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宗略講 淨宗法師著

淨宗略講 淨宗法師著

《阿彌陀經》略講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宗法師著/整理者:佛恩居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阿彌陀經》略講

一、序 講

疑點

        《阿彌陀經》是我們淨土宗正依三部經中的一部,篇幅很簡短,意義很明朗,易讀易誦,所以被列為早晚功課,很多人都會背誦。

        《阿彌陀經》中有一段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有些蓮友對這段經文有幾點疑惑的地方:

一、什麼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二、「一心不亂」是什麼含義?
三、「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什麼含義?

        對這幾點,如果不能正確理解,我們讀誦《阿彌陀經》就會恐懼,心有不安,對於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惶惶不安。

        往往有人讀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就把念佛放下,去修其它的自認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去積累去了。這樣恰恰和善導大師的判教、和淨土宗的宗旨產生矛盾,走雜行雜修的道路,違背了「一向專稱」的宗義。

        經文所講的,到底是什麼含義呢?今天我們要把它說明一下。

大致結構

        《阿彌陀經》大義有三點:
        一、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目的是要發起我們願往生的心。
        二、往生的方法。
        三、諸佛的稱讚。
        這是《阿彌陀經》的大致結構。

依止善導

        這部經自古以來有很多注解。我們今天在這裏修學,是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專修、專弘淨土法門,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是中外共 同敬仰的大祖師,是能夠楷定古今的大祖師,是淨土宗最純正的法脈。所以,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最穩當,而且我們往生有希望。如果依其他人所解釋的,可能就覺得 沒有希望,這是因為他們站在別宗別派的立場。

二、正 講

經題

        《阿彌陀經》的經名很簡潔,「佛說阿彌陀經」。

        一部經的經名,往往把這部經的宗旨揭示得明朗無遺,我們先解釋經題。

        「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同時也是指十方諸佛。

        「說」,現代漢語意思是「解說」、「講說」,但這裏不光是一般性的介紹,還有一種稱讚的意思。《阿彌陀經》有兩個版本,我們平常讀誦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就翻譯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就是稱讚的意思。

        「阿彌陀」,是西方極樂教主的名號。

        「經」,現在理解為經典,如果依字典的解釋,比較細膩一些,大體來講,「經」就是方法、道路,「佛經」就是「成佛的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的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往生淨土成佛的道路。

        這就很明確了。這部經是講:名號是我們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如是我聞

        經文一開頭,「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是我們聞法得益的基本。

        「如是我聞」貫穿兩方面:說法要如是說,聞法要如是聞。

        什麼叫「如是」呢?就是按照事情的本來面貌來體認它、認識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觀想像。

        比如說,這裏有一個杯子,我拿出來,說:「這是一個杯子。」聽到的人當下就相信、領受這件事,「哦,這是一個杯子。」他不加任何其它的想像,「哎,為什麼是個杯子啊?」那就沒達到「如是我聞」了。

        同樣,一件物品,比如說這支鋼筆,可以寫字,跟他說:「用它可以寫字。」他就拿去寫字,這樣,說的和聞的就產生交流了。

        佛的每一部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我們聞法的人,要有這樣的心態,不加任何主觀的想像,不加主觀的意識,佛怎麼樣講,我們就怎麼樣相信。

        「如是」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是這樣!是這樣!」。阿難講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唯一之道。這件事確實如此,這是我從釋迦牟尼佛所親自聽到的,不加一點折扣的。」

        「如是我聞」貫穿整個一部經,一文一句,我們都用這樣的心情來聽聞,這部經就很容易看懂。不然,你看不懂這部經。

        接下來的「六種成就」,說明佛宣講這部經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聽眾等,是說明這部經很可信。

無問自說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沒有人發問,自己說的,因此稱為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大家也有這個經驗,有時跟別人談話,想講的話好像沒有機會開口,對方跟我們講了半天,但總是扯不到我們的話題上,到後來,快要分手了,如果再不把內心的話 講出來,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即使人家不問,也要把它講出來。這時候想講的話,就是我們真正想講的話。

        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是在晚年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像當時的法座,有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還有長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雲集法座。釋迦牟尼佛巍巍獨坐。這時候,大眾一片寂靜,沒有人提問。

        為什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阿羅漢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默然無語呢?因為淨土的境界,非菩薩的境界,菩薩問不出來,不知道從何處發問。「十萬億國土之外,有極樂淨土」,阿羅漢的根機是不知道的,菩薩也要佛的威神加持。所以,大家都沒講話。

        這部《阿彌陀經》從頭到尾,都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弟子都不講話。在整部經中,釋迦牟尼佛還提問了幾次,弟子都沒有回答。開頭就問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舍利弗也不知回答。

淨土的信仰

        我們來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這句話,我們已經聽得很習慣了。中國有句成語叫「天外來音」,可以說,這句話就是天外來音。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告訴我們,以我們凡夫的智慧,怎麼能夠知道十萬億佛土之外有個淨土呢?那裏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呢?是不可能知道的。

        我們淨土的信仰,是從這裏開始的,是不講任何理由,不打一個問號為什麼,要問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這是一尊佛像,「為什麼是尊佛像?」誰也解釋不出來,就是一尊佛像,事實就是如此,這就叫「如是我聞」。

        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十萬億國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你能信,那你就能夠入門了;你要用科學的腦袋、邏輯的思維考慮考慮、分析分析、調查調查、研究研究、證明證明,找不到一個結果── 信就信了,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洞徹宇宙一切萬象,說有淨土,就有淨土。

        在這裏邊,能夠分出我們自我的修行嗎?是因為要讀很多書才能相信這一點嗎?「大學教 授大概可以相信。」沒有這回事,大學教授不一定相信;不識字的老太婆,可能很容易相信。淨土的信仰,和知識學問沒有關係,信仰就信仰了,有淨土。為什麼? 是佛講的,沒有為什麼,佛講的就是真理,就是標準。

        釋迦牟尼佛一下把我們的眼光,從狹隘的、封閉的、局限的娑婆世界,從這個五欲煩惱的娑婆世界,一下子引到十萬億國土之外,那裏有一尊阿彌陀佛。

長老的智慧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詳細地展開,這個國土是什麼樣子的,就問了: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一般來講,教主釋迦牟尼佛問弟子,弟子要回答,在這部經裏邊,沒見到舍利弗的回答。

        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佛這麼一問,舍利弗當時就張口結舌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那我們今天各位都會回答:「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你的回答很高明,跟釋迦牟尼佛的回答一樣── 這也不是靠我們的智慧可以理解的,舍利弗的智慧也不能清楚。

名字為佛事

        單是極樂世界的名稱,就具有無邊的功能,能讓人往生成佛。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裏說:

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
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
安可思議!

        有人只要聽到極樂世界的名稱,「那我願意去往生!」他就能去往生,不需要瞭解更多。剋念願生,就是:決定要去,毫不含糊。這樣就能往生,「國土名字為佛事」──「極樂」兩個字就可以度眾生了,這個叫做不可思議。

拔苦與樂

        釋迦牟尼佛問舍利弗,舍利弗沒有回答,因為智慧所不及;文殊師利菩薩聞到了,也沒有回答。釋迦牟尼佛就說:

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這也是我們淨土的宗旨。佛法的目的是拔苦與樂,這兩句話裏邊,充分體現了拔苦與樂的宗旨:到了淨土,「無有眾苦」,一切苦當下拔除乾淨,自然就沒有了:「但受諸樂」,給你一切法喜、法樂。

為眾生而成就

        釋迦牟尼佛接著介紹極樂世界依報,並說: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句話重複過四次,什麼意思呢?再三叮嚀我們說: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這種種的功德莊嚴已經完成。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反復叮嚀好幾次呢?這裏有深刻的內涵。極樂世界成就了,它的意義是什麼呢?它是為誰成就的?

        極樂世界是為我們成就的。

        就像父親為兒子把房屋建好了,建好了就是兒子的,是兒子應該得到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成就的,不是我們修行成就的,不是說我們現在修行,極樂世界才存在。彌陀要十方眾生往生他的極樂國,如果極樂國還沒造好,怎麼去往生呢?

        為我們成就的極樂國土,當然我們往生有份,絲毫不用退讓。

名號的含義

        介紹完依報之後,介紹正報,正報就是極樂世界的佛、菩薩。

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名號到底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釋迦牟尼佛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無量光;二、無量壽。

無量光

        一、無量光。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是故號為阿彌陀。

        我們聽這一段經文,也要用「如是我聞」的心態。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無量無邊的,是遍照十方國土,沒有障礙的,因此阿彌陀佛也叫做「無礙光佛」,什麼叫「無有障礙」呢?阿彌陀佛用他的光明神力度眾生,「我的光明能救度你,沒有障礙。」

        「沒有障礙」不光是說:房子不能障礙,山河大地不能障礙,重點是指我們的煩惱罪業不能障礙彌陀的救度。

        如果你聽到之後,不能當下信受,說:「我這麼罪深業重,怎麼能夠往生?」那這「無礙光」你就沒聽進去了,就「有礙光」了,好像你的煩惱業障障礙了彌陀的光明,那就不能稱為「無礙光」了。

        我們經常說「業障」,是指惡業能障礙我們的解脫,所以叫「業障」。但這是指一般的修 行法門,如果是淨土宗念佛,可以講:雖然有惡業,但並不能障礙我們的往生,也就是:「有業而無障」。因為阿彌陀佛是無礙光,有礙的惡業,遇到無礙的光明, 當下化為烏有,好像暗遇到光。又好像腿殘疾了,如果靠自己走路,就會障礙我們到達遠方,但是如果坐車、坐飛機,絲毫不能構成障礙,因為靠的是車、飛機的力 量。念佛有業而無障,就是靠的佛力。

        阿彌陀佛的名號,既然稱為「無礙光」,那麼,我們稱念他,阿彌陀佛就可以自在、沒有障礙地把我們救度到淨土去。

無量壽

        二、無量壽。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故名阿彌陀。

        「壽命」就是人的生命了。這句名號的本身,就是佛的生命和我們眾生生命的共同體,名號本身是阿彌陀佛的生命所在,也是我們的生命所在。人在世間活著,就有壽命,沒有壽命就死掉了。

        阿彌陀佛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個佛就死掉了。

        這句名號是特殊不共的名號,彌陀就是用名號來度眾生的,它存在的意義、存在的全部,就是用名號來救度眾生,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是不成佛!」那麼,沒有成佛的話,怎麼叫阿彌陀佛呢?他的名號就是讓我們往生的。

生命共同體

        一方面是彌陀的正覺,就是彌陀的生命,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往生,也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所寄託的地方,那是眾生的生命,這就是說:彌陀的生命和眾生的生命是一 體的,在名號當中。我們不能把名號單獨看作是彌陀的,「是他的,與我沒有關係」,或者說「與我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我要念佛達到某種程度,才可以得救」。那 個,就不是共同所擁有的了。

        阿彌陀佛離開了我們,祂不能成佛的,具體地講,阿彌陀佛離開了我們的往生,祂不能成 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嘛。反之,我們離開了阿彌陀佛的正覺,當然不可能往生。這兩點是不能分開的。既然彌陀成佛了,祂是為我們往生成佛的,祂把祂無 量的功德縮在六字名號裏邊,成為眾生和彌陀所共有,所以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人民」就是指念佛的眾生了,我們信佛、念佛,就獲得了彌陀名號所具有 的功能,必然往生,這就是名號給我們的啟示。

發願往生

        把極樂世界正報、依報講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就勸導說: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意思很明瞭:講這些,不光是讓我們去想像,如果很欣慕,但是不能去,那沒有意義,而是讓我們發願往生。

怎樣往生

        眾生怎樣才能往生呢?這裏是關鍵所在。

        首先,如果依我們眾生的心態,「極樂世界這麼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七寶池、八功德水,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往生是想往生,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裏邊就在懷疑。

        不僅如此,我們讀到釋迦牟尼佛說「得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繼續懷疑:「『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像我這樣罪根深厚、善根很少的,大概不行吧。如果能往生,那也一定是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緣,我要怎樣怎樣修行,才可以去往生。」

        釋迦牟尼佛體察到眾生的心態,直接說出來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句話說出來,往往有兩種不同的理解,大多數人都會理解說:「對呀,極樂淨土那麼好,依我們這樣罪惡的凡夫,怎麼可能去往生呢?那一定要有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要如何如何去修行。」

        釋迦牟尼佛首先好像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但是,接著,釋迦牟尼佛把答案就公佈出來了:

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這樣就能往生!這段經文,從上下的文義來看,首先從反面,告訴我們「那樣不能往生!」把這條路堵死,不然的話,凡夫的心就會東想西想,「我這樣做、那樣 做,大概可以往生……」佛告訴我們:這些道路都是不通的,「此路不通、此路不通……你只剩下一條道路。」然後把這邊的門打開,我們就看到光明進來了: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就引導我們從種種雜行雜修當中,導歸一向專稱佛的名號,打開了六字名號這條唯一的道路。

        比較而言,六字名號本身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因緣,是絕對性的「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個「多」不是多少的「多」,「多少」的「多」是相對性的,「你是五個,我是十個,比你多。」不是那個意思,六字名號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在數量 上可以加減的,如果可以加減,那就不是「多善根」了,多,還有更多,一萬,還有十萬;十萬,還有一百萬;一百萬,還有一千萬。

        六字名號,不可思議,充滿著整個宇宙法界,叫「多善根福德因緣」。

        經文的次第是如此:先說明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少善根福德」,然後開示出來能夠往生的道路:專念佛的名號,「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聞」就是聽聞,「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稱讚,十方諸佛都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當我們聽到以後,在心中領納,叫做「執持名號」,如果心中懷疑,那就不叫「執持名號」。

        「執持名號」的表像是口頭的稱念;從心相來講,就是領受名號的功德,願往生。

        那麼,怎樣「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或者一天,或者兩天,或者三天……或者七天,古文表達比較省略,如果在現代漢語中,後面要加省略號,「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若一年、若兩年、若七年,若十年、若二十年……」這就是延續一生的念佛,外表形象就是相續性的念佛,一生專念阿彌陀佛。

一心不亂

        他的心態是怎麼樣呢?「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常常被解釋為修行的功夫,「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等等。善導大師沒有這樣的解釋,在後面我會說明善導大師的這一段解釋。

        「一心不亂」就是我們信靠阿彌陀佛一佛,從今天開始,專心信靠阿彌陀佛了,定下來了,「不亂」,不再動亂了,人家再怎樣講,我心不動搖了,我就專修這個法門,專念彌陀名號!

        如果張三說:「哎,你這樣恐怕不行。」你心裏邊馬上打了撥楞鼓了,就要換別的法門了,那就亂了。所以這第一點,就是不動亂。

        第二點,叫不雜亂,專念這句名號,不用別的行法來摻雜,叫「不亂」。

        「一心」也是我們能做到的,做媽媽的會對孩子說:「你要一心讀書啊!」小孩聽了,絕 對不會說:「事一心還是理一心?」「一心讀書」,很簡單。一心念佛,也很簡單。一心,就是專心,專心念佛不雜亂,專修專念,不雜其它,就是一心不亂。跟別 人交往,也說「你要一心哪,不要三心二意啊」,很簡單,「一心」是跟「二心」、「三心」相比較而言的,就是信仰的對象是唯一的。心裏邊只有阿彌陀佛一佛, 就叫「一心」了。如果心裏邊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還覺得不足,還有許多,那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自然就亂了,就不可能「一心不亂」了── 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的解釋。

        淨土宗稱為「凡夫之教」,是十方眾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解釋為那樣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在玄奘大師的譯本裏邊,「一心不亂」翻譯為「繫念不亂」,我們心中繫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再換別的法門,不再動亂,不再動搖。很簡單做到的事情。

        善導大師對這一段,有四句簡潔明朗的開示: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佛所居住的地方,是「無為涅槃界」,遠離凡夫有為、有漏的造作。凡夫都是有為,即有造作,「我在修行哪」,有為、有漏。真正的修行,叫「如實修行相應」, 不行而行,並不覺得自己在修行,沒有這個造作。聖道門講「順法性」、「順真如」;淨土門來講,就是「順名號」,我們稱念名號,並不是自己的修行,是阿彌陀 佛的力量,讓我們到淨土去,這個叫「無為」。極樂淨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滅,是佛自身所住常、樂、我、淨的境界,稱為「報土」。

        果地是這個樣子的,那我們的往生呢,底下講「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四個字,是解釋「少善根福德因緣」,善導大師解釋得很簡略,如果我們參考《觀 經疏》,就會很明瞭,善導大師在這裏講的「隨緣雜善」,就是雜行,也就是《觀經》裏所講的「定散二善」,叫「雜行雜善」。

        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人家今天跟你說:「這個法門好!」你聽了,耳根就發軟了,要去修一修,明天說:「那個法門好!」你也去學,隨著你所遇到的緣不一樣,去修不同的法門。

        「恐難生」,語氣比較和緩,說得沒有那麼堅決,釋迦牟尼佛說得很堅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恐難生」也就是不能往生的意思,但是好像給你一點希望,這是什麼含義呢?就是說報土不能往生,但是化土還是有點可能性的。

        為什麼說「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呢?佛法講因果的法則,極樂報土是不生不滅的境界,我 們凡夫所修行的,是有生、有滅、有漏、有為的功德,因果不相吻合,所以不能到達無為涅槃界。比如說我們行佈施,我們也沒有三輪體空,這佈施也就是有漏、有 為的功德了,這怎麼能夠達到無為的境界呢?因果不相吻合,不能去往生啊!

        「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說,除了六字名號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統統算做隨緣雜善,統統不能往生報土。

        「雜」有好幾種含義,「雜」就是多,雜七雜八,很多── 名號就很專一;「雜」也是雜毒,內心有貪瞋癡根本的煩惱存在,雖然行善法,不是清淨的,是雜毒的;「雜」當然還是雜亂,心裏邊沒有主張、沒有目標,所以叫「隨緣雜善」,從外表來看,也在行善,但是跟往生沒有關係。

        善法、惡法,都是分別法,也是輪轉法。六字名號是非善非惡法,也可以說至善,不是我們所講的善惡之法。

        善導大師接著講: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這麼好,我們想去往生,往生的心剛發起來,又給潑了一瓢涼水,說隨緣雜善不能往生,那我們就絕望了?不是的。

        依我們眾生的根機來講,隨緣雜善都很難修到,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邊說:這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日夜修行,像頭上燃著火,刻 不容緩,要立即撲滅,以這樣急迫的心情來修行,然而,「眾名雜毒之善,不名真實之業」。他這樣的修行,還說雜毒之善,我們跟他比呢?連雜毒之善我們都沒有 學到,連隨緣雜善我們都沒有,那往生靠什麼呢?

        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憐憫我們這樣的眾生,「連隨緣雜善都修不來,怎麼讓你去往生?」「故使如來選要法」,眾生的苦惱、無奈、無力,觸動了彌陀的大悲,使得彌陀為我們選擇了緊要的法門。

        是什麼時候選擇的呢?是在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發大誓願的時候就選擇好了。

        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選定了六字名號,作為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

        六字名號是不生不滅的,六字名號不依據我們的心而有所改變,它和無為涅槃的境界就吻 合了,本來涅槃的境界就是六字名號所展現出來的,也收縮在六字名號當中。極樂世界,當然,我們會說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這是經典所說的,一點不錯,但 是,總覺得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跟我們就沒有關係了,那麼遠……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變成了六個字,六個字裏邊就包含了極樂世界了,讓我們來稱 念,所以,這六個字本身,就是極樂的境界,就是無為涅槃界,當然就和這個境界溝通相應了。

        所以,彌陀憐憫我們無善造罪之輩,為我們選定這個法門。這就不是隨緣雜善了,而是如來為我們選的。我們學這個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的「法眼」來選擇,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選定,「選要法」,「要」就是緊要、關鍵、唯一。

        選什麼要法呢?「教念彌陀專復專」。善導大師用「專復專」三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教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還要再專,這就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這裏並沒有解釋得那麼難,就說要專心,一個專心還怕對你叮嚀得不夠,專心再專心,從這裏我們感受到善導大師慈悲無盡。

佛所選定

        稱念彌陀名號的法門,是佛為我們直接選定的,這就是這個法門的高超之處。我們念佛,也不是依我們本身的根機、智慧而能夠稱念出來的,而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教我們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釋迦牟尼佛親自教我們的方法能不靈驗嗎?

        釋迦牟尼佛講法是「對機說法」,對污濁惡世的煩惱眾生,教我們念佛,沒有不靈驗的。

專修念佛

        那教我們怎麼念佛呢?「專復專」,就是「一心不亂」,從心要專,從行也要專。

        所謂「從心要專」,就是我們心裏邊明瞭:只有這尊佛能救我們,專一仰靠這尊佛,沒有 三心二意,不在彌陀佛之外,另外仰求別的佛,如果另外仰求別的功德,那是不瞭解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也不瞭解只有阿彌陀佛一佛發了誓願救我們,十方諸佛 沒有發這樣的誓願,能懂得這樣的道理,心就專了,一心一意就靠倒阿彌陀佛了。

        心裏邊專了,外表自然就專了,就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了,不可能說心裏邊專了,而做起來三心二意,那樣就不是「專復專」了。

        淨土的法門從教理來講,很簡潔、很乾脆,也沒什麼深奧的道理,就是你捨得專修念佛,老老實實地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不會有虛願,釋迦牟尼佛不會有虛語,心裏邊「專復專」地念佛。

        比如說,有兩個人,每天都念一萬聲佛號。第一個人事務繁忙,沒有時間。第二個人念一萬聲佛號之外,還有時間,他就去讀《地藏經》、《法華經》,再去修別的功德。那麼,這兩個人,大家認為那個是比較符合專修的人呢?那一個往生更有把握呢?第一個,只念一萬聲佛號的人。

        有人認為:「你也念一萬,我也念一萬,我念一萬之外還念了大乘經典,我比你功德多一點啦,怎麼你能往生,我反而往生不確定?」似乎有點不平衡的樣子。

        第一個人,他符合專修,他之所以沒有再念更多的佛號,是因為時間不允許,如果還有時間,他一定會專念阿彌陀佛,說明他的心完全仰靠這尊佛,他就符合專修專念,他就是「一心不亂」的眾生,那念佛就決定往生。

        第二個人,雖然也念一萬聲佛號,但是三心二意。你還有時間,你有時間為什麼不專念佛 號呢?去念別的佛、別的經、別的咒,說明你三心二意。你的心三心二意,當然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了,你對彌陀的信靠就不如第一個人了。這也說明你對這個 法門沒有瞭解,對彌陀的誓願也不瞭解。

        很多人念佛,羡慕人家:「我這個老太婆,只會念一句名號,你看人家,又念佛、又朝山、又拜懺,如果我像他那樣就更好了。」沒有必要啊!如果像他那樣,不僅不會更好,反而雜行雜修了。

        如果懂得專修的道理,內心就會很安定,「我雖然沒有資金出去朝山,也沒有身體條件去精進苦修,也不識字去讀誦其它經典,但是,功德不欠缺,符合一向專修,符合彌陀本願,符合《阿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專修專念,萬修萬人去。」

        這筆帳要會算,不然,賣了一身的力氣,結果落入雜行雜修,往生很困難,就不合算了。

        正定業的念佛,是彌陀誓願所選取的,也是十方諸佛所勸導我們的,我們只要有時間,就拿來稱念彌陀名號,這是正定業,這是主要的。連正定業都不能貫徹一生,還要抽出時間雜行雜修,那當然就違背了宗旨,往生也就沒有把握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一段裏邊,明確地開示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可以往生的道理。除了六 字名號之外的一切,都屬於隨緣雜善。把我們全部的時間,都拿來專念彌陀名號,最好了,你為生活奔忙,沒有辦法,那是另外一回事,只要有時間、有精力,就來 念佛,這就符合「一向專稱」,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時間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像這樣的眾生: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這是個保證,是自然必有的利益。平生一向專念的眾生,阿彌陀佛保證來迎,決定不會漏掉,阿彌陀佛不會說「我不來」的,阿彌陀佛講的話,一定兌現。「臨命終 時」,還沒有死呢,不是死了之後再來。念佛人大命將終的時候,就跟極樂的光景接近了,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顯現在面前,就看得見了──其實,平時也在我們周 圍環繞,但是我們看不見、感覺不到── 臨命終時,極樂景象接近了,就看得見了,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顯現出來,「現在其前」,「現」就是顯現出來。就像電視一樣,本來電波就存在於空中,對準頻 段,就顯現出來了,不是說電視打開,人物才跑到電視裏邊來,圖像早已存在於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就像電波一樣,「無量光」,存在於我們周圍,我們念佛,到那 個時候,自然就顯現出來。

        由於阿彌陀佛顯現在面前,念佛人「心不顛倒」,玄奘大師譯本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加持我們,自然轉妄念成正念,轉恐怖為安慰,專心念佛,就沒有恐怖了,轉種種的不安心成為大安心、大滿足,所以叫做「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沒有任何顛倒,自然正念。

        往往大家會覺得:「我要念佛,念得心不顛倒,佛才來。」那就把經文的次第搞反了。是佛先來,我們才心不顛倒;不是我們先心不顛倒,佛才來。

        「哎呀,我不能達到心不顛倒,佛不來怎麼辦?」沒有那回事!專修念佛之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現在其前,已經顯現出來了,這時候還沒往生呢;「是人終時」,到了命終了,直接說「心不顛倒」,可見得念佛的人命終心不顛倒是必然的事。

        經文次第是這樣子的:

一、平生── 專修念佛。也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二、臨終──佛聖來迎。因為專修念佛,所以佛聖來迎。
三、命終──心不顛倒。因為佛聖來迎,所以心不顛倒。

        關鍵在平生,只要平生專修念佛,自然就有臨終佛聖來迎、命終心不顛倒正念往生二種利益。第一是因,二、三是果。

助念

        我們有些蓮友參加過助念,助念往往形成一些瑞相,甚至有的人已經死了,他平時沒有念過佛,死了之後,聽師父、蓮友的開示,通過助念,他還身體變得柔軟。

        我看到一則念佛感應的故事,很感人。有個人得了癌症,在死亡前一個月聽到別人講念 佛,但是他住在軍隊的醫院裏邊,不便於聽聞佛法,他去世的時候,也不便於在醫院裏助念,他家裏的人就把他拉到殯儀館凍起來了。蓮友就在家裏設了一個靈塔, 寫上他的名字,對著靈位助念。三天之後,從殯儀館拉出來,身體柔軟無比,紅光滿面──凍了三天,不要凍就硬梆梆的了。你看看這個效果!好像遙控一樣。這說 明名號本身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你說他有什麼功夫呢?臨終怎樣的不顛倒?怎樣的正念?

        人雖然死了,但神識還是存在著,有人為他助念,神識受到招感,也能聽懂,聽懂之後,自然往生極樂,身體也隨之起了變化。

修學方針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阿彌陀經》裏邊明確說明:稱念名號「專復專」是往生的道路,所以叫「佛說阿彌陀經」,其它種種修行,都屬於隨緣雜善。我們懂得這一點的話,修學的方針就明確了。

惠施大利

        釋迦牟尼佛講完這一段之後,說: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我親眼所見,這是利益眾生的大好事,所以講了這部《阿彌陀經》。」「利」就是佛給我們的利益,佛惠施給我們的真實大利,不是靠我們自己去修行掙來的。

諸佛證誠

        釋迦牟尼佛講完之後,怕我們眾生的疑心太重,一佛所講,怕我們懷疑,十方諸佛都異口同音,出廣長舌相: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你們這些眾生,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講,我等一切諸佛都在護念。」護念誰?護念念佛的人哪!為什麼呢?你稱念了彌陀名號,這句名號具有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叫「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我們念佛的人,得到六字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怎麼可能不往生呢?當然決定往生了。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說:如果我們念佛,不能往生到西方淨土去,那麼,十方諸佛出 廣長舌就是虛假的(「廣長舌」代表說話誠實、沒有虛假),如果佛都講假話欺騙我們,那麼他們的舌頭(這句話我初次看,很觸目驚心)……善導大師講:如果罪 惡生死凡夫,稱念名號不能到淨土去,十方諸佛所證誠的舌頭,一伸出來,永不回還,自然壞爛。就不能再縮回去了,壞掉了,爛掉了,為什麼呢?佛都講假話騙我 們,哪裡有資格叫「廣長舌相」?哪能稱為「真語者、實語者」呢?「自然壞爛」。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必然依照十方諸佛的證誠,可以到佛的淨土去。

        可是,我們往往口上雖然稱念佛的名號,心裏邊卻覺得往生不定,還要再去雜行雜修。這 不僅是懷疑釋迦牟尼佛一佛所講,也是懷疑十方諸佛的證誠,也是懷疑阿彌陀佛的本願。一個佛弟子,懷疑佛的誓願,懷疑十方諸佛,這個罪過很大了。說得再嚴重 一點,等於說你拿一把刀,把十方諸佛的舌頭割斷了!十方諸佛說「能往生」,你自己說「不能往生」,等於把十方諸佛的舌頭割斷了,割斷法脈了,謗佛謗法了, 這個不是講話嚇唬大家。

        我們凡夫眾生的疑心確實特別重,一佛所說,恐怕我們不能相信,所以,十方諸佛都來勸導。

        整部《阿彌陀經》,宗旨非常明朗,讓我們走入專修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底下就說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

歡喜信受

        這部《阿彌陀經》從頭到尾講完了,舍利弗以及在場的諸大菩薩、一切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聽到釋迦牟尼佛宣講這樣一部妙典,大家都很歡喜,「歡喜信受」,相信了念佛決定往生,「受」就是接受,接受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接受念佛這個殊勝的教 法,接受彌陀的救度,那當然就是念佛了。「作禮而去」,頂禮釋迦牟尼佛。大家聽到了佛的講法,走向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而去」,不是去向六道輪 迴,而是去向西方淨土;不是去向雜行雜修,而是去向專修專念。

三、結 要

        這整部《阿彌陀經》,它的宗旨是很明朗的。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

        一、關於「少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叫我們去做雜行雜修,相反,我們所修行的一切,都屬於「隨緣雜善」,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除了六字名號之外的一 切,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明確告訴你。那麼,怎樣才能往生呢?什麼是多善根、大善根、殊勝的善根?「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名號是我們往 生的唯一。

        二、關於「一心不亂」。怎樣稱念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 即是專心念佛不雜亂。「若一日,若七日……」,也就是阿彌陀佛本願裏所講的「乃至十念」,「乃至」是不確定的意思,乃至一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天,乃至一 輩子,善導大師解釋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阿彌陀經》是從少向多來說明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底下到若一輩子;善導大師是從多到少來說明的:上盡一 形,下到一聲。都是一個意思。在這裏,《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的宗旨就匯合起來了,不然大家覺得矛盾了:《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很容易往生; 《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很難往生,好像佛講的話很矛盾。其實懂得經文的意義,就不矛盾了,「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正是「乃至十念」,「乃 至十念」也正是《阿彌陀經》所講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樣的念佛,必然往生淨土。

        三、關於「心不顛倒」。平生專修念佛的人,臨終自然佛來迎接;佛來迎接加持,然後心 不顛倒,正念往生。不是自己先能心不顛倒,佛才來迎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往生淨土是靠彌陀的願力,結果你不靠彌陀的願力,你想靠自己修行的力量,這個叫 顛倒眾生,你的心顛倒了,知見顛倒了,不在正法上面了。往生淨土本來是件很容易的一件事情,稱念名號一定能往生的,專修念佛是百即百生的。你想到淨土去, 結果你不專修念佛,去雜行雜修,這就顛倒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淨土宗大意
第3頁:善導大師「要弘二門判」略講 第4頁:《阿彌陀經》略講
第5頁:《印光大師法語》略講 第6頁: 附:印光大師法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