵會做鬼叫而已嘛,有什麼了不起,功夫如果說是這樣。過了這一關就沒有了,那個耳朵更清淨了,更好了。耳聾了,耳朵老年聾了都會恢復 不聾了,那就是氣通了。所以佛在這裡講「兼耳與勞」,勞就是發這些怪的聲音,「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換句話都是假相、幻相。所謂幻相並不是完全否認,有這 個現象,不過你不要把它當成是真實,就是這個意思。
「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 他說我們這個耳朵聽覺的作用,佛把聲音在古代二三千年以前很科學了,佛講得很科學了。他把所有的聲音歸納兩個現象,我們現在聽到冷氣機響,聽到的這個聲音 叫做聽到動相,相就是現象,動的現象;假使冷氣機都關掉了,這裡一點聲音都沒有,街上馬路上車子什麼聲音都沒有,你說我們還聽到聽不到啊?聽到啊,聽到什 麼?聽到靜相,什麼都沒有,那個時候很可怕啊,因為我們的耳朵聽有聲的聽慣了,到一個地方聽到完全沒有聲音,一個人把你丟到那個高山頂上,喜馬拉雅山頂上 或者把你丟到山洞裡頭去,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你會嚇死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可怕,那個是靜態,我們聽到是動態,相就是態。所以我們耳朵他歸納起來,「因於動 靜兩種妄塵」我們不聽動態的時候,聽的是靜態,中間沒有休息過。所以一動一靜兩種妄塵,所謂妄塵就是萬有物理世界的假相,聽到有聲音叫做動態,聽不到聲音 的時候叫做靜態,這兩種是物理世界所發生的假相,「發聞居中」他說聽有聲音叫動態,聽不到沒有聲音叫靜態,那個能聽動態的能聽靜態的那一個功能,「發聞」 發生聽的作用的那個也不在動上也不在靜上,「居中」在這個中間起的作用,「發聞居中,吸此塵相」可是我們習慣了,我們這個生命、人生生命習慣了,把這個聽 進聲音來,聲音過了把那個觀念還留著。
譬如說今天有個人,假使尤其男女青年碰到,哎呀,你好英俊,好漂亮啊,那個動相那一句話狗屁一樣早放 過了。他坐在這裡聽《楞嚴經》還想到在笑啊,真講得好,講我漂亮英俊。就是「吸此塵相」吸鐵石一樣把那個現象吸牢了,心理作用,吸此塵相。那麼「名聽聞 性,」是後天的作用,心理作用把那個聲音的作用這個人講我好講我壞,心理還在懷念那一句話,那句話是聽聞。說你怎麼曉得他講你好?我聽到的嘛。你現在聽聽 看,他算不定背後在罵你呢。可是當場他聽到,他就自己意識上就吸進來了,這個就叫聽動聽靜這個作用。
聽聞性不是講明心見性,不是形而上那個 性,是聽覺的性能,在唯識學就叫耳識的作用,唯識所以不取用什麼性啊,這些都很少用,這個就是眼識,耳識,這是耳識發生的作用。聲音聽進來了,當然我想到 他恭維我,他對我很好,已經不是耳識,不是聽聞的作用,意識起的作用了,等一下佛會講到意識的。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阿難你要知道,能聽到動態的,能聽到靜態的,那個能聽的那個性能「此聞」,它不屬於動,也不屬於靜,離開了動、靜兩種現象畢竟無體,它無自性。同唯識講的一樣,無自性,那麼般若呢叫做性空。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有 一個動態它就聽到了,它沒有死亡,不生也不死,同時也不是耳根裡頭出的,因為耳朵的本身是一個細胞神經構成的,這個耳朵同木耳一樣,它這個上面沒有裝的發 音器啊,只有吸收的那個功能,這三個上面都不是。「如是聞體,本無自性」所以能聽的作用最高的自性空的,空性。所以空性你不要去守一個空嘛,所以你修觀世 音法門你拚命要聽聲音,「南無阿彌陀佛」,那麼你陀了半天陀到哪裡去了?管你佛陀啊還是陀佛啊,聲音沒有了,它就聽不見了,就空了,靜態來就守在靜態上, 靜態過了動態上。他說能聞之體,本無自性。無自性不是講明心見性啊,他講聽覺的功能,緣起性空,無自性。
「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但是佛又關照一下,你不要抓到,那我懂了,這個自性,明心見性這個性是空的,空是個名詞,不是這個虛空,這個虛空是物理的虛空。你假使認為聽聲音作用從虛 空中出來,「有聞成性,即非虛空」那個空既然能夠聽了有作用了,就不叫做空了,它叫做有了,它只要起了作用就不叫空了,叫做有了。「若於空出,有聞成性」 只要有聽夠有聽到它就變成一個功能了,是個性能了,就不叫做虛空了。再說「又空自聞」再說虛空能夠聽聲音的話,虛空自己聽這套。「何關汝入」那同你耳朵有 什麼相關呢?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阿難,你要清楚,這就是參話頭啊,叫你打起 坐來一個一個分析自己喲,正思維,把自己觀察清楚就這個就是叫做正觀,止觀的般若正觀,你要把自己觀察清楚。下面他就教你正觀,「是故,當知」所以你應該 知道,「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耳朵聽一切聲音本來空的,即非屬於因緣的作用,也非屬於自然而來。最後最高的原則都是自性的功能,就是這一段。所 以我們聽了這一段注意喲,你們將來念佛打坐聽到,呀,菩薩跟我講話,還有些坐到,有個鬼呀跟著我天天跟我講話。你趕快去扎兩針就好了,那是腦神經聽覺神經 這裡有一點毛病,稍稍調整一下就好了,千萬不要信菩薩跟你講,你等一下就變薩菩了。就糟糕了,神通的第二號老弟就來找你了,神通的二號神經啊,千萬不要 信。你記住佛的話,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佛在《金剛經》也提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這個道理。自性如 來不是在色相上,不在音聲上。這是《金剛經》上佛說的,這是講到耳入虛妄,跟下來佛說鼻子了,鼻入,呼吸。做氣功的、講止觀的、修安那般那的做出入息的, 要注意了。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譬如有人把鼻子很緊急的用氣功的方法抽氣。
「畜久成勞。聞有冷觸。」把鼻子拚命倒抽冷氣,這樣抽,你鼻子有冷氣進來、涼氣進來,同體溫兩樣的,新的空氣給你吸進來就涼的感覺。
「則於鼻中。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你要注意喲,那個練氣功的人把鼻子拚命,嗯,氣進來了,呵--我的氣好長啊。然後把鼻子抽進來,你看我的氣已經到了丹田,嗯,到了足底心。其實啊氣沒有到 那裡,那個裡頭的感覺是意識的感覺作用。氣歸氣,兩回事,氣有沒有進來?有進來,不是你那裡氣都通到那一邊去了,後面有個感覺的作用,這個要研究過再講 了。他說把鼻子吸氣進來就有涼氣的感覺。新的空氣進來,因觸的分別,鼻子進來接觸了空氣就有感覺了。有了感覺這個空氣我們意識上有了這個分別:覺得鼻子 嗯,我今天感冒了不通,現在我鼻子通了,通和塞、虛和實。鼻子很通的感覺到氣進來很大,很虛的。鼻子有了鼻涕,或者有了感冒了不通,覺得實在,糟糕了我感 冒傷風了。如是就有這種現象。「乃至諸香臭氣」鼻子吸進來聞到香的、臭的、辣的各種味道,這些是現象界的作用,這是因緣生的。「兼鼻與勞」但是這種現象, 因緣所生的鼻子這個神經的敏感,「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都是我們覺性自性菩提發生的一種變相,所發生的一種現象。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 因為鼻子通、不通這兩個生理的作用,這樣生理的作用二種妄塵。通與不通是假相,感冒了就不通,鼻子有了其他的毛病也不通,醫好了就通,所以這兩種現象的妄 相,虛妄不實。但是我們感覺到鼻子通不通,發生這個作用的那個自性,「發聞居中」在這個中間在通不通中間,「吸此塵象,名嗅聞性」知道通與不通,那個是鼻 子能呼吸的那個性能,那個作用。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他說你看這是偶然的感覺狀態啊,鼻子空氣一吸進來,通、不通有了現象才有感覺,沒有現象它沒有作用,離了通與塞這兩種現象,「畢竟無體」它無自性,自性空的,它無自體。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所以能夠知道鼻子呼吸的通與不通,也不屬於通也不屬於鼻子塞,
「非於根出。」不是鼻子的作用,「不於空生。」也不是空中來的。下面同上面同樣的道理,
「何以故」,什麼理由?「若從通來。塞自隨滅。雲何知塞。」假使從鼻子通的時候來,鼻子閉著的時候就沒有作用了,他怎麼曉得自己現在鼻子塞到了?像
「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這也是一樣的道理,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如果因鼻子塞了起這個作用,那麼鼻子通達的時候它就不起作用了?同樣道理,佛就一句話帶過去了,聞各種香味臭味這個理論也是一樣,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假使說鼻子就是鼻子,就是兩個洞,這兩個洞都是自然會有通氣的作用,他說為什麼有時候並沒有生個鼻瘤啊,感冒了就會縮緊了,就會閉塞了呢?
「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聞:能夠鼻子能夠呼吸的那個機關那個作用,它沒有固定獨立自己的作用,整體都是整體的生命功能這個自體所起的作用。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假使虛空中來,那個虛空的作用會碰到自己的鼻子,同以前所講的都一樣。
「空自有聞。何關汝入。」假使虛空有能呼吸的作用,那麼同你的鼻子有什麼相關呢?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是一樣道理,我徵求一下大家的意見,都是一樣,我們是否要跳過去。多數同意吧,我們把它跳過去了,我們討論一下意。
「阿 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 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 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即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雲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 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 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 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之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節我們研究一下,有用處的。講我們的思想,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前面管它耳鼻喉科都不要了,我們現在學心理科。他說人的現象,「勞倦則眠」疲勞了睡覺。 「睡熟便寤」,覺睡飽了睡夠了就醒了。「寤」不是完全醒,有一點將醒未醒,頭腦清楚了。疲勞睡覺,睡夠就醒了,這是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現在醫學講腦神經作 用了。
「覽塵斯憶。失憶為忘。」覽塵,看了前面,看書啊,接觸了事情,跟外界一接觸,外界的一切現象在 佛學的名詞,注意一個名詞叫塵勞,這個現象注意啊,這個塵就是代表塵勞,那麼拿我們現在來講外界一切的現象。「覽塵斯憶」眼睛接觸外界一切了,就有記憶 力,我看過某人,哎,我認識啊,很多年前哪裡見過的。「失記為忘」失去了記憶就叫做忘記,記不住了叫忘記。見過的東西記得住啊叫記憶,記不住叫忘記,這個 忘記,記得到、記不到。一下要睡,睡夠了就醒,沒有談到做夢啊,這裡不談,兩頭,做夢在中間不談了,專門討論。
「是其顛倒生住異滅,」 怎麼講法呢?先解決四個字,佛學講人生境界四個過程,我們這個人的生,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叫生老病死,物理世界不叫生老病死叫生、住、異、滅。生就 是形成了,這個現象形成;住就是存在;異就是變化,現在人文科學理論上有個新名詞,叫做異化,哪一種思想的異化,其實啊亂造名詞,就是古人的變化,現在的 新名詞叫做異化。生出來存在,異就變化了,異化。滅:最後沒有,四種現象。人生呢就是生老病死,物理世界是生住異滅,我們這個生命變化就是這樣,一天到晚 生老病死。我們每一個人心裡的思想、感受、感情也好、思想也好,也離不開這四個現象,生住異滅,所以感情都是靠不住的,思想也是靠不住的。一下有了感情慢 慢會變去了,永遠有那個感情多沒有意思啊?它非變了不可,變了以後又有一個意思,意思以後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又有意思,就是那麼在亂變叫做顛倒眾生。顛倒 眾生明明曉得他「我愛你」那是我害你呀,他講錯了一個聲音,你聽見我愛你而已啊,可是你愛呀,愛者就是害。所以愛有多深翻過來恨就有多深,愛得熱得快,冷 得也快,那靠不住的,什麼愛呀愛啊,我愛你啊,是顛倒眾生有騙人的話,不是騙人喲,是自欺的話。所以世上人只做了三件事,做一輩子自欺,欺人,被人欺。就 是自騙,騙人,給人家騙,就這樣活了一輩子,一輩子是誰都做了這三件事,這就叫顛倒眾生,都在生住異滅中。
「吸習中歸」把這個習慣性的,疲勞了睡覺,睡了醒,醒了就亂想,把這個習慣性的變成真實,假的當成真的,顛倒眾生,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自己還很有次序,你說你不要睡嘛,這個疲勞了不睡,噢,那違反衛生原則啊,那有人永遠不睡也死不了啊!眾生顛倒。那個習慣了很可怕,心理作用。
「稱意之根」這種習慣我們普通就叫它意識,佛學這裡叫意之根,現在新的名詞叫意識形態了。哲學上就叫形成一個思想觀念,也叫觀念,也叫觀點,也叫思想,名稱多得很,講來講去都是那個東西,現在廣告學的招牌,講一個新名稱就把你們騙到了,稱意之根。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實際上我們這個能夠思想的意識作用,同意識所起的各種心理事相的心理狀態都是個假相,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自己欺騙自己,都是自性所起的,菩提瞪發勞相,塵勞煩惱的作用,自找煩惱。為什麼原因呢?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由於生滅二種妄塵,我們意識思想只有兩種現象,一下這個思想來生出來了,一下沒有了,這個思等於想一下就沒有了,生同滅。所以在意識上看很清楚,剛剛這個思想一來,等一下沒有了,生滅兩種現象、妄塵。
「集知居中」那麼這兩種現象累積起來這個習氣,我們意識覺得知道有這個作用。
「吸撮內塵」慢慢累積起來,吸鐵石一樣,累積久了變成腦筋內在的一種思想,牢固的思想。
「見 聞逆流」所以眼睛看見耳朵聽來,都歸到思想的上面,意識上來,倒轉來流,回到心裡頭。其實你找找看,把我們能夠思想的,現在我講話就是我的意識起作用,在 思想透過這個喉嚨、牙齒、聲帶作用講出來給大家聽到。你們諸位現在思想是六根不起作用,就是腦神經思想,我講的話你的思想都一樣,生滅,一下就沒有了。你 回轉來找那個能夠思想那個意識的根,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逆流」倒轉來找一下,那個來源在哪裡?這個意識思想的來源,逆流而上,從它根根找一下,找 不出來,統統是空的。這個意識思想等於天上的浮雲一樣,偶然起一下就散掉了,就沒有了,雲散了一點影子都沒有。所以我們那個宋代的詩人蘇東坡,他的名詩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一件事情過了,春天裡做夢一下,過了一點影子都沒有,再也找不回來了。就是這個樣子。「見聞逆流」你找一下它,「事如 春夢了無痕。」那麼這個地方呢?什麼都沒有。
「流不及地」,你把意識之流,意識像一股瀑流水一樣,一個思想接一個思想,你找一下它的來根 啊,找找找,所謂禪宗止觀參話頭,就向這裡參,結果把意識根參斷了,切斷了,所謂三際托空。三際托空就是前際前一個思想過去了,後一個思想沒有起來,中間 沒有,一片空靈,這個時候定住啊,那是比較大一點的止了,止觀的止,不用任何方法就從意識根止住了,就是「見聞逆流,流不及地」。流不及地這個時候所謂三 際托空,前念已滅前面思想過了,後念未生後面思想沒有來。中間這一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那麼這一段你說空了,你知不知道呢?知道,知道自己這個時候 沒有妄想,三際托空了,這叫做「名覺知性」,這就是意識的功能。
那麼這個道理你們學過唯識的就懂了,這是意識清明的現量境,叫明瞭意識的現 量境,這個境界很好,你定在這個境界上,久定啊,那可以會發他心通,久定會發他心通。也可以發宿命通,也可以知道過去很多的前生,也可以知道未來,可是要 久定住啊,三際托空。所謂靈明不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個境界,但是還不算是明心見性啊。注意喲,這還是意識的功夫啊,不過也不壞呀,許多大阿羅漢由此 證果的喲,由此證果的喲,沒有這個不能證果啊,就是說這一段很重要。佛的秘密是放在這一包藥裡頭他沒有賣喲。我把釋迦牟尼佛把它賣掉了,你們一毛錢都不花 就拿到了,不過我相信你拿不去,拿去了我就恭喜你。你們哪一位拿到了,我先皈依你,你們隨便哪一位,拿到了我就來拜你,拜你為師,你是我的老師,只要拿到 了這個境界。但是你要注意不算大徹大悟啊。
下面佛說「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進一步 了,他說你要知道,三際托空的時候,這個意識很清明,明瞭意識,意識很清明這個境界,有感覺有知覺,都知道可是不動心了,這不是壓制的不動心,空靈的,這 個覺知之性。他說這個覺知離開了「寤」:清醒, 「寐」昏沉,睡著了。離開了睡覺、清醒,離開了意識生起,意識的空了這四個相對的現象,離開了生滅寤寐兩種現象以外,畢竟無體,它沒有個體喲。你說我打坐 起來清醒精神很好,一念不生,哎呀我很清楚,那是你沒有睡著啊,當然這個意識明瞭境界現前,當然如此啊。那麼你睡著了就糊塗了,那叫做呼圖克圖啊,就糊塗 了,對不對?能糊塗的能清醒的那個不在這上面啊,所以還要進一步參究了,那就可以直達明心見性。佛處處領導阿難立刻要頓悟,明心見性。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孰知生者。」
下面道理都一樣。「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 注意這一句話,你假使認為這個意識能夠思想是從腦筋來的,現在西醫認為從腦神經來的,腦神經就是根嘛,腦根身根。你認為感覺知覺這個意識作用而從腦神經身 體的反應來的。「寤寐二相隨身開合」,睡覺同清醒那不是意識的作用啊,那是因身體的關係,身體疲勞了,頭腦需要休息,氧氣不夠了需要睡覺了,身體疲勞,不 是意識疲勞了。那麼睡著了,人躺在那裡睡,意識去幹什麼去了?意識跑去觀光去了,做夢去了,意識還在玩呢。如果我們睡醒了,每一個人都不承認自己,我沒有 做夢,實際上沒有一個人真睡眠,都在做夢啊,醒了就忘了。完全達到無夢,兩種人:白癡沒有夢,得道的人沒有夢。所以莊子也說,至人無夢,愚人無夢。
一 切聖人還有夢啊,孔子還做夢啊,釋迦牟尼佛也做夢啊,莊子也在做夢啊,老子有沒有做,他騎了一頭牛啊,除了城牆以外,我沒有問他,好像也做過夢啊,道家華 胥夢。聖人無夢,愚人無夢,所以你說一輩子沒有做過夢,你要自己考慮考慮,你不是佛、神仙,你就是笨蛋,只有神仙和笨蛋倆才不做夢。普通人都在做夢,但是 你沒有覺得做夢,是什麼?你醒了就忘了,人一醒就忘了。所謂夢境不忘還要有修持的人才做到啊,所以修行有個功夫叫修夢成就,做夢不忘,那麼要什麼呢?你白 天能夠清醒念念不忘,不落在無記不落在昏沉,修持久了夢境就不會忘,夢中也會做主。
所以前一陣子有一個同學學佛的問我,一個出家的同學,大 概你自己聽到,叫做和尚不吃葷,肚子裡有數。你前幾個月問我,我不答覆你罵你一頓,現在告訴你,因為我告訴你沒有用啊,要你自己參出來。這位同學問我,老 師,我最近比較用功,很得力呀。他說我夢中能夠做主,夢中譬如碰到害怕的也不怕,反是醒了不能做主,這是什麼理由?我說混蛋,囉嗦,去參去啊,這也不懂。 他給我罵得愣頭愣腦,反正我這一班同學啊,曉得我那個混賬啊,等於送你阿彌陀佛一樣,並不難聽,等於恭維的話,不是罵人的,他聽了笑笑走了。
他 現在也沒有問我,我也沒有答覆。你們聽聽看,夢中能夠做主,這個修行很不錯了,你們夢中都迷糊了,夢中曉得自己在做夢,這是做主啊。第二還可以轉變夢境, 夢見火燒了,哎,我把它放出水來,馬上變出水來。夢到老虎,我把它變成哈巴狗,那就是夢中可以做主了。夢到害怕的,我把它變成菩薩相不害怕,那夢中做主。
他 說為什麼白天不能做主?這個問題問得好啊,答覆不答覆啊?要答覆啊?你給我十塊錢。他忘記了白天是瞪眼睛在做夢啊,可見你白天唸唸不能做主。懂了吧?清醒 的時候唸唸能夠做主,白天是白日夢,夜裡是閉著眼睛黑夜夢啊。他還把白天當成真的,你說他學佛我怎麼不罵他混賬呢?罵得沒有錯吧?這是一個混賬嘛,賬搞不 清楚叫做混賬嘛。晝夜顛倒,他顛倒了嘛,我當然罵他是混賬。
白天你看幾個修行人能夠白天做主,你發脾氣來你能夠做主嗎?馬上不發了,做不做 得到?生氣的時候,馬上笑了,做到吧?這個都做不了主,生死來還做得了主啊?就是這個道理,很簡單,修行。白天做得了主,夢中做得了主,夢中還能夠轉夢, 修行差不多了,行不行啊?不行。不做夢的時候你在哪裡?不隨身開合的,無夢無想主人公何在?所以前天我問一個同學講,你很對了,我說我現在死了,你還活 到,你跟我哪裡碰面?他就楞住了。我說你不能說做鬼碰面,我不做鬼的喲。你說我成佛碰面也是鬼話,這裡要悟出來。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一節佛說的「不從根出」 你如果認為意識作用從根就是腦筋、身體上來的。「寤寐二相」睡覺和清醒這兩種現象,「隨身開合」它跟著肉體來的,沒有肉體,你說要不要睡覺啊?人死了那個靈魂要不要睡覺啊?靈魂不叫做睡覺叫昏沉,有昏迷的現象。所以我們白天修行容易昏沉打坐念佛容易昏沉是很危險的事,你要注意啊。「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花。」所以離開了這個作用,我們能感覺能知覺的這個意識作用啊,也同虛空中的花朵一樣不實在的,夢幻空花。「畢竟無性。」所以意識思想無自性。所以前五識第六識都無自性,是這個道理。
「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復次。」第二點。「阿難。雲何十二處。」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他要阿難悟這個道,明心見性見這個本體,明心見性的作用---本體呢在《楞嚴經》又一個名稱叫做如來藏,叫做妙真如,叫做自性。在《華嚴經》叫做一真法 界,名稱不同。在唯識宗也就是如來藏識或者叫做真如。在禪宗呢,叫做明心見性這個性。在我們中國禪宗叫什麼?---「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 個。那麼後來有些祖師連這個那個都懶得講,什麼是佛?干狗屎,一點都沒有錯,復次,阿難,干狗屎,本如來藏,真如自性,也是它,一點沒有錯。那麼他分析 了。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這些我們初初開始 研究兩段,後面把它跳過。阿難,你現在坐在祇陀樹林這個花園裡頭,「及諸泉池」,你看看門窗子的外面,風景很好,佛的講堂,外面風景很好。有清泉樹木,你 看到外面的風景。「於意雲何」我問你,你的意思怎麼說?「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譬如我們看前面那個佛像,看那個畫,看那個山水,是外面的色相生 起了你眼睛能夠看的作用,「色生」外面的顏色、物理的作用引起你眼睛能夠看見?還是你「眼生色相」,還是你眼睛裡頭有了外面的顏色?有了外面的現象?還是 色生眼見?還是眼生色見?他先提這個問題。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這一段要注意了,他說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假定你認為我們眼睛能夠看到外面的色相,那不是色相的關係,是我眼睛的關係,眼睛眼根,這個眼睛上生 出來的。他說阿難如果你認為我們看見外面的色相是眼根生出來的作用,「見空非色」他說你眼睛看看這個虛空看,爬到山頂上看看,看前面的虛空什麼都沒有,前 面的空,你看見沒有?我們一定說看見,看見個什麼?空的,可見空也是個現象啊。「見空非色」,你看到虛空就並沒有色相啊,虛空就是虛空。「色性應銷」。那 個色相的作用就沒有了。「銷則顯發一切都無」。如果說沒有,沒有就是沒了,沒有了什麼都沒有。「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眼睛看虛空看到了虛空什麼都沒有,換 句話說你沒有看見。如果我們看見一個什麼都沒有,這個是個現象啊,不是虛空啊。你說我看見那個虛空是空空洞洞的,那是你比較的,在唯識學講是比量,不是虛 空的現量,比較來的。因這我比較那個虛空,比較那個顏色,比較台北市的高樓,比較那個紅黃藍白黑的現象,它沒有了所以我叫它虛空,其實那個也是個現象,並 沒有看到真的虛空,真的虛空沒有顏色你怎麼看得到?你說我看到了一個虛空,這個虛空啊,「色相俱無,誰名空質」,那你怎麼曉得有個空呢?譬如說我們晴天爬 到山頂上,或者買一個飛機票到上空去看這個虛空,不要看台北市,上空仰頭一看,噢,空的。什麼顏色?藍的。那是天色還是色相啊,並不叫做虛空啊,那叫做藍 天的色相啊,並沒有看到虛空啊,虛空無相。
「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相反的,你如果認為外面的色相反影過來到我眼睛,我眼睛所以能夠看見,「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那我能夠看到虛空的作用,虛空是沒有色相啊,「見即銷亡」即然沒有色相你真看見了,就無所見了,就什麼都沒有看見了。譬如我們睡著了眼睛閉著睡 著了,什麼也看不見了。睡著了你看見什麼?什麼也沒有了,色相都銷亡了。「亡則都無」沒有了就是沒有了,「誰明空色」等於我們睡著了,誰管他空不空,有顏 色沒有顏色啊?睡著了還管它,我睡得好啊,看到一個空我才睡著了,你神經了?睡著了就是睡著了,「誰明空色」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也沒有空也沒有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見的、能見的同這個顏色同這個虛空根本就沒有一個自體的,諸法無自性。「既色與見,二處虛妄」所以外面的一切色相也虛,我們看的作用也是空。「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就可以悟道了。所以這個樣子,你還在那裡意識在觀想,觀想起來這個菩薩,喲,嘴唇口紅不大紅,我給菩薩擦一點口紅紅一點啊。這個地方不大亮, 我把他觀想亮一點,當然你慢慢去玩吧,三大阿僧祗劫慢慢打坐修去吧,給你去畫畫去吧。好,這一段。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 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 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 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 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燃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 氣。於意雲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 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 裡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 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雲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 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 覺鹹。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 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若各各有。則 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 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這個注意,佛問阿難就是問我們,叫我們學禪就是參話頭自己要參哪。佛問阿難說,「汝常意中」,你所謂腦筋裡思想、心裡頭能夠思想這個意識,意識佛的歸納我 們思想分三性,善、惡、無記三性。我們思想的分類是分這三性,我今天天天在念佛屬於善念,意念---善性。我今天光想害人家,佔人家的便宜---惡性,我 什麼都沒有想,昏頭昏腦過一天---無記性,就是昏頭。但大致我們普通人教育受多的了的思想啊,不屬於善就屬於惡,那麼無記比較少。平常啊懶的人無記多, 不要把無記當成空啊,腦子裡什麼都不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是什麼?他是姓黑的,就是豬老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吃飽了一天沒有事睡覺,所以他落入無記 性的果報,他生來世容易變豬。所以打坐起來昏沉也會遭這個果報啊,不修還好啊,把昏沉當成定啊,就他生來世就修行這一道去了,這一道就到中央市場的,要注 意。所以意識是分三性,善、惡、無記。
「生成法則,」象後世我們邏輯,現代這個邏輯翻譯也叫法則也叫理則,那麼科學用的法則,這個人文科學這個名詞是佛經先創造的,《楞嚴經》這裡創造的。一切法是講有為法。他說我們這個思想有一定的規律,形成一個法則,思想有一定習慣的,有一定的法則。
「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阿難我問你,我們這個思想啊,這個法則啊,想慣了一樣東西。譬如我們喝慣了的茶,一想到我那個茶,喝人家的那個茶不好喝,為什麼?沒有我那個茶好喝,因為 意識上有這個法則了,有個標準。譬如說這個人好看不好看?我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因為我喜歡那一種人,他的意識有這個法則。說這塊衣料你喜歡不喜歡?我 不喜歡,我喜歡藍的,他喜歡黃的,每個人思想有他的標準,習慣習性一個法則。他說這種思想意識的法則,「為復即心所生」我問你是自心所生出來?「為當離 心,別有方所」還是離開這個全心的作用以外,另外有一個地方呢?還是在腦子裡啊,還是在什麼地方?你說是習慣、慣性,慣性在哪裡?慣性在什麼地方?那麼不 是我提過的,
現在心理學的研究更有趣了,人有這個慣性。有個人一隻腿鋸斷了,這裡生病鋸斷了。他自己也曉得啊,下面這一隻腿裡腳沒有了,兩 個 走路,可是醫生還要給他看病啊。他過幾天休息一陣,鋸斷了腿的那一節,他說我那裡痛啊、又痛了,醫生還要到那個鋸掉了腿(那也叫它腿啊)的半隻腿,在那個 空的地方,噢,我給你打針,真的給他打針。好一點吧?嗯,好一點了,好一點了。這個習氣有這樣厲害喲。現在心理學上很多地方證明,那麼你說他那個沒有這個 肉體了,它還有這個作用,難道心啊「別有方所」另外有個地方嗎?你說在腦子裡頭在間腦啊、前腦啊、後腦啊,還是在外面?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 他說阿難你認為意識這個思想是唯心所造,心理的作用,我們現在講是心理作用。他說那麼我問你,這個心理作用,「法則非塵」這個心理作用是個習慣性的,習慣 性的是沒有一個東西的呀,心臟裡頭沒有個東西,腦裡頭沒有個東西的呀。「法則非塵」,不像外面的東西有一個影像啊。「非心非緣」而且心找不到在哪裡啊, 「雲何成處」可見它沒有個東西啊。它也不在腦裡,也不在什麼地方。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再問你假使說不是心裡作用,離開心的作用另外有個別的東西反應的。「則法自性」那麼這個反應的作用,意識的作用,「為知非知」是物質的還是唯心的精神的?物質的是無知的東西非知的,不是物質的它是有知性的,有知性的它的心在哪裡呢?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 「知則名心」,能夠知道。能夠知道是心的作用,你說這個意識反應的作用啊,不是我們心的作用那是物理的作用,他說我這裡一個物質上面沒有個心啊?沒有精神 啊?「異汝非塵」同我們不同的,它不能起我們思想的作用啊。「同他心量」而且它的作用,它會思想影響我,那麼我們科學到現在機械人都出來了,機械人它到底 自己不會思想,使用機械人還是要人來指揮啊,他說那個機器人倒底沒有感情沒有思想啊。
「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你說心就是我,我就是心,「即汝即心」。他說那好了,那你的心就變成兩個了,有個我、有個心了。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假使說這個心的作用不是知性,是物質的。這個物質的世間,他說我們這個思想啊,又不屬於顏色,又不屬於聲音,又不屬於香,又不屬於味道,香臭離開合攏,冷的熱的都是相對的作用,「及虛空相」也沒有個虛空的現象。他說我問你,你的心,意識作用到底在哪裡呢?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所以呀,你仔細去分析,在身體的色相上找不到意識的作用,在虛空也找不到,「都無表示」,找不出來它一個作用在哪裡。離開人世間這個生命以外在虛空中「心 非所緣」另外沒有一個心啊,「處從誰立」你說這個意處,這個意識思想究竟從哪裡來的?他說你去研究研究,參究是一回事,佛要他參話頭以前把他兩面堵住了。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不是心的作用,也不是物質。「是故,當知法則與心」意識思想的法則同普通的心理作用,並沒有個固定的地點,也沒有個固定的作用。「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所 以意識形態思想的構成,同一切思維的法則是人類文化的空話,沒的東西,空的,「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完全是空的,不屬於因緣不屬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