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六~一○九七年‧北宋 ◎宣化上人講述於 名彥博,字寬夫,北宋山西介休人。儀容俊朗,和藹可親;行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立朝公正,忠心耿耿。歷仁英神哲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年,名震四夷,世稱賢 相,封潞國公。晚年信佛,棲心安養。發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成立淨土會,參加者,多為士大夫,盛況空前,古今無 二。念佛法門,人人可修。但行不學,十修九到;若學不行,十無一到;行學兩全,十修十到;真實不虛,純圓獨妙。哲宗十歲,受業於程伊川,帝畏之。博年九 十,對帝畢恭畢敬,殿試進士,終日立。帝曰:「太師可休息。」仍不就坐。年九十二卒,諡為忠烈。 |
贊曰 儀態修偉 行為謙恭 純忠純正 允武允文 又說偈曰 乘願再來化娑婆 豈畏艱苦與折磨 |
白話解 白天來了一個怪物,到這兒吵了很久、很大聲,說一定要見我。為什麼要見我呢?他說他不是一個平 常人,可是沒有人知道,要我證明他是一個非常人、一個特別人,或者是菩薩、或者是佛,也就是聖人。他說我若幫他查出,就有無量的功德。我說:「那你找錯人 了!我根本什麼功德都不要,有量、無量,我都不要。」他要給我八字,我說:「我也不識數,你給我八字,我也算不過來。」他沒法子,轉過頭就走了。 那麼今天講宋朝名臣文彥博老居士,他在生的時候做過丞相,也做過大將軍。他才真是一個非凡的 人,所以我想起文彥博,就提一提昨天那個自己自命不凡的人。文彥博──「彥」字當「好」字講,聰明好學的意思;「博」就是博學多聞,學得很多。他的字叫 「寬夫」,就是寬宏大量的一個人。所以他學問很廣博,為人又寬大,又聰明。(註1) 他是北宋山西介休人,相貌生得很圓滿,儀容俊朗;俊朗就是很有光輝的樣子。為什麼他有光輝呢? 因為他這個人沒有陰謀,所以很俊朗。並且他對人和藹可親,不是很冷,也不是很熱,人人見到他都有一種親切感,不是儼然不可侵犯的樣子。他為人也是很公平正 直,又光明磊落;光明就是沒有隱私,磊落就是很正直。他「忠心耿耿」,這並不是耿耿於懷的意思,而是說他又忠又直。你若說耿耿於懷,是覺得有一點悶悶不樂 的樣子,有一點像做錯事了,耿耿在心。在這兒忠心耿耿就是很忠直的,所謂公平正直,光明磊落。 他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無私,和誰也不結黨,不循私;那麼他是不是盡看別人的黨私不對呢?也不是。他對人人都有緣,所以做宰相做了五十多年,出將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稱為賢相,受封為潞國公。 文彥博晚年信佛,選擇淨土法門,棲心安養,專門念佛,無論早晚和行住坐臥之間,不曾有稍微的懈怠。他曾經發願說:
他說願我常常精進,不懶惰,「勤修一切善」,就是對人有利益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利人的事情就是 善,損人的事情就是惡;「一切善」就是「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也就是再小的善,他也不放過機會去做,即使是再小的惡,他也不做。「願我了心 宗」:願我明白心的妙處;心宗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心理學,了解人、物以及一切含靈、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性質,各有各的行為,各有各的思想。明白這個了,就能 廣度諸含識。所以「了心宗」就是明白一切眾生的心理學。 因為他修念佛法門,所以成立一個淨土會,大眾一起念佛。那麼方才有人說這個淨土會就是居士會, 這不是居士會,這淨土會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包括了;蓮社也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的,並不是單單在家人在那兒念佛,出家人就不可以參加的。淨土會、蓮社,和 居士林是不同的;凡是蓮社,好像廬山遠公大師所提倡的蓮社,是僧俗都有,甚至於四眾弟子都有。並不是像現在成立一個居士會,就單單居士參加,沒有出家人。 若把淨土會或蓮社講成居士林,那就不合乎法了。 那麼文彥博居在京城,和淨嚴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法會。當時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盛況空前,古今無二。他修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淨土法門人人可修,所謂:
「但行不學,十修九到」,你要是專門實行,不貪多,不會學學這個,又學學那個,而是去多行,則 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能到。「若學不行,十無一到」,若只注重博學多聞,而不去實行,十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到。要是「行學兩全,十修十到」;要是「不行不 學,萬無一到」,又不學習又不修行,就沒有人可以生到極樂世界。所以修行要注重躬行實踐,若不躬行實踐,懂得再多也沒有用。大家應該知道這一點,這是很要 緊的。 哲宗皇帝十歲的時候,受業於程伊川。程伊川就是程子,在宋朝有點小名氣;他有點裝模作 樣,像一個老學究的樣子,行路都要走四方步,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很講究禮法。因此哲宗雖然是皇帝,對老師也有一種敬畏之心。那文彥博呢?當時他年紀已經 有九十歲,對皇帝仍然必恭必敬,絲毫不茍,不會馬馬虎虎,倚老賣老地說:「我要休息休息,我要坐一坐。」沒有這樣。 因為他忠心耿耿,所以對皇帝不敢有絲毫懈怠,甚至只要有皇帝在,他終日常常站著。這意 思並不是說程伊川怎麼樣嚴,他就怎麼樣寬;而是說他尊敬國主──國家的君主,不像一般人上無天子,下無臣,那麼目中無人。所以他雖然年紀老,還是守臣子的 禮序。殿考進士的時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旁幫助皇帝。因為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就不坐,哲宗就對他說:「太師,你年紀這麼大了,請你坐一坐,休息休 息。」他仍然不就坐。 他著有《潞公集》,活到九十二歲,大約是無疾而終。死後皇帝賜諡號,這個謚號由文武百官共同商量,於是用「忠烈」兩個字,代表來他一生的功業。 以下八句,是用來形容他的德行── 贊曰 儀態修偉,行為謙恭:他的儀態很高大,很雄偉,那行為呢?很謙恭的,不是不近人情的樣子。就像一般人讚歎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文彥博有聖人的德行,所以行為謙恭。 純忠純正,允武允文:他的忠心是一點夾雜也沒有的,有正直無私這種很精純的忠心。他也頗有武略,「允」字即「信」的意思,也就是說,信他真有了武略,又信他真有了文才;所謂「文可安邦,武能定國」,允武允文。 功蓋天地,德被蒸民:他的功勞超過天地,因為他的所做所為沒有什麼不圓滿的地方。蒸是眾多的意思,「蒸民」即老百姓。他的德行能加諸到老百姓身上,灌輸到老百姓心裏。 古今無有,不亞聖人:你推察推察古往今來的丞相,能這樣允文允武、純忠純正的,是很少的。他真是有聖人的德行,不亞於聖人,和聖人差不多。 又說偈曰 乘願再來化娑婆:他不是偶然來的,他是要來救眾生的,所以他是乘著往昔的願力,本著菩薩心腸而來的。來到這兒做什麼呢?他要來教化娑婆世界的人,令娑婆眾生明白佛法,令這堪忍世界的眾生都得度。 豈畏艱苦與折磨:因 為他是乘願再來的,所以不畏艱苦。難道他來的時候,不知道娑婆世界眾生難度嗎?他知道!你教眾生善法,眾生不容易接受;你若教他惡法,他不學而通,不學而 能,所以是很難度的。這是艱苦的任務,也是很不容易做的工作,裏頭有種種的逆緣,所以種種的折磨,種種的逆境都會碰到的。但是他不怕,因為他來的時候,就 已經有心理的準備,不怕這一些問題。因為這樣,所以他腳步站得穩,思想很純潔的。所以他就能── 治國安邦平天下:他用他的才幹治國安邦,把天下治理得很太平。 修身齊家度邪魔:他能修身,修身一定要先正心;他又能齊家,把家庭管理好。然後就把邪魔外道、牛鬼蛇神、魑魅魍魎,都度來信佛、念佛、修持佛法。 造福人群利萬物:他以他的德行造福人群,利益萬物。 棲心淨業念彌陀:他 在晚年的時候,專心行持佛法。因為他覺得用別的法門來不及了,所以棲心淨業,成立淨土會,影響大家來念佛。當時參加這個盛會的人,多數是達官貴人,包括已 退休、未退休的士大夫,盛況空前。以他的影響力,感化很多人,大家想:「老丞相都念佛了,我們更應該學習佛法。」所以大家都念阿彌陀佛,當時他的影響力就 有這麼大。 九十高齡歸來去:他九十二歲高齡時,就要歸去極樂世界了。因為他是有來歷的,大概是從那個地方來的,所以現在又回到那個地方去。 蓮花朵朵蜜多羅:因為他影響很多人都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極樂世界裏的蓮花一定開的很多,大家都一起同登彼岸,皆共成佛道。
註1:文彥博自小聰明機智,由下列一則故 事,可說和司馬光破缸救友一樣,相互媲美──他幼時和同伴玩球,球滾進洞裏取不出來,其他同伴都無計可施,唯有小文彥博灌水入洞,球便浮了出來。文彥博非 但小時了了,長大從政後,更常以其聰明機智來利益百姓。以下就是他用機智,四兩撥千金地消弭一場亂象的例子── 當文彥博在陝西任職時,那時有個名叫毋提的人,上書朝廷,建議廢除鐵錢,改用銅錢來交易。雖然朝廷並沒有接納這個意見,但是廢除鐵錢的消息不脛而走,民心 惶惶,百姓們擔心鐵錢作廢,紛紛競用鐵錢爭購物品。但是商店老闆不願收鐵錢,雙方為此爭執不下,整個長安城亂成一片,許多商家被迫關門。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官員主張用嚴厲的手段來消弭亂象。但是文彥博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一味 禁止,百姓會更加疑惑,更加騷動,當今最要緊的是要安定民心。」那怎麼辦呢?文彥博想出一計,他把家裏的百匹絲帛拿出來賣,並且吩咐只收鐵錢,不收銅錢。 消息傳出後,民眾知道鐵錢還會繼續流通的,不會作廢,人心一安定,市場又恢復正常的運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