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空法師法語(二十四)

淨空法師法語(二十四)

畜生的故事

[日期:2012-08-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 六道的生成,取決於心量的大小。天人的心量比人道更大,人的心量比畜生道大,畜生道的心量比餓鬼大。

2 畜生道是愚癡,不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惡、利害。

3 凡是糊里糊塗的人,修畜生道,他修這個道!

4 凡是當畜生的,都是糊里糊塗去的,所以臨命終時糊塗不得!

5 凡是信仰宗教的都承認有來世,這世死得很好,來世一定生得很好,這一世死得不好,來世投生大概不怎麼好。

6 人為什麼去投畜生道、變餓鬼、下地獄?誰願意去幹?諸位要知道,到三惡道都是糊里糊塗去的。

7 人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人決不墮三惡道。

8 凡是死的時候迷惑顛倒,不省人事,那就靠不住,多半都是墮三惡道,所以人一定要修福。

9 佛教給我們修行人要福慧雙修,但修福的人要注意,不要來生變成享福的畜生,那可不好!所以唯一解脫之道,還是要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10 現在人面對種種壓力,一天到晚生活緊張、苦惱,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遠不如畜生。

11 我看看畜生,我覺得它們很快樂,人不如畜生!

12 尤其看看外國那些畜生,不管是野生的,是家裡頭養的,比人的福報大,為什麼?人要去伺候他,他不要伺候人。

13 畜生裡頭也有福報大的。我們看外國人養的小狗、小貓,那個福報比我們一般人都大,主人對它的照顧無微不至。

14 現在外國的狗,有專門狗的餐廳。主人每天要給它洗澡,精心侍候它,還要帶它去散步,帶它去玩。它舒舒服服地過日子,福報很大!這是它前世念佛修的福。

15 他雖然念佛,但信心不切,所以墮畜生身。

16 諸位要記住,不要跟人結冤仇,不要跟鬼神結冤仇,也不要跟畜生結冤仇。

17 尤其是大的畜生,你跟它結冤仇很麻煩。為什麼?愈是大的,它靈性愈高,報復的念頭強,這個結下冤仇很討厭,真是生生世世不容易解除!

18 羅睺羅,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他密行第一。

19 「羅睺羅」,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覆障」,這本來是阿修羅的名字。這個阿修羅神通很大,能用手遮住太陽、遮住月亮,所以叫「覆障」,也叫做「執日」。

20 諸位念《釋迦譜》,看釋迦牟尼佛傳記,就曉得當年淨飯王不答應釋迦牟尼佛出家,是因為他沒有後代。釋迦牟尼佛必須生個兒子,才有資格出家。

21 當時,釋迦牟尼佛就指著妃子說:「她已經懷孕了。」

22 妃子耶輸陀羅懷羅睺羅六年才生他,所以遭很大的難。羅睺羅不但障礙他父親出家,同時也叫他母親受委屈、受災難。

23 他坐胎比別人時間久,別人十個月就出胎,他六年,這裡頭有因果。

24 羅睺羅過去生中很頑皮,他把老鼠洞塞起來,塞了六天,老鼠六天不能出來,他今生果報要在胎裡六年才能出得來。因果報應,自作自受,這沒法子!

25 他雖然出家了,頑皮的習氣還是除不掉。從他以前塞老鼠洞,就可以曉得他很頑皮。他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叫他拜舍利弗做師父,他是舍利弗的徒弟,一天到晚玩耍就是了。

26 他雖然天天玩耍,他玩耍裡頭修行,只有佛知道,別的人不曉得。別人只看到他很頑皮,一天到晚去玩,沒有人知道他在那裡修行,這個修行的功夫高人一等。這是「佛子」羅睺羅。

27 《阿彌陀經》裡面提到的憍梵波提,是受天供養第一,這位尊者也是有果報的。

28 憍梵波提他過去生中,聽一個老比丘在唸經,他聽了之後就在旁邊笑話他,說他唸經的聲音不好聽,像老牛一樣。

29 這個老比丘就告訴他:「我已經證阿羅漢果,你對我無禮,你將來會受果報。」

30 憍梵波提提知錯了,就極力地懺悔,結果還是墮在畜生道,變牛,做五百世的牛。這是輕弄一個沙門,這個沙門不是普通沙門,是阿羅漢,所以得這麼重的罪!

31 他這一世雖然得人身出了家,他還有老牛的習氣,老牛不吃草的時候嘴巴也在動。他就像老牛,嘴巴老是在動。余報未盡,所以直接把這個習氣稱做他的名字,憍梵波提,使人家瞭解,不敢輕慢他。

32 憍梵波提是阿羅漢,世間凡夫不認識他,如果也有人譏笑他,將來那個人又要受五百世牛的果報,這就不慈悲了。

33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不叫他去托缽,怕人笑話他,叫他到天上去吃飯,天人供養他。因為天人有天眼,認識他是阿羅漢,不會輕慢他,對他會起恭敬心。

34 《往生傳》裡面張善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讀過,這是很有名的一個公案,家喻戶曉。

35 唐朝時候張善和,這個人是個屠戶,殺牛的,一生不曉得殺了多少牛,賣牛肉的。

36 臨命終的時候,他看到許多牛頭人,長的樣子像個人,牛頭,來向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

37 這個時候,他才真正知道有因果報應,那些牛頭人都是他一生殺的這些牛,它們來向他討命。

38 幸好他喊救命的時候,剛好有一位出家人從他家門口經過,問他:「你為什麼喊救命?」他驚恐萬狀地說:「許多牛頭人來討命!」

39 這位出家人就點幾支香叫他拿在手上,叫他大聲地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40 他就拚命大聲念,念幾聲之後他告訴家裡人,牛頭人沒有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他走了。

41 「臨終十念,念佛往生」,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像屠戶張善和,臨命終時回心轉意、至心懺悔,他也能往生。

42 念佛法門,可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念佛法門如果從上面來講,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他們也修這個法門,諸位在《華嚴經》裡面看到過。

43 從下面來講,六道凡夫,不單是人,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見到畜生道念佛生淨土的也不少!

44 可見得念佛法門真正廣大,從四土三輩九品裡面能夠看得出來。但是要念佛往生,最起碼的條件是要能伏煩惱。

45 帶業往生,要能伏煩惱,絕對不帶現行,這是我們特別要記住!

46 現行煩惱特別重的人要留意,煩惱習氣是往生的大障礙!

47 你煩惱習氣重,是害自己,與別人不相干!吃虧的是自己,傷害的是自己。

48 念佛法門是佛法裡最殊勝的法門,你今生遇到了,再不努力修行,把這一生大好的機會錯過,這就太可惜了!


南無阿彌陀佛
【書籍目錄】
第1頁:佛力不加持的話,那不得了 第2頁: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
第3頁:要捨得乾乾淨淨,你才能圓成佛道 第4頁:二十年之後,她的麻煩就來了
第5頁:學佛的人,也可以穿著華麗 第6頁:整容是破壞自己的生態環境
第7頁: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 第8頁:身心清淨,那是無上的補品
第9頁:她一出世就吃素 第10頁:裡面跟外面相應,身體就健康
第11頁:學佛三、五個月,他就變了 第12頁:不叫妄念相續,叫佛念相續
第13頁:能得個幾句,這一生就受用無窮 第14頁:教學不能勉強,要恆順眾生
第15頁: 現在的小孩可憐 第16頁:真善美慧
第17頁:人是可以教得好的 第18頁:師道
第19頁:這小孩怎麼能成器 第20頁:重視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的教育
第21頁:為了一部手機,兒子連禽獸都不如 第22頁:小孩不聽話,不能怪他
第23頁:夫婦不和,家就不像家 第24頁:只看對方的缺點,麻煩大了
第25頁:真正佛化的家庭,生活一定幸福美滿 第26頁:夫婦的結合是道義
第27頁:你不把它當真,那你就有智慧了 第28頁:什麼叫隨緣
第29頁:自在隨緣,什麼都好! 第30頁:學佛好樂,好自在
第31頁:為什麼會疲倦 第32頁:家和萬事興
第33頁: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就是回向心 第34頁: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第35頁:你為什麼不想佛 第36頁:一切法從心想生
第37頁:我們要相信因果 第38頁:用虛偽的心來學佛,絕對不會有成就!
第39頁:處事待人接物,要和顏愛語 第40頁:真正自利,才有能力利他
第41頁:損人利己,哪裡是利己?~ 第42頁:利益眾生,不是說叫眾生得到快樂
第43頁:我們不學佛,決定是糊里糊塗過一輩子 第44頁: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第45頁:言語少,心是定的 第46頁:喜歡說話,喜歡表現,這不是一個學佛的人
第47頁:喜歡說話的人,最容易惹禍 第48頁:這個地球病了,你說多可悲!
第49頁:心裡有點不高興,這就是造業 第50頁:年輕有福報,那不是福報!
第51頁:重罪輕報 第52頁:做好事,不必要人稱讚
第53頁: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 第54頁:反常
第55頁:再親愛,一定要別離 第56頁:靈鬼確實有
第57頁:狐狸修成人要五百年 第58頁:餓鬼
第59頁:三途 第60頁:造業
第61頁:畜生的故事 第62頁: 投胎的故事
第63頁:老闆投胎做兒子 第64頁:十二個小時之後才去動他
第65頁:廣結法緣 第66頁:起心動念 (二)
第67頁: 起心動念 第68頁:不憎惡人
第69頁:惡人 第70頁:包容
第71頁:內心裡面沒有怨恨 第72頁:投胎
第73頁:兒子投胎去做狗 第74頁:靈魂沒有死
第75頁:真正學佛人,對死亡沒有恐懼 第76頁: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第77頁:結而不昏,那才叫高明 第78頁:化情執為智慧
第79頁:情慾 第80頁:禽流感
第81頁:下一生要想再相聚 第82頁:元宵節
第83頁: 大家來賞月,每個人心情不一樣 第84頁:十五的月亮
第85頁: 不放下,那是真愚癡,是真可憐! 第86頁: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就能改運
第87頁:教化 第88頁:佛菩薩不用神通來傳法
第89頁:習氣 第90頁:理智與感情
第91頁: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 第92頁:愛慾.嗜欲
第93頁:陳曉旭 第94頁:牽掛
第95頁:你肯不肯享這個福 第96頁:把「愛與恨」換成「阿彌陀佛」
第97頁:在臥房裡供佛像,是不是不恭敬? 第98頁:救不了別人,先救自己
第99頁:大劫難來臨,你也能夠得度 第100頁:如何面對通靈善知識?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