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勝易 淨宗法師講述

念佛勝易 淨宗法師講述

第三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正 講】

第三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阿彌陀佛放無量無邊的光明,但是,只照攝念佛的眾生。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
釋尊於《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名阿彌陀。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號」。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
釋尊於《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比如,太陽光有什麼功能呢?太陽光能溫暖大地,讓種子發芽,這是太陽光的功能。那麼,彌陀的光明有什麼功能呢?彌陀的光明是成就我們無上菩提正覺之芽,能 夠自然地照護、攝取念佛之人,如「二河白道喻」中的「我能護汝」,佛的光明名號能保護我們,救度我們念佛的人。

        那有什麼依據呢?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佛的光明有它的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對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 「攝」是攝受,「取」是引導,「不捨」是不離開,念佛眾生,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佛光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過你,叫做「攝取不捨」,佛的光明常加保 護。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為什麼叫做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三個字代表什麼含義呢?善導大師就總結《觀經》和《阿彌陀經》解釋說:這尊佛的光明,能夠遍照十方世界,是無所 障礙的;光明遍照的目的是什麼呢?只有一件事,達成一個目的:觀照念佛眾生,對你攝取不捨,所以才叫做阿彌陀佛。

        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當然被祂攝取不捨了,不然就不能叫阿彌陀佛了。

又於《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專念阿彌陀佛的眾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間斷地照護這個人,不離開他;而其它修雜行的人,彌陀的光明不照攝。

        佛光有身光、有心光,佛的身體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叫身光;佛的大願力、大願心叫心光。佛對眾生的憶念和慈愛就像光明一樣,沒有地方不到達,沒有空間不圓滿,我們眼睛雖然看不見 ── 源信上人講:「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我們凡夫眾生被煩惱所障礙,眼睛看不見佛的光明,但是佛的慈光卻沒有倦怠地照耀我們。

        但是,為往生極樂而雜行雜修的人,彌陀的光明不照攝他。

        各位思考一下,我們想到淨土去,是彌陀光明照攝我們能往生,還是彌陀光明不照攝我們 能往生?彌陀光明不照攝我們,我們怎麼去往生啊?如果想得到彌陀光明的照攝,那是念佛,還是雜行呢?很簡單的道理,「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沒有講「參禪眾 生攝取不捨」,也沒有講修別的法門的人攝取不捨,只有念佛的人才攝取不捨,修雜行雜修的人,佛的光明不照攝,佛光不照攝,你忙什麼?忙到後來兩手空空,所 以說:雜行雜修的人,百中難得一兩個往生,千中難得三五個,沒有彌陀光明的照攝怎麼能往生?專修念佛的人當然往生了!攝取不捨嘛!道理就在這裏。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親  緣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餘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以「三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云: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我們心中有這樣的疑問:既然佛的光明普照,怎麼只攝念佛的人,其他雜行雜修的人就不攝呢?善導大師用親緣、近緣、增上緣這「三緣」來解釋,其中第一「親 緣」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發起行業 (什麼樣的行業?有正行、有雜行,有專修、有雜修),我們經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就聽到了── 我們會覺得「我念佛念了這麼多遍,佛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的話怎麼往生?」沒有那回事!你當下念佛,佛應聲即知,應聲即來,應聲即現,應聲攝取;「我們念 佛,這六字名號又沒有耳朵,怎麼能聽見?」佛就是不可思議,這六字名號就有耳朵,就能聽得到;我們禮拜佛,佛就能看見 ── 我們會說:「這尊佛像,不就是一張紙嘛,它怎麼能看得見?」佛是不可思議的,凡夫的眼睛看是一張紙的畫像,但佛有無礙智,我們心裏邊憶念佛,佛就知道,我 們憶念佛,佛也憶念我們。

        什麼叫「彼此三業」呢?「三業」即身口意,我們的身禮拜佛的尊像,我們的口稱念佛的名號,我們的心憶念佛的慈悲,這叫眾生三業;佛也有三業:眾生禮拜,佛 就見到了;眾生口稱,佛就聞到了;眾生心憶,佛就知道了。所以叫「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彼此是不能分開的,心心相印,心心相念, 心心相知,所以叫做「親緣」,這樣和阿彌陀佛很相近,所以阿彌陀佛光明常加攝取。

        如果眾生口不念佛,佛能聽到念佛聲音嗎?你不禮佛,佛能見到嗎?你不憶念佛,佛能知道你憶念祂嗎?那樣跟佛就疏遠了,是你自己離開佛的光明,不是佛的光明捨棄你。

        所以我們專行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攝取。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嘛,當然心心相印了,我們念佛,佛知道,佛要救我們,我們也知道;佛的心我們知道,為什麼?祂一定要救我;我們的心佛也知道,為什 麼?我們一定讓祂救。佛讓我去往生,我也願意去往生,佛知道我的心,我知道佛的心,彼此沒有障礙,沒有隔閡,叫「心心相印」。

機法一體

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

        什麼叫「機法一體」,解釋起來有一點繁複,「機」就是指眾生,「法」就是指彌陀,「機法一體」就是說眾生跟阿彌陀佛分不開,常行念佛的人,就跟阿彌陀佛分不開了,彼此三業成為一體了,怎麼能分得開呢?

      我們就是機,六字名號就是法,我們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跟法成為一體了,不分開了,那必然往生了。

        就好像坐船,如果站在岸上,那跟船是分開的,我們一坐上船,就跟船成為一體了,船到達彼岸,我們也到達彼岸。

        我們念佛,跟阿彌陀佛成為一體,那還能不往生嗎?那還能墮落地獄去啊?不可能的事情!所謂「國無三惡道」、「不更三惡道」,因為跟阿彌陀佛一體,自然就有這些功能和效果。

往生已定

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

        往生極樂,現在已經定下來了,不是等待臨終的時候才定下來。前面也說明過,就像我們 坐上了船,肯定可以到彼岸。但是不是說「我肯定可以往生了,所以不用念佛了。」那等於說你上了船,然後自己跳到海裏去。是一直要在船上,與船一體。我們常 行念佛,一輩子念佛,叫「現在已定」,不待臨終。

自然法爾

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這個道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體驗,這個是自然法爾的道理,你只要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攝取,因為佛是這樣說的:「光明遍照十方 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只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進入彌陀的光明,自然往生極樂淨土,這個叫「自然法爾」,就像水必然從高處流到低處,是自然 的,不加勉強的。念佛的人,必然從娑婆流到極樂。

唯攝念佛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他雜業行者?
乃因餘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

        因為修別的行法,不是阿彌陀佛本願,不符合阿彌陀佛的本心,所以不照攝。專修念佛,是順佛本願,符合佛的本心,所以照攝。

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招喚與約束,

        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要求的,也是佛給我們的命令(這個命令不是強權式的,是慈悲的),也是佛救度我們的招喚,也是佛對我們的約束。如果你不念佛,就違抗 了佛的命令,如果你不念佛,就無視了佛的招喚。佛說「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正念」當然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當然是用六字名號來護我們,可是 你不念佛,就沒有聞到佛的招喚;沒有聞到佛的招喚,就沒有進入佛的約束,自然就不能到達淨土去。

故曰「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有這幾方面含義,是佛的要求、命令、招喚、約束。

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的名號,當下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號」,稱念這句名號,當然就被光明照耀了,被佛攝取了。這是自然的道理。

        總之,慧淨法師從三個方面來說明:一、親緣,身禮佛,佛即見之,口稱佛名,佛即聞 之,憶念佛,佛即知之,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所以常加照攝;二、念佛是本願之行,雜行非佛本願,所以念佛則佛光照攝,雜行不照攝;三、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 的光明,所以念佛則佛光照攝,其他的行業,不是彌陀的光明,當然,不蒙彌陀光明照耀,道理很簡單。

名即是體

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

        「名即是體」是曇鸞大師所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通常,我們會想:「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尊佛……」這樣就很陌生、很遙遠。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智慧,無量 壽就是證悟的涅槃境界,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邊,交給我們眾生,讓我們往生,所以,六字名號就是佛的生命。

        阿彌陀佛的生命是仰賴我們眾生的往生才能成就的,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沒有六字名號,就沒有我們的往生;沒有我們的往生,那阿彌陀佛的正覺怎麼可能成就呢?沒有六字名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阿彌陀佛就沒有生命了。

        如果我們不能瞭解六字名號的真實義的話,我們心中的阿彌陀佛就不是一尊活的佛,就是一尊遙遠的、陌生的、死板的佛。我們在這裏苦苦哀求,好像佛還沒有一點感動。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是佛的生命、是佛的招喚、是佛的約束、是佛的慈悲、是佛的本願,那我們所念的佛就是活的佛。

        阿彌陀佛活在什麼地方?阿彌陀佛住在哪裡?「佛住何處?佛住六字名號中」,阿彌陀佛就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我們念佛,也住六個字裏面,六個字一展開來,就是極樂世界,就這樣的不可思議。

        所以,如果我們想見佛,很容易,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佛接觸了,「南無阿彌陀 佛」是佛的聲音。佛的形象我們見不到,「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法身怎麼見呢?說「報身莊嚴」,我們也不能觀想,同樣見不到。佛就很慈悲,知道我們眾生見 不到,怎麼辦呢?用聲音來和我們接觸。我們聽到佛的聲音,等於見到佛了。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的聲音啊!就像一個小孩子,從小離家流浪,結果兩個眼睛也瞎掉了,爸爸找他,來到他面前,他見不到爸爸了,爸爸就喊他的名字,「小寶啊!」 (「南無阿彌陀佛啊」)孩子聽到了爸爸的聲音,就知道:這是我的父親,他心裏面就有安慰感,「哦,我可以回家了!」

       阿彌陀佛當然我們觀想不來呀,阿彌陀佛就用祂的聲音來呼喚我們,「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這每念出來的一聲聲,都是佛的呼喚,這就是佛的聲音哪!佛的聲音都聽到了,怎麼跟佛還隔得遠呢?所以《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 遠。」就在你的旁邊,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能救你,如果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僅僅認為是聲音、它不能救你的話,那你念 得再多,怎麼能往生呢?你所念的這六個字,就能救你,你才能夠往生。有聲音,必定有實體,「名即是體」,名號就是佛的本體。

        佛是這樣,但我們眾生不是這樣,比如說你叫張某某,你的名字寫在牆上,你的人還站在大廳裏邊。佛就不一樣,佛的名字在牆上,佛的德能也就在那牆上,名就是體。

        大家千萬不能小看這幾個字。我給大家講一個感應故事,來證明「名即是體」。湖北潛江 有一位韓居士,很信仰南無阿彌陀佛,經常跟人家講念佛的道理。有一位年輕人,叫凡蓮藝,她丈夫晚上一躺下睡覺,就見一道白光從窗戶飄進來,落到身上,呼吸 困難,動彈不得,內心很惶恐,夫妻兩個束手無策,請教韓居士。韓居士根據《淨宗講義》所講念佛人身上有佛光,以及鬼神見佛光是一敬、二怕、三退讓的道理 (第一,尊敬念佛的人,不會來欺負;第二,怕佛的光明,不敢來欺負;第三,退讓到旁邊),韓居士跟她講:「沒有問題,小事一樁,很好解決。」就給了她四張 卡片,上面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叫她將卡片分別放在床的四個角上,然後夫妻倆在床上念佛。凡蓮藝按照韓居士所說行事,果然當天晚上白光就不來了, 高興得不得了。

        佛的名號在這個地方,佛就在這個地方,就能放出光明。所以,在南方很多發生過車禍的地方,人們往往在那裏立一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為了醒目,刷上紅漆,這塊石碑就能度亡靈,這裏就會變得安全。

        名號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名即是體」,這叫佛不可思議,「分身無數 億」、「遍十方剎」、「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我們眾生就依名號而得度,依別的我們得度不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觀想不來,念 佛總可以吧!所以,佛就現名號之身來度我們,讓我們稱念,讓我們往生。

        所以,我們念佛是太自在了,「念佛」,念的就是佛,誰敢說念的不是佛啊?但是,我們 往往覺得:「我念的是佛的名字,還有另外的佛來救我。」不是那回事。念的六字名號,本身就是佛的功德;臨終接引我們的佛,還是六字名號所顯現出來的佛,不 是六字名號之外的佛。名號之外沒有佛,佛之外沒有名號,一體的,這個叫「名即是體」,這是佛的境界。若論佛體,唯是功德,以功德為體,六字名號就是佛一切 功德總聚。

唯覓念佛往生人

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以偈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阿彌陀佛功德巍巍,像一座晃耀的金山一樣,只有念佛的人,才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當知念佛是符合彌陀的本願,本願最為強大,是強緣。

        善導大師講的話是很乾脆、決斷的,讓我們聽到以後,感覺道路很明確,一點不含糊,而 且內心很安慰,很安全,很安樂。聽別的人講,就沒有這個效果,搞得很複雜,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往生。善導大師講得很簡單:「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 為強。」又說:「唯攝念佛,不照餘雜業行者。」說得很明朗。

又於《般舟讚》云: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這都是大實話,好懂!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其光明普照十方,不是為了別的目的放出光明,為了什麼呢?只是尋找念佛的人,讓我們往生。佛的光明就是佛的眼睛,就是佛的智慧,我們口中念佛,佛怎麼不知道?馬上就攝取不捨了。

        那有人講了:「念佛就攝取不捨了,我就念一聲,不再念了。」不念了,就失去資格了,為什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如果你不再念佛了,就放棄了「念佛眾 生」的資格,享受不到「攝取不捨」的利益。你念佛,才是念佛眾生。當然,並不是說從早到晚一秒都不停才叫念佛眾生,就是我們心裏邊以念佛為主。事情來了, 就解決事情;忙完了,就來念佛,念佛是主要的,這就是念佛眾生。

        比如說學生可以在寒暑假享受半票待遇 ── 作為學生,並不是說一天二十四小時在課堂讀書才叫學生,他是讀書為主,還要照常吃飯、娛樂、睡覺。我們念佛眾生,念佛往生是我們的根本目的和心願,至於世 間的事情,照顧家庭、教育兒女、服務社會等等,自然而作,不違背念佛的道理,仍然是念佛眾生。如果說「我五個月、八個月、一年、十年我不念佛了」,那就沒 有資格叫念佛眾生了。就像學生一樣,他退學了,一年兩年不上學了,那就不叫學生了,再去買票,買不到半票了,沒有學生資格了。那如果是你得病了,休學一個 月,甚至半年,那還是學生,因為是特殊情況,不是你自己放棄。如果我們有煩惱,或有事情障礙,不能從早到晚一直念佛,仍然是念佛眾生。

        我們心裏念佛,佛知道;是不是專門念佛的眾生,佛知道,不用欺騙,人騙得了,佛騙不了。

        「唯覓念佛往生人」,「覓」是尋找,善導大師把彌陀解釋得很人格化,讓我們一聽很生 動,「阿彌陀佛在找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海洋救護隊搜索海難倖存者一樣,阿彌陀佛用祂的心光普遍照耀十方世界,搜索念佛的眾生,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 佛」,當下就找到了,佛找到我們,還會讓我們跑掉嗎?攝取不捨了。就怕我們背棄佛的誓願。

最尊第一

若論光明,一切諸佛皆有,
然而,以彌陀光明為最尊第一,非諸佛光明可及。
之所以最尊第一,釋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說明之。

        所有的佛都有光明,然而,阿彌陀佛的光明,別的佛的光明不能比,為什麼?別的佛的光明不能攝取凡夫到淨土去,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這個功能。《無量壽經》有無 礙光佛、無邊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等十二種德號,可見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多麼不可思議。

而於此之前,便預先概要地歎譽而言: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若論光明,諸佛都有,但若論效果,諸佛的光明比不上阿彌陀佛的光明,因為只有彌陀的光明有攝取凡夫眾生的功能。那當然了,我們是專念彌陀呢?還是再念別的名號呢?懂道理的人,自然專念彌陀啦!

又,釋尊為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
而於《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讚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大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另外一個譯本,在《大阿彌陀經》中,世尊怎樣讚歎呢?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
不只釋尊極口讚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讚歎之,
《無量壽經》言: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
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連十方諸佛都要這樣稱讚了,都這樣敬佩無加了,那我們凡夫念這句名號,其利益是可想而知的。

        《無量壽經》第十七「諸佛稱名」願,十方諸佛為我們做了示範,諸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教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法門是直接由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名號,而讓我們也來這樣稱念彌陀名號。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序 講
第3頁: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第4頁: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第5頁:第三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第6頁:第四章 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
第7頁:第五章 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 第8頁: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第9頁:第七章 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 第10頁: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
第11頁:第九章 本書性質 有三特點 第12頁:第十章 現世為多 示人專一
第13頁:第十一章 本書目的 勸信念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