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空法師法語(二十二)

淨空法師法語(二十二)

佈施與斷貪慾

[日期:2012-08-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 愛是大煩惱,從無始劫來生死輪迴之苦,均是受了愛的害,現在還不肯捨棄,真是愚癡!佈施以修捨,佛經中有所謂「一切施」,施捨到了極處,愛根自然能斷。

   ○ 家是貪愛束縛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無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來說,出家在家沒有區別。菩薩知 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緣的湊合,故不會受家庭的繫縛。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愛與煩惱;明此理,要教導一家人深信佛法,淨化家庭。

   ○ 住的地方認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應當作旅館,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為那個廟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個住 處就不能遍法界現身,現在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處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權,有主權就受主權的約束。買一輛小包車要有存車的地方,保養管理,還要洗 車、擦車、上油、繳各種稅捐,辦理保險,種種手續麻煩極了;若要雇司機開車,還要替他安排宿舍,問題更多,等於替車服務,被他拖累。不如坐計程車,招手即 來,付錢即去,……。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費,也不要納房捐,我活著的時候用它,死後誰住都行,豈不自在,何必買房子為兒女 置產業?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如果有福報,他還能看得上這所公寓嗎?

  ○ 凡夫終日忙祿,應酬既多,回家又不攝心靜慮。雖然每日早晚兩課,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寧;儘管念誦,妄念依然壓倒正念;亦從不體會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 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隨境而轉,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處。此皆由於從來未曾攝念觀心,從未於不著相及二邊不著的道理體會瞭解,以致如此,實為可 憐!至於現在工業社會,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顧如何賺錢,在功名事業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羨其能幹,稱譽備至,其實此種人最可憐憫。因其一心向外馳 求,實與佛法根本教義背道而馳,縱能在今世富貴雙全,豈能保持永久?輾轉下劣乃必然之結果,可悲也矣!

  ○ 學佛人若貪慾多必然妨礙道心,錢多會使道心不堅,因有牽掛必發生障礙。

  ○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佛法就是一個「捨」字,能捨得一分,道業即增進一分,捨得多道業高。若貪求無有厭足,必定入三惡道,一入惡道再想出頭就難了。

  ○ 六根接觸六塵,世人以為是樂,其實是苦。五欲六塵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發道心。佛訓示以苦為師,太苦了必然想辦法脫離這個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環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 列為八苦之一了。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佈施得來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佈施得來的。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 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看破」 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處住,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富裕快樂,有空閒 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唸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迴。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天護持,不虞生活無 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為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 險著。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 凡夫對於身體太重視,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著他,不能精進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盡還要念下去,身體毀滅都可以,佛號決不間斷,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為顧惜自己的身體,還要多活幾年,佛號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種思想,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 觀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觀才能斷得了貪愛。

  ○ 晏居之時,菩薩與凡夫不同,一則貪染,一則離欲。佛將五欲比作毒箭,對財色名食睡有貪愛之心,即不能行菩薩道。初發心的菩薩,明其理謂之解悟;在日常生活當中朝此方向走,等到了行與證的悟境時,即不在六道輪迴,脫出生死。

  ○ 學佛者心中有名聞利養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遠離五欲六塵,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識。只要自己心中清淨,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若老實念佛絕不會招魔。

  ○ 修供養是明心見性的方法,證菩提的適當法門。但有所求,即與供養佈施之義相違,即變為人天有漏的福報。

  ○ 經中常常開示,一切煩惱歸納之即是一個貪字,貪慾為一切禍患之根本。對治貪慾要用佈施,貧窮佈施難,其實佈施功德大小與所佈施之金錢數字並無關係,要看有無菩提心。若以清淨心佈施,其功德無量無邊;一著相即變為人天福報,是世間癡福成為三世怨。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貪慾,五欲六塵就是魔。菩薩修行宗旨在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智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 煩惱即菩提,千萬不要誤會,必須建立在離世間上。如何離世間?世間是由分別執著而來,以轉識成智說,前五識及第八識是隨著第六七識而轉,六識是分別,七識 是執著。無分別,第六識即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是人我執、法我執,不執著即轉為平等性智。第六七識一轉,因而前五識變為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凡 是幫助我們離開分別執著的即是佛法,如果是增加我們分別執著的即是魔。

  ○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有何意義?如僅為了衣食利祿,則人生毫無價值可言。爭名奪利必須心毒手辣,造諸眾罪,來生更受苦報,人無智慧必走此路。貪心斷了即 了生死,依金剛經說身命尚可佈施,還貪什麼?自殺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為何不犧牲一切,為眾生做點事,把這一生的精神體力供獻給社會國家,服 務人群。先從身見上轉,轉為妙觀察智。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得無歡喜心,失無惋惜心,無得失之心即了生死,無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現在就干,即與佛菩薩一 樣。

  ○ 貧窮佈施難,但窮人亦能隨修堅固,小小佈施能與性相應,即能隨順堅固一切善根。窮人無錢佈施,可以出力,對於善舉能助一臂之力亦算佈施。

  ○ 培福報通常都講佈施,財施得福,法施得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經中說:「令行種種無量施,以此願求無上道。」何以行佈施能得無上菩提大道?蓋佈施可以斷貪愛。貪愛是煩惱之本,貪心斷盡,煩惱亦斷盡。

  ○ 佈施人人可修。佛門有四眾弟子,出家二眾修法佈施,在家二眾修財施與無畏施。故弘揚佛法,在家二眾更應負大部份的責任。

   ○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來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門,即是佈施,佈施即捨離生死流轉。每人均願捨生死,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此 是執著不肯放下,與佛法背道而馳;不但身外之物要佈施光光的,連身體也要佈施給眾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正放下的時候也是正提起的時候。把身體留 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以五欲六塵作佛事,「我見」沒有了,哪裡還有疲厭?哪一個受苦?身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佛法說「法喜充滿」,即是自在之意,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今生即能作到。

  ○ 世出世間一切成就,即在捨忍二字,若著了相,捨與忍均不能圓滿。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種有漏的善業,來生不過受人天福報,佛法與世間法即在著相與離相二者之間 的分野。六度中先說佈施,也有深意,因捨有遣執之功,破我之能,最與般若密切;若想修福,必須佈施,離相修福,得清淨福報,這種福報是自然的、是清淨的、 不著相的。

  ○ 佛法是宿命論又非宿命論,迷在境界中即受命運的支配,以業力作主宰,覺了即非宿命論。《了凡四訓》在台灣流通不下五十萬冊,但有幾人能依之而行?如照之行 即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對任何東西有絲毫的貪愛,佈施度即未圓滿,乃至對於自己的身體亦不可執著。金剛經徹始徹終就是一個佈施,菩薩佈施重在離相,心不著相 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眼前所有內外財一切不執著,如養兒女也是佈施,身體一天勤勞亦是佈施。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龐居士之沉財寶於江心,他說好事不如 無事,只不過為了勸誡一般行善著相的人,示範一番而已,妙在此處。學佛即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才能做到離相,正在修善時,亦正在離相時。

   ○ 三輪體空平常多舉佈施為例,無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與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與所施對方接受的人。其實作任何佛事救護一切眾生,均應三輪體 空,否則與本性不相應。離相非常難,離相即見性。世間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屬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離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 內。

  ○ 對於一切莊嚴境界不發生愛好之心,才能遍往十方世界佛剎,若有樂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圓融的,大徹大悟之人決無門戶之見,謗禪謗淨均屬不通之人。學佛人 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脫是三位一體的,不能分家。真學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學佛的是求名聞利養、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 念佛求往生不要說再等幾年,再等幾年就來不及了。果能對四諦法(苦、集、滅、道)有深切的瞭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說已經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實在未看破,所謂知難行易,真實不虛。
【書籍目錄】
第1頁:Bye-Bye,我走了 第2頁: 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
第3頁:人死後每七天有一個苦難 第4頁:不往生極樂世界,你永遠是孤單的
第5頁:安樂死 第6頁:死是最苦,比病苦還要來得苦
第7頁:人為什麼會得憂鬱症 第8頁:癌細胞沒有了,癌細胞不見了!
第9頁:你念善,身就健康 第10頁:他裝心臟病,真的得了心臟病
第11頁:狐臭沒有了,那就是你有功夫 第12頁:感有四大類,應也有四大類
第13頁:生活要順應自然,身體才會健康 第14頁:念佛人總要記住,決定不貪生怕死
第15頁:病是怎麼好的?百分之九十五是信心 第16頁:殺盜淫妄酒,這是最大的苦因
第17頁:洗心易行,這才管用 第18頁:心病,除了佛法,沒藥對治
第19頁:佛法能治憂鬱症 第20頁:遇到疾病和困難時,找靈媒有沒有用處?
第21頁:小蟲很守信用,比人好! 第22頁:瘟疫怎麼解決?
第23頁:嬰孩患有心漏及肺炎,該怎麼處置? 第24頁:瘟疫年年有,災害年年有
第25頁:佈施要三合一,否則總有遺憾 第26頁:生理病,冤業病,業障病
第27頁:它變種,變得更毒 第28頁:想到病很重,那就非死不可!
第29頁: 害蟲是愈殺愈多 第30頁:佛菩薩示現生病,是教化眾生
第31頁:釋迦牟尼佛生病,這是怎麼一回事情? 第32頁:玄奘大師有那麼大的功德,怎麼走的時候還生病
第33頁:老,不是一年一年老;死,不是命終的時候死 第34頁:這是死路一條,死了以後作守屍鬼
第35頁:捐獻器官,是屬於內財佈施 第36頁:演藝,絕對不是個好行業!
第37頁:不老、不病、不死,你要不要? 第38頁:佛教是教育
第39頁:人家給我算命,都說我是短命相 第40頁: 現在人總認為老一代是老古董
第41頁:長壽又健康,老而不苦,這個很幸福! 第42頁:活到八、九十歲,眼也不花,耳也不聾
第43頁:你要不肯斷惡修善,年紀大了,你決定是老糊塗 第44頁:現在人容易衰老,為什麼?
第45頁:老了應當更強壯,不是老了就衰弱 第46頁:將來的果報,我們可以預見
第47頁:這個身體是不是禍害?不見得 第48頁:你想病就病了,你想老就變老
第49頁:那是唱戲,不是真的 第50頁:他雖然老,身體不衰
第51頁:佈施與斷貪慾 第52頁:退轉之後,一世不如一世
第53頁:蘇東坡一生念佛,可是他不能往生 第54頁:喜歡阿彌陀佛,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
第55頁:拿錢去做好事 第56頁:前世來生,完全瞭然,怎麼會不自在?
第57頁:化怨為親,這才是上策! 第58頁:你防人幹什麼?有什麼好防的?
第59頁:真誠到極處,是化解衝突之道 第60頁:他知道這裡頭有「因」,他會把這個結化解
第61頁:一歲大的小女孩,懂得印地安人土話 第62頁:星球能夠存在,一定是善惡混雜
第63頁: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導致大陸沉到海底 第64頁:對於因果徹底明瞭,我們就知道怎麼生活
第65頁:本來是好因緣,變成了冤家對頭! 第66頁:舍利弗尊者,跟蜜蜂結法緣
第67頁:第二生做妓女,口裡面有蓮花香 第68頁:第二生做妓女,口裡面有蓮花香
第69頁:畜生可能是家裡過世的老人轉世再來 第70頁:方孝孺是蛇王轉世來復仇的
第71頁:這一轉世,就不如前一世 第72頁:心裡面老想著馬,結果變成一匹馬
第73頁: 生死疲勞,來生比這生一定更苦! 第74頁:念佛求生,刻不容緩!
第75頁:我們講修福,修什麼福報最大? 第76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不可能開悟!
第77頁:你會嗎? 第78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79頁:生老病死 第80頁: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的種子
第81頁:諸佛菩薩,擅於隨順眾生 第82頁: 真正能落實佛陀教誨,你就得受用
第83頁:猶太人投胎變鯉魚 第84頁:佛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
第85頁:小孩看到過世的祖父 第86頁:身在苦中不知苦,這很可憐!
第87頁:生老病死的相,每天擺在你面前 第88頁:學了《弟子規》之後,才知道要孝順父母
第89頁:原來是碰見了鬼 第90頁:城隍附在靈媒身上,叫他打電話給我
第91頁:佛是我自己,佛也是你,佛也是他 第92頁:淨土從哪裡求?從心地裡頭求
第93頁:世間的學問和道德從孝道、師道中來 第94頁:不孝父母的人不會有成就
第95頁: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第96頁:念佛堂閉路電視監控屏幕裡出現許多鬼
第97頁:他不信佛,被鬼揍了一頓 第98頁:讀經並依教奉行,就是親近佛菩薩
第99頁:心存妄念,看到佛字不敢坐 第100頁:一切法成於忍
第101頁: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