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六章 乃至十念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這本小冊子裏,有子女送父母往生的;有父母送子女往生的;有弟弟妹妹送哥哥姐姐往生的;有親戚送親戚往生的;也有朋友送朋友往生的。總之,只要有念佛人的地方,就會主動、善巧去勸人念佛,只要念佛,就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末學彙集這本小冊子之目的,希望以這些事實,給像我當初一樣苦悶、困惑無從解答,痛苦無法解脫,心靈不堪重負的人給予安慰、啟迪。我今既然已經依從善導大師,專行念佛,我就已是極樂之嘉賓。豈忍父母、兄弟、姐妹空度人生,虛受輪迴。

第三節    念佛諸行比較

下面引用我們的宗祖善導大師的三部著作中的三段法語,簡要地將念佛跟諸行做個比較。

一、自餘眾行,全非比較

善導《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二○五、二○六頁)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自餘眾 行」:也就是除了念佛以外的其他行門。「自餘眾行」包含很廣,包含著除了念佛以外的釋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說的所有法門。釋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說的法門,歸 納起來就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廣泛的來講可說是八萬四千無量法門,歸為三學六度。三學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

如 果再歸納的話,就如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三種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所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門以外,所有的法門都可以歸納為「定 善」與「散善」。因此,善導大師這裏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這個「善」,就是定善、散善,就涵蓋所有法門了。可是,定善也好、散善也好,顯密、頓漸這 些法門,如果跟念佛法門來比較的話,善導大師說「全非比較也」。

「全非比較」:就完全不能比較了,相差懸殊,可說天差地別,不能比較。

佛光攝取勝眾行

為什麼呢?如果要說原因的話,可有很多,如果從根本上來講的話,念佛,彌陀光明直接攝取不捨;而不念佛,修其他萬善眾行,彌陀光明不攝取,這是最根本的差別,從這個差別就已經顯現出它們的勝劣、懸殊。

彌陀所選勝眾行

或許有人 會認為:除了念佛以外,譬如說十三種定觀,入定觀佛,它的境界很高,這是屬於定善方面的;不然散善,三福九品,三福之中,「世福」所謂「孝養父母、奉事師 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很可貴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等「戒福」,也是很可尊敬的,尤其是「行福」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 乘、勸進行者」,這些也非常殊勝,難道都不如念佛嗎?

是 的,不如念佛!為什麼?這些在阿彌陀佛當初發願救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已經一一做為選擇對象了,怎麼選擇呢?這些都是難行道,沒辦法廣度十方眾生,所以,阿 彌陀佛經過觀察二百一十億的世界,在這些世界當中,選捨這些方法,而選取念佛之法,以念佛做為彌陀本願、往生正因。所以,念佛是彌陀本願的念佛,而本願的 念佛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所選擇的,它是必定往生的,它往生的功德是屬於絕對性;如果不是念佛的話,都是相對性。相對怎麼能夠跟絕對相比較呢?所以也是 不能比較的。

心心相印勝眾行

何況,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我們。阿彌陀佛念我們,我們在阿彌陀佛佛心之中;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在我們的身心之內。更何況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攝取,永不捨離,永不嫌棄,這豈是自餘眾行,所能夠比較的呢?

念佛與佛心心相印,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裏肯定地、斷然地說「全非比較」。諸行雖妙雖貴,也是釋尊所讚歎;但「望佛本願」,念佛獨優,故說「非比」。

當然,善導大師在這裏主要是簡略地引用正依經典,來顯示「全非比較」的道理,如果以其他的教理來說明的話,也會很清楚的。

人天諸善皆不實

我們淨土 宗的另一位祖師曇鸞大師,他的著作是《往生論註》,這部書,可以說很殊特、很奇妙,它所發揮的、所引用的,往往是歷代弘揚淨土的大德們很少能夠提出來的。 曇鸞大師這部《往生論註》裏面就說到善事功德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善事功德,一種是非真實的善事功德,這段法語在我們編的《往生論註》第二九頁,我來恭誦 一遍,然後稍為解釋: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
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這 兩段法語,如果對名相不太瞭解、對內涵沒有體悟的話,那就看不太懂。簡單解釋就是:不實的功德,也就不是真正的善,曇鸞大師說一是從有漏心生,二是不順法 性。什麼叫「從有漏心生」呢?什麼叫「有漏」?有貪瞋癡、有無明,就是有漏。我們凡夫誰沒有貪瞋癡?誰沒有無明?因此,我們所行的善、所累積的功德、所證 悟的,如果沒有降伏見惑、斷除思惑,都是有漏的,都是不順法性的。「法性」就是「真如實相」,是不生不滅的、不假造作的,既然有漏 -- 有貪瞋癡的話,一切修行都是有造作的,不是自然的法性,所以不順法性。

那 麼,這一種現象,是什麼現象呢?曇鸞大師說是「人天諸善、人天果報」的現象,也就是說,人間的人,天上的天人,過去世所累積的五戒十善或者禪定,以及現在 所得到的人間的人身或者天界的天身。天界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境界最高,壽命八萬四千大劫。不管當初所累積的因,以及現在所獲得的果, 都是顛倒的,因為他不順法性,都是虛偽的,因為他有漏,曇鸞大師說「是故名不實功德」,因此不是真正的善。

名號才是真功德

真實的功 德是什麼呢?曇鸞大師說是從菩薩清淨的智慧所生的,這就是指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建設的極樂世界,以及為我們所完成的彌陀名號。曇鸞大師在這裏說「依法性入清 淨相」,也就是說隨順不生不滅的、涅槃的、無為的真如法性,而進入絕對清淨的境界。所以,極樂世界也好,阿彌陀佛本身也好,乃至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也 好,這一切境界都不是顛倒、不是虛偽的,所以,這句名號的功德叫做「真實功德」,能夠使十方眾生往生極樂,而入畢竟清淨的境界。

從 這兩段法語可以看出,「善」-- 包括「有漏的善」以及「無漏的善」。「有漏」就是有為、有造作;「無漏」就是無為、無造作。有造作不順法性,無造作就是隨順法性。有漏、有造作之所以不順 法性,因為有貪瞋癡;無漏、無造作之所以隨順法性,是因為沒有貪瞋癡。有為、有漏、有貪瞋癡,就是顛倒的、虛偽的、不實的功德、不實的善;無為、無漏、無 貪瞋癡、畢竟清淨的,就是彌陀名號。所以,彌陀名號的本身才是真正的善、真實的功德。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就法來講-- 就救度眾生的法體來講,有一個名相叫做「名號獨運」;就機來講-- 就往生的機相來講,有一個名相叫做「稱名獨達」。所以,念佛勝過所有的善,能夠當生「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剛剛講一切眾生所修的行,都是有漏的,因為他有煩惱;那只要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即使煩惱沒有斷除,當生已經獲得「涅槃分」了。什麼叫做「涅槃分」?《往生論註》裏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這段法語不難理解。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所謂凡夫,即是煩惱成就,如果不是煩惱成就,那就不是凡夫,就超凡入聖,所以,只要這一口氣還在,我們就一定有煩惱。

即使是煩惱成就的凡夫,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有煩惱怎能往生呢?但是曇鸞大師說也能往生。

「三界繫業,畢竟不牽」:生生世世以來所造的罪業,他本應該生生世世被這些罪業綁住、永在三界六道輪迴,可是,這些罪業不能綁住他,他終必往生極樂世界。

曇鸞大師說這種結果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也就說他今生今世還沒有往生、還沒有斷除煩惱,就已經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怎能想像的到呢?真是不可思議啊!

什麼是不可思議?能夠使具足煩惱的凡夫,不被他的罪業牽綁於三界六道,而且能夠使他往生成佛,這種力量(彌陀願力)才是不可思議,其他的並非不可思議。所以,曇鸞大師讚歎說「焉可思議」。

這裏所謂的「得涅槃分」,又是什麼涵義呢?「涅槃分」--「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是佛的境界。我們在這裏不斷煩惱就已經得到佛的境界嗎?「涅槃分」,「分」有兩種解釋:一是「一分」,二是「分齊」。

「一分」就是一部份,或者是一小部份,也就是願生、稱名的人,他所獲得的利益,所謂「現當二益」,「現益」就是入正定聚,入正定聚就是所得的涅槃的一部份;「當益」就是往生成佛,往生成佛就是全部獲得涅槃分。

第二個解釋就是「分齊」。「分齊」也是佛教的名相,以現代話來解釋就是等級、等位、位置、果位的意思,也就是往生就能夠成佛,獲得涅槃的果位。現在是獲得少部份,到往生之後,就獲得了全部份,所以叫做「得涅槃分」。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也就是願生、稱名,也能夠不斷煩惱得涅槃分,三界繫業,畢竟不牽。所以善導大師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諸經廣讚念佛功能

善導大師又說: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因此,很多部經典都在讚歎念佛的功能。有多少呢?統計起來有兩百多部大乘經典,都談到極樂世界的殊勝、稱念彌陀名號功德的廣大。也因此,天臺宗的一位祖師 -- 很有名的荊溪大師說:

諸經所讚,多在彌陀。

善導大師言:三經唯明念佛往生

如果要把兩百多部讚歎極樂、念佛的經典一一引用,那時間要很長,所費筆墨要很多,而善導大師在正依經典及旁依經典之中,引用正依經典-- 淨土三經,來作為扼要的顯明,首先引用《無量壽經》: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無量壽經》在講什麼呢?在講四十八大願。由於有四十八大願,才有極樂世界、才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的往生。往生淨土之因、往生淨土之果,都在四十八願當中。《無量壽經》分為上下兩卷,從頭到尾都是在說明四十八願的因因果果。

而四十八願,願雖然有四十八,可是,它的目標、它的目的在哪裡呢?善導大師斬釘截鐵地說:「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很驚天動地的一段法語。願有四十八,怎麼說唯獨顯明念佛呢?那其他呢?

這個「唯」,所謂「唯此一真實,無二亦無三」。

「唯」在唯識中有三種含義:一、「簡持義」。二、「決定義」。三、「顯勝義」。

「簡持」就是把其他的捨掉,獨取當中的核心,這叫做「簡持」。「決定」就是這個是決定性的、必然性的,不是不定的,不是或然的。「顯勝」,把其他的通通隱蔽,唯獨顯現其中核心的殊勝。所以,「唯」有這三種含義。

在四十八願當中,乃至在整部《無量壽經》當中,除了說念佛以外,也談到諸行來迎、也談到三輩功行,可是,諸行來迎的目的,是要導歸念佛必生;三輩功行雖然各有不同,但每一輩每一輩都談到「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尤其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乃至命終,一念念佛、願生極樂,當下就往生,就住於不退轉的果位,豈不是念佛很殊勝、超越一切、當生成就!

又,釋迦牟尼佛「付囑文」(釋迦牟尼佛交待彌勒菩薩將這個法門傳持下去的經文叫做「付囑文」)就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稱佛名號,就能夠得到大利。所謂「大利」,就是「具足無上功德」。在《無量壽經》當中,只有說念佛能夠「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念佛能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沒有說其他的行門能獲致如此殊勝的結果。

所以,由這些經文,就可以看出四十八願,願願都在導歸專念彌陀名號,雖然有諸行往生、有三輩行門的不同,但唯一要導歸的、唯一要顯明的,就是念佛,所以加一個「唯明」。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如果就 《阿彌陀經》來講,善導大師就沒加「唯」這個字,因為在《阿彌陀經》裏,只說「執持名號」,亦即只有闡釋「本願稱名」,不說三學六度萬行,沒有摻雜其他法 門,所以,它很清楚,就是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所謂「一日七日」,並非只是一日、只是七日,它的含義是「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一時、十念、五念、 一念」,也就是願生極樂,從今之後就專念彌陀名號,不夾雜、不間斷。所謂「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

所以,《阿彌陀經》也是在說專一念佛,必得往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念佛往生 者,為諸佛所證誠、讚歎、護念。也就是《阿彌陀經》之中,釋迦牟尼佛說明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必定得到兩種果報:一種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 在其前」,另一種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當說明這些利益的當下,十方恒沙無量無數的諸佛,立即主動地從祂們的世界不約而 同、異口同聲地歡喜讚歎、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你們要相信勿疑。」可知,只要願生、稱名,就受十方諸佛的證誠,證明不會虛假、 必定往生;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十方諸佛也同樣在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佛佛相同,佛佛互相稱讚、互相證明,而且也以弘揚這 個法門為祂們的出世本懷。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段文是在解釋《觀無量壽經》的。《觀無量壽經》「顯義」是在談定善跟散善,「隱義」是在談執持名號,所以善導大師就說:此經(「此經」就是《觀無量壽經》)定善、散善的經文中,都只在標出專念名號必定往生。

定善文中,哪一段文標示念佛往生呢?「定」就是十三種定觀,十三種定觀最明顯的在第九種觀,第九觀說阿彌陀佛的光明: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所以,十三種定觀文中,也談到念佛。

這裏「念佛眾生」的「念佛」,是心中觀想的念佛,還是口中稱名的念佛呢?如果從《觀無量壽經》最後流通文,釋迦牟尼佛殷勤懇切要阿難尊者弘傳下去的那段經文來看,就是稱名念佛。也就是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也就是「持佛名」,不是「觀佛像」。

所以說,十三種定觀也談到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那麼,散善就是九品,九品之中有哪段經文在談稱名念佛呢?在於下三品,也就是說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談到稱名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觀無量壽經》不管定善也好、散善也好,雖然說到十三種定觀,說到三福九品,但目的在於導歸「專念名號得生」,也可以說只在標舉「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不是在標舉十三種定觀,也不是在標舉三福九品。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費那麼多的時間、講那麼長的經文,來介紹十三種定觀和三福九品呢?目的在何處?目的就是「唯標專念名號得生」,目的就是導引修定善、修散善的眾生歸入專稱名號。也就是導引聖道法門的修行者,歸投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

這 段法語是善導大師引用淨土三經來說明諸善萬行不能跟念佛相比(雖然只是引用淨土三經,其實涵蓋了一切世界、十方諸佛,以及所有的經典、法門。也就是不僅在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當中,念佛都是諸善萬行所無法相比的。為什麼?因為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願,是在考察了十方一切世界之後,經過五劫思 惟所發超越十方諸佛的大願,當中獨獨選取念佛為往生的方法,而諸行是選捨的)。由此也可以知道,這三部經的思想是一致的,這三部經都在說一件事情:只要念 佛,必定往生。

諸經所歸

這裏談到「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除了淨土正依三經之外,聖道門的經典,比較有名、比較被尊崇的經典,有所謂「富貴華嚴」--《華嚴經》、「成佛法華」 --《法華經》、「開悟楞嚴」--《楞嚴經》,這三部經最後也都在導歸極樂,也都在顯示念佛的尊貴。

像《華嚴經》,最有名,可是《華嚴經》的歸終結頂、最後目的,卻是等覺菩薩-- 也就是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引導登地的十地菩薩歸向極樂,才能夠快速成就佛果。所以,有所謂《華嚴經》是「廣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小華嚴經」的說法,也就是《華嚴經》、《無量壽經》的性質是一樣的,目的是一致的。

《法華經》--「成佛法華」,也在說明修行《法華經》往生彌陀淨土,如《法華經》〈藥王菩薩品〉言:

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楞嚴經》——「開悟楞嚴」,也在說明眾生但能憶佛、念佛,就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到了極樂世界,六根對極樂世界的六塵,根根塵塵當下都能讓我們開悟、讓我們證入涅槃,所以說「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持名念佛是佛法歸趣

蕅益大師於《彌陀要解》讚歎、說明「持名念佛」是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經教法門的歸趣、目的,而言: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二、雜善難生,故教專念

善導大師《法事讚》(《善導大師全集》四三七、四五○頁)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愚癡、罪惡、苦惱的凡夫所發願、修行、成就的清淨無染的報土。極樂世界又名為「安樂世界」,又名為「安養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充滿平安、喜樂、清淨的世界,是無憂無苦、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世界,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極樂之樂、娑婆之苦

《阿彌陀經》說: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極樂世界為什麼名為「極樂」?之所以名為「極樂」,是因為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就通通斷除煩惱的苦,當下證悟涅槃的樂,所以叫做極樂。

《阿彌陀經》有兩部:一部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一部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上面所引用的,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也是我們常常誦念的一部經。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對這段文是這麼翻譯的:

何因何緣彼佛世界名為極樂?
由彼界中諸有情類,
無有一切身心憂苦,
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所有的往生者都沒有一切身心憂苦(也就是身體的苦痛和心裏的憂愁),都沒有,唯有無量的清淨喜樂,所以才叫極樂世界。

論 身的苦、心的憂,有哪些憂苦呢?我們身體的苦有「老苦、病苦、死苦」,我們心裏的苦,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但其實身心是互相影響的,身體 有病痛的話,一定影響到心理,從而不能愉悅、舒適;心中有所不平、不滿,有所憂愁、瞋恚,也會影響到身體,身心是互相影響的。

那麼,身的苦跟心的苦根源在哪裡呢?根源在我們有「五蘊熾盛」,這個虛假的五蘊熾盛導致身心受苦。

而極樂世界是「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論極樂世界的菩薩壽命,是無量壽。《阿彌陀經》說: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壽命無量。「無量」是超越的、永恆的意思。

「量」有多種含義,如:時量、空量,限量、無量。

「空量」就是空間,譬如說長、寬、高;「時量」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限量」就是幾斤重、幾噸重。但只要有量就有限,壽「無量」就是壽命無限,超越時間。

所 以,在極樂世界,沒有死、沒有老也沒有病,因為都是三十二相,都是金剛那羅延身-- 極樂世界沒有老病死的身苦;極樂世界都是俱會一處,所以沒有「愛別離苦」;都是諸上善人,所以沒有「怨憎會苦」;而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什麼,心念一 動,當下現前,所以沒有「求不得苦」;同時,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沒有「五蘊熾盛苦」,所以說「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極 樂無為涅槃界」:「無為」就是「涅槃」,「無為涅槃」才能夠極樂。「無為」就是沒有造作、天性自然,《無量壽經》說:「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無為自然」 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所以,不生不滅就是無為,也就是自然,就是不經過我們凡夫的造作,天性是自然不生不滅的。簡單講,就是它沒有無明、沒有 煩惱、沒有憂苦,隨順法性,清淨無漏。由此可知,無為涅槃就是天性自然、不經造作、不生不滅,無明除盡、真如自性全現的本具之樂,這個名為無為涅槃之樂。

剛剛所講的,「量」有無量,我們的真如自性,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無壞,而又豎窮三世,橫遍十方,廣大無邊、遍一切處。所以,這種樂是超越相對、是絕對性之樂,是無量清淨的喜樂,所以叫做「極樂」。這種境界,《無量壽經》就說: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也就是我們煩惱凡夫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證入無為涅槃,享受無為涅槃的喜樂,身體是「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廣大無邊,遍一切處,這就是「極樂無為涅槃界」的意義。

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不管是依報(也就是國土,所住的環境),或者是正報(就是阿彌陀佛以及所有的菩薩),依正主伴(主就是彌陀,伴就是所有菩薩),通通都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故名「極樂無為涅槃界」。

凡夫的身心境界

我們六道凡夫,又是怎樣的境界?

我們凡夫身心所有的一切,都是煩惱的結晶,我們的身體,每一滴血、每一寸肉都充滿著煩惱和罪惡,所修行的,都是有為有漏的,不是涅槃的真性。身體還有分段生死,也就是新陳代謝、生老病死、生死輪迴。

而 我們的心-- 我們依什麼為心呢?也就是以六識為我們的心性。六識就是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既然是根塵和合所產生的,就是因緣所和合的,因緣本身是生滅無常、沒有本 體、沒有自性的,所以它是虛妄的。根塵相對的既然是虛妄的境界,當然所產生的六識也是虛妄的心識。我們凡夫的所做所為,一天當中起心動念,都是以六識為我 們的妄心、為我們的主體,都是沒有自性、生滅無常、虛假不實的。由虛妄的六境產生虛妄的六識,由虛妄的六識之心(妄心)產生虛妄的境界,就是所謂的「種子 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因此來往六道,永無休止。

凡夫如果以這種生滅心,來求不生不滅的真常,那就好像煮沙要成飯,緣木要求魚,是永無可能的。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過去,不可以執著現在,不可以執著未來。只能一心一意專念名號,向著淨土前進。

當 然,我們都是凡夫,以道理勸人容易,以道理自修困難,雖然講我們的心性都是六識,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都是造作的、不是清淨功德,不可執著,要回歸真如 實相,清淨本性,但我們即使瞭解,可是做不到,即使歸命彌陀、專念名號,也不是當下因為願生、稱名就清淨了,還是一樣的五蘊熾盛、妄想紛飛,不過在這裏是 就極樂無為涅槃的境界跟六道凡夫的境界互相比較。

往生極樂,即是成佛

切實而 言,往生極樂,即是成佛,因為既無生死即是佛。生死有二: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六道輪迴的生死,往生極樂,永不六道輪迴,超凡入聖,已是聖 者不是凡夫。而變異生死是菩薩階位初住以上三賢十聖等聖者的心識升華,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證,破盡最後一品無明,即由等覺 證入妙覺而成佛,這是變異生死的過程。

極樂世界既是涅槃境界,既無分段生死,也無變異生死,是故往生,即是成佛,即受佛之涅槃大樂。佛樂即是涅槃大樂,涅槃大樂,唯佛所受。

不論何人,一旦往生極樂,皆受涅槃大樂,既受涅槃大樂,即是成佛。

「無有眾苦」即是「無有一切身心憂苦」,要而言之,即是無有分段、變異生死之苦。

「但受諸樂」即是「唯有無量清淨喜樂」,要而言之,即是唯有自然、無為涅槃之樂。

故大師言「極樂無為涅槃界」,故往生極樂,即受涅槃之樂,即是成佛。

隨彌陀之緣

「極樂無 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就是隨眾生各自的因緣所學的法門,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譬如說參禪、止觀、持咒、誦經、拜懺、念其他的佛、修其他的 法門,這些都是「隨緣」,也就是所修的八萬四千無量的種種諸善萬行的法門,都是「隨緣」,也都是「雜善」。他主要是隨自己的緣,而沒有隨彌陀的緣。如果隨 各個眾生的緣,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隨彌陀的緣,就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念佛。這些雜善要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很難。

「故使如來選要法」:「要法」就是念佛之法,也就是必定往生、往生的正因,叫做「要法」。不是往生正因,都非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要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且念阿彌陀佛是「專復專」,殷勤懇切地交待我們要「專復專」。

善導大師釋「一心不亂」

「專復專」是在解釋《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這首偈子是在解釋《阿彌陀經》核心的經文。

「一心不亂」,一般都以其他的法門來解釋,譬如說以天臺法門解釋、禪的法門解釋,那都是錯誤的。把「一心不亂」解釋為降伏見惑、斷除思惑,或者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把「一心不亂」解釋為境界的高低。

但 善導大師不是那樣解釋,「一心」就是「專」,因為「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意思就是:隨我們的根機,專一地念 這句名號,見思二惑有沒有降伏、有沒有斷除,乃至有沒有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都沒有關係,不講那些,只講以我們十方眾生的根機,專一念這句名號就可以 了,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往生的要法、往生的正因,除此之外都是「隨緣雜善」,往生就困難。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種種法 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種種法門」,扼要來講,就是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六度,大小、顯密、頓漸通通都屬於「種種法門」的範疇。這些法門雖然都 能夠解脫(四諦是解脫的法門,十二因緣、三學、六度都是解脫的法門),可是,「無過念佛往西方」,為什麼?因為那些固然也是解脫的法門,但我們做不到;而 必生西方的念佛之法,我們能做得到。

所以,經典上說: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如乘船渡海,不勞功力。

三、一切善業,不如念佛

善導大師《般舟讚》(《善導大師全集》四七○、四七六、五九二頁)言: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這兩句是「比對顯勝」,以「一切善業」跟「專念名號」相比,一切善業都不如專念彌陀名號之殊勝、簡易。

「一切善業」:或名雜善,「雜」對「專」,不如專念。

「迴生利」:迴向也能獲得往生的利益。有此利益,但非無上大利,與念佛之利不能比,從任何方面來講都不如專念彌陀名號的殊勝之利。何故?略說有三:

一、 順佛本願故:專念佛名是第十八願所言之「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即是專一念佛之意,是正定業,必得往生。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 覺。」如今,彌陀已成正覺,因此,「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是故釋尊於第十八願成就文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餘行餘法,皆無此利。若不念佛而修餘 行,則需要迴向,否則不能往生;雖可迴向,與佛疏而不親、遠而不近,而且功德少、力量弱。

二、 機法一體故:彌陀名號即是彌陀光壽之體,專念彌陀名號即是與佛機法一體,不相分離,是親中之親、近中之近。《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 眾生心想中。」你念佛,佛念你。善導大師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因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凡夫只要稱名念佛,當下與 佛相應,感應道交,不假方便;如以箭射地,無有不中。若不念佛,則無此功能、無此利益。

三、 佛光常攝故:彌陀名號即是彌陀光明,善導大師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專念彌 陀名號即是在彌陀佛光當中,平生常蒙佛光攝護不捨 --《觀無量壽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臨終亦蒙佛聖親來迎接--《小經》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即 得往生,極樂國土」。若不念佛,則不蒙佛光攝護——善導大師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又說「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這兩句與上兩句的意義大致相同。「萬行」即是上兩句所言之「一切善業」,「俱迴皆得往」即是迴向也能獲得往生之利(迴生利),但都不如「念佛一行」之最尊貴最殊勝,其理由亦如剛才所說的三點內容。

「普 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念佛之人,觀音、大勢之等覺大菩薩自然成為他的同學、朋友、兄弟,這是何等的殊榮可貴!《觀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釋尊讚歎念佛人是芬陀利花,如此讚譽,是世上最崇高的讚譽。善導大 師解釋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如此讚譽,也是世上最尊貴的讚譽。觀音、勢至是念佛往生極樂 的,我等亦然,雖有先後,但「師同、心同、往生同」,故念佛人與二位大聖是同學,亦是兄弟。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 弟。」念佛有如此殊勝絕比之利,故彌陀示現之善導大師殷勤地「普勸有緣常念佛」,希望我們大家也彼此相勸,自信教人信。若不一向專念彌陀佛名,則一切善業 萬行皆無此功能、無此利益。

第四節    念佛的利益

「乃至十 念」已經講過三節。第一節是就「乃至十念」四個字的含義作解釋,並說明所謂「念」是以「稱名念佛」為主。第二節舉出阿彌陀佛為什麼發念佛往生之願作為祂的 根本願,引用法然上人的《選擇集》作為說明,也就是之所以以念佛為往生的根本大願、而不以其他所有法門、所有行持為往生的根本大願,是因為念佛具有「殊 勝」跟「容易」的特點;除了念佛以外,對往生來講,都比較不殊勝而且非常困難。第三節引用善導大師三段法語,以念佛跟諸行作為比較。現在進一步就念佛的利 益來作闡述。

一、真實之利

我們做任 何事情,都需要對自己有利益、對別人有利益,對社會、國家有利益,乃至對現在、對未來都有利益。如果沒有利益,那所作的事情就未必有意義。當然,這個利益 並不是社會上所講的那種官商勾結、賄賂的利益,或者是名聞利養的利益,而是對我們現世生活有確實需要的利益,以及對未來解脫有絕對的利益 -- 這是我們真正所要追求的利益。

學佛有利益,念佛更有利益,尤其是念佛這種利益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在我們的根本經典--《無量壽經》一開頭就有一段文,清楚、明白、簡要地顯示出來,這一段文是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段經文 稱為「釋尊出世本懷文」,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出現世間,祂的目的何在?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之心,悲愍我們三界六道輪迴的苦惱凡夫而示現在印度的伽耶 城成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祂的目的是為了給我們「真實的利益」。這部經的宗旨是在顯揚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念佛法門,所以這裏的真實利益就是「念佛的利 益」。也就是說念佛最終能夠離開六道、往生成佛。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談何容易?但是念佛本身是「當生成就」的,「一生成辦」的,所以這個利益才是我們能夠擁有的利益。

《無量壽經》裏面又有一段話:

專求清白之法,
以惠利群生。

也就是說,當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菩薩的時候,曠劫以來都是勇猛精進地在累積「清白的功德」,也就是「無漏的功德」,「以惠利群生」,來賜給我們,使我們擁有祂的功德的利益。

《無量壽經》也有一段文叫做「彌勒付囑文」,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將念佛法門繼續弘傳下去,這段文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段文的 含義是:只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的救恩而歡喜踴躍,此後呢,執持名號,專一地稱念這句名號而願生極樂世界,那麼就應該知道這一個人已經獲得了大利、擁有了大 利。這裏所說的「大利」,是指什麼大利呢?就是「無上功德」。既然是大利,就不是小利;既然是無上,就不是有上。而這裏所說的「大利」也好,「無上功德」 也好,就是指念佛的利益。所以,念佛本身就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在《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也說:

我見是利,
故說此言。

釋迦牟尼 佛以祂無漏的佛智,所發現的這個利益,當然跟我們凡夫所見的利益,境界是天差地別的。那麼,釋迦牟尼佛所見的利益是什麼利益呢?依據《阿彌陀經》所講的 是: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是不二心,不二就是專;「不亂」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只要盡形壽專一稱念這句名號,不夾雜、不間斷,這樣的 話,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顯現,來安慰他、保護他、迎接他,這樣當他命終的時候,就不會散亂、不會顛倒,而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所 看到的利益,所以將這個利益、將這個法門演說在《阿彌陀經》之中。

給人利益

任何事情,都必須是對自己、對別人有利益,如果對自己、對別人沒有利益的話,那就必須警惕,不做不說。

《無量壽經》裏有一段話說:

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遠離粗言」:「粗言」,粗暴的語言、不好的語言。粗暴的語言、不好的語言是什麼語言呢?就是所謂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說這些話不但對自己沒有益處,也會傷害對方,所以「遠離粗言」,因為這個能「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要「修習善語」,也就是練習講對別人有利益的話、別人喜歡聽的話,讓對方感受到溫暖和體貼,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懷、照顧,讓對方能夠有賓至如歸的感受,這樣就能「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有關語言,在我們的宗風裏面也有提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我們念 佛,想到念佛有無窮的利益,也必須想到通過其他的事情,也給別人帶來利益,為什麼?因為我們想追求利益,進一步也希望他人得到利益。所以在方方面面,也就 是世間法上,或是出世間法上,都能帶給他人利益。那麼,就念佛來講,念佛能夠得到無窮的利益。從現世的利樂,到來世的利樂,從生門到死門,都能夠得到利 樂,甚至得到究竟成佛的利樂。

二、現當二益

我們這裏把無窮無盡的念佛利益,概要地歸納為兩種利益,就是「現當二益」。

「現當二益」:「現」就是指現世、現生。本人現生還活著的這段時間。「現益」,也就是現在的利益。「當」就是死後,死後往生極樂、究竟成佛、廣度眾生的利益。這兩種叫做「現當二益」。

我們念佛法門,是「現當二益」的法門,而不是只有一益。所謂「一益」,是只得現在的利益,而死後呢?輪迴而去了;或者雖然將來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可是現在呢?不能得到任何利益。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圓滿。

二益若不能兼得,寧可有當來利益

當然,在 這兩種利益當中,如果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話,那麼寧可有當來的利益。為什麼?人生被形容為苦海,六道苦海既深且廣,無窮無盡。今生都已是很苦了,還有輪 迴,還有下一輩子,豈不是那個苦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所以,「寧可來生勝今生,不可今生勝來生」,因為輪迴如果不出離、不解脫的話,難免會墮落三惡道。現 生的利益再怎樣殊勝,畢竟只是幾十年而已,都是有限的,一眨眼便過去了。所謂「過眼成空,從此不再」。

如果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利益是無窮無盡的。

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雖然說「利益、利益」,但是學佛人總有一個觀念,也就是以佛教的價值觀來看世間,那個價值觀就是「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知足睡橋下猶富,不知足住天堂猶貧。尤其是富貴往往令人迷失,所謂「富貴學道難」,何況世間福報如夢如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有一句話說「苦是入道因緣」,釋迦牟尼佛如果論富貴,是全國第一的,因為祂是太子的身份,將來就是國王,可是祂毅然決然捨去了王位,世間最高的榮華富貴,祂無一不有,然而祂全部拋掉,也就是說祂認識到有比這更富貴、更尊榮的。

當然,一個學佛的人也不必高談闊論安貧樂道啦、知足常樂啦,這雖是三寶弟子應有的基本觀念;可是,如果一個人三餐難繼,有一餐沒一餐的,甚至呢,房貸繳不出來,生意入不敷出,年年都在虧本,那麼,要他學佛他也無心,也無閒暇。

所以,往往一個人能夠學佛,他不是很富有,也不是很貧困。太過於富有,剛剛講的,容易迷失,迷失當中還會造罪;太過於貧困,整天都在動腦筋怎樣才能賺錢維持家計。

善導大師言:念佛延年轉壽

不過,不管怎麼樣,只要虔誠地、專一地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存在心中、掛在嘴上,自然就能得到現當二益。

而這二益當中,現世的利益是必然有的。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裏說: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善導大師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念佛人能夠有「五種增上利益」的因緣,所以才能「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所謂五種增上利益因緣,也就是「五種增上緣」,《觀念法門》裏說:

第一,滅罪。
第二,護念得長命。
第三,見佛。
第四,攝生。
第五,證生。

因此能夠「現生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延年」跟「轉壽」意義是一樣的,也就是「消災延壽」。

「不 遭九橫之難」:這個「橫」,就是沒有來由的、橫命的。「九橫」就是:第一,「橫病」。第二,「橫有口舌」(有一句話說「有求全之毀,有無妄之災」,這個 「口舌」就是一種「求全之毀」,無來由的誹謗)。第三,「橫遭官難」(也就是說遇到官司不容易解決)。第四,「鬼神得便」(受到鬼神的干擾、攪亂)。第五 「被搶劫」。第六,「水火」之難。第七,「被禽獸所吃」之難。第八,「符書厭禱」(就是遭受人家畫符來陷害)。第九,「湯藥不順」(也就是說有病吃藥反而 吃錯藥。吃藥不但沒有效果,反而使病情加劇)。這些就是「九橫之難」。

這「九橫」只不過是概括來講,人生在世所可能遇到的災難是非常多的。臺灣的「九二一」地震,死傷就好幾千人,此外,水災、火災、風災,尤其是「南洋海嘯」,最近日本又下大雪,也死了將近百人,還有目前令人恐慌的世界性禽流感……,所以,人生在世災難非常多。

那麼,只要專一念佛、虔誠念佛,這些災難都會擦身而過,在「共業」當中就會脫離成為「不共業」。

印光大師言:念佛自得世間福報

印光大師云: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所得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這裏所講的「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也就是說念佛能夠獲得世間種種的福報,雖然不知、不求,可是天性自然、不求自得,會有這些世間福報。

在 這裏,印光大師指出「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一般世間人所認定的這些幸福或者福報,自古以來就有所謂「五福」,一般人也都 祈盼「五福臨門」。這「五福」就是「長壽、健康、富有、高貴、子孫賢達」,或者是「能得善終」,就是這幾樣。那麼,這幾樣呢,如果我們能夠專一念佛,便能 自然獲得。所以,專一念佛的人,虔誠、老實念佛的人,往往活得比較長壽而又健康,一些災難會消弭於無形,一些好事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臨終的時候往往也是 順利、安然、莊嚴地往生,甚至有的預知時至。

我 有幾位姑媽,大姑媽一百多歲了,現在除了身體比較虛弱以外,沒有什麼重病,她吃素也好幾十年了,有事沒事都會手中拿著念珠,撥念珠念佛。再下來的姑媽也九 十歲了,兒孫都在外工作,所以平常她一個人生活,當然比較清閒,她平常偶爾看看電視之外,就是念佛。從一樓到四樓的佛堂,都由她上上下下在打理,可以說行 動還很自如。再下來的姑媽就住在臺北,也曾經來過這裏兩次,她今年八十八歲,我上個月去看她,覺得她的精神氣色比以往還要好。她晚上八、九點就去睡覺了, 凌晨大概一點左右就醒過來,醒過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做早課,早課做完了,就做家事,拖地板啦,清潔衛浴啦,然後就吃兩片吐司,喝一杯咖啡,之後就是一天固 定念一萬聲「南無阿彌陀佛」,她念佛是一句一句很緩慢、很清楚地念,這是固定的數目。此外,她有事無事一句佛號常掛在口中。我就感覺這幾位姑媽能夠長壽而 健康,應該是受益於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老實念佛五福自然臨門

我也聽一 位法師說有個信徒預知時至、順利安然往生的故事。說有一位老居士,什麼都不懂,也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就安份守己、老老實實地念這句佛號,她也是固定數 目,一天念三萬聲。即使出遠門回來再晚,也必定把這三萬聲佛號念完才去休息,所以念佛很固定,而且很精勤。她一生可說沒什麼病,往生之前七天,她預知時 至,所以召集兒子、女兒、媳婦,一一交代後事。到第七天早上,家人想:這個時間老人家應該出來用早餐了,怎麼還沒出來?就到房間一探究竟,結果看到她已經 手拿念珠,坐在椅子上安詳、寂靜地往生了。

所以,只要專一、虔誠、老實地念佛,長壽無病往往不求自得。

念佛人安份守己、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所以本身會感覺只要三餐不缺、身心康寧,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比這更富貴了。所以,一個念佛人,世間的所謂五福自然臨門。

有了本金,自然有利息

印光大師 說:「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印光大師這一段法語顯示出念佛的目的主要在往生,世間的福報 是一種附帶的,也就是念佛的利益有本金的利益、有利息的利益。主要在本金,有了本金自然就會有世間福報的這些利息。

念佛的十五種利益

念佛的利 益很多,在《念佛感應錄》裏就有理論的根據,也有事實的證明,同時歸納出好幾個項目,譬如說「治病」、「免難」、「避鬼」,或者是「離開三途地獄」,或者 是「往生西方淨土」,這種種種種,很多。念佛的「現當二益」在《念佛感應錄》裏面充分顯明,既有理論的根據,也有事實的證明。

我 把它歸納為十五點,也就是「現當二益」十五種:「第一、彌陀住頂;第二、佛光護身;第三、諸佛護念;第四、菩薩相隨;第五、冥眾護持;第六、消除罪障;第 七、增長福慧;第八、離諸厄難;第九、能得壽康;第十、將獲善終;第十一、入正定聚;第十二、斷除輪迴;第十三、往生淨土;第十四、成就佛果;第十五、廣 度眾生。」

     

這「現當二益」十五種在我們《念佛感應錄》裏面都具足。在這十五種當中,前面的十一種屬於「現世的利益」,後面的四種屬於「往生的利益」。

入正定聚

在「現世的利益」當中,第十一「入正定聚」,屬於「總益」,也就是根本的利益,也由於有這根本的利益,所以才能連帶地獲得前面的現益以及後面的當益。

「入正定聚」以一般法門來看的話,認為是往生極樂之後才能獲得的,但是我們這個法門不然,是現在就能獲得。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就根據《無量壽經》的道理而說: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這段法語顯示「入正定聚」是在現生所獲得的,不必等到命終往生極樂世界之後。

那麼,曇鸞大師是依據《無量壽經》的哪段文呢?《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所謂「正 定聚」,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是只要「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就是「上盡一形,乃至臨終十聲、一聲、一念,念其名號」之意) -- 這個念佛不是只為了現世的福報,或者是為了將來求生人天,都不是,而是「至心迴向,願生彼國」;有了這「迴向願生彼國」的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當 下就獲得往生身份了,所以,曇鸞大師就斷定說:「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這一段和第十八願成就文的意義很吻合。曇鸞大師又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國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這一段文也顯示我們還沒有往生就已經獲得「涅槃分」了。這樣當然不可能再繼續六道輪迴,因為「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可見,「三界繫業,畢竟不牽」,是現在所能得到的。「涅槃分」也是今生今世所能擁有的。

三、名體一如、光號不二

這十五種「現當二益」,前面兩種 --「彌陀住頂、佛光護身」,先做解釋,有「經證」,也有「事證」。

名體一如,光號不二。
名體一如—— 彌陀名號即是彌陀佛體;
光號不二—— 彌陀名號即是彌陀光明。

這兩句話是在顯揚「彌陀住頂,佛光護身」的道理。

「名 體一如」:「名」就是六字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體」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彌陀六字名號跟阿彌陀佛的佛體、阿彌陀佛的佛身是一而二、二而 一,是在一起的,是一體的兩面,所以叫做「一如」,也就是名號的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而阿彌陀佛的本身也就是名號。好像一張紙,這一張紙薄薄的,有正 面,有反面,一張紙就具足正面跟反面,離開了正面沒有反面,離開了反面沒有正面,這個叫「名體一如」。

「名」 跟「體」,如果以「體」跟「用」來講的話,阿彌陀佛的本身屬於「體」,祂的名號屬於「用」,就是作用、功用。因為「體」本身是佛的法身,「法身」無形無 聲,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也無法想像。那佛要度眾生,必須要讓我們看得到、聽得到、想得到啊!所以就「垂名現形」,因此有這句名號和這尊佛像。所以, 名號的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甚至佛像也有佛在、也會放光,所以說「名體一如」。

「光 號不二」:「光」就是彌陀的光明,「號」就是彌陀的六字名號,光明跟六字名號本身也是一而二、二而一,是在一起的,是一體的、不離開的,所以說「光號不 二」。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以聲音來講,光明是無聲的名號,而名號是有聲的光明,也就是光明跟名 號是一體的。只是名號有聲音,光明是靜態的,沒有聲音。

經證:彌陀住頂

一、彌陀住頂。

蓮池《阿彌陀經疏鈔》引經言:
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日夜擁護,不令怨家而得其便;
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

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淨土宗的一位高僧,他一生著作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主要的著作就是《阿彌陀經疏鈔》。當然,他是以華嚴和禪的教理來解釋《阿彌陀經》,跟善導大師的思想有些是不相契應的,雖然如此並不表示從頭到尾都不相契應。

這一段文可作念佛「現當二益」第一「彌陀住頂」的經證。

「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常住其頂」就是時常地、不分日夜地、不管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有修行沒修行、在家出家,甚至善人惡人,只要他常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常住其頂,而且「日夜擁護」,不分白天晚上都來保護他。保護他有什麼樣的功能作用呢?

「不令冤家而得其便」:「冤家」就是過去世、生生世世,乃至今生今世的冤家債主,或者惡鬼惡神、甚至天魔波旬,都不能妨害他、障礙他,所以說「不令冤家而得其便」。同時:

「現世常得安穩」:所謂「安穩」,就是能夠平安地、順利地過日子。

「臨終任運往生」:臨終自在往生,「任運」就是自在的意思。

這段經文很短,可是對我們念佛人來講,很有安慰感。

如果我們念佛,可是懷疑:

「我念佛有什麼功用呢?」

「我念佛,阿彌陀佛又不知道。」

「我念佛,阿彌陀佛又沒有來到我的身邊。」

如果不曉得念佛有什麼功能、利益的話,我們是沒有信心念佛的,也沒有那一股勁去念佛。

但看到這一段文,我們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安住在我們的頭頂上,日夜擁護,豈不覺得很值得很安慰?因為念佛,每個人都會念、都可以念的,只要他有心,只要他有嘴巴,默念、金剛念、小聲念、大聲念都可以,很方便。念佛,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是易行道。

事證:彌陀住頂

這有什麼事實證明呢?所謂「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證據拿出來。證據其實很多。

在 我們《念佛感應錄》第二集裏面,二七○頁〈念佛成佛,身放佛光〉那一則故事可作證明。那則故事的內容大概是說,有一個人被鬼魂附身,這個人有一天遇到一位 法師,法師勸他念「阿彌陀佛」,所以他就念「阿彌陀佛」。每當他念「阿彌陀佛」,身上就會閃出白光,使附身在他身上的鬼魂難得安住。有一天,法師跟這個人 見面,那附身的鬼魂就告訴法師說,凡是念佛的人,身上都有光明,而且會轉成為佛身,也就是如果虔誠念阿彌陀佛,鬼魂所看的是阿彌陀佛的佛身;如果念觀世音 菩薩,鬼魂所看的是觀世音菩薩的相貌,也就是念什麼便成為什麼。

另 外也有一位出家人,他出家也將近二三十年了,早期也是一方面學禪一方面念佛,最後發現自己根機下劣,所謂「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 死」,所以,不久之後他就捨禪歸淨,專修淨土、專念彌陀名號。他在南部的時候,南部一位有陰陽眼的人(所謂陰陽眼,就是可以看到冥間的非人),這個人就跟 另一位蓮友說,那位出家人的身上有一位莊嚴的菩薩。這個出家人來到北部,也遇到北部一位學神通的居士,這個居士也是個藝術家,雕塑佛像、設計寺院很有名。 有一天,這個居士就跟出家人講,你頭上有一尊很莊嚴的阿彌陀佛。

這也就顯示,因為他是專一念佛,他別無所能,他也放棄所有的法門修行,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也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使得對方就能發現「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這種瑞相。

可見,「彌陀住頂」有「經證」,也有「事證」,不論何人、不論何時、不論何地、不論何緣、不論何心,只要他專一念這句名號,不假自求會有這種瑞相的,這是「彌陀住頂」。

四、佛光護身

經證:光明燭身

二、佛光護身。

(一)光明燭身。
蓮池《阿彌陀經疏鈔》引經言: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這一段文 前幾次解釋過。也就是說,念佛的人身上都散發出四十里路的光明。當然這是概要地來講,如果專一虔誠念佛,光明當然不只四十里路之遠。那次也曾引用「念佛放 光」的故事,只要虔誠念佛,身上都會放出佛光,而那個光明之廣大能夠包滿整個地球;如果不虔誠念佛,他的光明只是「噗」一下、「噗」一下,在嘴臉之間,這 也可說是念佛放光的一種證明。

「念 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魔」有內魔、有外魔,「內魔」就是所謂的煩惱魔,也就是心魔。有句話說:「魔由心生,妖從人興;正心誠意,百邪不 侵。」往往內心沒有正知正見、追求靈異感應的話,會引起外魔。所謂「外魔」,包括我們的冤家債主,最厲害的就是欲界第六天的天魔。不管是冤家債主之魔,或 者是惡神惡鬼之魔,乃至天魔,只要專一念佛的話,身上就會放光,而放光的好處是「魔不能犯」,不能來干擾、來障礙、來攪亂。

有 一句話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著魔。」所以,學佛、修行、向道,最怕的就是著魔。念佛人不可能有外魔來攪亂、來干擾;最怕的就是心魔,也就是知見不 正確,或者是煩惱魔,凡事情緒用事、沒有理性,這樣的話,就會障礙自己。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最怕有魔的干擾,有魔的干擾就不能解脫生死輪 迴了。

如 果以自力法門修行的話,到最後必須通過天魔這一關,但是能夠通過的,千萬億中難得一人。其實,天魔不會隨便來找修行人的,為什麼?必須是這個修行人讓他看 在眼中才會來攪亂。隨隨便便的修行,沒有大精進、大修行,天魔不會把他看在眼中而來攪亂。就像釋迦牟尼佛將成道的時候,天魔就來了。如果不是像釋迦牟尼佛 即將成道的話,天魔是無動於衷的,不會驚動到天魔來干犯。

不管任何的魔,只要念佛的話,這些都不成問題,不能干犯、毫無障礙。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同樣的,不論何人、不論何時、不論何地、不論何緣、不論何心,他當下念佛當下就會放光。不假自求,自自然然就會顯現的。

剛 剛講過,不論任何念頭,其實我們的心都是充滿煩惱、充滿妄想跟雜念,二六時中,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沒有無雜念的時候,而這些念頭其實都是充滿罪惡的, 《淨度三昧經》說:「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之所為,無非三途業。」《地藏經》也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我們 即使靜坐專心念佛,還是有雜念,只是雜念多雜念少、是粗的雜念還是細的雜念而已,很難得念念當中都是佛號相續而沒有妄想雜念的,還是有。只是說,妄想雜念 比較微細、比較少,但還是念念之中都有妄想雜念。

儘管如此,還是會放光,這種天然自性,好像點火燃燒必有光亮;好像開電視就有影像;好像播下種子自然開花結果;好像穿衣就會溫暖、喝水就會解渴、吃飯就會飽;好像水就會潤物、火就會燒物那樣,念佛必定會放光,天性之自然,一點都不會有差錯。

如果瞭解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就會勤於念佛。

佛號最吉祥

「念佛身 有佛光」,有什麼好處呢?剛剛講,魔不能犯,當然,分析來講,身有佛光就會讓我們「消業障、增福慧、辟除惡鬼、解冤度亡,為當地帶來吉祥」,就有這一些好 處。既然有這一些好處,我們就要常念佛,而不要閒言雜語,因為一切語言當中,什麼語言最吉祥?佛號最吉祥。一切諸佛之中,哪一尊佛最尊貴?是阿彌陀佛。八 萬四千、無量法門當中,哪一種法門最殊勝、最真實呢?就是念佛。可謂:

一切語言中,佛號最吉祥;
一切諸佛中,彌陀最尊貴;
一切諸法中,念佛最殊勝。

經證:光明無量

(二)光明無量:
《阿彌陀經》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為什麼我 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會有光明?就是因為這尊佛有無量的光明,怎麼樣的無量呢?是照滿十方恒沙的國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是充滿整個大宇宙的,而且 是無所障礙的,不受任何的障礙,譬如時間、空間、罪業、魔難、雜念等,都不能障礙彌陀的救度,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人就會受無礙光明的照耀、保護 與救度。

經證:光攝念佛

(三)光攝念佛。
《觀無量壽經》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無礙的光明,目的何在?就是在於攝取念佛的眾生。所謂「攝取」,就是平生保護他,臨終迎接他,而且永不離開、永不捨棄,不論何時、何地、何緣,只要他是一個念佛人,阿彌陀佛就永遠攝取不捨。

祖釋:光號攝化

為什麼呢?接下來看「祖釋」,祖師的解釋:

(一)光號攝化。

善導《往生禮讚》云: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光號攝化」就是光明跟六字名號救度眾生,叫做「光號攝化」。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裏說: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也就是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尤其第十八願,是以光明名號來攝化十方所有眾生,使十方眾生有信心稱念這句名號,他要求現世利益也可以,要求當來的往生利益也可以。所以說:

「但使信心求念」:也就是這句名號就像百寶箱,就像寶庫,可以任運地、隨意地讓他求、讓他支、讓他取,所以說「但使信心求念」,他要取多少、他要支出多少,都可以以念佛為之。

「上 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為什麼?因為這句名號有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量在裏面,所以才能使得我們上盡一形(一輩子)念佛也好,或 者是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只念十聲一聲也好,也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聲」,都容易達到我們所求的,都容易達到往生,因為阿彌陀佛的 誓願深重。

由這段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句名號就是光明,光明本身也是名號。而阿彌陀佛是以這光明名號來救度我們,來讓我們不管求現世利益,或是求將來利益,都能夠得到。

祖釋:唯攝念佛

(二)唯攝念佛。

善導《往生禮讚》云: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這段文是 把《阿彌陀經》「光明無量」之文以及《觀無量壽經》的「光攝念佛」之文融合在一起解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阿彌陀經》的經文;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觀無量壽經》的經文。善導大師說:之所以名為阿彌陀佛,第一是因為有無量的、無礙的光明,第二是因為這無量的、無礙的光 明,目的是在救度念佛的眾生,因此這尊佛才名為阿彌陀佛。

祖釋:不攝雜行

(三)不攝雜行。

善導《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但有專 念」:不論何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彌陀心光就會「常照是人」。光明有「心光」、有「身光」,攝取不捨的光明是心光,因為我們念佛,合乎阿彌陀佛的誓 願,所以「心光攝護不捨」。至於念其他佛號、其他咒語、學其他法門,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照攝。為什麼?因為名號就是光明,只要起心動念念這句名號,就自然 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接觸;但如果不念這句名號,就沒有這種光明,因為沒有跟這句名號相接觸。道理是很顯然的。

祖釋:唯攝念佛

(四)唯攝念佛—— 善導《觀經疏》云: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也因為有前面這幾種道理,所以顯現出彌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自然攝取念佛之人,可是如果不是念佛的話,就與彌陀光明不相應,而不蒙彌陀光明攝取。只要我們念佛就與佛光相應,就接觸佛光,蒙受佛光的利益。

比如說這個房間有日光燈,每盞日光燈都有各自的開關,不打開開關,日光燈就不會亮。念佛就像按開關,開關一按,日光燈就亮,不假自求;念佛放佛光,也是任運自然。

(五)唯攝念佛—— 善導《往生禮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之所以念佛蒙佛光攝,是因為有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光攝念佛的強緣。所謂「強緣」,是絕對的因緣,因為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念佛。第十八願已經成就了,所以凡念佛者,必蒙彌陀光明攝取,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

(六)唯覓念佛—— 善導《般舟讚》云: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這個意義跟前面一樣。

祖釋:大悲常照

(七)大悲常照—— 源信《往生要集》云: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源信」就是日本的一位淨土高僧,前面有介紹過。

唯稱彌陀生極樂,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這是把前面幾段法語用偈語簡要明瞭地予以造句。

步步光明

(八)步步光明—— 古德云:

步步光明際,聲聲攝取中;
三百六十五,日日在春風。

這首偈子也很好,簡要明瞭。

我們走路,走一步念一句佛號,一面走路一面念佛,步步都踏著淨土的蓮花,聲聲都蒙受佛光的攝取。

「三百六十五,日日在春風」:念佛人曉得念佛有「現當二益」,因此他此後就安心自在地念佛、法喜充滿地念佛,所以說「三百六十五日,日日在春風」。

佛號放光事證

接下來我們看最後「事證」,剛剛講「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有人聽經幾十年,往往不如一件感應瑞相所啟發的信心。

事證:

(一)念佛必光。

《念佛感應錄一》共十餘則(七四頁)。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念佛必光」這一章裏面有十餘則,專談念佛必定放光的事蹟,沒有看過的人可以回去找來看。

(二)身閃白光。

《念佛感應錄二》念佛成佛,身放光明。

(三)佛號放光。

《念佛感應錄一》。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有一則「彌陀文字,觸字見光」,顯示六字佛名本身就有光明,我們肉眼看不到,可是有些通靈的人,他就能夠看得到。還有一則「佛牌放光,護身鬼退」的感應故事,我想大家也都有讀過,同樣是證明六字名號本身就會放光,不止是我們念佛會放光。

(四)佛像放光。

《念佛感應錄三》。

《念佛感 應錄》第三集裏面有兩則故事。第一則是說有一位出家眾,為了勸他母親專一精進地念佛,就寄了一本《念佛感應錄二》給他母親,他母親看了之後就覺得這本書非 常好,對念佛的信心啟發很大,因此她就虔誠念佛,精進不懈。一天晚上,她正在做晚課念佛,忽然發現房間裏光明滿室,熾盛耀眼,超過日光燈二三十倍的明亮, 持續了大約二、三分鐘。她非常好奇,就去尋找這光明的來源,原來是從《念佛感應錄》第二集的封面聖眾接引佛像所放射出來的光芒。佛像本身也會放光,顯示佛 像所在之處,即是有佛。

另 外一則是《念佛感應錄》第一集封面的佛像放光,也就是有位法師送給一位居士一本《念佛感應錄》第一集,這位居士的弟弟交了一個女朋友,這個女朋友被鬼附 身,當這本《念佛感應錄》放在房間的時候,這個鬼就進不來了,說有一本書在放光,他不敢進來。這也證明佛像放光。這個鬼又說了:「哎呀!某某法師身上的光 明很強大。」因為那位法師出家好幾年了,出家之前也是修淨土法門的。這位法師叫宗信法師,他是湖南開元寺的當家師。

(五)人都有光。

《人生之目的》。

這本書有一篇「每人頭上,都有光亮」,也就是說,不只是念佛有光,其實不念佛也都有光明,只是不是佛光,是起善念就有善的光明、起惡念就有惡的光明,人雖然看不出來,但是鬼神都能看得出來。所以,這一篇對我們也很有啟發作用,沒有看過的同修請抽時間看一遍。

鬼見光明:一敬、二怕、三退讓。

通過這種種念佛放光的事蹟,可以曉得:我們人雖然看不到光明,可是鬼是看得到的,而鬼看到這個光明,有一種是恭敬讚歎,有一種是驚慌害怕,還有一種就是退避離開,不再干擾對方。

剛剛講的這位宗信法師,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家裡設有佛堂,那位被附身的人,有一天就跟她的男朋友,還有男朋友的姐姐三個人要進入佛堂禮佛,結果那個鬼魂進不去,在外面徘徊。等到他們出來了,才又附身,然後就說:這個大門兩邊有兩位菩薩護衛,使得他進不去。

由 這幾點可以看出:凡是佛像,不管放在哪個地方,都會有佛光,人雖然看不到,但鬼魂看得到。第二點可以看出:念佛必定會放光,而且長久念佛、虔誠念佛的人, 他的光明就更加殊勝、更加遠大。第三可以看出:只要是念佛的道場,不管在家出家,都會有護法神來擁護,惡鬼邪神不敢侵犯。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全書目錄
第3頁: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4頁:第二章 設我得佛
第5頁:第三章 十方眾生 第6頁:第四章 至心信樂
第7頁:第五章 欲生我國 第8頁:第六章 乃至十念
第9頁:第七章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10頁:第八章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第11頁: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第12頁:第十章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第13頁:附錄一 第14頁:附錄二
第15頁:名相索引 第16頁:故事索引.比喻索引
第17頁:法語索引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