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決疑 釋龍舟、小粟栖、楊仁山

淨土決疑 釋龍舟、小粟栖、楊仁山

評《選擇集》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釋龍舟、小粟栖、楊仁山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評《選擇集》

        貴宗道友惠贈「七祖聖教」,已將《往生論注》、《安樂集》、《觀經疏》,刊板流行。頃承心泉大師囑刊全書,因逐一檢閱,見得此集與經意不合處頗多,略加評語,就正高明。倘不以為然,請逐款駁詰可也。

本集第一云︰「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正歸淨土。」

        此一捨字,龍樹、道綽皆不說,說之則有病。蓋聖道與淨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本集第一又引道綽《安樂集》上云︰「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縱令一生造惡」,經文中無此六字。

本集第二引善導《疏》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此說是比量,屬依他性。

本集第二又云︰「眾生口不稱佛,佛即不聞之;身不禮佛,佛即不見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眾生不憶念佛者,佛不憶念眾生。彼此三業常相捨離,故名疏行也。」

        如是翻對,是世俗見,即是非量,屬遍計性。以彼此之界,揣度如來,十萬億佛土,如何得去?

        佛以無緣大慈攝化眾生,平等普遍,無親疏之別。而言親疏者,屬眾生邊事。若佛因眾生而有親疏,則亦眾生而已矣!烏得稱為佛耶?

本集第三云︰「《無量壽經》上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禮讚》同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兩段引文,皆作下至十聲,可見十念是至淺之行。而真宗教旨,反以此行駕九品之上,何也?

本 集第三又云︰「《壽經》云︰『...(中略)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十一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 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 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中略)經意亦有選擇義,謂云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也。選擇與攝 取,其言雖異,其意是同。」

        攝取專屬取而不言捨,選擇則有取有捨,語意不同。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從上文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語來。法藏比丘當時聞說二百一十億諸佛 剎土,一時融入心境,迨永劫修行之後,一時發現,非如世俗造作,須選精美者作模樣,方能成就也。譬如春蠶食葉,大小老嫩一概食盡,及其吐絲,變為一色,非 復桑葉形樣矣。

本 集第三又云︰「夫約四十八願一往各論選擇攝取之義者...(中略)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 土...(中略)及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種種之行,各為往生行之國土等...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中略)如是往生之行,種種不同,不可具 述也。即今選捨前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而選取專稱佛號,故云選擇也。」

        以選擇取捨之心,測度彌陀因地。彌陀因地,果如是乎?

        般若為諸佛母,般若現時,命根意根俱不相應,即證無生忍,不但不起淨穢二見,即佛見法見,亦不起也。

        菩提心為因果交徹之心,諸佛極果,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集並菩提心而捨之,不知以何為佛也。

本集第三又云︰「念聲是一,何以得知?觀經下品下生云︰『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聲即是念,念即是聲,其意明矣 !」

        念者,心念也;稱者,口稱也。今云聲即是念,念即是聲,誤矣!觀經之文,明明可考。經曰︰「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 佛。」可見念與稱有別也。下文具足十念之念字,是稱名之時,一心專精,無他念間雜,唯有稱名之念,十念相續,即得往生。此人苦極心猛,命根斷時,前後不 接,金蓮明耀,忽然在前,心力佛力,皆不思議也。

本集第四云︰「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餘行,望上本願,意唯在眾生專稱彌陀名。而本願中更無餘行,三輩俱依上本願,故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一向者,對二向三向等之言也。...(中略)雖先說餘行,後云一向專念,明知廢諸行唯用念佛,故云一向。」

        此段所論一向之言,甚違經意。經中所說菩提心及諸功德,皆是念佛行門。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攝一切法,方見純雜無礙妙用,即得名為一向專念也。若如此中 所說,為廢諸行歸於念佛而說者,則經中有自語相違之過。何以故?經衣冠文物明一聯說下,絕無廢歸之意也。且著衣吃飯,亦是雜行,便利睡眠,亦是雜行,必須 不食不眠,一口氣念到死,方合此集引證一向之言也。佛經何等深妙,而以淺見測之,豈不貽誤後人哉?

本集第十一云︰「凡九品配當,是一往義。五逆回心,通於上上;讀誦妙行,亦通下下。十惡輕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義,發菩提心,亦通上下。一法各有九品,若約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

        五逆以下三行解說,若約懺罪猛鈍,修證淺深,則可以九品互通。此中說解第一義,發菩提心,亦通上下者,除非中途退墮,作諸惡業,臨終回心,如經文下品中說。如此三行,未免令初心人無所適從,所謂矯亂論議也。

本集第十三引善導《頌》云︰「極樂無為涅盤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善導此頌,重日夜精持,一心無間。下文得無生忍,入三賢位,皆是證聖道也。

本集第十四云︰「何故六方諸佛證誠,唯局念佛一行乎?」

        局字大錯。蓋佛法雖無量門,而修習者必從一門深入,方得通一切佛法。譬如一室四面開門,欲入室者,必從一門。若擬從東入,又 欲從西,或兼南北,則終無入室之時矣!

本集第十六云︰「選擇讚嘆者,上三輩中,雖舉菩提心等,釋迦即不讚嘆餘行。唯於念佛而讚嘆云︰『當知一念無上功德』,故云選擇讚嘆也。」

        菩提心即正覺心也,成正覺方名佛。今重念佛而輕菩提心,大違教義。念佛有多門︰念佛名號、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本願、念佛 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能、念佛實相,隨念一門,即攝一切門,方入十玄法界。若存取捨之見,則全是凡夫意想,與佛界懸遠矣!

本集第十六又云︰「善導《觀經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

        《觀經》所說十六法門,無一不是念佛。此文所判,似專局乎持名也。

        此集專以持名念佛,而觀想等法,均判在念佛之外,非經意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評《真宗教旨》
第3頁:評《選擇集》 第4頁:陽駁陰資辯
第5頁:念佛圓通 第6頁:陽駁陰資辯續貂
第7頁:念佛圓通續貂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