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易經養生全書:活用易經,百病不侵  作者:曾子孟

易經養生全書:活用易經,百病不侵  作者:曾子孟

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8)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曾子孟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初練時離牆壁稍遠點,隨著腰背力量的增加,逐漸縮短足尖與牆的距離,直至練到足尖抵住牆壁時,仍然能蹲起自如,每天堅 持做10分鐘便可。有些老年人,口唇一乾燥就認為是腎陰虛,往往越補越口乾。其實,人體的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就像太陽一樣,能夠把精液氣化,如果膀胱經 的氣化功能好,嘴裡就會有唾液,反之,就會口唇乾燥。所以,遇到這種乾燥症患者,要先從腎陽和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兩方面來考慮。
  
  酉 時是下午5點到晚上7點,此時腎經當令。腎是先天之本,是一個人生命的本錢,大多來自父母的遺傳,先天不足則要靠後天的培補。如果一個人心靈手巧,說明他 的腎精很足。腎精足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志向,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遠,而老年人精不足,志向就不會高遠。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腎精。中國 人講究補腎,而身體經脈如果不通暢,吃多少補品都沒用,不是想補就能補進去。湧泉穴直通腎經,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此穴可以益精補腎、強身健體、防 止早衰。腎經上的太溪穴也是一個大補穴,凡是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頭暈、耳鳴、腰酸、脫髮、牙齒鬆動、哮喘、男人性功能減退、女性習慣性流產都可以通過 刺激這個穴位緩解或是根治病症。
  
  戌時是晚上7點到9點。中國古代認為,此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男人與女人要保持心情舒暢, 從內心深處來愉悅自己,為亥時進行性生活做好準備。此時恰是心包經當令,心經是君主之官,是不受邪的,而是由心包經「代君受過」。每天應該抽出10分鐘, 去拍打心包經,這可以讓身體得到全方位的休息。心包經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膻中穴,這個穴位於兩乳的正中線,是解郁、解壓的大穴。當人體被氣著時, 會不由自主地拍打自己的胸膛,實際上這就是在拍打膻中穴。對患有失眠症的人來說,拍打心包經也是消除失眠的好方法。
  
  亥時在晚上9 點到11點,這段時間三焦經當令。亥時是十二時中最後一個時辰,意為夜已很深,人們應該停止活動,安歇睡眠,這樣百脈才可休養生息。亥時在人體對應的經脈 是三焦,人體很多臟器全都包括在三焦內。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和胃,下焦是肝和腎。只有保持三焦通暢,人體才能健康;若是三焦不通暢,人就會生病。
  
  四時順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易經》中講天人合一。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養生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四時之中,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遷,是自然界變化的一個規律,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
  
  春天增一分陽氣,就多一分壽命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養生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使其不斷充沛、旺盛。應該多吃五穀豆子、新鮮蔬菜,它們都是主生發的。人體生發靠的是肝氣,在 五臟五味關係中,酸入肝,具有收斂之性,吃過多的酸反而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所以,要有目的地吃些揉肝養肝、疏肝理氣的食物。
  
  不少人在春天會覺得口苦、嘴鹹、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這些都是膽經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現。這是因為身體經過一個冬天,體內蓄積的陽氣會隨著暖春而向上外發,
  
  如果遇到體外陽氣驟升,內外兩陽碰撞,極易引動內熱而生肝火,而春屬木,對應人體的肝經。所以說,春天需要調養肝氣,促進膽經的暢通,這才是順應天時之道。
  
  同時,春天人體陽氣向外發散,皮膚開始舒張,風寒容易入侵,不少人就易犯咳喘症,這時也要洩洩肝火。建議大家,每天從上到下敲打大腿外側沿褲縫的這條膽經,左右各敲兩次,久而久之可以促進膽經的暢通和機能,還有減肥的效果。
  
  另外,敲三焦經可以通肝氣,對心包經進行刮痧可以活肝血,背部刮痧可以祛寒氣。自我調養時,還要力戒暴怒,不要壓抑自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愉悅平和的心境。
  
  酷暑重養心,自然壽與天齊
  
  夏季氣候炎熱、生機旺盛,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血運行也會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如果違背了夏季的自然之道,就會傷「心」。因此,要注意順應夏天陽氣旺盛這一特點,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情志上不要過分壓抑自己,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而傷正氣。
  
   夏季養心要多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心火、清內熱都很有好處。同時,夏季陽氣盛於外,陰氣居於內,還要多吃些解暑利濕、健脾益腎的食物,尤其是 在三伏天,濕氣較重,人們更容易出現脾虛,建議吃些豆類食物來補益脾氣。因為豆類食物不僅能滿足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起到健脾利濕的作用,還能抑制脂肪 積聚,快速消滅肥肉脂肪。
  
  對於肉類,建議多吃些性寒、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少吃雞肉等性溫食物。另外,夏季的最後30天,是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此時,大地進入到成熟的階段,谷子在灌漿,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我們要多吃成熟的蔬菜和瓜果。
  
   夏季屬火,是散發的季節,不要怕熱,不要怕日曬,該出汗時就要出汗,這樣才能讓氣血通暢,秋冬才能有所收藏。注意不要過度使用空調使寒氣加深,因為空調 會打亂人體機能,抑制散發。每天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同時,也要晚點睡,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中午的休息也十分重要,這樣才能使人體疲 勞消除,精神煥發,更好地適應午後的工作。
  
  秋養生,重一個「和」字
  
  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入地戶」。走過春夏,萬物開始收藏,人體也要養收,秋養生,就應重一個「和」字。
  
  秋是肅殺的季節,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從藏象上來看,肺與秋氣相應,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萬物蕭條、秋風冷雨的變化會特別敏感,容易生悲秋、淒涼、垂暮的抑鬱情緒。因此,秋季應該注意調攝精神,切忌悲憂傷感。
  
   秋季雨水漸少、天氣乾燥,又恰是肺經當令之時,肺金太旺則克肝木,稍有不慎,就會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證。因此,秋季要滋養肺 陰,多吃些酸性的食物,這樣可以收斂肺氣,舒緩秋天的肅殺之氣,如銀耳、百合、杏仁、藕、梨、葡萄等。但是要盡量少吃蔥、姜之類的辛味食物,因為辛味食物 發散瀉肺,而秋天宜收不宜散。
  
  還須注意的是,夏季過後,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同時要多溫食,頤養胃氣,以免過食寒涼、生冷、不潔瓜果,造成腹瀉、痢疾等疾病。
  
   立秋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漸大,而寒露過後,「一場秋雨一場寒」,應循序漸進地加強禦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一是要預防呼吸道感染 性疾病的發生,外感風寒時,及時在背部刮痧、做按摩,把寒氣逼走;二是在天氣變化時,要平息肝火,不要因內火而傷肺。此時不妨按摩肝經上的太衝穴,經常按 此穴,可以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生悶氣後產生的反應有疏洩作用。對於先天肺氣不足,容易畏寒怕冷、氣短語低的人來說,可以對督脈的命門、腰部的腎俞、 肚臍下的關元、腎經的太溪等穴進行適度按摩,溫經通脈可以滋補肺虛。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特色 第2頁:序言
第3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 第4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1)
第5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2) 第6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3)
第7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 第8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1)
第9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2) 第10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3)
第11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4) 第12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5)
第13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6) 第14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7)
第15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8) 第16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9)
第17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10) 第18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11)
第19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 第20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
第21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2) 第22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3)
第23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4) 第24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5)
第25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6) 第26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7)
第27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8) 第28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9)
第29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0) 第30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1)
第31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2) 第32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3)
第33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 第34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1)
第35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2) 第36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3)
第37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4) 第38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5)
第39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