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日期:2012-12-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惟賢法師講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2005年6月18日講於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佛教文化研究所設立的重要

  佛教講信解行證,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信仰功德。但這個信必須是正信,不是邪信,也不是迷信。為什麼是正信?為什麼與迷信、邪信有區別?這就必須要去瞭解,在信仰佛法中要做到信解相宜,才能鞏固正信,結合實踐,才能得到受用。

  佛法從漢代傳入以後,一直到隋唐都很興旺,高僧們的學問很高,精通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精通佛教的教理。他們研究各大經論,並根據自己思想的發揮,建立了各個宗派,佛法在這個時候很昌盛,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宋明以後,教義不昌,逐步流於形式,佛教教義不能弘傳世間,佛法的弘揚就受到影響了。清末明初以後,由於楊仁山居士的提倡,創辦祇洹精舍,佛法逐步在居士中得到弘揚。以後有太虛法師出來弘揚佛法,創辦了各個佛學院: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他晚年時,還辦了巴利三藏院,佛教教義才得到弘揚,佛教在這時逐步走向復興。所以寺廟應該是宣揚佛教文化的寺廟,弘揚佛法真理才能真正住持正法,使眾生得到利益,使社會穩定,因此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設立是相當重要的。

  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佛教的教理。從歷史傳承一直到現在,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不管在音樂、詩歌、哲學、科學、雕塑、繪畫、寺廟的建築、美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體現,其表現形式和內容都與中國佛教文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所以今天要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必須要弘揚佛法。

  各位師父和居士設立佛教文化研究所,開設佛教文化講堂,這一個方向很正確,很重要,是高瞻遠矚和契理契機的。所以我來到這裡很歡喜,很高興。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這是我根據自己就這方面的學習心得,提出來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提出指正。

  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一、和諧的重要

  二、佛教關於和諧的內容

  (一)和諧首先要從心靈深處做起,要發揮心靈的光輝。

  (二)和諧是道德的根本,儒家講「仁」與「智」。

  (三)從聞熏到行,因行與大乘佛果相應,有因必有果。

  (四)從緣生法講,諸法相資相助,相依相存,平等相待,和諧相處,這是佛家緣起論或者緣生論的中心。

  三、佛教實現和諧之行

  (一)依人乘的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實現淑世善民、濟世利群。

  (二)依聲聞乘行果守持戒律,淡泊寧靜,少欲知足,熄滅社會的權利鬥爭,使人們達到內心寧靜平和。

  (三)依菩薩行的大悲大智、福慧雙修、度諸苦厄,莊嚴國土、淨化世界。

  (四)依六和僧團的精神,實現家庭的、集體的、社會的、國家的和諧。

  (五)依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實行四攝,就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總結

  (一)總的來講,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

  (二)和諧的目的。

  一、和諧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當今社會的形式,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能夠在和諧中穩步走向發展,使國家繁榮昌盛,達到小康之治,達到中華民族的復興,這就需要和諧。

  從世界範圍來看,一些宗教界人士、愛好和平的人士,就希望世界和平,能夠消滅戰爭,消滅災害,使全世界人民都能在安定中過生活,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國家由於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影響,一些余流還存在。

  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自由發展,對文化的衝擊也是很大的。由於人們的私慾貪心,導致權錢鬥爭,逐步就形成了貧富懸殊,儘管中央在宏觀方面有調控,但是問題還是存在。現在我們國家的黨和政府,用各種措施來進行文化建設,上兩次在北京開會,這次在三亞開會,中央領導人都強調:「宗教在現在有它特殊的作用」,就是說以宗教教義,能夠使人們減少貪慾,淡化貪心,達到內心平衡,從而使鬥爭逐步淡化減少,宗教在現在要起這麼一個特殊作用。所以對於佛教方面來說,就鼓勵我們要宣傳佛教,弘揚佛教教理。

  世界方面呢,有些大國強國,偏重於國防經濟預算,用大批的經費來搞軍艇、大炮、原子彈、核彈,造成一種戰爭的威脅,而且中東地區,由於民族宗教的問題,局部戰爭一直沒有間斷,又出現了恐怖主義,不擇手段到處製造恐怖,這些都是世界不穩定的因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以宗教精神,特別是弘揚佛教文化,把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起來,使人心逐步走向正道,趨向和諧,要做到互利、互助、平等、互愛,互相尊重,和平就可以實現。

  所以,根據目前國內國外的形式來講,發揚佛教和諧的真理,是相當重要的。對於我們今天來講,即要宣傳發揚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之中特別是要宣揚佛教文化的真理。

  中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多民族國家。為什麼中國能成為一個大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民族繁盛,為什麼呢?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儒教、道教、佛教從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過去中國社會三教並存,互相尊重。從儒家來講,它是以「仁」為中心,講仁愛,孔子在《論語》中,講「仁」講得很多,提到「仁」字一百多個。由仁愛的發揮,就提出仁義禮智信,提出四維八德,這就形成了我們中國道德的系統。

  道家講柔和:專氣致柔如嬰兒乎!講和、講寧靜、講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中心還是個和字。這個「和」不管是儒家講,還是道家講,都是根據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什麼叫天道?就是謙和之道、人和之道、和合之道,這是自然運行的法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春天,當溫暖的季節來臨的時候,萬物生長,生生之氣不息,這種「生」的中心就是仁,表現為天心仁愛。這一個中心不管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都不離開的。在佛家來講,境界更高,對像更廣。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以前江澤民提倡「以德治國」,現在胡錦濤提出「實現和諧社會」,其中心就是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胡錦濤在「如何加強共產黨員的執政能力」中提到「黨員必須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常修為政之德」,《論語》上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之德」就像北斗星一樣,在南方,在天氣明朗的晚上,北斗星放光明,周圍是眾星環繞,說明居的位置很正當,就能高瞻遠矚,得到群眾信仰、群眾擁護,能夠加強團結,增進民族利益。所以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常思貪慾之害」,這就涉及到佛法的中心了,佛法講修行,講「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首先要消滅貪心,一般的人呢,由於貪心追求物質,追求五欲的享受,在不滿足慾望的時候就互相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瞋恨就引起鬥爭,有鬥爭就有殺戮,就會形成混亂,家庭就不和睦,社會就不穩定,這些都是由於癡啊,癡就是無明,不懂得因果、解脫的道理。所以佛法修行的中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首先要斷貪,淡化物質的享受,要少欲知足。

  「常懷律己之心」,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寬厚,平等對待。這一點在我們佛教的戒律中,從居士戒、比丘戒到菩薩戒,發揮得很完善。佛教戒律的中心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對人要寬厚,要尊重。

  所以胡錦濤說的這一句話,完全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而來,尤其是佛教精神體現得很完備。他另外還有幾句話:「權為民所享,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利要人民享受,感情要繫在人民身上,利益要替人民打算。當這些內容的文件發下來以後,我讀了很感動,若能夠這樣,就能夠真正實現我們家庭的幸福,實現社會的穩定,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對於世界來講,世界人心就能夠淨化,趨向和諧,就可以保持和平,進而消滅戰爭,消滅災害。

  二、佛教關於和諧的內容

  (一)和諧首先要從心靈深處做起,要發揮心靈的光輝。

  佛經說:「心淨故國土淨,心染故國土染。」不管是小乘經典還是大乘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華嚴經》、《心地觀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都是談的這個內容。《華嚴經》裡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心,無法而不造」、「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佛的心境廣大如虛空,可以容納萬象,要學這個心。

  佛教講和諧,首先我們自己的內心就要善良、慈悲,要具有大悲、大智、大願的心,這個和諧就不是形式上的了,而是與內心深處結合起來的,假如缺乏這一點,只是表現在形式上的和諧,人與人之間貌合神離,遇到具體問題,就將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現象。所以《金剛經》講:「莊嚴國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莊嚴國土必須從心的深處莊嚴,佛說莊嚴國土不是口頭上的,不是形式上的,而是首先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就是說要內心淨化,內心淨化以後,內心與形式相結合,這就是中道,這就是佛法所說的莊嚴。所以《金剛經》上的這一段,它的深意是一種辯證的統一:佛說莊嚴國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以和諧要從心靈深處做起,發揮心靈的光輝,才能求得真正的和諧。

  (二)和諧是道德的根本,儒家講「仁」與「智」。

  一般來講,作為人要發揮心靈的光輝,心靈是什麼呢?心靈一方面是仁,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另一方面是智,智是什麼啊?因為人的生活離不開他人的幫助,互相幫助,才能成為人群,組成社會,彼此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敬,共同合作來謀取共贏利益,這個就是智慧,叫做「智」,所以心靈的本性離不開仁與智。

  在佛教來講,這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覺性,覺性就包括大悲大智大願,必須要恢復發揚這個覺性。這個覺分為本覺、始覺、妙覺。本覺就是本有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眾生平等;但是要發揚這個佛性必須經過熏習佛法、皈依三寶、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學習經典,這個叫始覺,就是開始覺悟了;由始覺經過一定的位次,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這是唯識學講的五位、《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二位。我們經過這五位或者是五十二位的修學,就可以達到等覺,進入妙覺。所以佛教尊重眾生的佛性,發揮人生的靈性,就是發揮眾生的佛性,這是道德的根本。

  (三)從聞熏到行,因行與大乘佛果相應,有因必有果。

  這個道理大家多想一下,比如我們從重慶坐火車到北京,或者飛機到北京,一般來講,我上了飛機,或者上了火車就等於到了北京,你假若不上飛機,不上火車,你沒有這個因,你就沒有到北京的這個果。

  老子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達到目的,就要開步走,開始走,就可以滿願。所以佛教講因果,有因必有果,從法義講,因果能夠同時。在六因裡面,佛教唯識學講四因、六因,其中有相應因,它是同時的,有因就有果。所以我們要種因啊,要開始走啊,不能懷疑,要抓緊行動!

  (四)從緣生法講,諸法相資相助,相依相存,平等相待,和諧相處,這是佛家緣起論或者緣生論的中心。

  佛教教義的中心,五乘共同的,就是因緣生法,而因緣生法的定義:一是講因果,有因必有果;二是說明諸法的存在,一切生物的存在都是離不開緣,有因有緣才有果,而這個緣又相望,互為因果。

  從時間上講,前前無始,後後無終。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也有過去、現在、未來,相續不斷。那麼從空間上講,這個緣的存在、果的存在,離不開其他的緣,其他的緣又離不開其他的緣。緣生無盡,無盡緣起,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是互相依存,互相幫助,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那麼這個教理就是《華嚴經》、《法華經》的中心思想。《法華經》的十如觀,《華嚴經》的法界觀,就以這個為中心。這個教理是很精深博大的,從緣起的關系,就可見到空性,緣起性空,消除我執,達到真正的平等。依緣起故懂得因果,依性空故消滅常見,非斷非常,就是佛教的中道思想。

  三、佛教實現和諧之行

  佛教講信解行證,瞭解以後,懂得道理以後要付諸於行動,而不是空談的。分為五點:

  (一)依人乘的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實現淑世善民、濟世利群。

  這個五戒十善,以因果思想為指導,在佛法來講,這是人天乘。太虛大師講,學佛先從做人起,要具備人的道德,完成人格,在這個基礎上發菩薩心,趨向於佛果,這是太虛大師確立人生佛教的中心。所以學佛首先要做人,太虛大師有首詩: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這是真理,也是符合現實的。

  在歷史上有幾個出名的皇帝,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還有唐朝的唐太宗,他們信仰佛教,除了自己皈依三寶以外,在國內就提倡五戒十善。印度的阿育王把三皈五戒十善制定在國家的憲法之中,現在叫憲法,過去就是詔令,凡是他的臣民必須要皈依三寶,信仰因果,嚴守五戒十善,這是阿育王的事跡。阿育王過去曾是個暴君,東征西討,南征北伐,殺了很多人,後來在高僧點化之下,皈依三寶,成為三寶弟子,以佛法治國,成為賢君。

  中國的梁武帝,在南北朝的時候,統治南朝,除了修建廟宇,剃度僧侶以外,請高僧講經說法,提倡戒殺放生、吃素,勤勞樸素,這些都是佛法思想、佛法精神。在南北朝中,他的朝廷生命最久,延續時間最長。其他的朝廷,幾年就被推翻了,甚至一年就被推翻了,他的朝廷卻延續了四十多年。

  唐太宗在玄奘法師的感化之下,提倡佛教,所以我們國家在唐代時,佛法很興盛,建立了各個宗派,文治武功,人民安樂,是一個太平盛世的朝代,這些都得益於佛教。因此,一個朝代,在歷史上來說,治亂興衰與道德都有關係,而道德中特別是佛教的和諧思想,佛教教義的發揚,關係很大。

  所以依人乘的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能實現淑世善民、濟世利群。要實現這些,我們的佛教居士林、佛學研究所、佛學社,就要團結居士,建立正信,溝通佛教文化,傳播佛教精神,這個責任是很重大的。

  (二)依聲聞乘行果守持戒律,淡泊寧靜,少欲知足,熄滅社會的權利鬥爭,使人們達到內心寧靜平和。

  這是個很根本的問題,聲聞乘行果,就是講淨化人心,達到內心的解脫。如何達到呢?淡化物質,減少貪慾,過少欲知足的生活,在生活上要勤勞樸素,這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使人心在寧靜中求得平和,家庭如是,社會如是,那就是一個和諧世界。依聲聞乘行果,就能達到這個境界。

  (三)依菩薩行的大悲大智、福慧雙修、度諸苦厄,莊嚴國土、淨化世界。

  修菩薩行就叫廣大行,為什麼叫廣大行?就是發菩提心,包括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做到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在佛家來講,我們要修德。德是什麼呢?以悲為主,有悲心就有德,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是最高的德,有德就有福,就一切吉祥。有德的人,諸佛護念,人天歡喜,眾人擁護。所以必須要修德,修德才能得到福。

  佛教提倡做好事,存良心做好事,小善要做,大善也要做,積小善成大善,積小功德成大功德。這個人就有福,這個人諸佛護念,人天歡喜,就可以化險為夷,化凶為吉。但是單有福還不行,還要有慧。慧是什麼?就是明因識果,瞭解緣起性空的道理。根據這個慧有正見,就可以走正道,才可以開悟,才可以證菩提。所以要做到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在這個基礎上,要度脫一切苦厄,救苦救難,像觀音菩薩一樣,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四)依六和僧團的精神,實現家庭的、集體的、社會的、國家的和諧。

  佛家講和合,具體表現在僧團裡的「六和合」。這個和合有理和,有事和。理和就是必須懂得佛法真理,依佛法起大般若,以般若證得菩提。

  事和就是在生活上,大家共同在一起,做到六種和合:

  1、身和共住。身和就在一起,同在一起住。

  2、口和無諍。大家彼此之間,不要挑撥是非,不起爭論,不要專門看別人的短處,要看別人的長處。

  3、意和同悅。大家內心要以法悅為食,要充滿法悅,得到法喜,要有這個意、這個心。

  4、戒和同持。戒律是大家共同修持的,大家都要遵守這個戒律。居士團體要遵守五戒、或者八關齋戒、或者在家菩薩戒。出家團體必須遵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要培養道風。

  5、見和同解。知見大家要瞭解,我們在座的各位,我們的佛法研究所,研究某一個問題,某一部經,某一個論,大家都得到瞭解,大家都得到提高,都能夠享受這個法益。

  6、利和同均。在生活上、穿衣吃飯、旅遊、交通各方面,大家共同享受,不要搞特殊。

  這就是六和合的精神,這個六和合精神雖然是出家僧人講的,實際上貫通於出家在家,都需要這個和合精神。

  假如家庭實現和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一個幸福的家庭。社會有這個精神,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穩定的社會。國家有這個精神,就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走向富強的國家。世界有這個精神,那就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沒有災難的世界。

  實現六和合,要具體體現在行動上。佛在世時,建立祇園精舍、竹林精舍等許多精舍,都是一個個的和合僧團,其中包括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說法時,千二百五十餘人,其中有大菩薩,有居士,這就是個和合的集團,這個和合的集團到中國來就發展成為寺院,在家信眾的各種團體也是根據這個和合精神,發展起來的。

  (五)依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實行四攝,就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這個實際上就是菩薩行,我把這個特別提出來,著重在四攝。四攝就是菩薩以這四種方便來攝受人群,攝化眾生。

  佈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解決困難,以物質來供給別人,幫助別人。法施就是以佛法真理來解決迷惑。無畏施就是解決別人的恐怖、不安全,讓別人遠離恐怖,得到安全。

  愛語,人與人之間要說愛語、和合的語言、真實的語言、正直的語言。要從愛語中取得和諧。不要說挑撥話,不要說粗惡話,不要說謊話,不要說下流話,要說和合語。

  利行,利益人民的行動,就是盡義務而不享權利,盡量做好事而不吭聲,不張揚。這是很了不起的。

  同事,就是共同遵守法律、紀律,共同生活,甘苦與共。

  這個四攝是相當重要的,是根據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來的。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見善隨喜,平等對人,不分男女,不分尊卑老幼貴賤。以四無量心來實行四攝,就可以實現人間的和諧,實現世界的和平。

  以上這五點,就是在行動上,從做人到修解脫行,由解脫行到修大乘的菩薩行,包括五乘。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又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講做人,要保持人身。中士道就是講出離心,要守戒,要少欲知足,要淡泊生活,要勤勞樸素。上士道就是菩薩行,以菩薩的大悲大願大智修四攝六度。所以實現和諧之行,就包括這幾個階段,這是佛家的和諧之行。

  四、總結

  (一)總的來講,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

  如何實現呢?首先要從心做起,而心靈的體現就是慈悲、智慧、公正、寬厚。要把我們心靈的寶珠發掘出來,使它放光輝,得到明心見性。

  (二)和諧的目的。

  1、實現社會的和諧。就是使人人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包括對一切生物。一般人們講和諧,乃至於儒家道家講和諧,都是講仁,佛家的境界就比較高,佛家的和諧遍及於一切生物,包括胎、卵、濕、化、飛潛動植。《金剛經》上講:「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要使這些胎、卵、濕、化、飛潛動植都避免恐怖、避免壓制,能夠安靜地生活。為什麼佛教的菩薩戒,第一條要戒殺生?要素食,什麼原因?就是注重一切生物,把慈悲和諧運用到一切生物身上。

  2、實現自然的和諧。這一點佛教菩薩戒、比丘戒都講得有。不要破壞自然,不要破壞園林,不要砍伐森林,不使自然染污、空氣染污、環境染污。假如自然、園林、綠化遭到破壞,那就一切都染污了,疾病就要出現,災害就要出現了。所以必須要真正愛護自然,愛護生物,從而達到環境淨化、社會淨化,整個世界才能淨化,才能實現和平,消滅戰爭,才能實現過去我們中國所講的大同社會、佛家講的人間淨土。

  我曾經讀過歐洲學者的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把《理想國》、《烏托邦》,與我們中國所講的大同世界,與佛家所講的人間淨土來比較,其境界差得很遠!他們現在根本沒達到,所以歐洲的文明不同於我們中國的文明,東方和西方的文明就差別在這一點上。所以,我們必須實現東方文化的這個和諧精神,儒家的、道家的,特別是佛教意義上的和諧,才真正能夠實現全世界的和平。

  (錄音整理:正蕾;文字編輯:正根)

【書籍目錄】
第1頁: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第2頁: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第3頁: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第4頁: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第5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第6頁:人生的真諦
第7頁:如何做人 第8頁:佛法的弘揚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利益
第9頁:宗教與封建迷信之區別 第10頁: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第11頁:問答篇 第12頁:附錄:惟賢法師小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找小姐kk7417會員 发表于 2023-1-28 20:15:18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