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歷代名醫養生秘籍 作者:王文源

中國歷代名醫養生秘籍 作者:王文源

第一部份:別拿健康當兒戲漢代名醫張仲景

[日期:2016-05-25] 來源:  作者:王文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相傳,為了開闊眼界,博采眾長,並和各方名醫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 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應、劉楨)之一的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和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日常的交往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 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雖然才高八斗,壯志在胸,身體裡卻隱藏著可怕的「麻風病」的病源。於是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 早治療。否則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全部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如果你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 麼不舒服,對張仲景的話就沒有在意。而張仲景給他開的五石湯,王粲更沒有當回事。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是否服過藥,而王粲騙他說已經服過 了。而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 呢?」王粲無言以對,但始終也沒有聽從張仲景的勸告,果然在他四十幾歲的時候眉毛慢慢地脫落,此時再想醫治為時已晚,眉毛脫落後半年就被麻風病奪去了生 命。
  
  雖然醫術與藥物對健康有所幫助,但俗話說「藥可治病不治命」。身染疾病,上下不適,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物有針對性地治療, 可以讓人在一定時間內康復起來。但是如果平時不注意自身的保養,而面對小病小災又置若罔聞,甚至已經感覺力不從心,仍然以各種借口延誤治療,都是自己給自 己的壽命「打折扣」。而等到病入膏肓,再想依靠名貴的藥材或醫學技術挽回已然遠去的健康,往往是錯過時機,悔之晚矣。王粲的英年早逝,就是典型的例子。對 這個問題,張仲景就提出過「上工(名醫)治未病」的醫療思想,也就是說醫生的高明在於發現並治療潛藏在病人體內的病症,而不在於到了病人已經深受病痛折磨 的時候才用藥治療。對於追求養生的人來說,想要健康不離身,首先要做到健康合理的生活,謹慎對待自己身體上任何的不適,將防微杜漸作為養生的基本與前提, 這樣,才能將惡疾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張仲景身處亂世的養生之術 第2頁:第一部份:別拿健康當兒戲漢代名醫張仲景
第3頁: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1) 第4頁: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2)
第5頁: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3) 第6頁:第一部份:長壽是吃出來的
第7頁:第一部份:名醫故事:最古老的急救術 第8頁:第二部份:皇甫謐久病成醫的養生之術
第9頁:第二部份:久病成醫,自覓養生之路 第10頁:第二部份:博采眾長,雜論養生(1)
第11頁:第二部份:博采眾長,雜論養生(2) 第12頁:第二部份:博采眾長,雜論養生(3)
第13頁:第三部份:葛洪返璞歸真的養生之術部份: 第14頁:第三部份:清心寡慾,但求延年
第15頁:第三部份:我命在我不在天 第16頁:第三部份:內修外養的養生術(1)
第17頁:第三部份:內修外養的養生術(2) 第18頁:第四部份:朱震亨滋陰益壽的養生之術
第19頁:第四部份:人為什麼會生病衰老 第20頁:第四部份:如何才能「養精蓄銳」(1)
第21頁:第四部份:如何才能「養精蓄銳」(2) 第22頁:第四部份:清淡飲食可長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