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健康細節 作者:郭增華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健康細節 作者:郭增華

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1)

[日期:2016-05-22] 來源:  作者:郭增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揉太陽穴健身祛病
  
  專家們研究發現,常揉太陽穴有健身祛病之功效。方法是:每天臨睡及醒後用雙手中指按太陽穴轉圈揉動,順揉7~8圈,反覆做幾次。這樣不僅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健腦提神,養目護身,消除疲勞,而且對偏頭痛,暴發火眼等有較好的療效。
  
  搖頭晃腦治麻木
  
   有些中老年人時常會感到手臂麻木,這大多是由頸椎部的骨節增生引起的,只要經常進行頸部活動,搖頭晃腦,手臂麻木便可得到緩解或者治癒。具體做法是:取 坐位或站位,頸部先向左轉幾圈,再向右轉幾圈,然後低頭抬頭活動幾下,再左右晃動幾下。開始時動作要輕柔些,速度要慢些,搖晃次數也應少些。
  
  落枕後不要強扭頸
  
  因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過高,一覺醒來,頸項疼痛而不敢轉動.俗稱「落枕」。有的人想盡快解除痛苦,恢復正常,便用猛然強力扭轉頸部的辦法以求治癒。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落枕並不是某一處肌肉或筋腱扭轉所造成的,而是複雜的生理的和神經的因素所致。人的脊柱上聯延髓,下聯軀體四肢,脊柱兩側共有31對脊神經,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股神經5對,尾神經1對,每對神經分工都很明確,分別支配一定部位的運動和感覺。
  
  猛然扭轉頸部,不但不能很快把落枕治好,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輕者會引起脊髓震盪,並波及延髓,重者則會使病人出現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或高位截癱。
  
  因此,「落枕」不可輕易讓人用勁強扭頸項,而是要通過採取針灸、按摩、用藥等綜合措施才能奏效。強力硬扭會導致心跳、呼吸停止,甚至高位截癱。
  
  如何做眼睛保健?
  
  在這裡介紹對眼睛保健十分有效的方法——「養目十法」。這些方法非常簡便易行,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閉目。這是生活中最熟悉常用的方法,即閉目養神1分鐘,以減輕視物時產生的疲勞感。閉目的同時,淚腺會分泌淚液,薄薄地覆蓋在角膜上,濕潤整個眼球,對於預防干眼症幫助很大。
  
  2.眨眼。眼睛眨動幾下,閉目片刻(注意不要把眼睛閉得太緊,以免眼輪匝肌疲勞,影響整個臉部肌群),再睜大眼睛,重複數次。
  
  3.顧盼。頭部不動,眼珠向左右上下轉動幾次,可以鍛煉人眼球外肌,緩解視疲勞。
  
  4.摩面。以眉眼部位為重點,雙手摩擦面部,直至面部皮膚有微熱感為止。這樣不但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同時因為眉頭上有睛明穴,可以起到刺激穴位,養目的效果。
  
  5.搓頭。用單手或雙手的指腹揉搓髮根,能夠醒神明目。
  
  6.擊鼓。用雙手的指腹敲打頭皮部,從前額到腦後髮際。
  
  7.熨目。顧名思義,是用雙掌相合摩擦至手心發熱,在以掌熨貼兩眼(閉目),並輕按壓眼部,5~10次。
  
  8.遠眺。長時間伏案工作後,遠眺是最好且最有效的調節方式。遠眺的景色最好是自然景觀。
  
  9.點穴。以食指指背第一關節處,重按眉目及眼周各穴,有酸脹感即可。
  
  10.轉睛。睡醒後或睡覺前,躺在床上閉目轉動眼球5次,使眼睛完全放鬆。
  
  上述保養眼睛的方法都很方便,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還可以配合眼藥水使用。
  
  按摩耳部能健身
  
  為何按摩耳部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呢?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許多部位如耳鼻手足上面的穴位與全身臟器相通。當我們對這些部位進行按摩的時候,就等於給全身做一次梳理。
  
  幾乎全身各個臟器在耳朵上都有反應點。如果對耳朵進行全面的按摩,就相當於給全身做一次按摩。例如,耳廓外側對應人體的脊柱部位,是全身神經的總幹線,經常按摩就能讓神經系統處於覺醒狀態,進而增強自身免疫力。
  
  如何進行耳部按摩呢?首先要洗淨雙手,並將手搓熱。然後集中精力,排除雜念,用拇指和食指握住耳輪自上而下對耳部進行按摩。如此週而復始,耳部很快就會發熱和感到舒服。最後再用手掌整體按摩耳部數次即可。每次按摩2~3分鐘,每日1~2次。
  
  為什麼說不宜掏耳朵?
  
  很多人喜歡經常用耳勺或者火柴梗、牙籤、小手指等掏耳朵,這樣容易損傷外耳道及鼓膜,如果戳破了鼓膜,耳朵便會失去聽覺。掏耳朵時指甲或工具擦傷外耳道周圍的皮膚,使細菌進入傷口,造成感染,導致發生外耳道炎、耳癤子等病。
  
  耳朵裡的少量耳屎,在平時說話,吃飯或運動的時候,會自行掉出來或被震出來。如果耳朵內積存大量耳屎或被大塊耳屎堵塞,且使人難受時,可用棉簽輕輕地把耳屎帶出來,如果不行,應該找醫生處理,千萬不要用耳勺、手指甲去使勁掏挖。
  
  多多咀嚼健美又防病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經常做咀嚼運動具有減肥的作用,曾在美國風行一時的「夫勒拆氏咀嚼法」就主張吃飯時要多咀嚼。夫勒拆是個富翁,體重高達90多公斤, 不論走路,還是參加其他活動都經常感到疲憊不堪,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為此他到處求醫,後來聽說吃飯時細嚼慢咽可以減肥防病,便積極試行,並規定自 己每餐飯要吃30分鐘,咀嚼2000多次,這樣吃的結果是每餐飯剛吃了一半他就飽了。飯吃得少,身體吸收自然也會減少,結果這樣堅持了4個月以後,他的體 重減了20公斤,人也輕鬆多了。
  
  咀嚼能健美,還可防病。我們在咀嚼時,大腦皮層的細胞就會得到活化,經常做咀嚼運動便能預防大腦老化和老年癡呆現象的出現;咀嚼還能促進我們身體胰島素的分泌,調節體內糖的代謝,有效預防糖尿病,並對於糖尿病的治療很有幫助。
  
  實驗證明,我們在咀嚼食物時唾液的分泌會增多。這些唾液除有大量的澱粉酶幫助消化外,還含足量的溶菌酶,這種酶有很強的抑菌、消毒作用,能夠殺滅口腔和食物中的細菌,中和或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質,因此多咀嚼還能有效地防癌。
  
  打哈欠有益健康
  
  哈欠是人在供氧不足、大腦運轉遲鈍時嘴自然張開的深呼吸?也就是說,是一種生理現象,它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使腦細胞的運轉活躍。當身體感到疲勞或睏倦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打哈欠。這是一種信號,表明需要休息或換個環境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1) 第2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2)
第3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3) 第4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4)
第5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5) 第6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6)
第7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7) 第8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8)
第9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1) 第10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2)
第11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3) 第12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4)
第13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5) 第14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1)
第15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2) 第16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3)
第17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4) 第18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5)
第19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1) 第20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2)
第21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3) 第22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4)
第23頁:第二部份:心理與健康(1) 第24頁:第二部份:心理與健康(2)
第25頁:第二部份:心理與健康(3) 第26頁:第二部份:美容與健康(1)
第27頁:第二部份:美容與健康(2) 第28頁:第二部份:美容與健康(3)
第29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1) 第30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2)
第31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3) 第32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4)
第33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1) 第34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2)
第35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3) 第36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4)
第37頁:第三部份:服飾與健康(1) 第38頁:第三部份:服飾與健康(2)
第39頁:第三部份:服飾與健康(3) 第40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1)
第41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2) 第42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3)
第43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4) 第44頁:第三部份:用藥與健康(1)
第45頁:第三部份:用藥與健康(2) 第46頁:第三部份:用藥與健康(3)
第47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1) 第48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2)
第49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3) 第50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4)
第51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5) 第52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6)
第53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7) 第54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1)
第55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2) 第56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3)
第57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4) 第58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5)
第59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1) 第60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2)
第61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3) 第62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4)
第63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5) 第64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6)
第65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7) 第66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1)
第67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2) 第68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3)
第69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4) 第70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5)
第71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6) 第72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7)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