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再疲憊:戰勝疲勞的十種方法 作者:澤古萊茲

不再疲憊:戰勝疲勞的十種方法 作者:澤古萊茲

第二部份:認知重構法

[日期:2016-05-23] 來源:  作者:澤古萊茲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毫無疑問,克服日常疲勞的最有效的自助方法就是通過認知重構法(或稱為認知行為療法,簡稱CBT),它是心理學的一個 研究領域,研究人們為什麼有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它尤其關注非現實思維是如何引發問題的。我們認為,它可以提供有益的思路,教給我們如何改變自己的想 法、感覺和行為,改善生活質量。
  
  包括認知重構法在內,有少數幾種心理療法能夠以數以百計的臨床實驗作為其科學依據。與其他大多數 療法不同,認知療法側重的是現在。它要幫助人們搞清楚,為了解決你的問題,今天你能做些什麼,就是說,它著眼於解決「眼下」的問題,而不重視對你過去的歷 史進行挖掘。事實上,你要借助於認知重構法之處,主要也是來解決你目前面臨的問題。你要學到一些自助方法,這些方法你可以終生受益。
  
   認知重構法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你對生活的解釋方式會影響你的情緒和你做出的反應。舉例說,有一天你正走在街上,你的一位好朋友突然從你身邊走過,既不朝 你這邊看,也沒跟你打招呼。你可能猜想他在生你的氣,或者認為他正在專心思考問題而沒有注意到你。在第一種情況下,你自然就會往更壞處想,並且產生一些不 必要的煩惱,這是很不理性的。在第二種情況下,你根據可靠的信息做出了結論,這是理性的。換句話說,你並沒有證據認為朋友在生氣,只有充分證據說明他沒看 見你。進一步推論下去毫無意義,只能造成你的不快。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直接影響你的情緒和反應的並不是某一件事,而是你的想法,即你對這件事所做的解 釋。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你的成長方式、他人看法對你的影響、你面臨的壓力,實際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始終保持理智而冷靜 的思考。就是說,人們的想法很容易偏頗。認知重構法教你學會反思自己的想法,找出不切實際的想法。然後你就可以把非理性想法轉變成理性的想法(注意:「非 理性」一詞意指「不切實際」,並無任何不敬之意)。當你的想法切合實際時,你就會產生更好的自我感覺,做出的決定也就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只要進行足夠的練 習,人人都能掌握這一方法,使之成為你的習慣,而緊張、失衡和疲憊感也會逐漸消散。
  
  從這一角度講,認知重構法是一種積極而有教育意義的自助方法,但不要以為它是可以解決所有難題的萬靈丹。要想從中獲益,你必須付出時間。換句話說,你得練習、練習、再練習。為了改變生活,你做出的努力越多,收穫也就會越大。認知重構法包括三個基本步驟:
  
  找出你的不正常思維。
  
  分析這種思維錯在何處。
  
  換一種方式重新思考。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非常容易,其實你需要付出時間,付出努力。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種思維習慣也不可能馬上消失。下面,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人們的想法是如何對生活發生影響的,然後再看看怎樣應用認知重構法來克服慢性疲勞。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引 言(1)
第3頁:引 言(2) 第4頁:特寫:自助法
第5頁:第一部份:健康心理使你充滿活力 第6頁:第一部份:慢性疲勞的定義
第7頁:第一部份:更大,更快,更好,更新 第8頁:第一部份:原因何在
第9頁:第一部份:壓力與失衡 第10頁:第一部份:陰與陽
第11頁:第一部份:身—心關係 第12頁:第一部份:什麼是健康心理學
第13頁:第一部份:健康心理學的意義 第14頁:第一部份:和諧與平衡
第15頁:第一部份:運動鍛煉 第16頁:第一部份:注意事項
第17頁:第一部份:注重整體性:整體觀與你的健康 第18頁:第一部份:享受新鮮空氣和大自然
第19頁:第一部份:活動與鍛煉 第20頁:第一部份:夜間安然入睡
第21頁:第一部份:特寫:「新醫學」對疼痛的解釋 第22頁:第一部份:健康食品為你的身體提供燃料
第23頁:第一部份:糖與蘇打水 第24頁:第一部份:給你的身體添加營養
第25頁:第一部份:我們的習慣是否有害 第26頁:第一部份:計劃產生完美(1)
第27頁:第一部份:計劃產生完美(2) 第28頁:第一部份:平衡,平衡,再平衡
第29頁:第一部份:禁 食 第30頁:第一部份:整體健康才能感覺良好
第31頁:第一部份:穴位:針灸學 第32頁:第一部份:中草藥:綠色植物的療效
第33頁:第一部份:脊柱指壓按摩法與慢性疲勞 第34頁:第一部份:按摩術
第35頁:第一部份:特寫:選擇醫師 第36頁:第二部份:反省你的認知與想法
第37頁:第二部份:認知重構法 第38頁:第二部份:認知重構的要點
第39頁:第二部份:非理性思維種種 第40頁:第二部份:更大更新才能更好
第41頁:第二部份:艾利斯的理性—情感—行為療法 第42頁:第二部份:情緒干擾與不適焦慮
第43頁:第二部份:自我接受 第44頁:第二部份:反災難化思維
第45頁:第二部份:減 壓 第46頁:第二部份:提高挫折耐受力
第47頁:第二部份:無條件積極思考 第48頁:第二部份:生活實習
第49頁:第二部份:特寫:完美主義與求全責備 第50頁:第二部份:小結
第51頁:第二部份:特寫:可持續的明確目標 第52頁:第二部份:後 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