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再疲憊:戰勝疲勞的十種方法 作者:澤古萊茲

不再疲憊:戰勝疲勞的十種方法 作者:澤古萊茲

第一部份:活動與鍛煉

[日期:2016-05-23] 來源:  作者:澤古萊茲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對於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很重要。實際上,自從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出版《健康人2000年:國民健康普 及與疾病預防》 (HealthyPeople2000:NationalHealthPromotionandDiseasePrevention,1992)一書以 來,人人增加體育活動就成為這個國家普遍認同的目標。具體地說,專家們提出建議:為了心腦血管健康,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參加30分鐘或盡可能多的體育活動 (或其他的劇烈身體活動)〔托阿諾(Troiano)、瑪撒羅(Macera)、巴勒德巴巴什(Bal-lard-Barbash),2001〕。為減少 某些種類的癌症的發生,美國癌症協會發表的指導性文件要求大家進行更大量的體育活動。《臨床醫生癌症月刊》 (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2002年4月號上這樣說道:
  
  目前有證據顯示,減少久坐的時間就可 以大大地降低患結腸癌的危險。通過每週至少5天、每天至少45分鐘的中到高強度的體育活動,可以達到降低乳腺癌、結腸癌以及腎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等其 他幾種癌症危險所需的最佳運動水平〔拜爾(Byers)等,2002,99頁〕。
  
  但許多醫生和研究人員都擔心,絕大多數美國人難以達到這樣的指標,尤其是上年紀的美國人。這一擔心不無道理〔美國國家老齡協會(NationalInstituteonAging),2002〕。
  
   我們都知道,增加體育活動的強度可以增加氧氣的吸入量、減少多餘的脂肪並提高人的自尊心——這甚至有助於降低過早死亡的可能性。我們知道應該多運動,但 大多數人卻做不到這一點,或者堅持不了多長的時間,就又恢復過去的懶散習慣。大多數美國人都懷著最美好的意圖採購了這樣或那樣的運動健身器械,最後卻總是 把它們丟棄在車庫和儲藏室裡。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徒步走過社區,不經意就從開著的車庫門裡看見整齊堆放的跑步機、減肥機、攀登機,還有許多其他器 械——它們都在默默見證主人的良好意願和難以堅持下來的苦心。可笑的是,大部分健身器材的廣告都告訴人們它們非常容易折疊和儲藏,不過設計者也不會想到, 這一功能被使用得如此之多。
  
  還有無數錄像帶,教給人們如何做有氧運動、瑜珈功和各種各樣的健美操。這些錄像帶往往只放過兩三次,就被擱置在書架的最裡面。與此同時,擁有大量閒置健身器和健美錄像帶的主人卻舒服地坐在沙發裡觀看電視,或者——頗具諷刺意味——悠閒地欣賞運動員在專業比賽中的表演。
  
   當然,確有一些人堅持不懈地進行戶外運動。克裡斯蒂曾經有一個室友名叫貝絲,每天都早早起床,開上她的車到校園的游泳池裡游上一兩千米,到上午8點再去 教書。週末的兩天她休息嗎?不休息,至少也要步行幾十分鐘。在一次跨國滑雪旅行中,貝絲居然毫不費力地超過了所有的參賽者,甚至把那些健壯而勇猛的滑雪選 手甩在身後。那些魁梧的小伙子追不上她,只好對克裡斯蒂說:「你的室友真行啊!」
  
  本書的另一名作者喬治,每週跑步五天,從不間斷,週末兩天散步,看電視的時候還要做健身操。大家會說,和如此優秀的兩名模範人物生活近十年之久,克裡斯蒂一定會受到某種熏陶吧?結果並非如此。
  
   在克裡斯蒂的辦公室,你會看到一個保存完好、滿是灰塵的NordicTrak牌健身器,還有一小排碼放整齊、顏色鮮亮的啞鈴。在她的櫃子最裡面還有一盤 錄像帶,講述有氧運動和舉重運動如何結合起來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很少有人能把健身運動當成日常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應當更加努力地 朝此目標前進。
  
  有許多人把戶外運動和減肥相提並論,並且把減肥作為自己的主要動機。確實,大多數美國人都需要減肥。據美國國家糖 尿病、消化系統疾病與腎病研究所(NIDDK,2002)發佈的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成年人體重超標,近25%的人過度肥胖。你或許知道,過度肥胖會 使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中風、結腸癌和糖尿病的發病率增高。事實上,有如此眾多的美國人體重超標,致使健康與人類服務部 (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部長托米‧湯普森斷言:「糖尿病已成為全國性的流行疾病,影響人數約達 1600萬。2000年的統計數字與1990年相比增長了49%。」(NIDDK,2002)
  
  當然,從基因角度來講,我們有些人 的確更有可能患心臟病或糖尿病。即便如此,大量事實證明,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能夠改變這些人患病的幾率。舉例來說,克裡斯蒂的父親因基因問題容易導致 膽固醇高和心臟病,但他總是進食低脂肪食品以及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並且選擇了需要付出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作崗位。他在發現心臟有病時向醫生抱怨說,自己一 直聽專家的話可還是得了心臟病,醫生尖刻地回答他說,假如他不聽專家的話,早25年就會來此就醫了。他保持一生的健康習慣使他的健康延長了25年,使他的 心臟搭橋手術推遲了30年。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此我們要指出,當我們失去平衡生活之時,當我們未能按照身體所需進行必要的運動 時,疾病就會不可避免地到來——這些原本可以預防的疾病。如今,許多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正如我們所說,實際上是「自己選來的疾病」。為什麼這麼說?因 為我們明知故犯,懶得維持自己的健康,所以說是我們自己在無形中選擇了生病。當然,有些疾病具有遺傳因素或者因某種病原體引起(比如某種病毒),可我們通 過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導致疾病產生或者防止疾病出現。
  
  因此,你可以把減肥當作激勵你進行運動鍛煉的理由,但不要把它當成唯一的理由。有不少人依靠健康飲食保持住合理的體重,卻還是終日無所事事地蜷縮在沙發上。
  
   保持適度體重是件好事,但還是不會使你遠離患病的危險。肌肉需要運動,肌腱和韌帶需要伸展,血液需要加快循環,甚至消化系統也能從更積極的體育運動中獲 益。人體本來需要活動,而不能閒坐終日。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人們需要中度到強度的運動,才能產生適量的胰島素、雌激素、前列腺素和其他化學物質,並 且對其加以釋放和利用(拜爾等,2002)。當然,心臟病專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現在他們要求心臟搭橋手術病人(即使多處搭橋的病人)在術後24小時之內 一定要起床走動。
  
  簡言之,帶有積極活躍的體力活動的生活才能算是一種健康的生活。人體本身的結構就不是設計來閒置在家的。鍛煉的 最佳方式就是增加你喜愛的運動的活動強度。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各種機會來加快你的心率。如果你喜歡音樂,就可以在家裡跳舞。如果你在寫字樓上班,那就多爬 樓梯而不要乘電梯。當你的身體適應了額外的運動,改善的不僅是你的體力,還有你的睡眠,更不用說你的自我感覺了。
  
  阻礙你進行運動 鍛煉的兩個主要障礙,一般是如何開始並持之以恆。如果你希望一下子就重獲新生,從此永遠享有平衡的生活和充沛的精力,你必須對自己實話實說,並制定出一個 能激勵你運動的長期計劃。舉例來說,克裡斯蒂發現,如果她一段時間沒做健身運動,再開始就會覺得非常困難,而且更難以堅持。後來她的活動改為遛狗,這使她 心情愉快,也很好地解決了她的難題。很快,她增加了遛狗路線的長度和次數,習慣以後,她又比較輕鬆地開始健身。另外,萬一她忘了出去散步,我們的兩條大狗 總會提醒她——它們的記性好極了。這裡的要點在於:第一,開始的運動量要適度,以保證在運動後你感覺舒暢:第二,個人負起責任,這有我們四條腿朋友的耐心 提醒,還有她自己寫下的具體目標,比如她寫道:「本周每隔一天我要散步兩英里。」而不是籠統地寫下:「這個星期我該散散步。」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引 言(1)
第3頁:引 言(2) 第4頁:特寫:自助法
第5頁:第一部份:健康心理使你充滿活力 第6頁:第一部份:慢性疲勞的定義
第7頁:第一部份:更大,更快,更好,更新 第8頁:第一部份:原因何在
第9頁:第一部份:壓力與失衡 第10頁:第一部份:陰與陽
第11頁:第一部份:身—心關係 第12頁:第一部份:什麼是健康心理學
第13頁:第一部份:健康心理學的意義 第14頁:第一部份:和諧與平衡
第15頁:第一部份:運動鍛煉 第16頁:第一部份:注意事項
第17頁:第一部份:注重整體性:整體觀與你的健康 第18頁:第一部份:享受新鮮空氣和大自然
第19頁:第一部份:活動與鍛煉 第20頁:第一部份:夜間安然入睡
第21頁:第一部份:特寫:「新醫學」對疼痛的解釋 第22頁:第一部份:健康食品為你的身體提供燃料
第23頁:第一部份:糖與蘇打水 第24頁:第一部份:給你的身體添加營養
第25頁:第一部份:我們的習慣是否有害 第26頁:第一部份:計劃產生完美(1)
第27頁:第一部份:計劃產生完美(2) 第28頁:第一部份:平衡,平衡,再平衡
第29頁:第一部份:禁 食 第30頁:第一部份:整體健康才能感覺良好
第31頁:第一部份:穴位:針灸學 第32頁:第一部份:中草藥:綠色植物的療效
第33頁:第一部份:脊柱指壓按摩法與慢性疲勞 第34頁:第一部份:按摩術
第35頁:第一部份:特寫:選擇醫師 第36頁:第二部份:反省你的認知與想法
第37頁:第二部份:認知重構法 第38頁:第二部份:認知重構的要點
第39頁:第二部份:非理性思維種種 第40頁:第二部份:更大更新才能更好
第41頁:第二部份:艾利斯的理性—情感—行為療法 第42頁:第二部份:情緒干擾與不適焦慮
第43頁:第二部份:自我接受 第44頁:第二部份:反災難化思維
第45頁:第二部份:減 壓 第46頁:第二部份:提高挫折耐受力
第47頁:第二部份:無條件積極思考 第48頁:第二部份:生活實習
第49頁:第二部份:特寫:完美主義與求全責備 第50頁:第二部份:小結
第51頁:第二部份:特寫:可持續的明確目標 第52頁:第二部份:後 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