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說念佛 淨宗法師講述

唯說念佛 淨宗法師講述

第六條 「彌陀本願」之文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條 「彌陀本願」之文

       這六、七、八就是說明前面「《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是要來解釋這一句的。這第五是總的,後面就分著來解釋了,第六、七、八是《無量壽經》的意義。我們來看: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為往生本願之文

        阿彌陀佛唯獨以他的六字名號作為十方眾生往生之本願。下面是引文。

《往生禮讚》云:

        《往生禮讚》是善導大師的著作,裏面引用《無量壽經》加以解釋說:

《無量壽經》云: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整個淨土法門的脊樑骨、核心,源頭就在這個地方。這一段是十二句、四十八個字,可以說字字放金光,每句每句貴重無比。大家應當會背誦,會理解,更要按照上面去落實。

        首先我們來解釋標題。「彌陀如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唯以名號」,「唯」是唯 獨,唯獨選取他的名號作為往生之本願,不是以別的誦經、持咒等種種其它的修行作為往生之本願,所以加一個「唯」,「唯」是唯一,因為阿彌陀佛唯以名號作為 往生本願,所以善導和尚依釋迦牟尼佛的解釋,才說專修念佛。「唯」是一,「專」也是一,道理是一樣的。

本願釋

        下面說「往生本願」,關於「本願」二字要作解釋。「本願」有二種解釋,一個叫做「因本之願」,一個叫做「根本之願」。

        什麼叫「因本之願」呢?任何菩薩從初發心要成佛,一定要發大誓願,等他成佛之後相對於他成佛之前,在因地菩薩的時候,那個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就叫做本願。如果不發這個願,他不可能修行成佛,所以,果上的正覺相對於因地的誓願,因地的所有誓願,就叫做本願。

        如果以阿彌陀佛來說,站在因本的角度,那麼,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沒有四十八願他 不能成佛啊!四十八願是來源,從那裏來的,本來就從那裏發願來的,叫本願。可是,四十八願本願有四十八個,比如第一願叫做「無三惡道願」,那麼,到極樂世 界有沒有三惡道?沒有三惡道,那是因為他因中就發了沒有三惡道的本願的緣故,是以稱作無三惡道之本願,此願成就而成就極樂淨土,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 第二願說「不更三惡道」:若往生我國之人,還再去三惡道,我則不取正覺。那麼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還會不會再去三惡道輪轉?不會。為什麼不會?是因為法藏 比丘發了「不更三惡趣」的本願,現在已經成就,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會再去三惡道輪轉。然後說「無有好醜願」,我們到極樂世界,會不會有好醜?決 定沒有,這是因為法藏比丘發了「無有好醜」之本願,此願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之人無有好醜。

        依次數下來,第十八願就叫做「念佛往生本願」,因為十八願說:「若我成佛,十方眾 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當中,說到「若眾生不往生,則我不成佛」的,只有第十八願,所以,只有這一條願才稱為「往生本 願」。如同第一願叫做「無有三惡道」之本願,第二願叫「不更三惡道」之本願,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那麼,第一願成就了,第二願成就了,第十八 願有沒有成就?如果第十八願沒有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則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佛了,可知第十八願已經 成就了。那第十八成就了──比如說第一願,我們相信: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三惡道,因為這個願成就了。那麼,第十八願成就了,我們念佛會不往生嗎? 第十八願成就了,那你念佛怎麼會不往生呢?如果你念佛不往生,那第十八願沒有成就。就好像第一願一樣,到極樂世界一看,還有三惡道,那說明第一願沒有成 就。第一願既然成就了,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三惡道。那麼,第十八既然成就了,眾生念佛決定不可能不往生,決定要往生,不然此願不能成就,此佛不能成佛。 所以,各位,如果你說念佛不能往生,就等於說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他既然成佛了,念佛怎麼能不往生?他會講假話騙我們嗎?──這是不可能的,佛的誓願殷重 真實,不要說成佛了,當初發願的時候就怎麼樣?天雨妙花,大地六種震動,空中有聲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還是在菩薩呢!一發這個大悲誓願,馬上大地 震動,天雨妙花,連無情的虛空都發出聲音來給他證明,說:決定成佛,此願決定不虛!所以,稱為「超世之本願」,超越一切諸佛的誓願,一切諸佛雖多,然,還 沒有一尊佛為我等罪惡煩惱之眾生發願說:「僅僅念我的名號,可以往生我不可思議的淨土。」只有這一尊佛為我們發了這樣的誓願,所以,我們專念這尊佛。而這 尊佛他度我們眾生的方法是非常的簡單:以他不可思議的六字名號來度脫我們,說:「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則度脫你,我則攝取你,我則迎接你往生我的淨土。」 所以,專念此佛的名號,決定往生。善導和尚判稱名為正定之業,說「順彼佛願故」,就順這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願。所以,說到往生,就是第十八願,「若不生 者,不取正覺」。大家回去把第十八願願文再反覆多讀幾遍,有哪一條願講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只有這一條願,所以稱為「往生本願」。

        我們在這個世間,最關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樣往生,所以,關於這一條願,也就被引 用的特別多,也就被說的特別廣泛,然後,也就把他說成是「本願」。並不是說其它的願不是本願,其它的願也是本願,但是內容不一樣,剛才說過了,第一願是 「無三惡道」之本願,這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本願,那你要往生,你當然抓住這一條願就對了。

        第二,本願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但是,四十八願有一個核心, 有一個根本,有一個主幹,這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本願」。為什麼這條願作為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呢?那我們想一想,第一條願「無有三惡道願」,這是講去了極 樂世界之後,沒有三惡道──如果你不能往生,這第一條願有意義嗎?沒有意義。第二條願「不更三惡道願」,如果你沒有去往生,第二條願有意義嗎?也沒有意 義。乃至所有四十七條願,如果我們不能去往生,通通沒有意義。那如果我們能往生呢?第一條願,你不知道,你不會背,你不清楚,你就只會念佛,只知道第十八 願念佛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看,有三惡道嗎?不可能有三惡道。所以,你得到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就全部得到!你失去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全部失去! 你能往生,自然沒有三惡道、不更三惡道、無有好醜、身皆金色、六種神通、證悟不退、無量智慧光明等等,你通通得到,阿彌陀佛一一兌現。他沒有說:「某某, 你在娑婆世界沒讀《無量壽經》,不知道我的四十八願,你現在到極樂世界來了,我暫時不給你兌現。」不會的,到那裏去,自然都有了,因為這四十八願都濃縮在 第十八願當中,又濃縮在六字名號當中,等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完全兌現。

        六字名號,就好像阿彌陀佛開了一個大銀行,一個法界大銀行,銀行當中的所有財產功 德,統統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邊,交給你娑婆世界罪惡凡夫眾生。你拿著這個支票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淨土,阿彌陀佛銀行馬上兌現,所有神通都出來了, 所有功德都在這六字名號裏面,毫無欠缺──這叫功德行,不叫銀行。經中講:往生極樂淨土,須臾之頃,如諸菩薩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無有差別,無 有好醜,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以總願來講,四十八願都稱作「本願」。如果以別願來講,則單指第十八願為「本願」,也叫「本願王」、「王本願」。在《無量壽經》裏邊有這麼四句話,叫做《本願成就之偈》,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命名第十八願為本願。是這樣說的: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說得很清楚了:「其佛本願力」明確提出了本願,這是說哪一條願?說「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當然是稱念名號往生了,當然是第十八願了。所以,善導大 師又解釋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是把「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第十八願稱為本願,說「望佛本願」,這個叫做「佛本願」。

        我再說一個比喻,來幫助大家瞭解。現在我們國家有個工程叫三峽工程,三峽工程要移民。移民之前,要給他們找一塊地方,建一個新村。那麼,規劃局就開始規劃 了,要建到哪裡哪裡。第一條,要有道路,對不對?沒有道路人家怎麼來啊?好!第一條──就等於第一願:「我建立的新村,要道路縱橫,交通發達。」第二願, 要有自來水吧,沒有自來水,人家喝什麼?「我建立的新村,自來水清甜甘美。」第三願,要有幼兒園啦,醫院啦,沒有這些,人家來了怎麼辦?第三願:「我建立 學校、幼兒園,教育質量全國第一。公園裏邊,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醫院的衛生設施、醫療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然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一直講 很多。但是,講這麼多,根本目的在哪裡?是為了吸引人家,「你移民到這裏來,你放心,這裏很好,比你原來住的地方還要好。你安心吧!」如果不是為了移民, 你會建這樣一個新村嗎?你會在那裏修路嗎?你會建樓房、蓋商店嗎?如果不是為了移民,你不可能修路,也不可能蓋房子。

        同樣的道理,如果阿彌陀佛不是為了讓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他不可能發第一無三 惡道願,第二不更三惡道願,所有這些願他不會發。他是為讓我們往生極樂淨土,要往生這麼好的極樂世界,要把眾生接引到極樂淨土去成佛,所以才發第一、第 二,乃至第四十八願。這就是目的,這就是核心。如果沒有了這一條願,四十八願就枯萎了,萎縮了。就好像我們剛才講的,沒有移民,這一切都沒有意義,你做好 之後是一個死城,沒人來,有什麼用啊?極樂世界如果建好了,第十八願獨獨漏掉了,沒有人去往生,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裏就寂寞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 以,大家要懂得:這第十八願叫核心,叫根本。

        我們在世間辦事也是一樣的,像你們各位都是五、六十歲了,有的嫁過閨女,有的娶過媳 婦,你看你們辦這個事的時候,都有個宗旨,比如說娶媳婦吧,你首先要發願,我首先要給兒子蓋棟新房,這是第一願。第二願,我要置辦嫁妝。第三願,我要選擇 日期。第四願……你最後的目的是什麼?你做了這麼多,就是忘了把媳婦接回來,說明你這個腦筋有點不正常了:通通作好了,結果接人這件事忘了,儀仗隊也準備 好了,家人都來了,幹啥?

        阿彌陀佛第十九願就是儀仗隊,他說:「臨命終時,我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 正覺。」他來幹什麼?接你到極樂世界。所以第十九願還是要歸到第十八願,如果不讓你往生極樂世界,來看你一下就走了,那也不行啊。所以,你做了這麼多準備 工作,你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接回來。阿彌陀佛發了這麼多的誓願,這麼艱苦地修行準備,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罪障凡夫容易往生極樂淨土。所以,第十八願「念佛 往生願」稱為本願。

        而現在有人誤解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說本願叫人不行善,本願叫人不念佛,就叫念一句,說信了就行了……這個人就錯誤地理解了。

        他錯誤理解了,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他錯誤地宣傳,我們應該正確地弘揚。不能因為他錯誤的理解,你就不來瞭解,那你就太吃虧了。

        像李洪志,他破壞佛教,他也講佛,你就不講佛啦?他把佛的道理講錯了,我們更要把佛法的正確教義弘揚開來。要以正克邪。你不講,人家都以為他講的正確,都跟他學法輪功去了,那怎麼樣?眾生就受苦了。

        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淨土法門的核心、根本和來源,每一個佛弟子都應該正確地瞭解、正確地落實、正確地弘揚。如果遇見有邪說、邪解之人,我們應該自己瞭解,來糾正他。你也不瞭解,而讓他去說,那損失就大了。所以,大家應該有個正確認識。

        還有必要再說明一點,就是說:阿彌陀佛為什麼單獨選擇名號來作為往生本願呢?這一點也是需要探究的。有人會說:「我最喜歡打坐,你把打坐作為本願不是剛好嗎?我就不用改了,多好啊!」「我最喜歡讀經,你把讀經作為本願不是剛好嗎?」這是站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立場。

        下面依據祖師的解釋,從兩點來說明,彌陀如來唯以名號作為往生本願。第一點,叫做勝;第二點,叫做易。「勝」就是殊勝,「易」就是容易。

        什麼叫「勝」呢?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經過歷劫修行而成就正覺南無阿彌陀佛,把他所修行的一切內證功德、外用功德,所謂一切智慧、慈悲、神通、光明等等,所有功德,都收攝在六字當中,所謂六字名號,就是總功德,含攝一切,無有不足,最為殊勝。

        打一個比喻說,六字名號的功德就像一座房子。你說房子,就包括屋頂、牆壁、門窗、傢 具,通通包含在內。而其它修行善法之功德,如同此房子當中的一部分。比如,說牆,就漏掉屋頂,說窗,又漏掉門,等等。比如說佈施,有佈施功德,但是持戒就 不含在內,其它也不含在內,這些所有功德,都是菩薩因地所修的功德。而六字名號的功德,乃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後的功德,所以,一切一切的功德,都含在六字名 號當中。那麼,你修行其它的法門,是其中的一個部份;而六字名號,是法藏比丘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是他的功德結晶,是總體的功德,所以殊勝。而我們知道, 這六字名號裏面如果沒有佈施的功德的話,他就不可能成佛。法藏比丘兆載永劫佈施頭目腦髓,所謂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三輪體空,直至圓滿成就佛果,所 有佈施功德,含在六字當中。那我們現在行小小的佈施,能比得上法藏比丘當年的佈施嗎?比不上啊!

        同樣的,這六字名號當中,也包含持戒、忍辱、精進等等的六度萬行的功德。如果這六字 名號裏面沒有持戒功德,法藏比丘怎麼成佛啊?一切小乘戒、大乘戒、菩薩戒通通包括在內,無不清淨,沒有一點染汙。而莊嚴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所以, 三學,六度,一切經典,一切神咒,莫不包含在內。

        在《佛說阿彌陀根本秘密神咒經》當中,有這麼四句偈說: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說阿彌陀佛這個「阿」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都包含在內了,「彌」這個字,一切菩薩功德都包含在內了。「陀」這個字,一切聖教,一切經典:《華嚴 經》、《法華經》、《金剛經》,所有經典功德,以及所有密咒,一切陀羅尼總持法門,通通包含在內。所以說「三字之中是具足」,這三個字當中,一切佛法僧功 德,完全包括,一切出世、世間功德完全包括。無有不足,最為殊勝。所以《大經》中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 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念具足無上功德,此是六字名號不可思議。

        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當中,說到與名號有關的,大概有三分之一,「聞我名者」如何如何,「聞我名者」如何如何,可見得名號所占的份量,尤其是法藏比丘專門發了一條願叫做「諸佛稱名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七條願的內容,「我若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一切諸佛世尊,都要來稱揚讚歎我的名號,若不如此,我則不取正覺。」連十方諸佛都要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可見得這句名號的功德是如何的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沒有單獨發願說:「你還要稱我光明,十方諸佛讚歎我的光明,讚歎我的壽命,讚歎我的慈悲智慧……」都沒有說。為什麼?因為這一切都包含在六字名號 當中。讚歎名號,光明也讚歎了,智慧、慈悲都有了。所以,在《無量壽經》裏面,諸佛也讚歎說:「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沒有列這條讚 歎光明願,這是因為名號本身包含了這樣的功能,所以名號功德最為殊勝。

        第二點叫做易,「易」就是容易,名號最容易受持,所以選為本願,不論男女老少、出家在家、有智無智,乃至鸚鵡畜生之類,都可以念阿彌陀佛。能念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容易。

        別的法門就沒有這麼容易了。比如說誦經,在公共汽車上你就誦不了;在汽車上面,你照樣可以念佛。誦經來說,你不識字就誦不了;你不識字,照樣可以念佛。你看大街上有些人,你教他念經,他不大可能會念,但是教他念佛,他就會念,三歲小孩也會念佛,所以最容易。

        在《觀經》中,釋迦佛咐囑念佛,而不咐囑觀佛。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裏說:「極樂 世界境細心粗,凡夫識神飛揚,觀難成就。」極樂世界很微細、很微妙,我們的心很粗,粗的心就不能看細的境,就好像我們的肉眼很粗,就看不到細菌,必須拿放 大鏡才看得到。極樂世界那麼微妙,用我們的心觀不了。我們的心東跑西跑,像猿猴一樣,像野馬一樣,「心猿意馬」,怎麼能觀得成就呢?觀不成極樂世界。而念 佛,只要相續稱名,決定往生,你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隨忙隨閒,有空就念佛,不懷疑,仰仗這尊佛的誓願,無不往生淨土。

        「正由稱名易故」,正因為稱名容易的緣故,所以選擇作為本願。大家現在身體還健康的 時候,或許還會雜行雜修,誦這個經那個經啊,有的人是這樣的。但即使是這樣的人,問他:「某某老居士,你要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念什麼送你啊?」他肯定會 說:「你念阿彌陀佛。」他不會說「我就喜歡念《金剛經》,那個時候,你們給我念《金剛經》吧」。一部《金剛經》沒念完,沒有氣兒了。你念的時候,他也聽不 懂。所以,在最關鍵的時候,他就知道什麼東西最重要了。人往往是這樣的,時間長了,不知道哪個最重要,在最短的時間,你一定選擇最重要的事情來辦,俗話說 「急中生智」,馬上要死了,平時念再多的經,這個時候一句也不記得了,慌亂,恐怖,一句也用不上,你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那何必平時不專念名號呢?所以,稱名容易。

        讓我們做一個推論:法藏比丘當時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考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捨粗 取精,捨惡取善,選擇一切諸佛淨土當中的精華,而成就極樂淨土。那麼,往生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這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裏邊,每一淨土都有往生的方法,而法藏 比丘誓願唯選擇名號,作為十方眾生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可是如果以佈施作為往生的本願,那麼貧窮的人沒有佈施,吝嗇的人不願佈施,像這些人,他們就不能往 生淨土了。能佈施的少,不能佈施的多,乞丐就更不能往生了;如果以讀經作為往生本願,那只有識字的人才有資格往生,不識字的人就不能往生了,那大學教授有 份了,我們就完了;如果以打坐作為往生本願,你不會盤腿,不會打坐,不會入靜,那就不能往生了;如果以持戒作為往生本願,那能持戒的人很少,不能持戒的人 很多啊!那不能持戒、破戒和沒有受戒的人就不能往生了。這樣能度幾個人呢?往生者非常少,不往生者非常多。可是,如果以稱念名號作為往生本願,則誰不能念 佛?持戒者念佛很好,無戒、破戒之人更要念佛,連死囚犯在牢房裏面也能念佛,沒有說「唉,你犯了死罪,誰允許你念佛?」不可能存在這種事。所以,這句佛 號,任何人都可以念,是阿彌陀佛平等佈施給一切眾生的。不管有智、無智,有修、無修,男人、女人,老人、年少,都可以念佛,非常容易。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說:「眾生你們所有的修行不能成就,即使少部分人能成就,大 部分人做不到,如果將其作為選擇眾生往生之本願,那麼絕大數眾生會被遺漏。現在,以我所修行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佈施給一切眾生,任何人都可以稱念,任何 時候都可以稱念,臨命終時,我決定不違本願,現前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往生我國!」這才成就了不可思議功德名號。以此誓願,稱為「超世之本願」。

        四十八願叫超世願,哪一條願最有資格稱為超世願?就是這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超越 諸佛之誓願。因為,比如第一條「國無三惡道願」,這條願其他諸佛淨土也都有,不算稀奇,很多佛的淨土都是沒有三惡道的。但是,特別有資格稱為超越諸佛誓願 的,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別的佛淨土,雖然都很清淨莊嚴,可是往生很難,我們去不了。有那麼多淨土,為什麼我們不念別的佛到別的淨土去?我們打心眼 裏就沒有想過說「我到那個淨土去……」好像一講到淨土法門,大家都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智慧,這是因為這尊佛發了誓願,使我們 念佛往生到他的淨土。所以,無形當中,我們念佛,就是佛在極樂淨土對我們眾生的呼喚,我們的回應。

既殊勝又容易

        念佛殊勝、容易,對於這兩點,一般人只承認一點。有人說:「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勝,不如誦經、拜懺、參禪、打坐殊勝。」所以,他就學禪宗、密 宗去了。這是一種,雖然承認容易,但不承認殊勝。還有一種人承認殊勝,但不承認容易,「念佛是很殊勝,絕對好,不過,也不是那麼容易,如果達不到一心不 亂、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這二種人都落在一邊。

        真正說來,念佛法門既殊勝又容易。因為容易,才顯殊勝。如果不容易,再殊勝,對我們 也沒用。為什麼又容易又殊勝?它的根本就在於阿彌陀佛所發的誓願就是這樣:眾生稱我的名號,乃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歸到這 個地方,不是我們在這裏講大話,「我念佛能往生……」往生不往生的事情,不是我們說了算,是阿彌陀佛說了算。所以,祖師有這樣一句話:「念佛者,我所作 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賜,卻於心中種種籌量,是自力也。」這念佛是我們的事,我們只管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則是阿彌陀佛之事,因為阿 彌陀佛講:「你念佛不往生,我則不成佛,那當然是我的事了!所以,眾生念佛,我若不能令眾生往生,我則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務,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 資格、有能力讓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給我來處理,我來承擔,我來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們不是這樣,我們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種種籌量,「怎麼往生啊?這樣往生,那樣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頭爛額,你一定找不出頭緒啊。所以,在心中種種籌量,這個叫做自力。

        往生本來是佛力所賜。打個比喻:乘船過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過海者,乃是船長之 事。卻於心中種種籌量如何過海,是自力也。應當一向乘船,直過大海,到達彼岸。念佛也一樣,應當一向念佛,待佛來迎。你就念佛,等著佛來接你──就這麼簡 單,絲毫不用擔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過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長會駕駛方向,很穩當的,直接就過海了。結果你上了船,「哎呀,我怎麼過海 啊?」船長說:「你怎麼過海?你過得好好的,好好坐船,過海是我的事。」我們念佛,心中說:「阿彌陀佛,我怎麼往生?」阿彌陀佛說:「念佛往生,你念佛就 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尋煩惱。本來是佛發的誓願,說「眾生稱念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講的,我 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當然我念佛能往生,道理是如此。

第十八願釋

        善導大師用二十四個字解釋第十八願,抓住核心,點中要害,一聽就明白,很簡短,但是意義無窮無盡: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原文是這樣的,我們對比一下: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解釋特別的地方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善導和尚沒有解釋說這樣的信、那樣的信,就直接解釋為「稱我名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能夠念「南 無阿彌陀佛」,這就叫「至心信樂」了,你再這樣的信、那樣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實在行動當中,你說你信,怎麼叫信啊?你稱我名號,專念彌 陀,這叫「至心信樂」。「我很相信淨土法門……」但是,你雜行雜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導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動,不看你講那麼好聽的話, 不用聽那些,你拿出行動來,你至心信樂,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實心,「信樂」是信心,真實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導和 尚在這裏直接就寫「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是解釋「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釋為「十聲」,把「乃至」解釋為「下 至」,這都是有特別的含義。淨土法門,最開始講「持名念佛」的,是道綽大師、善導和尚,因為當時有人解釋「乃至十念」解釋得很複雜,這樣的念、那樣的念, 意念、觀念、想念……而善導大師一錘定音,解釋說:所謂「念」就是口稱名號,發出聲音來,這就叫念佛。當然說「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聲 相,也能自己聽得到,一聲一聲的。所以叫「稱我名號,下至十聲」。這個解釋是根據《觀經》下下品「具足十念,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而來的,即根據下 下品這樣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來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念」的。

        本來《觀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裏邊講的念佛,肯定是從彌陀本願來的。你念阿 彌陀佛,卻不順阿彌陀佛本願,你是念哪一尊佛呢?這三部經的宗旨是一樣的,以《觀經》下下品更加顯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稱名號──這裏有沒有說到要如何的清 淨心呢?有沒有說到要如何斷煩惱呢?通通沒有說到。因為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聖道戒定慧的人,阿彌陀佛發超世的悲願,「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你 只要有口,有心,會念佛,願念佛,願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釋為「下至十聲」。有人問:「打坐念啊?還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說到「不問行住坐臥」,口稱名 號就好了。怎麼叫「下至」呢?「下至」是對著「上至」,這就包括了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少到臨終十聲一聲的念佛。那我們都不是「下至十聲」這樣的根機,我們 是平生一輩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誤解說「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對,那我們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萬 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終,這叫一向專念,不改變題目。「十聲」也有人解釋說「少一聲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為《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又說 「乃至一念」,善導和尚解釋為「下至十聲」,也說到「下至一聲」,並不是說臨終之時一定要念十聲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聲,念三聲、一聲也往生,所以說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為我們保證說:「你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

稱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願成就以後的狀況,善導大師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說「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現在已經在極樂世界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我們應知道,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叫「本 誓」;「重願不虛」,「重」是殷重,很懇切,不虛假,佛不會欺騙我們,「念我的名號,你不往生,我則不成佛」,那自然推導出一個結論:「眾生稱念,必得往 生」,我們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前面講「十方眾生」,沒有說「出家眾生」,也沒有說「在家眾生」,是所有十方眾生念佛 都往生,所以,自古以來,有鸚鵡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還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這都是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鸚鵡念佛是照葫蘆畫瓢,「你念, 我也念」,主人念阿彌陀佛,它也念阿彌陀佛,那麼,「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這樣就能往生啊,這叫不可思議啊。長期念佛就行了,這是名號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這個念佛機,它的效果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 有資格稱為念佛機,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機了。如果這個念佛機壞了,那就要丟棄了。一個手錶,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時間的,如果手錶沒有這個功能,也 扔掉了。每一個事物都叫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這個作用和功能是客觀的,本來就如此。

        那好了,我們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個法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 法,是十方諸佛皆悉讚歎之法,這個法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功能呢?六字名號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這就是六字名號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萬 德洪名了。像手錶,它就能看時間,不然怎麼叫手錶呢?手錶就是表示時間的。「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我的名號,必然往生」。我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 心裏面還說:「能不能往生?會往生不會往生?」就好像一邊吃飯一邊問能不能飽。所以,有這麼一個比喻說:「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爾自 然的道理,像火,燒著之後,自然火焰往上升;那麼,水,自然往下流淌。這個是自然而然就這樣一回事情。阿彌陀佛之本願者,是以名號引導罪惡凡夫往生極樂淨 土之誓願,所以,稱念彌陀名號之人,往生極樂世界是自然法爾之事,不可懷疑。這名號就是引導你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你念名號,就來往生,這是自然而然的道 理。就像吃飯就能飽,紙拿火一點就燃燒,我們念名號就往生,這就是名號的作用。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這麼簡單。

        如果有人給我們一個蘋果,吃了會不會有營養?如果這個蘋果沒有營養,它能叫蘋果嗎?那就不叫蘋果了。六字名號我們念了會不會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號有什麼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號了。所以,稱念必往生。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有沒有說怎樣稱念才能往生?只說到「下至十聲」,這樣念佛 就必然往生。比如說,吃蘋果就有營養,並沒要求怎樣吃,嘴張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認真地吃、一心不亂地吃才有營養,不然就沒有營養……很自然的, 你就這樣吃蘋果,蘋果本身就有營養。如果蘋果本身沒有營養,你再怎麼一心不亂地吃,還是沒有營養。六字名號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這樣念、那樣 念才有功德。

        我們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願不虛」,佛不會講假話騙我們。各 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麼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彌陀佛(當然也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淨土三部經);信阿彌陀佛信什麼呢?信阿彌陀佛為我們這樣 的眾生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他的誓願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念佛必然往生。如果這一點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親自為我們保證了,說念佛一定往 生,「不往生,我則不成佛」,然後我們在這裏說:「念佛一定往生,不過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做什麼樣的修行才能夠往 生……」這個都是我們腦子裏想出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本願裏所有的。

        所以,懇切地勸導大家:一定要以阿彌陀佛誓願作為軌範,作為標準,作為一面明鏡來核對。你在自己心中想,怎麼想都對,但是一拿佛的經典來對照,就不對了, 比如說「念佛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往生」,這是佛的誓願裏面有的嗎?沒有啊!沒有的話,你怎麼這樣想呢?可是我們這樣想:「我認為,要念到這樣才能往生,不然 的話,那麼容易能往生嗎?」是我們心中不敢相信這樣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個標準,要必須那樣才能往生。這個叫曲解佛義,把佛的意思做彎曲的理 解,以吻合自己的心。這是不應該的,學佛法是把我們的心敞開,以佛的知見規範我們的心,不是以我們的心打個彎來理解。

        阿彌陀佛的誓願叫做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叫不可思議光如來,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議的。你 「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議。而阿彌陀佛的誓願:任何眾生念佛必然往生!超過你的思議。所謂出家、在家,有修、無修,昨天講的那 個五逆謗法的罪人,一直到臨命終時才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他當時的心是惶亂不堪、恐怖無比,絲毫不能心神安定,這麼多的罪過,這麼短的時間,這麼 少的念佛,這樣亂的心,他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難道可以思議嗎?我們各位,罪過再深,跟他比,差太遠了;念佛再少,他跟我們比,差太遠了;心再亂,我們和 他比,差太遠了;時間再短,他跟我們比,又差太遠了。他都能往生,我們在座各位念佛無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無事,經常翻翻《觀經》下下品看一 看。

【書籍目錄】
第1頁:緣 起 第2頁:序 講
第3頁:第一條 「聖淨分判」之文 第4頁:第二條 「出世本意」之文
第5頁:第三條 「正雜二行」之文 第6頁:第四條 「正雜得失」之文
第7頁:第五條 「三經一致」之文 第8頁:第六條 「彌陀本願」之文
第9頁:第七條 「念佛利益」之文 第10頁:第八條 「特留念佛」之文
第11頁:第九條 「念佛多善」之文 第12頁:第十條 「諸佛護念」之文
第13頁:第十一條 「殷勤付囑」之文 第14頁:第十二條 「唯照念佛」之文
第15頁:第十三條 「唯歎念佛」之文 第16頁:第十五條 「具足三心」之文
第17頁:第十六條 「不簡下智」之文 第18頁:第十七條 「淨業時節」之文
第19頁:總 結 第20頁:淨土宗略要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